3月9日,中国外交部欧洲司负责人召见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奉示就其在社交媒体发表不当署名文章提出严正交涉。欧洲司负责人指出,对方作
3月9日,中国外交部欧洲司负责人召见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奉示就其在社交媒体发表不当署名文章提出严正交涉。欧洲司负责人指出,对方作为英国驻华外交机构最高级别代表,通过官方平台发文为因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受制裁的个别外媒鸣冤叫屈,刻意混淆新闻诽谤和新闻监督,对外方打压中国媒体却“选择性失明”。文章通篇充斥着“教师爷”式的傲慢和意识形态的偏见,颠倒黑白、操弄双标,这一做法同外交人员身份及外交机构职能严重不符。文章一经发出就引起中国公众的普遍不满,受到强烈批评。欧洲司负责人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的从来不是外国媒体,而是那些打着“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旗号炮制假新闻、恶毒攻击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制度的错误行为。要求对方深刻反思自身职责,摆正位置,多做有利于促进双边关系发展的事。 此前,吴若兰在英国驻华使馆微信公众号发布名为《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的文章。文章称,外国媒体在中国的行为是独立的,并对本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行为都进行了监督。外国媒体批评中国当局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中国。相反,他们本着诚意行事,作为政府行为的监督机构发挥着积极作用,确保人们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并保护那些没有发言权的人。文章称,在英国,媒体通常被称为“第四产业”,并援引英国的多个事件,来说明在英国,记者可以就任何话题采访政客,并向他们提出尖锐的问题。英国媒体还开展调查工作,揭露不法行为,为少数群体发声。文中同时举了财新、财经等媒体对新型肺炎疫情的报道作为例子,称报道因在发现问题和追责上发挥作用而受到赞誉。但同时指出中国媒体只能在政府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批判性报道。文章还援引《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所呼吁的“中国还是应多放开言路,鼓励、宽容建设性批评”。吴若兰的文章称,“无论在世界何地,批判性的报道都不能证明记者不喜欢这个国家。相反,它证明了媒体自由的价值,可以带来更准确的信息和指出需要改变的地方……我希望未来这类来自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的重要报道可以得到更大的认可。”目前吴若兰的文章仍可在微信中查看,但无法分享或转发。 (中国外交部,英国驻华使馆公众号)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