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方济各在参观了艾伯塔省一个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旧址后,就天主教会在加拿大寄宿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发表了公开道歉,称这是“可悲的

教皇方济各在参观了艾伯塔省一个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旧址后,就天主教会在加拿大寄宿学校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发表了公开道歉,称这是“可悲的邪恶”。 方济各向一群原住民社区成员和寄宿学校幸存者发表讲话,谴责殖民时期的“同化和赋予公民权的政策”,并敦促在第一步道歉后进行正式调查。 他说,许多基督徒支持压迫土著人民的强权殖民心态令人遗憾,也对此表示歉意。“我请求宽恕,尤其是对于教会和宗教团体的许多成员在当时政府推动的文化破坏和强迫同化项目上进行合作的方式,特别是通过他们的冷漠,最终导致了寄宿学校制度的建立”。 听众中一些人哭了,一些人鼓掌。一条横幅被举起来,上面写着一些被确认在寄宿学校系统中死亡的人的名字。 方济各用母语西班牙语进行道歉,并翻译成英语和几种土著语言。 (CTV)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去世

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去世 梵蒂冈教廷总主教凯文·费雷尔枢机宣布,教皇方济各于 2025 年 4 月 21 日复活节星期一在梵蒂冈圣玛尔大之家的住所去世,享年 88 岁。费雷尔在公告中说道,“今天早上7点35分,罗马主教方济各回到了天父的家中。他的一生致力于侍奉主和教会。”

封面图片

天主教会的教皇方济各去世了,终年88岁

天主教会的教皇方济各去世了,终年88岁 梵蒂冈周一21日通过视频声明宣布他已去世。 梵蒂冈表示,天主教教皇方济各于周一上午去世,结束了他长达12年的教宗任期。 欢迎订阅柬埔寨大事件 投稿/商务:@yunxxn

封面图片

“一位受到拥戴的人”:世界对教皇方济各逝世的反应 梵蒂冈方面宣布,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首位拉丁美洲裔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享年88岁

“一位受到拥戴的人”:世界对教皇方济各逝世的反应 梵蒂冈方面宣布,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首位拉丁美洲裔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享年88岁。 方济各于4月21日(周一)去世,在此之前不久,他因双肺感染而在罗马热梅利大学医院住院5周接受治疗。

封面图片

阿联酋领导人哀悼教皇方济各,并向全世界天主教徒表示慰问

阿联酋领导人哀悼教皇方济各,并向全世界天主教徒表示慰问 阿联酋领导人对教皇方济各周一去世表示哀悼。 谢赫·穆罕默德总统在推文中表示:“教皇方济各逝世,我向全世界的天主教徒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教皇毕生致力于弘扬和平共处与理解的原则。愿他安息。”

封面图片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坎卢普斯印第安寄宿学校”旧址上周末发现了215名儿童遗骸。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坎卢普斯印第安寄宿学校”旧址上周末发现了215名儿童遗骸。 坎卢普斯当地原住民领袖27日晚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些儿童遗骸是上周被发现和鉴定的,当地政府没有任何关于215名儿童的死亡记录。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第一民族大会28日发表声明说,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原住民孩子在寄宿学校上学期间死亡或失踪,估计加拿大各地有数千个没有坟墓标记的地方埋葬着死于寄宿学校的原住民儿童,原住民仍将面对过去加拿大种族灭绝政策和根深蒂固的殖民制度留下的创痛。总理特鲁多周日要求所有联邦大楼降半旗,以表悼念。此外,温哥华等地也举办悼念活动。 该学校曾是加拿大最大的原住民寄宿学校,在1890年至1969年由天主教会运营,随后联邦政府将其作为走读学校运营直到1978年关闭。从19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超过15万名原住民被要求进入类似的学校学习,作为融入加拿大社会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被迫信仰基督教,不允许说自己的母语,许多人遭到殴打和辱骂,据说有多达6000人死亡。加拿大政府于2008年在议会对此道歉。 (美联社,新华社 1,2)

封面图片

出访蒙古期间 教宗促中国天主教徒做“好公民”

出访蒙古期间 教宗促中国天主教徒做“好公民” 正在访问蒙古的教宗方济各敦促中国天主教徒要做“好基督徒和好公民”,分析认为,这番言论是方济各向北京政府伸出援手的最新尝试。 法新社报道,86岁的方济各星期六(9月2日)在乌兰巴托的圣彼得和保罗大教堂向主教、神父和牧灵工作者等发表讲话时说:“我向中国人民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对中国天主教徒,我要求你们成为好基督徒和好公民。” 上星期六(8月26日),方济各似乎还向教徒发出了一个更加隐晦的信息。他说,各国政府“不必害怕”天主教会的福传工作,因为它没有政治议程。 分析认为,方济各选择出访蒙古还有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地缘政治目标,就是与北京实现关系解冻。 北京一直奉行宗教“中国化”政策,试图根除来自外国的影响。虽然2018年和梵蒂冈就主教任命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北京却多次被指违反协议。 针对方济各对北京的明显示好时,香港主教周文耀说,教宗的信息是“面向全世界”的。他强调,教会现在真的无意政治化,否则将会失去信用。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