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去年,风投人士还在寻找美国科技行业辞去工作自立门户的创始人。但在当前大规模裁员把许多人推上创业之路的情况下,风投人士变得锱铢

直到去年,风投人士还在寻找美国科技行业辞去工作自立门户的创始人。但在当前大规模裁员把许多人推上创业之路的情况下,风投人士变得锱铢必较了。 2022年第四季度,在美国的种子期风险投资总额同比锐减40%;完成的种子期风投交易数量创下自2016年以来的最低三个月期水平。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OpenAI估值已高达1000亿美元 部分投资者:太贵了

OpenAI估值已高达1000亿美元 部分投资者:太贵了 在这股谨慎的风潮中,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的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1月,创始人基金同意以290亿美元的估值从OpenAI现有股东手中收购股票。然而,当OpenAI在去年底以高达860亿美元的估值出售员工和投资者所持股份时,创始人基金却并未选择增持。事实上,该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都避开了当前备受关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即便你能找到另一家效率是OpenAI两倍的创新企业,那也难以撼动其市场地位。” 创始人基金的投资人约翰·卢蒂格(John Luttig)如此表示。他与合伙人特雷·斯蒂芬斯(Trae Stephens)共同主导了对OpenAI的投资。在卢蒂格看来,OpenAI就像是“捕捉到了瓶子里的闪电”,其领先的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让其他竞争者难以望其项背。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分歧加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中,风险资本家对于投资机会的分歧日益凸显。这种能自动执行编码、写作、平面设计等任务的技术,已经引起了众多风投公司的密切关注。其中,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等公司大胆改革,将重心转向人工智能领域,积极扶持那些试图与OpenAI抗衡或借助其技术取得成功的初创企业。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场人工智能的狂欢持乐观态度。有投资者担心,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最终将在这场竞赛中胜出。与此同时,OpenAI的估值不断飙升,也让许多原本有意投资的机构望而却步。据报道,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曾在2021年的一次员工股份出售中支持OpenAI,但由于部分合伙人认为其估值过高,该公司最终选择放弃了86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科斯拉风投公司(KhoslaVentures)也表示没有参与OpenAI最新的股票收购计划,因为其投资策略主要聚焦于早期投资阶段。科斯拉风投公司曾在2019年OpenAI成立营利性部门时进行了首笔外部风险投资,但这类投资的风险相对较低。据知情人士透露,OpenAI正在讨论新一轮融资,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然而,一些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私下表示,这个估值实在太高了。尽管如此,仍有许多风投公司对OpenAI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该公司的年化营收在短短几个月内从13亿美元增至16亿美元之后。Thrive Capital也参与了OpenAI于2023年进行的售股计划,而最近的融资更是吸引了硅谷知名投资人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旗下的Sound Ventures等公司。对于OpenAI未来的融资计划,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公司以及其他大型机构投资者可能会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因为它们没有像风险投资公司那样面临巨大回报的压力。通常,风险投资公司需要获得高达投入资本100倍的巨额收益。怀疑论者浮现许多没有参与OpenAI最新股票发售计划的投资者对这家初创公司的结构持怀疑态度。从理论上讲,OpenAI的结构限制了股东能获得的财务回报,并将控制权置于一个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为核心使命的非营利组织手中。去年11月底,OpenAI董事会解雇了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引发数百名员工以辞职相威胁,直至董事会同意奥特曼回归,这无疑暴露了这种结构的潜在缺陷。