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点回顾】过去十年,中国一改此前“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转向习式风格强烈的“大国外交”方略。观察人士发现,习近平不仅在中国

【一周热点回顾】过去十年,中国一改此前“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转向习式风格强烈的“大国外交”方略。观察人士发现,习近平不仅在中国国内展现出无以伦比的影响力和控制欲,在国际舞台上同样野心勃勃且富有手段。习近平是否实现了他的愿望?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中国不能再韬光养晦了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中国不能再韬光养晦了 中国驻法国大使、全国政协委员卢沙野称,中国不能够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韬光养晦了。 卢沙野星期三(3月6日)接受《中国青年报》旗下的青蜂侠专访时说,如果一个国家要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像,就要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事务。 他称,过去比较贫穷的时候,西方国家和中国打交道是俯视,但现在基本上是平视,“个别情况下可能更是仰视”。 卢沙野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不能够像过去那样一味地韬光养晦了。“这光也韬不住了,晦也养不住了,你是成为一头大象了,你不可能再躲在树后面。” 1989年后,中国一度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压力,邓小平定下了“冷静观察,韬光养晦,决不当头”,以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外交战略方针。直到中共十八大以前,中国虽然在国际舞台上渐趋活跃,但整体上还是遵循了这个大方针。十八大之后,中国外交风格发生转变,外交官员比以往更咄咄逼人,在西方媒体平台主动出击,抢占舆论阵地,捍卫中国立场。北京称之为“有所作为”,一些国际媒体则称之为。 今年59岁的卢沙野毕业于中国外交部直属高校外交学院,精通法语,从事对非工作长达25年,2019年担任驻法大使,成为副部级官员。 在外交上,卢沙野“战狼”风格鲜明,过去担任外交使节时曾发表过不少强硬的出格言论,被路透社形容是“战狼外交的杰出实践者”。 去年4月,卢沙野在法国LCI新闻台的专访中说,从国际法的角度,甚至可以说那些前苏联国家没有有效的国际法地位,因为没有国际协议认定他们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引起立陶宛等多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强烈抗议。 2024年3月8日 10:39 AM

封面图片

一些外交政策分析人士说,这些人事任命代表了中国政府的战术转变,并非完全脱离了习近平的好斗风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中国外交政策

一些外交政策分析人士说,这些人事任命代表了中国政府的战术转变,并非完全脱离了习近平的好斗风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名助理教授称:“从战略上讲,他们仍会尽其所能地劝诱、霸凌、施压,但可能态度会更有礼一些。”

封面图片

【一周热点回顾】中国召回外交官的决定被视为希望缓和争端,避免中英就此进一步针锋相对。

【一周热点回顾】中国召回外交官的决定被视为希望缓和争端,避免中英就此进一步针锋相对。 英国官员表示,中国驻伦敦大使馆知道,如果外交官不同意参与警方的调查,那么将会有进一步的后果。这可能包括那些外交官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被驱逐出英国。

封面图片

【一周热点回顾】冷战时期,视中国是“红色威胁”的恐惧让澳大利亚是否要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一个存有“严重分歧”的问题。时任工党党

【一周热点回顾】冷战时期,视中国是“红色威胁”的恐惧让澳大利亚是否要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一个存有“严重分歧”的问题。时任工党党魁的惠特拉姆是长期倡导澳洲与中国建交的政治人物。 50年前的1972年12月21日,他的目标完成了。

封面图片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企业高管和外交官眼中的外派热点,因为在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任职可以提高声望,同时还能为自己的履历镀金。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企业高管和外交官眼中的外派热点,因为在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任职可以提高声望,同时还能为自己的履历镀金。 如今,随着中国“动态清零”抗疫政策收紧,以及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经济脱钩的担忧加剧,很少有人再渴望承担这一任务。

封面图片

#本周热读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企业高管和外交官眼中的外派热点,因为在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任职可以提高声望,同时还能为自己的履历镀

#本周热读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企业高管和外交官眼中的外派热点,因为在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任职可以提高声望,同时还能为自己的履历镀金。 如今,随着中国“动态清零”抗疫政策收紧,以及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经济脱钩的担忧加剧,很少有人再渴望承担这一任务。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