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海洋科学院19日公布报告指出,大堡礁的珊瑚去年复原状况良好,但生态前景仍然黯淡。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即将于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院19日公布报告指出,大堡礁的珊瑚去年复原状况良好,但生态前景仍然黯淡。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即将于23日公布大堡礁是否会因破坏而遭降级为濒危世界遗产。 已监测珊瑚35年之久的澳大利亚海洋科学院(AIMS)在今天公布的“珊瑚礁状况”年度报告中指出,2020年到2021年间的珊瑚恢复状况相对良好。研究人员调查了127处地点,发现至少69处的硬珊瑚表面增加。AIMS表示,在连续10年具破坏性的热应力和气旋稍微缓解后,珊瑚目前正处于恢复期。然而由于气候变迁的冲击,这样喘息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AIMS研究计划主任认为,这项最新发现带来“一丝希望…显示珊瑚礁仍有复原能力”,但“未来前景仍旧黯淡,因为气候变迁的危险与其它因素仍冲击着构成珊瑚礁的有机体”。 由于气候变迁造成珊瑚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个月建议将这个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生态体系列入濒危名单。在疫情前,大堡礁估计每年能为澳大利亚经济带进48亿美元的观光收入,因此澳大利亚担心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可能会减少其观光吸引力。澳大利亚在最后一刻启动游说行动,派遣环境部长前往法国与UNESCO官员会面,上周甚至邀请主要国家驻澳大使参加堡礁浮潜。UNESCO敦促澳大利亚采取紧急气候行动,但政府一直不愿加入承诺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的行列。保守派政府表示,希望在不伤害澳大利亚依赖商品出口型经济的前提下,尽快地达到目标,同时强调,打击气候变迁需全球共同努力。UNESCO预计将于23日公布决定。 (法新社)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热应力“烹饪”大堡礁 导致珊瑚大面积白化

热应力“烹饪”大堡礁 导致珊瑚大面积白化 2024 年 3 月 4 日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海面温度异常,基于多尺度超高分辨率海面温度)项目的数据。连续数周高于平均水平的海洋温度导致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出现大面积白化现象。热应激对珊瑚的影响珊瑚礁管理局首席科学家罗杰-比登(Roger Beeden)说:"空中勘测的结果和我们看到的珊瑚白化现象与夏季几个月来在珊瑚礁上空形成的热应力模式是一致的。"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北海岸。它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大堡礁横跨 346000 平方公里(134000 平方英里)的珊瑚海,由 2500 个珊瑚礁和 900 多个岛屿组成。造成白化现象的原因是海洋温度持续高于平均水平。珊瑚与光合藻类(称为藻黄体)有共生关系,藻黄体为珊瑚虫提供养分和鲜艳的颜色。热应力会导致珊瑚排出光合藻,使珊瑚的骨骼结构呈现"漂白"的外观。影响珊瑚健康的因素评估水温过高对珊瑚礁造成的风险的常用指标是海面温度超过月平均最高温度 1摄氏度的周数。温度升高 4 周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珊瑚白化现象;8 周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大面积珊瑚白化现象。据珊瑚礁管理局称,截至 3 月初,部分珊瑚礁已暴露在比正常温度高 8 到 10 周的环境中。上图显示了 2024 年 3 月 4 日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海面温度异常。该项目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负责,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国际卫星对海面温度的测量数据与船舶和浮标观测数据相结合。异常值反映的不是绝对温度,而是 2024 年 3 月 4 日的海面温度与 2003-2014 年该日平均温度之间的差异。历史背景和气候模式大堡礁之前的大规模白化事件分别发生在 1998 年、2002 年、2016 年、2017 年、2020 年和 2022 年。据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称:"在这几年之前,在大堡礁 500 年的珊瑚记录历史中,没有证据表明发生过如此大范围的事件。"2023 年下半年至 2024 年初,太平洋信风减弱,使得西太平洋的暖水涌入东太平洋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在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的基础上,这种模式使全球平均海面温度在过去10 个月中屡创新高。不过,厄尔尼诺现象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海面温度之间的关系要复杂一些。"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期间的海洋表面温度有点像跷跷板,"JPL的气候科学家乔希-威利斯(Josh Willis)说。"当厄尔尼诺期间东太平洋的海洋温度较高时,西太平洋的温度通常较低。"研究发现,大尺度海洋环流模式和气候变化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释珊瑚海的海面温度和白化趋势。相反,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的天气模式历来抑制澳大利亚夏季季风,导致云量减少,气温高于平均水平。这些条件在决定珊瑚海的温度以及大堡礁珊瑚白化的程度和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老爵爷的大堡礁之旅 S1(2015) 1080P 中字外挂字幕