这种对OpenAI的警惕情绪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分化加剧的一个缩影。包括创始人基金在内的众多知名风投公司,以及规模较小的投资机构,都在回避近期的人工智能投资热潮。它们担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过高的估值,以及这些初创公司在与软件巨头的竞争中可能缺乏优势。到目前为止,这项前沿技术的早期成果似乎更多地被微软等大型企业所摘取,因为这些企业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迅速集成到现有产品中。“我们在过去的两年里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智能投资,因为整个行业价值都被高估了。”旧金山初创风投公司Mighty Capital的管理合伙人SC·莫蒂(SC Moatti)坦言。这家公司曾投资社交媒体公司Cameo和民宿巨头Airbnb。然而,并非所有人工智能投资者都选择袖手旁观。凯鹏华盈(KleinerPerkins)、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和门罗创投(Menlo Ventures)等知名风投公司仍在积极押注人工智能领域。它们坚信,这些投资代表着对下一次大规模技术进步的豪赌,其潜力堪比互联网或智能手机的崛起。早期风险投资巨头门罗创投去年成功筹集13.5亿美元资金,并明确将投资重心放在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上。如今,该公司正在牵头对OpenAI竞争对手Anthropic进行7.5亿美元的投资,后者估值或达到150亿美元甚至更多。这一战略举措与其早期对网约车巨头优步(Uber)等初创公司的投资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风投界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极高期待。星火资本(Spark Capital)也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投资热潮。该公司已牵头或联合牵头对Anthropic和Adept进行了数亿美元的投资。其中,Adept正致力于开发能够为客户处理多步骤任务的软件。与此同时,凯鹏华盈也在人工智能领域频频出手。过去一年里,该公司牵头进行了多笔中期人工智能交易。去年12月,该公司牵头与人工智能搜索初创公司lean进行了谈判,后者估值达到20亿美元。此外,凯鹏华盈还联合牵头了对人工智能法律初创公司Harvey和人工智能编码助手Codeium的投资,前者估值达到7.15亿美元。尽管部分投资者对支持人工智能公司持谨慎态度,但他们仍在积极寻找投资机会。创始人基金就是其中之一,该基金去年进行了数笔小规模的人工智能种子轮投资,并在最近投资了一家开发人工智能代理的公司。这种技术能够执行预订航班或研究商业竞争对手等复杂任务。创始人基金投资人约翰·卢蒂格表示,这些投资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们处于技术发展的前沿,尚未受到媒体和客户的广泛关注。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超5600亿估值的OpenAI被“抛弃” 多数投资人开始对 AI 行业“只看不投”

超5600亿估值的OpenAI被“抛弃” 多数投资人开始对 AI 行业“只看不投” 这意味着,在高估值面前,很多投资者开始“抛弃”风光无限的OpenAI。报道称,目前,美国 AI 投资者主要分为两种阵营:一面是支持对标Google、微软等科技巨头的创业公司,重仓 AI 领域;另外一种是投资人对 AI 企业“望而却步”,选择观望已成多数人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相比于科技巨头初创企业难有市场竞争力。早前,CB Insights公布的 AI 领域融资信息显示:2023年,全球 AI 初创公司融资总额约为425亿美元,同比下降10%;AI 领域的融资交易数量达2500笔,创下了自2017年以来行业新低。其中,中国 AI 领域投融资总额约为20亿美元,同比下降70%,引发市场关注。当下,全球经济衰退持续,美元通胀加息尚未完全缓解,外部市场环境持续承压,所以美国投资者似乎也开始选择“投早、投小、投少”这种谨慎且安全的投资策略,而非再冒风险去赌一个明星般的大型上市退出通道。AI 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鸿沟持续加大“我相信,通用人工智能(AGI)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但它给世界和人类工作带来的改变比人们现在预想的要小。”OpenAI CEO奥尔特曼(Sam Altman)表示,该公司就是要成为 AGI 时代中的关键力量。事实上,过去六年,OpenAI 经历了从“非盈利性组织”变成微软大规模投资的 AI 商业型公司。因此,OpenAI的股权结构非常复杂且“怪异”,奥尔特曼没有OpenAI的股权,更不用说像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创始人拥有的控制权了,奥尔特曼还始终表示公司不会“IPO上市”。因此,去年11月,OpenAI 出现了一场罢免奥尔特曼的“闹剧”。当时,OpenAI公司董事会解雇了奥尔特曼,数百名员工威胁要辞职。