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5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博士近日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相关职务并办理完成离职手续。离职后,吴金刚博士不再担任

中芯国际5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博士近日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相关职务并办理完成离职手续。离职后,吴金刚博士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公告指,目前公司的技术研发工作均正常进行,吴金刚的离职未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根据公告,吴金刚2001年加入中芯国际,2001年至2014年,历任助理总监、总监、资深总监,2014年至今担任技术研发副总裁,任职期间负责参与公司FinFET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及管理工作。 (中芯国际)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芯国际发布公告,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周子学因个人身体原因,辞任董事长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但将继续担任执行董事。周子学已确

中芯国际发布公告,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周子学因个人身体原因,辞任董事长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但将继续担任执行董事。周子学已确认其与本公司或董事会并无意见分歧。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兼公司秘书高永岗,获委任为本公司代理董事长,履行董事长职责,并担任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即日生效。 (中芯国际)

封面图片

小鹏汽车再失自动驾驶大牛 吴恩达高徒王弢离职

小鹏汽车再失自动驾驶大牛 吴恩达高徒王弢离职 但在去年5月,他已调离小鹏,入职小鹏旗下机器人公司鹏行智能。9个月后,曝出他离职的消息。又一位自动驾驶大牛,重归江湖。王弢离职消息最早由凤凰网车研所曝光,报道称小鹏汽车原北美视觉感知负责人王弢已于近期离职,公司系统里查无此人。目前小鹏官方还没有对此消息作出回应。不过根据王弢的领英主页,他在小鹏汽车的工作时间截至到2024年1月。这可以证明此消息为真,王弢确实从小鹏汽车离开。王弢于2019年8月加入小鹏,在当年小鹏技术分享日上,首次以“北美视觉感知团队负责人”的title被介绍,是当时小鹏自动驾驶北美算法团队的核心成员。他总管大感知团队,向来自高通CR&D的Parixit Ahera汇报。但在去年5月,王弢内部调岗,从小鹏算法团队调去了小鹏旗下机器人公司鹏行智能,出任创新战略总监。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底层算法确实有互通之处,内部转岗也不算非常大的变动。但是转岗不到一年,就传出王弢离职的消息。王弢是谁?为什么他的离职会备受关注?王弢是谁之所以称王弢为自动驾驶大牛,是因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王弢都有丰富的经验,还是将深度学习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先驱之一。王弢本科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硕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了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博士阶段则回归斯坦福,师从AI大牛吴恩达,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方向。当时硅谷第一波自动驾驶浪潮正盛,王弢则随着这股浪潮休学创业,和其他几位吴恩达的学生一起,创办了自动驾驶公司Drive.ai。王弢除了是公司联合创始人外,还是研发与工程总监。Drive.ai成立的目标很明确: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并且迅速成为硅谷明星自动驾驶公司之一。△ 中:王弢;右:吴恩达原因一方面是有吴恩达背书,另一方面是公司出色的技术实力:成立两年,成为全球首个展示雨夜行车的自动驾驶公司,还在德州提供了Robotaxi服务。并且,Drive.ai也备受资本青睐。成立两年多共完成5次融资,总金额超7700万美元(约5.54亿元),估值一度达到2亿美元(约14.39亿元)。这背后作为领导者和核心研发人员的王弢,功不可没。不过在2019年情况大变,Drive.ai作价2亿美元卖身,创始团队纷纷出走,后来公司被苹果收购。而王弢在同年跳槽来到小鹏汽车,出任北美自动驾驶视觉感知负责人。此时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阶段,正好引来了“吴新宙时代”,王弢就是此时被吴新宙挖来的人才之一。当时吴新宙大刀阔斧改动小鹏自动驾驶的团队架构和研究方向,团队分为感知、归控、地图三部分,核心的算法团队在美国,除了负责核心算法研发,还要配合国内团队的需求、路测结果,解决对应问题。王弢正是北美感知算法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吴新宙带领下,小鹏通过智能驾驶重要功能不断落地,完成与“技术派”标签的绑定。这其中各类标志性事件:没有激光雷达实现高速NGP、记忆泊车功能上车、高速NGP完成从广州到北京的实测、发布“重感知、轻地图”的城市NGP……感知团队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王弢对小鹏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性,也能够管窥。不过,变动还是在2023年发生了。8月,曝吴新宙离职小鹏,入职英伟达,后亮相证实负责管理英伟达中国自动驾驶团队。巧合的是,无论是王弢,还是吴新宙,工作地点主要都在北美。而之前有传闻称,小鹏汽车想要逐步缩小北美团队,大概和控制人员预算有关。值得关注的是,同样是吴新宙挖来的人才之一刘兰个川,也在2023年被曝离职小鹏,离职前担任算法研发总监,对外也有“小鹏自动驾驶AI负责人”的title。至此可以明确,吴新宙的核心团队成员,正随着吴新宙出走逐渐离开小鹏。目前王弢还没曝光下一步的动向,一位懂管理、懂技术的自动驾驶大牛,重归江湖。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对半导体国际化人才流失的思考

