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巨大冰山崩解 科学家称为自然过程

南极巨大冰山崩解 科学家称为自然过程 一块巨大的冰山从南极布伦特冰架分裂脱离。科学家说,冰山脱裂是“冰架崩解”这种自然过程所造成的,并非气候变化的结果。科学家一直在观察布伦特冰架的主要裂缝,并已经预料到裂缝会扩大到完全断裂。英国南极研究站距离裂缝20公里远,科研人员没有任何危险。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大小的冰山在壮观的南极表演中挣脱束缚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大小的冰山在壮观的南极表演中挣脱束缚 2024 年 5 月 20 日,大地遥感卫星 9 号(Landsat 9)上的热红外感应器 2 号(Thermal Infrared Sensor-2)拍摄到的南极洲布伦特冰架上的 A-83 号冰山2024 年 5 月 22 日,大地遥感卫星 9 号(Landsat 9)上的热红外传感器 2 号(Thermal Infrared Sensor-2)拍摄到的从南极洲布伦特冰架上断裂的 A-83 陆地卫星9号(LandSat-9)上的TIRS-2(热红外传感器-2)拍摄到了这对假彩色图像。自 2022 年以来,该计划一直在建立南极洲、格陵兰岛和北冰洋周围冰川、冰架和海冰的全年图像记录。像这样的热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监视地球的极地地区,即使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无法获得可见光图像时也是如此。在 5 月 20 日(上图)和 5 月 22 日(下图)拍摄的这些图像中,黄色和橙色表示温度较高的区域,如开阔水域或薄薄的海冰,而蓝色表示温度较低的区域,如冰山和冰架上较厚的冰层。请注意,冰山已经在移动,这一点从冰山和冰架之间不断扩大的间隙可以明显看出。冰山 A-83 的特征和起源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冰川学家克里斯托弗-舒曼估计,这座冰山的面积约为 375 平方公里(145 平方英里),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差不多大。美国国家冰雪中心确认将冰山命名为 A-83,这符合长期以来的命名惯例,即根据冰山首次被观测到的大陆位置来命名。A-83 号冰山最早出现在威德尔海东部的布伦特冰架附近。它是从一条被称为"万圣节裂缝"的裂缝中冲出的,该裂缝出现于 2016 年 10 月,从麦克唐纳冰褶皱向东延伸。褶皱是冰流经水下障碍物的结果,那里的基岩高耸入云,足以伸入浮冰架的底部。这种岩层阻碍了冰的流动,导致冰架表面形成压力波、裂缝和裂口。冰山,即使是像最近从布伦特冰山释放出来的大型冰山,也是地球冰原极限生长和衰减的自然循环过程的一部分。当冰川从内陆冰原流出并蔓延到海面上时,离海岸最远的大陆架区域变得越来越薄。由于容易受到上部或下部融化的影响,它们更容易形成裂缝并最终断裂。虽然冰山崩塌是正常现象,但布兰特冰架与南极洲其他地方一样感受到了压力,包括低海冰条件。当海冰较少时,冰架更容易受到风浪的破坏。尽管最近发生了冰山断裂事件,但布伦特冰架的其余部分仍被麦克唐纳冰隆所覆盖。但自 2021 年初以来,新冰山 A-83 以及近年来断裂的冰山 A-74和A-81大大缩小了冰架的面积。舒曼说:"随着冰架的面积越来越小,它们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极端事件的影响,就像格伦泽/康格冰架一样,极端事件可能会导致冰架不稳定,浮冰区完全消失。"布伦特大陆架表面继续出现断裂,如裂隙 2(这些图片的西侧),预计这些断裂将在大陆架的演变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陆地卫星全年收集的数据以及其他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将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未来。Michala Garrison 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 Landsat 数据拍摄的 NASA 地球观测站图片。报道:凯瑟琳-汉森(Kathryn Hansen),图片解读:克里斯托弗-舒曼(Christopher Shuman),NASA/UMBC。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威尔金斯冰架岌岌可危 科学家们正努力了解它

