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吾提教授今年57岁。她在2017年12月被拘留时,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她在该创办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并在新疆各地实地考察

…达吾提教授今年57岁。她在2017年12月被拘留时,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她在该大学创办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并在新疆各地实地考察,是民族志领域的研究专家。达吾提教授多年来一直是中共党员,并曾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奖项和资助。她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学校…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澳大镜海人文论坛探讨跨性别戏剧表演

澳大镜海人文论坛探讨跨性别戏剧表演 #澳门大学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举办“镜海人文论坛”,由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孙玫以“论说跨性别表演"为题于线上发表演讲,吸引近200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加。 论坛上,澳大人文学院助理院长邝耀基介绍了中国戏曲分类。随后,澳大人文学院院长徐杰介绍了孙教授在中国戏曲、比较戏剧、跨文化研究领域丰富的学术经历及成就,及其与澳大深厚的缘分。演讲中,孙玫首先介绍了戏曲中“跨性别表演”与“反串”的定义...

封面图片

澳大发展基金会冠名教授王庆节谈人文思维

澳大发展基金会冠名教授王庆节谈人文思维 #澳门大学 澳门大学今(16)日举行“澳门大学发展基金会冠名教授讲座",由澳大发展基金会哲学与宗教研究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庆节以“数字时代与文字时代的人文思维”为题发表演说,探讨时代转变下的人文研究。讲座吸引了众多澳大师生及公众参与,座无虚席。 澳大副校长许敬文致辞时表示,澳大去年年底推出了新系列“澳门大学发展基金会冠名教授讲座”,以分享冠名教授的学术成就及经验...

封面图片

澳大发展基金会冠名教授王庆节下周三谈人文思维

澳大发展基金会冠名教授王庆节下周三谈人文思维 #澳门大学 澳门大学将于3月16日(星期三)举办“澳门大学发展基金会冠名教授讲座”,由澳大发展基金会哲学与宗教研究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王庆节以“数字时代与文字时代的人文思维”为题发表演说,探讨时代转变下的人文研究。 在澳大发展基金会大力支持下,澳大近年推行了“澳门大学发展基金会冠名教授席”及“澳门大学发展基金会杰出学人计划”,以持续推动卓越教研发展和延揽优秀学者...

封面图片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图一)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在京逝世,享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图一)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在京逝世,享年99岁。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图二)于2021年5月28日8点15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 何兆武历史研究著作有《中国思想发展史》等,译著代表作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2006年,何兆武推出口述史《上学记》。文史学者刘超曾评价称,“这部‘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随笔,一经推出即受到多方瞩目,除了让人了解民国教育及一代学人的成长历程外,也让人们反思当下教育的种种困境。” 章开沅是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2010年11月入选首批荆楚社科名家,2018年12月获颁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澎湃新闻,光明日报)

封面图片

中国留学生把举报老师的传统带到英国来了。UCL一名叫Michelle Shipworth的副教授近期遭学校停课处理(连教职工

中国留学生把举报老师的传统带到英国来了。UCL一名叫Michelle Shipworth的副教授近期遭学校停课处理(连学校教职工使用的账户和邮件系统也被封锁),原因是有中国学生举报她在一门课程上说中国在全球奴役指数中排名第二,此举被认为对中国存在偏见和挑衅中国。她教授那门课程也随即被教务系统移除。 UCL因为顾及其占比超过全校学生1/5的中国留学生比例不得不作出破坏学术自由的举动,令人十分遗憾。 Michelle Shipworth 所做研究不存在捏造和诽谤之嫌,对其研究课题无端指责、甚至加以打压以保全中国的所谓名誉,实在是对学术自由的严重践踏。 值得一提的是,那名举报副教授的中国留学生可能还伙同了其他中国留学生和华裔教职工对学校施压,借口是该教授对中国和中国留学生存在偏见(相当于种族主义借口)。 Michelle Shipworth 认为,不管是那名有狂热民族主义倾向的中国留学生(举报者),还是大学,都有点反应过激(over- reaction)。 by 匿名投稿 吃瓜俱乐部 @ChiGuaClub

封面图片

法兰西学院院士、深受傅柯赞赏的法国畅销书作家皮耶‧阿多代表作

法兰西学院院士、深受傅柯赞赏的法国畅销书作家皮耶‧阿多代表作 以古代哲学的智慧引领新的生活方式 「活在此刻,犹如最后一次也是初次看到世界一样。」 本书是法国当代哲学家皮耶•阿多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戴维森以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卡尔利埃的对话录。阿多是个优秀的哲学家,也是个能够把奥勒留、普罗提诺、斯多葛派说清楚的传递者。他以渊博的学识指出,在古代,哲学并不是体系的建构,而是对生活的选择,是旨在建立一种智慧效果的亲身体验,简言之,是走向智慧之路的实践。 在《哲学的生活方式》这本访谈录中,我们会发现皮埃尔•阿多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的诙谐而又远离「训言」式的判断,不仅对学者、思想家极富教益,也会深深启迪现实中的平凡人。在他时而讽刺、时而如格言般的判断里,展现的是一个隐密、腼腆、朴素的人。跟随皮耶•阿多,读者将领会如何阅读和诠释古代的智慧,为什么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尤其是马克•奥勒留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做哲学,即学习面向死亡”,要学会“活在此刻,犹如最后一次也是初次看到世界一样”。不再注意未来,而是观察自身,不把世界视为我们行动的简单框架,而是在自身中看它,为自己看它。这是既具存在价值又具有伦理价值的立场。 作者简介 · · · · · · 皮耶‧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0),法国20世纪著名哲学家,法兰西学院荣誉教授,法兰西学院大奖得主。主要从事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研究,其著作围绕著古代西方哲学中的精神修炼与哲学的生活方式展开,并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观念闻名于世。他是傅柯最欣赏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把维根斯坦介绍到法国的主要人物。主要著作:《哲学的生活方式》、《古代哲学的智慧》、《内心的城堡》,等等。 译者简介: 姜丹丹,目前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法国索邦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国际哲学学院通讯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研究员、文明互鉴中心资深研究员。获得法兰西学院路易·德·波利涅克王子基金会行政委员会科研奖(2020)、法国教育部学术棕榈骑士勋章(2015)、上海浦江人才(2011)等荣誉称号。翻译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近年来专攻哲学与艺术理论的跨文化对话与比较研究。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