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10时,上海市长龚正,常务副市长陈寅,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围绕“初心始发地,再创新奇迹”主题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4月22日上午10时,上海市长龚正,常务副市长陈寅,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围绕“初心始发地,再创新奇迹”主题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周慧琳称,对如何吸引年轻人对党史感兴趣非常重视,所以开展党史教育,重点抓住两个关键人群,一个是党员领导干部,一个是年轻人。开展党史教育,特别是在上海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对年轻人有着天然吸引力。当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28岁,这是属于年轻人的事业。党的事业对年轻人也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始终吸引、接纳、成就着年轻人,始终保持着创业激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上海的年轻人热情参与、自发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上海各级党组织也积极搭建平台为年轻人亲近党史、学习党史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是融入网络传播。上海结合移动传播的特点,推动党史资源在云端共建共享。不久前一堂名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网上主题团课,吸引了全国4800万名青年参与,发布当天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6.9亿。担任首期领学人的是B站一位头部UP主。这一类形式新颖的讲授,很容易在年轻人中成为爆款。二是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大学有思政课,通过策划各类主题学习活动,制作党史微视频等形式讲好“大思政课”。上海的高校集中了一批青年理论工作者,目前正在策划推出更多这方面的精品课程,类似“给90后讲讲马克思”这样的爆款产品课程,引导年轻人全面了解党史、客观认识党史。三是融入社会实践。上海设计了一系列红色线路,引导年轻人开展“行走党课”,边走边看边听边了解边思考,有很多这样的主题活动,比如“十万少年看浦东”。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让大家通过旅游了解党史、认识党史、学习党史、受到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掀起了年轻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四是融入艺术创作。上海依托文化机构和学校的文艺资源,制作了大量文艺党课,电影党课、戏剧党课、曲艺党课、书画党课等等,深受年轻人欢迎。当然上海年轻人学习党史的有效形式还有很多,有组织的、有年轻人自己创造的。 关于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周慧琳称,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系统推进发掘保护、理论研究、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社会宣传、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和宣传活动“三个高地”。重点推进“一馆五址”的建设保护。“一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纪念馆月底即将竣工,将打造成为展示建党光辉历程、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地标。“五址”包括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这“五址”目前都已经完成了修缮。此外,《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建成开放,中共二大会址、中共四大纪念馆展陈提升顺利完成。同时,上海正在征求意见,就是《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预计这个条例7月1日前可以颁布。 理论方面,与中宣部联合举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暨党史学习教育高端论坛,准备5月份举办,并结合举办第三届“初心论坛”。组织举办庆祝建党百年理论研讨会等,实施“党的诞生地”出版工程。新闻方面,开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重大主题宣传,开设《百年党史启示录》等专栏,推出《我的入党故事》等专题,携手全国数十家电视台推出《理想照耀中国庆祝建党百年“双100”系列融媒体报道》,包括现场直播、短视频。组织采访了来自30余个国家的100位外籍人士,制作“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融媒体产品,这个产品4月8日已经上线,每天播出一集。文艺方面,有一系列的重点作品,包括电影《1921》,改革开放的《奇迹时代》,写地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无名》。还有几部值得期待的电视剧,包括《功勋》、《光荣与梦想》等。 (上观新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澳大贵大办黔澳“万人计划”活动

澳大贵大办黔澳“万人计划”活动 #澳门大学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澳门大学和贵州大学合办黔澳“万人计划”红色文化学习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党史故事,学习红色文化。其中一项重头活动为澳大学生会戏剧社于贵州大学演出过百场原创得奖话剧《苦尽甘来》,致敬共产党的百年伟业及贵州大学明年的120周年校庆。 活动期间,两校青年学子共同前往贵阳、息烽、遵义、苟坝四地,参观青岩古镇、息烽集中营、遵义会址、红军烈士陵园等重要红色文化基地...