威尔金斯冰架岌岌可危 科学家们正努力了解它 2024 年 1 月 24 日美国宇航局 Terra 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分光仪拍摄的威尔金斯冰架卫星图像。美国宇航局 Terra 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分光仪于 2024 年 3 月 15 日拍摄的威尔金斯冰架卫星图像。相比之下,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图,大陆架南部的冰锋历来比较稳定。但科学家们注意到,最近这里也出现了结构薄弱的迹象,这可能预示着大陆架的稳定性正在发生变化。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威尔金斯,跟踪它的变化情况。冰架的损失不会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但它们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而且会减缓内陆冰川向海移动的速度。最近的观察和变化在这组分别于 2024 年 1 月 24 日(左图)和 2024 年 3 月 15 日(右图)由美国宇航局Terra 卫星上的 MODIS(中分辨率成像分光仪)仪器获取的图像中,可以看到一些最新的变化。该地区云量极多,像这样几乎无云的景象非常罕见。请注意威尔金斯冰架上的小洞,它露出了下面的海洋。这种奇特现象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现象。在这两张图片中,还可以看到海冰和小冰山混杂在一起,挤在北部冰锋上。(请注意,3 月 15 日图片中最大的部分是海冰,而不是冰山)。相比之下,南部冰锋附近的海湾拉塔迪岛和亚历山大岛的埃罗伊卡半岛之间在澳大利亚融化季节相对没有海冰。这是该地区的典型现象,科学家们目前还不清楚威尔金斯冰架两侧海冰丰度差异的原因。3 月 15 日,另一种形式的冰冰山从南部冰锋漂走。请注意这部分大陆架上缺失的三角形冰楔,这就是在埃罗伊卡半岛附近入海口漂流的 7.4 公里长的冰山的由来。下图是当天该地区的详细情况。该图由大地遥感卫星 9 上的 OLI-2(陆地成像仪-2)获取。2024 年 3 月 15 日拍摄的威尔金斯冰架细节图。详细视图显示了最近的裂缝,这些裂缝在新的楔形开口附近的大陆架上弯曲。据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冰川学家克里斯托弗-舒曼(Christopher Shuman)称,2022 年,在大陆架与之前帮助其稳定的无名冰隆失去联系的同时,这些裂缝中的几条也形成了。舒曼说:"这些弯曲的裂痕表明,大陆架冰层的结构完整性受到了重大影响。"了解威尔金斯冰架的稳定性据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科学家朱莉-米勒(Julie Miller)称,从 2016 年开始,南部冰锋的退缩速度加快。从那时起,冰面损失已达约 150 平方公里(60 平方英里)。米勒将冰川退缩归因于近期创纪录的高地表气温和南极半岛一系列极端融化事件。所有这些融化使得冰架变得泥泞不堪。虽然在自然彩色图像中看不到水,但机载雷达和地面穿透勘测以及从粒雪中提取的岩芯都证实,冰架的大部分区域都有一层数米厚的液态水,被称为"粒雪含水层"。这个含水层横跨整个威尔金斯冰架,包括最近产生新冰山的南部冰锋。米勒说:"众所周知,流动液态水的排泄会引发冰架的水力断裂和快速后退断裂。但是,目前南部冰锋的后退与枞含水层之间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尽管如此,冰架的裂缝系统、后退以及与稳定地貌失去接触表明,南部冰锋可能正在改变模式,从稳定变为不稳定。舒曼说:"从很多方面来看,冰架还在这里真是令人惊讶。冰隆和淹没的障碍物提供的阻力可能不再足以让这个'巨大的泥泞'在未来许多年里保持完好无损。"冰架究竟能承受这些不稳定迹象多久,还有待观察。与此同时,米勒说:"我们目前正在利用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多个任务(包括 MODIS、Landsat、ICESat-2 和 SMAP)收集的可见光和微波卫星图像,密切监测威尔金斯冰架的稳定性。"Michala Garrison 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 Landsat 数据以及 NASA EOSDIS LANCE 和 GIBS/Worldview 提供的 MODIS 数据拍摄的 NASA 地球观测站图片。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雪龙2号访港 陈丹红︰南极「秦岭站」将成中外科学家合作平台

雪龙2号访港 陈丹红︰南极「秦岭站」将成中外科学家合作平台 国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及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应邀以香港为回航首站,昨日抵港展开访问。国家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陈丹红出席由中大主办的气候变化国际会议致辞表示,中国的极地考察已有40年历史,从派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起,中国致力促进对南北极的认识等,加强极地气候、环境、海洋和生态研究,为认识、保护及利用极地,贡献中国力量。她表示,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今年2月开站,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将成为中外科学家合作的开放平台。中大校长段崇智提到,「雪龙2」号科学家将会与本地的大学生及中学生对话,相信能启发学生为气候变化作出更多贡献。「雪龙2」号访港筹备委员会主席马逢国表示,相信科学家在分享经历及发现时,能提升年轻人对科研的兴趣。他又认为「雪龙2」号能体现爱国精神,展示中国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可激发更多年轻人投入有关工作。 2024-04-09 11:22:25