老爵爷的大堡礁之旅 S1(2015) 1080P 中字外挂字幕 描述:大堡礁(英文:The 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位于南半球,它纵贯于澳洲的东北沿海,北从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绵延伸展共有2011公里,最宽处161公里。有2900个大小珊瑚礁岛,自然景观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离海岸最远有241公里,北端较靠近,最近处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在礁群与海岸之间是一条极方便的交通海路。风平浪静时,游船在此间通过,船下连绵不断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猎奇观赏的最佳海底奇观。1981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60年后,爱登堡爵爷再次到访,利用最新科技的深水潜球探索前人未至的神秘深度。潜艇在幽暗海底和奇妙景观紧密接触,宛如卡梅隆的科幻电影。 链接:https://www.aliyundrive.com/s/13S5Gt2fYtK 大小:11.92GB 标签:#纪录片 #老爵爷的大堡礁之旅 来自:雷锋 版权:版权反馈/DMCA 频道:@shareAliyun 群组:@aliyundriveShare 投稿:@aliyun_share_bot

封面图片

#黄岩岛被中国保护得媲美大堡礁#【#珊瑚全球退化但在中国黄岩岛越长越好# 点赞!】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今天,《黄岩岛海域生态

#黄岩岛被中国保护得媲美大堡礁#【#珊瑚全球退化但在中国黄岩岛越长越好# 点赞!】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今天,《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发布。这是对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的第一次“全面体检”,结果表明,黄岩岛海域环境质量优。专家介绍,现在全球珊瑚礁总体都在退化,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但在黄岩岛,珊瑚长得比以前更好了。(总台央视记者盛云 蒋晓平)环境质量优!《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发布央视新闻的微博视频 via 央视新闻的微博

封面图片

大堡礁 Great Barrier Reef (2012) 高分纪录片 1080p 内封简繁英

大堡礁 Great Barrier Reef (2012) 高分纪录片 1080p 内封简繁英 描述:该系列是水下拍摄技术的新标杆。远程微型摄像头,运动控制的遥控车携带的摄像机能够捕获的珊瑚礁从未看过的神奇镜头。BBC的自然史部门制作的这一系列的高清纪录片定树立了自然生物方面的奇迹,在同样的题材上比其他电视台更加详细地揭露了叹为观止的珊瑚礁。 链接: 大小:17.47GB 标签:#纪录片 #1080p 来自:雷锋 频道:@Aliyundrive_Share_Channel 群组:@alyd_g 投稿:@AliYunPanBot

封面图片

联合国今年初,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科学研究团队在南太平洋群岛 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海岸附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之

联合国 今年初,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科学研究团队在南太平洋群岛 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海岸附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之一。该珊瑚礁位于30至65米深的地方,长度约为3公里,宽度在30米和60或65米之间,巨大的玫瑰形珊瑚直径达2米。这是有记录以来面积最大的健康珊瑚礁之一,其原始状态和广泛的覆盖面积使这一发现极具价值。 珊瑚礁是其他生物体的重要食物来源,因此对它们进行定位可以帮助围绕 #生物多样性 进行研究。生活在珊瑚礁上的生物对医药研究很重要,珊瑚礁还可以提供保护,防止海岸被侵蚀甚至海啸的侵袭。这个珊瑚礁没有像大多数同类一样受到白化现象的影响。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将近一半的珊瑚生态系统已经因 #气候变化 、过度捕捞和污染而消失。即使是幸存下来的那些,也有三分之一濒临灭亡。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已知的珊瑚礁都位于25米以内的深度。因此,该发现表明,还有更多的大型珊瑚礁存在于30多米深的海底。人们至今只对20%的海床进行了测绘。教科文组织承诺,到2030年绘制至少80%的海底地图。领导此次珊瑚礁潜水探索的法国探险摄影家罗森菲尔德是“解剖海洋”运动的发起人。该计划旨在配合教科文组织开展“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活动,计划在2030年之前,每年都会进行漂洋过海的探险活动,以见证海洋为人类带来的财富的同时所面临的威胁。