最后,董事会同意奥尔特曼回归,管理层董事会重组,OpenAI公司首席科学家被“削权”。尽管这件事已经结束,但“伤痛”仍然存在,AI 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鸿沟持续“加深”。据报道,红杉资本于2021年投资入股了OpenAI公司,但如今,由于公司估值过高,红杉没有投资本轮估值 860 亿美元的股份要约;而另一家OpenAI的投资方科斯拉风投 (Khosla Ventures) 表示,他们主要目标是早期投资,因此也没有参与OpenAI新一轮融资。据彭博社报道,目前OpenAI公司正讨论以100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但公司现有和潜在投资者私下表示,这样的价格太高了。美国旧金山风险投资机构Mighty Capital管理合伙人 SC Moatti 表示:“过去两年,我们没有进行 AI 领域投资,因为一切都被高估了。”The Information引述消息人士称,AI 领域的投资机构Thrive Capital 最近在与一些LP、主权财富基金和大型机构投资者沟通中发现,一些机构面临收入回报压力,已拒绝让VC投资风险高的项目。“AI 大模型赛道具有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多、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的特点,尤其是在国内智能算力较为短缺的现状下,各家大模型在持续投入人力、算力、资金并实现商业化落地方面,可能会面临较大挑战。”毕马威中国科技、传媒及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陈俭德指出。纽约风投机构Next Round Capital Partners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en Smythe早前做出预测:“85%的AI初创公司将在三年内倒闭,要么是因为被大公司吞并,要么是因为资金耗尽。”OpenAI 继续加速“狂奔”尽管投资人的热情消退,但OpenAI 团队依然打鸡血“狂奔”。北京时间2月7日凌晨,OpenAI在社交平台宣布,对ChatGPT和API生成的图片,现在已经嵌入了 C2PA的元数据,以防止图片被非法乱用。C2PA是一种开放数据标准,由Adobe、微软、索尼、英特尔、ARM等行业领导者共同发起,允许出版商、企业、开发者等,通过元数据来跟踪和验证数字内容,例如,图片、视频、文档等,最初来源、真实性和完整性,主要用于打击网络虚假信息和提高数字内容可信度的行业联盟。OpenAI表示,在嵌入C2PA元数据后,会对生成图像的大小产生影响。其中,通过 API,PNG 3.1MB → 3.2MB(增加 3%);通过 API WebP 287k → 302k(增加 5%);通过 ChatGPT,WebP 为 287k → 381k(增加 32%)。不过,虽然图像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在质量、推理和交互延迟方面不会有太多影响。截至目前,只有图片嵌入了C2PA,通过ChatGPT或API生成的文本、音频不受影响。OpenAI也会向所有用户推出该功能。实际上,凭借ChatGPT这款火爆的聊天机器人平台,OpenAI这家成立不到9年的公司,2023年的ARR年收入已达16亿美元,相比前年增长高达56倍。随着GPT-5即将推出,2024年,OpenAI或将成为一匹科技行业最强大的“黑马”。近日,研究机构Writerbuddy发布的全球 AI 产品数据显示,2023年,ChatGPT平台就贡献了146亿次,排名第一,占总流量240亿次的60%以上。很显然,生成式 AI 已经带动企业和个人转型变革,或成为未来新的趋势。据Layoffs.fyi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科技行业已经有大约3.2万人失业。机构创始人Roger Lee则认为,尽管许多公司正裁减原有工作岗位,但同时正在把更新资源转向以 AI 人才为重点,CompTIA分析称,今年1月 AI 领域新职位达17479个,比上个月增加约2000个。Insight Enterprises首席技术官大卫·麦卡迪(David McCurdy)表示:“随着我们步入2024年,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在关注 AIGC 技术如何重塑其运营业务,并创造新商业模式。”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产品发布拖延 越来越多谷歌AI员工选择离职创业

产品发布拖延 越来越多谷歌AI员工选择离职创业 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在谷歌等科技巨头内部,顶级研究人员在产品商业化方面面临漫长等待的无奈与选择。因此,他们决定抓住风险投资者对人工智能领域新兴公司的浓厚兴趣,自己去创业。Uncharted Labs总部位于纽约,已成功筹集了85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融资目标是1000万美元。据知情人士透露,创始团队在过去几个月里会见了多家潜在投资者,包括知名风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Uncharted Labs的创始团队包括总裁大卫·丁(David Ding)。大卫·丁此前在谷歌DeepMind的一个精英研究团队中担任技术负责人,该团队规模仅为30人。