封面图片

科学家终于能够解释南极海冰上存在巨大洞穴的原因

科学家终于能够解释南极海冰上存在巨大洞穴的原因 研究人员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南极洲的Maud Rise冰间湖在 2016 年和 2017 年从几乎看不到海冰到变得和瑞士一样大的原因。图为Maud Rise冰间湖及其周围海冰浓度的数据图像。图片来源:Birte Gülk2024 年 5 月 1 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科学家们一直无法理解的一个关键过程,即这种被称为"聚能区"(polynya)的开口是如何形成并持续数周的。由南安普敦大学、哥德堡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研究了Maud Rise冰间湖- 因其生长在威德尔海的水下山状地貌上而得名。他们发现,风、洋流和海底独特的地理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将热量和盐分输送到海面上,从而产生了这种现象。在南极洲,冬季海洋表面结冰,海冰覆盖面积约为美国大陆面积的两倍。在沿海地区,海冰每年都会出现裂口。在这里,沿海强风吹离大陆,将冰层推开,露出下面的海水。在离海岸几百公里远、水深几千米的开阔海域,海冰上形成的多旋回要罕见得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卫星拍摄的Maud Rise冰间湖。当暖水被洋流带到海面上时,开阔大洋上的海冰就会形成多水层。资料来源: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领导这项研究的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阿迪提亚-纳拉亚南(Aditya Narayanan)说:"Maud Rise冰间湖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的,当时首次发射了可以观测南大洋海冰的遥感卫星。从 1974 年到 1976 年,它连续出现了几个冬天,当时的海洋学家认为这是每年都会出现的现象。但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它只是偶尔出现,而且间隔时间很短。""2017年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第一次在威德尔海出现如此大面积和长寿的冰间湖"。2016 年和 2017 年期间,环绕威德尔海的大型环形洋流变得更加强劲。其后果之一是,深层的暖咸水上升,使盐分和热量更容易垂直混合进入表层海水。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哥德堡大学物理海洋学教授法比安-罗凯(Fabien Roquet)说:"这种上升流有助于解释海冰是如何融化的。但是,海冰融化会导致表层水变清,这反过来又会阻止混合。因此,必须有另一个过程才能使冰间湖持续存在。必须有额外的盐分从某个地方输入。"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海冰地图、自主浮标和标记的海洋哺乳动物的观测数据,以及海洋状态的计算模型。他们发现,当威德尔海海流围绕冰间湖起流动时,湍流漩涡将盐分带到海山顶部。从这里开始,一种叫做"埃克曼迁移"的过程帮助将盐分迁移到了Maud Rise的北侧,也就是多岩层最初形成的地方。埃克曼漂移是指水流与上方的风向成 90 度角移动,从而影响洋流。合著者、南安普顿大学的阿尔贝托-纳维拉-加拉巴托教授说:"埃克曼输运是增加盐分平衡、维持盐分和热量向地表水混合所必需的重要因素。"这项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萨拉-吉尔教授说:"多旋回带形成后,其印记会在水中保留多年。它们会改变水的流动方式以及洋流将热量带向大陆的方式。在这里形成的浓密水域可以遍布全球海洋。"Maud Rise冰间湖形成的一些过程,如深层咸水上涌,也在推动南大洋海冰的普遍减少。吉尔教授补充说:"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观测以来,南大洋海冰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趋势,这一趋势始于 2016 年左右。在此之前,它一直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重约1万亿吨的巨型冰山从南极洲越狱 现在正在南极洲附近游荡

重约1万亿吨的巨型冰山从南极洲越狱 现在正在南极洲附近游荡 这座巨型冰山的脱落自然也和全球变暖脱不了关系,从 1975 年~1986 年,前苏联的一个南极科考站就在这个冰山所属的冰盖上,到 1986 年代号为 A23a 的冰山开始松动时,苏联科学家不得不收拾装备跑路。到 1987 年 2 月苏联科学家最后一次前往科考站从废弃的基地里收拾最后的装备后彻底离开。当时 A23a 被困在或者说搁浅在威德尔海中,之后快 40 年这座巨型冰山都一直在这里几乎没有长距离移动,直到 2023 年 11 月,对 A23a 来说天时地利人和,蓄谋已久的越狱行动开始了。当时威德尔海同时出现了大风和潮流,随着潮水涌入威德尔海的水位还是上升,之后冰山开始上浮,再叠加大风,于是被困 37 年后 A23a 冰山逃出了威德尔海。A23a 冰山面积约有 4000 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 280 米,重量约为 1 万亿吨,冰山本身主要是淡水构成的,逃出威德尔海后也在逐渐融化中。欧空局通过海冰浓度监测冰山移动,这样就能看到目前的冰山移动轨迹了,根据以往冰山的移动轨迹,接着 A23a 可能会和其他巨型冰山一样先跟着南极绕极流移动,之后会被慢慢推到南大西洋,在这里会被逐渐融化,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好几年。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南极洲冰架大范围的变薄在20世纪90年代加速

