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3月25日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3月25日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逐步实现经营范围登记的全国统一表述。 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 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进一步规范执法领域涉产权强制措施规则和程序、明确和统一行政执法司法裁判标准;完善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 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监管资源。 选择运行安全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合作衔接。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加强对金融、传媒、科技、民生等领域和涉及初创企业、新业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经营者集中审查。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电网、油气管网等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的监管。 建立完善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推动跨国跨地区经营的市场主体为消费者提供统一便捷的售后服务。 (新华社)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填平“税收洼地”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填平“税收洼地”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近期,全国多地开始对税收优惠、税收返还等一系列政策进行专项清理,并发文予以废止。此前,已有55个地区清理废止违规出台的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2024年1月,江西省发文要求,2025年前逐步取消各类功能区以及特定行业、企业的财政收入全留或增量返还政策,逐步清理不当干预市场和与税费收入相挂钩的补贴或返还政策。 随后,浙江省发文强调严格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逐步清理不当干预市场和与税费收入相挂钩的补贴或返还政策。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要逐步取消对各类区域的财政收入全留或增量返还政策,确需支持的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安排。日前,上海市也要求立即清理与税收挂钩的产业扶持政策,全面禁止“税收优惠政策”招商行为。 全国工商联执委、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胡定核向大公报表示,过去各地为了吸引投资,竞相出台各种税收奖励和补贴,比如部分地区为了吸引港澳台或其他外资,不仅为投资者提供工业厂房、免费培训技术工人,还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    低税收地区吸引投资固然多,但对于全国统一大市场来说,投资总量是相对恒定的。“税收洼地”的投资增加只是表象,表面看增加了地区的GDP和进出口贸易总量,看似也带来了就业增长,但得不到实际的税收。同时,招商对新的增量的优惠,也伤害了当地其他已有的存量企业,对政府的公信力也有一定影响。“既不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还会损害全国市场的公平。”   “通过‘税收洼地’吸引投资就是以邻为壑,造成不公平竞争。”胡定核表示,条例的实行,虽然短期内对部分地区包括对香港的招商引资会产生一定影响,但长期来看,对整体的经济环境,不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是实质性的利好,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封面图片

国家发改委: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

国家发改委: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伍浩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完善社会信用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合理配置,引导高端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已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健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封面图片

中国国常会:破除不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

中国国常会:破除不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提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出要把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掣肘破除掉。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星期一(12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进展的汇报。 会议指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释放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的重要抓手。 会议提出,要加快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和交易、数据信息、社会信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财税、统计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大先行先试探索力度,把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则立起来;要深入开展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问题专项整治,加大典型案例通报力度,把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掣肘破除掉。 在上周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到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据澎湃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受访时说:“国常会再次提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说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大市场能够让商品流通加快,有利于激活消费市场。” 除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常会还审议通过《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煤矿安全生产条例(草案)》等法规。 2023年12月19日 10:25 AM

封面图片

国务院6月6日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6月6日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全面构建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强对涉及国计民生关键数据的全链条全流程治理和应用;运用大数据强化经济监测预警。 各地区按照省级统筹原则开展政务云建设,集约提供政务云服务。探索建立政务云资源统一调度机制,加强一体化政务云平台资源管理和调度。 有序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迁移,各地区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业务专网。 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严格审查标准,消除安全隐患。 (中国政府网)

封面图片

中共中央国务院9月22日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9月22日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 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 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输配电价结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 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工作。 (新华社)

封面图片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在机遇与挑战一节中,纲要称,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中国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成长壮大。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持续改善,中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空间更趋广阔。 但纲要指出,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把我国打造成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场”任重道远。 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消费投资、完善分配格局、提升供给质量、完善市场体系、畅通经济循环。要着力挖掘内需潜力,特别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为支撑,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高端要素资源“引力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15日发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 (新华社 1,2)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