对半导体国际化人才流失的思考 熟悉芯谋研究的朋友们都知道,芯谋研究做了大量国际化工作。例如去年ST与重庆达成重磅合作,在重庆落地先进的碳化硅工厂;博世碳化硅项目合作伙伴的选择,芯谋研究都在其中发挥了些许作用。还有2023年张江高科·芯谋研究集成电路产业峰会请到了恩智浦全球CEO Kurt Sievers出席,这是去年中国所有公开的半导体大会中,唯一一个全球领先的国际半导体企业现场参加的会议。在此过程中芯谋研究深深地认识到,国际化需要很多外在和内在条件,尤其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在此不妨用一篇旧文,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中国半导体国际化的机遇是何等珍贵,推动中国半导体的国际化是何其难也。2021年初以来,半导体行业有几则重磅人事消息引起大家关注,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宣布退休计划;德州仪器前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胡煜华宣布离职;前AMD全球副总裁李新荣离职并加入壁仞科技;新思宣布陈志宽将于2022财年上半年卸任联席首席执行官一职;Cadence CEO陈立武将于今年12月15日转任公司执行董事长,不再担任CEO……这些国际半导体公司中位居高位的华人陆续离职,此前他们负责国际半导体企业中国区的战略发展,对中国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华人高管的离开,并没有新的华人来接替。有些国际公司甚至撤走了研发中心,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揪心。内有“碰壁”,外有“诱惑”如下图所示,芯谋研究整理了过去几年国际半导体大厂华人高管离职信息。他们在国际大厂任职多年,有些兢兢业业从事技术研发;有些是职业经理人,搭建了国际企业和中国产业的桥梁。在他们任期里,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他们的离职将对产业、对国际关系、对人才输送有着巨大影响。当然下图只是公开的重磅人事消息,在很多国内初创的半导体企业的高层中,活跃着很多从国际半导体大厂离职的人。鉴于复杂的中美关系,国际公司的华人高管人数在不断减少,一方面由于华人很难升到国际公司的核心岗位上,导致华人高管会遭遇无形的天花板,限制个人发展。另一方面,华人不善言辞,更注重实干。碍于表达和性格的因素,很难在刀光剑影的国际大公司高层吃得开。既然升不上去,那就干脆离开,到国内公司发光发热。与华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印度裔国际高管善于抱团,Intel Inside成了India Inside。如果一家公司有一个印度人,会有更多的印度人加入,“举贤不避亲”的现象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同时,印度裔把MBA看得和技术一样重要,让他们拥有不错的管理才能。所以印度盛产职业经理人,业界听说了不少印度职业经理人在国际大公司“开挂”的故事。当然,华人的离职除了“碰壁”还有“诱惑”。随着国内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大量资金投入到半导体,国内的半导体公司站到了历史舞台上。这样的历史机遇下,那些在国际公司做高管的,做团队领导的,做技术带头人的大佬们,甚至技术平平的工程师们都看到了机会,纷纷涌入国内半导体发展的大潮中。此前在国际大厂的华人一般会熬到40多岁,升到总监以上的位置再回国发展。也有不少将自己的一辈子交给了国际大厂,将其作为职业归宿,最终功成身退。原来产业人士的职业规划多选择在国际大厂晋升,一步步往上完成自己的财富积累,实现自己的产业价值。如今,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年轻的“大咖”在国内创业,他们的履历上有着漂亮的国际半导体大厂工作经验,但年限较短。有些大厂由于出来寻找创业机会的年轻人太多,导致了严重了人才流失问题。愿意在国际公司坚持下去的人少了,职级也变低了,也缺少了必要的积累。桥梁消失,合作受阻对于国际半导体大厂的华人离职现象,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单纯认为对国内产业发展不利。在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利和弊两方面看待这种现象。毫无疑问,国际大厂的资深专家,不论是擅长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还是专长技术的技术大咖,选择加入国内半导体企业或者在国内创业,都非常有利于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首先是为国内半导体产业补充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例如曾经的海归如陈大同、武平等人,都开创了一个时代。如下图所示,科创板中不少半导体企业的创始人也是海归,他们涉及材料、设备、设计等多个领域,他们在国际大厂的积累对自己的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的海归,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机会大不一样,在高端技术的积累上可能不如此前。科创板半导体已/待上市企业创始人/董事长/CEO国际大厂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华人在国际半导体大厂中担任高级职业经理的人数量在不断减少。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的退休便是典型例子。杨旭35年职业生涯全部交给了英特尔,推动了英特尔和中国PC产业发展,拓展了英特尔在中国生态的全面建设,可谓是英特尔与中国之间的一座桥梁,更是中美产业的一座桥梁。纵观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很少有如此典型的代表。与此同时,国内产业的发展热潮提供了“离职契机”。各地政府对产业的重视,招商的热情,让国际大厂出来的人有了创业的土壤。资本的喧嚣也让产业鱼龙混杂,一时间创业的号角四处响起,不少国际大厂的华人也被招于麾下。由于大环境的变化,一些国际大厂已经将研发中心撤走,回到了曾经只有销售部门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国际企业与国内的客户的交流合作,也影响了人才培养和输送。随着掌管国际企业中国区的华人的离开,也很难再有华人接班,未来合作难度加大,必须引起重视。结语半导体是一个开放合作、追求互赢的产业,全球产业链分工让彼此联系紧密。国际半导体大厂中的华人高管是中国与世界半导体合作的桥梁,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实现了彼此的共赢。现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内外逢源的时代结束了,堪做国际化“桥梁”的人才越来越稀有。越是这种艰难时刻,越要认识到国际化的重要、国际化的机遇难得,越需要有能力推动国际化的产业人多出一把力,继续推动和维护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际化。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贾跃亭凭什么骂高合是行业的耻辱?