封面图片

选举季来临 欧美政客涌入TikTok抢年轻选民

选举季来临 欧美政客涌入TikTok抢年轻选民 为此,这些政治人物或拍摄时下流行话题相关的短视频,或记录自己的工作日常,一些人获得了数十万点赞,而另一些人则被恶评狂轰滥炸。美媒2月11日称,这是拜登在TikTok账号“bidenhq”发布的视频中回答问题的画面。右翼候选人变身“情感专家”德国之声3日的报道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德国选择党准备参加欧洲议会选举的主要候选人马克西米利安·克拉在TikTok上不仅是一名政治人物,还是一名“约会专家”,为年轻人提供情感建议。他在一段视频中说:“真正的男人是右翼,真正的男人有理想,真正的男人是爱国者。”“这样你会找到女朋友。”这段视频迄今已获得超过100万次观看。克拉并不是德国选择党在社交平台上的唯一“网红”。德国之声称,政治顾问约翰·希尔提交给德国电视二台的一份报告显示,德国选择党联邦议院党团发布的TikTok视频观看量是德国其他政党的约10倍。这一情况也被德国政府关注到了。上周,朔尔茨在一次公民论坛上被问到上述“差距”时表示,政府正考虑在TikTok上开设账号的情况。德国政府发言人随后表示:“尽管存在许多对TikTok的批评,但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年轻人使用特别频繁的平台,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直播开箱”宣传环保议案法国政坛的“网红”更是比比皆是。来自法国卢瓦尔河谷地区的议员马尔科近日在TikTok上用类似“直播开箱”的方式,推销自己的议案。这名议员首先开箱了一双男鞋,提醒这款产品使用了邻苯二甲酸盐,“这种内分泌干扰物会让我们不育”;随后他又拿出了一套粉红色的婴儿服:“这里面含有甲醛,这是一种潜在的儿童致癌物。”该议员表示,这些都需要他提出的议案来做出限制。“毕竟这类社交网络媒体在年轻一代中很受欢迎,我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那些远离政治的人群注意到这个议案。”法国极右翼“国民联盟”主席巴尔德拉善于用Tiktok来直播自己的竞选活动,目前粉丝数已突破100万。另一位法国极左翼政治名人让-吕克·梅朗雄在TikTok上拥有220万粉丝,仅次于总统马克龙(410万粉丝)。一些法国政治人物更是用“喝啤酒”“打保龄球”等更加生活化的视频来缩短与年轻选民的距离。拜登还是个“新手”此前,美国总统拜登竞选团队开设TikTok账号,2月11日发布首支模仿在TikTok上很流行的“选择A或选择B”的视频。视频中,拜登对“喜欢哪支球队”等问题做出选择。在受到批评后,竞选团队辩护称,这是提高对年轻选民吸引力的重要途径,还称视频发出一天后就获得超过500万次的浏览,证明了“我们在不断发展、碎片化和日益个性化的媒体环境中寻找新颖、创新方式接触选民的承诺和成功”。与“新人”拜登相比,民主党议员杰夫·杰克逊已经在TikTok上混成了熟面孔。美国“Roll Call”网站将杰克逊称作美国的“政坛大网红”,他在该平台发布视频讨论热点问题,关注度颇高。《今日美国报》谈到杰克逊受欢迎的原因称,在视频中,他只是面对镜头谈论自己的工作,从驱逐共和党众议员乔治·桑托斯(46万点赞)到针对国土安全部部长马约卡斯的首次弹劾(超过22万赞)。虽然铆足了劲吸引年轻选民,一些政客获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今日美国报》称,截至今年3月1日,拜登团队TikTok账号共上传了40条视频,其中25条点赞不足1万次。视频的评论很多都与视频内容本身无关,而是贴出巴勒斯坦国旗,要不就是呼吁人们关注以色列军队对难民聚集的加沙南部城市拉法动武等。《今日美国报》称,拜登团队发的视频大多以嘲讽特朗普为主,但缺乏拜登本人对堕胎、学生贷款等年轻人关心问题的直接回应。“希望拜登能严肃对待年轻人。”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编辑推荐: 陈丹燕作品风行二十多年,在国内外广受赞誉,被译成英、德、日等多过文字。