封面图片

极端潮汐:澳大利亚动态蒙哥马利珊瑚礁的生态启示

极端潮汐:澳大利亚动态蒙哥马利珊瑚礁的生态启示 2024 年 4 月 21 日,陆地卫星 9 号上的陆地成像仪-2 在涨潮时拍摄的澳大利亚亚瓦贾巴岛周围的蒙哥马利礁卫星图像。大地遥感卫星 8 号上的陆地成像仪拍摄的 2024 年 4 月 29 日退潮时澳大利亚亚瓦贾巴岛周围蒙哥马利礁的卫星图像。由于金伯利沿岸地势平坦,呈大陆架状,潮汐变化在这一地区尤为明显。这对图像显示的是 2024 年潮汐涨潮时(左)和退潮时(右)的珊瑚礁。4月21日,大地遥感卫星9号上的OLI-2(业务陆地成像仪-2)拍摄到了涨潮图像;4月29日,大地遥感卫星8号上的OLI(业务陆地成像仪)拍摄到了落潮图像。退潮时的生态动态涨潮时,可以看到蒙哥马利礁内的沙质小岛和红树林覆盖的主岛亚瓦贾巴(Yawajaba),但礁石大部分都在水下,看不到。退潮时,水位会下降多达 10 米(33 英尺),露出大堡礁广阔的阶梯结构和亚瓦贾巴周围的浅泻湖网络。当潮水从礁石上倾泻而下时,外流的海水会变得汹涌澎湃。有时,从礁石上倾泻而下的白水会形成数十条小溪和小瀑布,流入礁石内更深的水道,这对游客来说是一种奇观,对野生动物来说则是一种危险。当海水流走时,可以看到鱼类、海蛇、海龟、黑礁鲨、儒艮和其他生物在珊瑚平台上翻滚。退潮时,偶尔会有动物搁浅在裸露的珊瑚礁上。蒙哥马利礁的地质和生物特征蒙哥马利礁的结构并不完全是珊瑚的产物。它曾是由白云岩和砂岩构成的平顶陆地台地,形成于大约18 亿年前。最近,这一古老的结构被一层海洋生物的外衣所包裹,尤其是菱锰矿一种自由漂浮的珊瑚藻类,它为珊瑚礁的周边增添了许多结构。由几种类型的硬珊瑚和软珊瑚组成的群落覆盖了约 20% 的珊瑚礁表面,尤其是在水池和水道边缘的深水区。与澳大利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珊瑚相比,金伯利海岸的珊瑚(如蒙哥马利礁上的珊瑚)以异常顽强的生命力而闻名。它们已经适应了潮汐变化带来的温度波动,并能承受退潮时紫外线和风的照射。但是,即使是这些坚固的珊瑚也并非坚不可摧。2016 年的海洋热浪是第三次全球白化事件的一部分,据科学家报告,蒙哥马利珊瑚礁和金伯利海岸的其他珊瑚群落出现了大面积的珊瑚白化现象。监测和未来关注2024 年 4 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证实全球珊瑚正处于第四次全球白化事件中,但蒙哥马利礁当地尚未出现白化报告。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珊瑚礁观测站的热应力地图显示,2024 年 5 月中旬,西澳大利亚西南部和靠近赤道地区的珊瑚面临着更大的白化风险。编译来源:ScitechDailyLauren Dauphin 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 Landsat 数据拍摄的NASA地球观测站图片。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