贾跃亭凭什么骂高合是行业的耻辱? 贾老板很少发表这么有攻击性的言论,即便是最近法拉第未来连66万的房租都交不起,总部面临丢失的危险,也没有表露出来个人的情感。如今高合遭遇停摆,却让这位坚强的造车大佬破防了。01网友:五十笑百步根据网络上流传的图片,有人在朋友圈里分享并评论了一篇关于高合停工挺惨的文章,并评论道:“在全球汽车发展史上,出现过多次抄袭,甚至犯罪式盗窃和抄袭的案例。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自取其辱且走不通的道路,在互联网智能汽车群雄幷起的时代,居然还有这样的案例出现,这不仅仅是对行业规则的破坏。希望全行业的人都引以为戒,大家一起良性竞争,共同推动产业进步!”在这条朋友圈之下,远在海外的贾老板在下面评论:“行业的耻辱。”如此直白的“炮轰”,其意义不言而喻。的确,如果我们仔细看高合的第一款车HiPhi X和FF的车,实在是太像了。以致于高合的HiPhi X在上市之初,就有不少网友提出质疑,“这是高合抄FF,还是FF抄高合?”而且高合的销售人员在谈及两款车时,也并不忌讳通过与知名度更高的FF 91做比较,“很多人都说我们的车跟FF 91像,当然是这样,毕竟我们是有关系的。”先不管谁抄谁,相似度极高的背后,还得从两家车企背后的男人谈起。在公开的百度百科中,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在2014年8月到2017年6月的经历是一段空白期。但其实汽车圈内人都知道,当时的丁磊是在乐视汽车任职,担任乐视超级汽车联合创始人、全球副董事长、中国及亚太区CEO。丁磊在2015年官宣加入乐视汽车,值得一提的是,前一年,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F)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成立。当时贾跃亭还高调发微博欢迎丁磊的加入,丁磊也积极回应了贾跃亭的欢迎,官方照片里,两人抱着双手,并排而立,宛若一对绝佳搭档。谁也没想到,高调的官宣并没有迎来的好的结局。2017 年,丁磊在微博宣布,由于个人身体健康原因,经过慎重的考虑和与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先生的充分沟通,决定将不再担任乐视超级汽车全球副董事长、中国及亚太区 CEO 等职务。在离开乐视汽车不到半年后,2017年8月,丁磊便自立门户,成立了华人运通(控股)有限公司。事实上,丁磊不愿再提及自己在乐视汽车的那段岁月,而且即便是乐视任职期间,也在极力撇清自己与FF的关系。在2016年,美国媒体The Verge报道,丁磊在FF汽车中担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随即丁磊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表示,FF和乐视从来都是战略合作关系,自己带领的只是乐视汽车。或许早在那时,就为丁磊的出走埋下了伏笔。就在最近高合停工停产后,法拉第未来FF前任资本副总裁王佳伟(疑似贾跃亭侄子)发了一条微博,也直接点名高合,称后者是“小偷+骗子”,还转载了有关“丁磊离职乐视时得到FF91全套设计数据”的报道。媒体报道称,丁磊当初和乐视汽车分道扬镳之后,丁磊得到了当初FF 91的全套设计数据,因此也就出现了高合的第一款车HiPhi X外观非常接近FF 91的情况。把这些串联在一起,哪怕是不知道了解内情的人,也很容易作出这种联想。但如果说丁磊就是单纯的抄袭法拉第未来,这个说法难免有些偏颇。最起码,当初贾跃亭没有干成的事情,丁磊干成并且一定规模量产了。而且就算是丁磊当初是拿到了FF91的全套设计稿,2017年首发的FF91已经距今7年,其技术方案拿到今天来,再到高合后续推出的Hiphi Z和Hiphi Y,单靠抄袭,显然做不到。另外,与贾跃亭互联网的出身相比,丁磊行业老炮的经历,造起车来也更容易。