科学家发现南极洲冰架大范围的变薄在20世纪90年代加速 1973 年 1 月 24 日大地卫星 1 号上的多光谱扫描仪拍摄的松岛冰川卫星图像。2001 年 12 月 15 日大地遥感卫星 7 号上的增强型专题成像仪 Plus 拍摄的松岛冰川卫星图像。冰架的作用冰架是陆基冰的延伸,是冰川从海岸延伸到海洋表面的冰舌。地球上的大部分冰架都位于南极洲的边缘,它们在阻挡或支撑来自内陆和上游的冰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支撑作用可以减缓冰流入海洋的速度,限制海平面上升。厚而稳定的冰架能最有效地发挥这种支撑作用。冰架变薄的历史透视此前,科学家们利用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收集的卫星测高数据,发现南极洲西部、南极半岛西部和南极洲东部部分地区的冰架明显变薄。现在,爱丁堡大学的伯蒂-迈尔斯(Bertie Miles)和罗伯特-宾汉姆(Robert Bingham)利用陆地卫星 50 年来的图像,对时间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回溯,以扩大我们对这片变化中的大陆的视野。他们的研究表明,1973 年至 1989 年期间的冰架变薄仅限于小部分冰架,主要位于南极洲东部的阿蒙森海湾和威尔克斯陆地海岸线。然后,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冰架减薄迅速蔓延。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 2 月 22 日的《自然》杂志上。20 世纪 90 年代的转折点对时间的回顾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是一个转折点。宾厄姆说:"虽然以前的许多研究都报告说,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南极洲周围的冰架一直在变薄,但我们以前并不知道,很多冰架变薄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卫星测高数据测量陆地和冰面的高度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还无法实现,因此迈尔斯和宾厄姆转而使用光学图像来跟踪冰面上凸起的变化。这些凸起是固定点的表面表现浮冰架固定在海底高点的地方。固定点是冰架厚度的一个有用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凸起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完全平滑,这表明冰架已经变薄,可能已经失去了固定点。宾汉姆说:"伯蒂利用大地遥感卫星绘制销钉点脱锚图的新方法,与业界通常使用的更复杂的测高方法一起,可作为冰架厚度变化的代用指标。"松岛冰川:案例研究本页顶部的这组图片显示的是松岛冰川,它是阿蒙森海海湾的其中一个区域,在 20 世纪 70 年代,该区域的冰层已经开始变薄。1973 年 1 月(上图)冰面上可以看到一些凹凸不平的区域,而 2001 年 12 月(下图)冰面则基本平滑。这些图像是用大地遥感卫星 1 号(上)上的 MSS(多光谱扫描仪)和大地遥感卫星 7 号(下)上的 ETM+(增强型专题成像仪)获取的。请注意,这些图像使用了灰度调色板,以实现不同传感器之间更紧密的匹配。迈尔斯说:"这些图像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冰架的固定点越来越小,因为温暖的洋流会融化冰架,导致冰架变薄,随后从海底高处脱锚。"2024 年 1 月 20 日大地遥感卫星 9 号上的陆地成像仪 2 号拍摄的松岛冰川冰架卫星图像。迈尔斯和宾汉姆的研究结果证实,松岛冰川比大多数南极冰架更早变薄。在研究人员追踪的大约 600 个钉冰点中,从 1973 年到 1989 年,只有 15% 的钉冰点面积缩小,其中包括松岛冰川上的钉冰点。这一数字在 1990 年至 2000 年间增长到 25%,在 2000 年至 2022 年间增长到 37%。上图是利用陆地卫星 9 号上的陆地成像仪 2 号(OLI-2)拍摄的,显示的是 2024 年 1 月松岛冰川的冰架。当时,光滑、变薄的冰架前沿和北缘已经失去了更多的冰,南缘的碎冰清晰可见。随着松岛冰川处于或接近完全失去锚定的状态,其支撑冰层的能力已经降到最低。迈尔斯和宾汉姆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出,"更令人担忧的"可能是其他主要冰架,这些冰架仍被大量固定,但有迹象表明它们很快就会失去固定点。参考文献:Bertie W. J. Miles 和 Robert G. Bingham 撰写的"1973 年以来南极冰架的逐步解锚",2024 年 2 月 21 日,《自然》杂志。J. Miles 和 Robert G. Bingham,2024 年 2 月 21 日,《自然》。DOI: 10.1038/s41586-024-07049-0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