DeepMind是总部位于英国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去年与谷歌的核心人工智能团队完成了合并。文件显示,大卫·丁在DeepMind的前团队成员查理·纳什(Charlie Nash)和雅罗斯拉夫·加宁(Yaroslav Ganin)也加入了Uncharted Labs的创始团队。大卫·丁和加宁在谷歌的任职时间均超过了五年。根据领英上的公开资料,大卫·丁的另一位前同事康纳·德坎(Conor Durkan)去年年底离职。不过,目前尚不清楚德坎是否已加盟Uncharted Labs。这些研究人员在DeepMind工作期间共同参与了多个前沿的人工智能项目。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根据用户简单描述自动生成原创图像和音乐的人工智能技术。去年11月,DeepMind推出了音乐生成模型Lyria。这款创新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从头开始创作歌曲,并巧妙地融入了查理·普斯(Charlie Puth)和约翰·传奇(John Legend)等知名艺术家的独特音乐风格。此外,这些研究人员还为谷歌最新推出的图像生成模型Imagen 2做出了杰出贡献。Imagen 2是谷歌近期向云客户推出的一款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旨在与Midjourney和OpenAI的Dall-E 3等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竞争。最近DeepMind的这一系列离职事件表明,谷歌在人工智能产品发布方面存在拖延问题,同时内部研究人员也对繁文缛节感到不满。早在2021年,有些谷歌员工不满公司拒绝推出聊天机器人(后更名为Bard),选择了自立门户,创办了Character.AI。其他一些对谷歌内部人工智能开发限制不满的员工则转投了竞争对手OpenAI。谷歌高层一直在努力应对内部疑虑与挑战。公司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去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宣布了谷歌人工智能部门的重组计划,并强调这将“推动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谷歌让位于加州山景城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共聚一堂,并通过每日会议协调加州与伦敦两地的工作进度,以确保Gemini项目(OpenAI GPT-4竞品)能够迅速取得进展。在这篇博文发布后,谷歌发言人克里斯·帕帕斯(Chris Pappas)进一步表示:“DeepMind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开发能够改变数十亿人生活的人工智能技术。”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员工透露,尽管DeepMind的研究人员在2023年春季就完成了音乐生成模型Lyria的开发工作,但谷歌直到11月才对外发布,至今仍未向公众开放。这位前员工认为,谷歌将谷歌大脑(GoogleBrain)和DeepMind两大内部人工智能部门合并,加剧了DeepMind员工的挫败感。因为在享受了多年的相对独立之后,他们现在不得不围绕谷歌的人工智能产品优先事项来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过去的两年里,DeepMind和谷歌大脑的多位优秀员工离职创办了新的初创公司,其中包括开源人工智能模型开发商Mistral AI,以及同样专注于文本生成模型的SakanaAI和Reka AI。为了留住顶级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谷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向他们提供特殊的股票奖励,这些股票的兑现速度要比其他奖励更快。然而,风险资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诱惑力实在太大。根据PitchBook和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的数据,2023年,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流向了人工智能开发商。去年,一首利用人工智能模仿艺术家德雷克(Drake)和The Weeknd声音的歌曲《Heart on My Sleeve》在TikTok和Spotify等平台上引起了轰动。然而,环球音乐集团以侵犯版权为由向这些平台施压,最终导致这首歌曲被下架。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应用的关注和讨论。与初创公司相比,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在获得音乐授权方面可能具有更多优势。例如,DeepMind与拥有丰富音乐资源的YouTube合作建立了自己的音乐生成模型,而TikTok也与唱片公司签订了类似的协议。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