1998年毕业后就加入上汽,最高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全程参与创建中美最大合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以及上汽收购罗孚资产、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在执掌上海通用期间,主持投放过二十多款新车,让上汽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年产销过百万台的乘用车企业。2011年由商转政后,官拜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的丁磊还主导引进特斯拉的项目。凭借丁磊亮眼的履历,如果当初没离开乐视,或许贾跃亭并不会落得如此结局。再反观法拉第未来的现状,只能用惨不忍睹形容,根据刚刚发布的FF公开信里的表述,净资产仅为2.618 亿美元。最近还因为66万的外债还被赶出总部,法拉第未来洛杉矶总部房东雷克斯福德工业公司(Rexford Industrial)在洛杉矶高等法院对FF公司提起诉讼,原因是FF无法支付租金。具体情况为,FF拖欠了今年1月、2月的房租及相关维护费、税款,共计约66万人民币。乐视之前有多风光,现在的老贾就有多心痛。02造车新人胜旧人高合汽车停摆,已经成为事实,但丁磊还没有完全放弃。前不久丁磊公开露面,反思高合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最大的原因是“用传统的经营策略打不过互联网。”除了自省,更多的还是给员工和车主打气。称接下来还会有专门的人负责维系公司基本运营,但窗口自救期只有三个月。后来华人运通副总裁吴琦峰补充,“最短可能只有一个月”。目前外部也有资本和企业对高合表达了意愿,未来不排除有投资或被收购的可能。在丁磊公开讲话十分钟最后,还喊了口号我们坚强,我们必胜。就在丁磊公开露面的第二天,高合汽车在官方直播间开启了“高家人有话说”的直播,高合HiPhi工程项目总监杨悦卿出镜直播。在直播中,杨悦卿几度哽咽,甚至因擦泪打乱了直播节奏,杨悦卿代表高合向广大车主及同事道歉,称大家都误会了高合,还希望“再给高合一些时间”。他表示,公司高层并没有跑路,仍在为公司和车主努力,目前不少同事还在维持公司基本的运营和售后服务。而这场直播,出乎意料获得了不少好评,评论区不少都是支持的态度,称“不后悔买高合”,“高合加油,高合挺住”、“支持高合”等弹幕不停滚动。直播间的人数也不断激增,一度超过6万。笔者朋友圈中,也一度被这个直播刷屏,几乎都肯定了高合的做法。除此之外,还有网友爆料,有车主自发“上海高合声援活动”,活动地点在高合汽车总部店,还设计了车贴等物料,表达自己对高合的支持。这些举动虽然暖心,但很难改变高合的现状。高合官宣停摆后,员工已经四散奔逃。而其他车企的HR,也开始伺机而动。比如极氪已经开始抢先一步,开始建立专门的招聘对接群,很短时间内就已经快满员。其他车企也在快速行动,无论是一汽-大众、长安马自达、奇瑞等传统车企,还是极氪、岚图、零跑甚至小鹏等新势力品牌,都在大量接洽高合的员工。除此之外,商汤绝影和Momenta等供应商也在留意高合离职的员工。大量车企下场捞人,也从侧面说明高合在造车技术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车企也认可高合的技术。毕竟丁磊是老汽车人出身,对产品操控和驾驶体验,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高合相当重视底盘以及硬件技术的研发。然而时过境迁,丁磊对于造车流程的熟稔,恰恰成为高合的劣势。对于传统技术的重视,注定会在智能化方面有所缺失。据《汽车公社》报道,出身传统车企的丁磊对软件一窍不通,适应不了新能源时代的游戏规则,“有次一个投资方问老丁,你们产品岗规划中什么时候上激光雷达,老丁当时就愣了,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激光雷达有什么作用、是什么原理。”有一个非典型现象是,威马创始人沈晖、爱驰创始人付强以及天际汽车张海亮等,都是汽车行业老炮,但他们创造的新势力车企,几乎都成了造车运动的炮灰。相比...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