编辑推荐: 陈丹燕作品风行二十多年,在国内外广受赞誉,被译成英、德、日等多过文字。 “十点读书”、知名作家易中天、知名媒体人曹景行、知名学者李欧梵联袂推荐。 以细节和史实为经纬,以非虚构漫谈这些人、那些事,写就一部鲜活的城市生命史。 内容介绍: 《陈丹燕的上海》,18万字,150多幅图片。全书分“不是故土,却是家乡”、“川流不息”、“永不拓宽的街道”、“海上国潮,沪申摩登:注释1960-1990年代的上海时尚”四个部分。陈丹燕以非虚构的笔法,分别讲述了搬家与父母的八个箱子的故事,洋泾浜英语与上海买办的故事,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街道的故事,喜欢登高俯瞰上海的年轻爬楼党的故事,柯灵故居的故事,傅雷故居的故事,贺友直和他的老上海插图的故事,作者14岁时的地理老师的故事,1981年中国大陆第一场托福考试的故事,以及打造和维护了上海乃至全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尊严的上海老品牌的故事……这些上海百年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是一个考据严谨、书写独特的作家眼中的上海的前世今生。上海作为十九世纪通商口岸城市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它的来历、它的雄心、它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它对日常生活的尊重,在陈丹燕笔下,都是我们热爱它的理由。因为,热爱上海的滋味,就是热爱世界的滋味。 全书以多变的视角,冷静的感性,绵密而细腻的文字,图文并茂地将一个鲜活流动着的、具有独特精神品格的上海,呈现在读者眼前。可以说,“陈丹燕的上海”已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向中国、向世界传递着关于上海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为和平饭店》,陈丹燕外滩系列作品。全书以一栋建筑为主线,讲述了和平饭店这一富有象征意义、遍布历史遗痕的上海纪念碑式建筑的前世今生。作者以非虚构小说的方式介入历史,以细节和史实为经纬,交织人物与故事,构成一部亦真亦幻的建筑生命史。 成为“和平饭店”,成为上海的历史见证陈丹燕为我们展现了一座建筑在时光穿梭中往复飘荡的风景,和一座城市在风云激荡中缄默却不息的记忆…… 《公家花园的迷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是否存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公园如何诞生?一段扑朔迷离的公案,造就了一座身世传奇的公园…… 小说讲述了公家花园,那个因“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著名公案而拥有了传奇身世的公园,从建造迄今150年中的故事。在作者笔下,传教士,满清民国遗少,中英混血儿,上海史专家,外滩市井居民,回沪知青子女……一个个与公园有着不解之缘的人物,其个人命运与公园历史纠缠在一起,互为见证,同时也成为百年来上海乃至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道缩影…… 全书配图近50幅,引用了关于“游园规则”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话题的一些珍贵资料,其图、其注、其引文成为小说内容的另一种延伸;它们与故事一起,生动再现了公家花园的前世今生。 《外滩:影像与传奇》 作者以“非虚构”、“影像”这种特殊的视角,以海派式绵密、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外滩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外滩这艘内蕴丰富的历史巨轮光影斑驳的面纱。 在作者笔下,为逃避中国内战从外滩乘船离开的外国侨民,出生于上海、拍摄了1949年外滩的外国摄影师山姆·塔塔,携女儿到上海总会遗址追寻自己童年记忆的母亲,号称要重新点亮外滩的“外滩三号联合会”主席李景汉,以及租界时期连接外滩商业繁荣的洋泾浜英语,1950年代外滩长夜一般的寂静,1966年出现在友谊商店外墙上“全世界劳动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型宣传画, 1970、1980年代的外滩恋人墙,1990年代的外滩改造工程……绵密的细节铺陈着那些与外滩有过特殊经验的人与事,使得历史具有了呼吸和温度。 全书配图170多幅。影像式表达与非虚构讲述联袂,生动再现了外滩前世今生的传奇。 《上海的风花雪月》 鲜活流动着的上海的风花雪月,如何从历史的尘烟代入当下的情韵?那些被当作城市起居室的咖啡馆数十年来的变迁,那些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的街道,那些物是人非的名人故居里飘荡着的张爱玲、白先勇、柯灵、傅雷、贺友直的气息,那些被文学青年奉若珍宝的外国文学经典在白皮书时代的尴尬往事,那些在法国传教士镜头里与我们对视的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还有那些以散步为名,不动声色地、前赴后继地在淮海路上争妍斗艳的时髦女子…… 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寻常巷弄的前世今生,俗世生活的知足常乐……陈丹燕那种细腻精致,有时也毒辣尖刻的直觉既有着冷静的感性,也提供了参差的对照,带读者在上海的前世今生间穿梭往来。 《上海的风花雪月》历经4个版本,按作者与读者的约定,每五年生长一次新的内容与篇章。此次新版,陈丹燕在每章中又新添了一小节,在原来的开放式结构基础上加入了2015-2020年的最新篇章。文字增加了近4万字,图片新添了数十张。 《上海的金枝玉叶》 她是上海永安公司老板的千金,6岁时就读于著名的中西女塾, 24岁燕京大学心理系毕业。她父亲当年应孙中山邀请回国创办上海最新潮的百货公司,她的二姐与宋美龄是闺中好友,她大学最好的朋友是康有为的外孙女。25岁她嫁为人妇,丈夫是林则徐家的后代。之后的岁月中她遭逢了反右、四清和“文革”,经历了丧偶、抄家和劳改,一贫如洗。 但磨难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仍然可以用铝锅在煤球炉上烤出带彼得堡风味的蛋糕,用农场带回的一只小鸡让儿子快乐好久……90高龄谢世时,她把遗体捐给上海的红十字会,得到的纪念品,是用她的白发编成的“90”字样的花环。 她叫戴西,英文里这名字是雏菊的意思。 陈丹燕从细读戴西一岁到九十岁的数十张私人影像着手,勾连起这个在磨难中依然保持芬芳洁净的女子的一生。阐述了这个历经沧海桑田的女子,何以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 《上海的红颜遗事》 她是旧上海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女儿,父亲姚克是留洋回国的文化名人。两岁时父母离异,她学会了把心事藏在心底,笑容挂在脸上。童年的她生活优裕,客串过电影《三毛流浪记》里的富家小女孩;后来她经济来源几乎断绝,却不肯在恋人面前透露窘迫,视爱情为纯洁的象牙塔。她是大时代里的普通人,承受命运的悲凉:母亲自杀,恋人自杀,孩子被迫送人,偷渡国境躲避灾难却被抓捕……当生活似乎要柳暗花明时,南京西路上的一场车祸将她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31岁那年的秋天。 她叫姚姚。1944年生于乱世,1975年死于非命。 2000年此书初版时,姚姚遗散的恋人开开和孩子均未找到。2009年此书再版时,开开找到了,于是作者增补了初版时未能证实的那部分故事。2013年,姚姚的孩子前来与亲人相认,此时,他已然人到中年。 那年开开回归时,天降雷暴。那年姚姚的孩子前往母亲和外婆坟上时,天降大雪…… 陈丹燕沿着幸存者痛苦的记忆一路攀援寻找,使得姚姚这个上海女子悲怆的往事,成为上海历史的独立见证;也让普通人的个人历史,成为大时代洪流中有血有肉的坐标。 #文学 #套装 #非虚构 #漫谈 #上海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