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国家疾控局局长称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全国两会|国家疾控局局长称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在北京,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表示,传染病防控关系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王贺胜在两会记者会表示,内地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2021年消除了疟疾,结束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肆虐千年的历史,在国家公共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他又表示,目前爱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都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同时清醒认识到新发、突发传染病发生风险仍然持续存在,巩固传染病防控成效的任务仍然艰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2024-03-09 16:37:05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全国两会|王贺胜称全国已建成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

全国两会|王贺胜称全国已建成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 在北京,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表示,疾控局成立以来,坚持和加强党对疾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系统重塑、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王贺胜在两会记者会表示,监测预警更加灵敏。从健全制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规范评估预警、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拓展形成了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10个子系统。强化部门间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为提前预判疫情流行态势、提早部署、有效应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他又表示,应急处置更加有效,已在全国建成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不管哪个地方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能第一时间派出国家防控队支援。未来还将兴建5支国家防控队,并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应急小分队,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王贺胜指出,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提升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4个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成的市级疾控中心都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还建立了全国电话流调系统等。 2024-03-09 16:06:21

封面图片

国家疾控局局长回应“X疾病”:虽难避免 但可防范和应对大流行

国家疾控局局长回应“X疾病”:虽难避免 但可防范和应对大流行 国际社会对“X疾病”高度关注。王贺胜解释,所谓“X疾病”,并不代表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一种由未知病原体引发、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X疾病”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致命、传染快、易变异”,它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X疾病”的病原体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来进行预测。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受全球气候加速变化、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病原跨物种传播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由“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在持续增加。王贺胜认为,虽然“X疾病”的发生很难避免,但由此引发的大流行是可以防范和应对的。国家疾控局将坚持底线思维,认真总结借鉴新冠疫情的防控经验,会同相关部门提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准备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不确定性。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防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平急转换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传染病风险评估,提升早发现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演练,做好相关物资储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学防控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传染病大流行的前瞻性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五是建立健全群防群控体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和基层治理机制,广泛开展科普宣教,全面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水平。从国际合作来看,王贺胜表示,传染病流行没有国界,防范应对全球传染病大流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同行。国家疾控局将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大流行条约》缔结和《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订,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国家疾控局要求做好两节期间冠病及其他传染病防控

中国国家疾控局要求做好两节期间冠病及其他传染病防控 中国国家疾控局在元旦春节来临前发出通知,提醒在两节期间做好冠病及其他传染病的防控,并预警全国多数地方节日期间仍面临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趋势。 据“国家疾控局”微信公众号12月28日消息,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 国家疾控局就通知进行解读时说,元旦春节假期临近,春运即将开始,人员流动将大幅上升,可能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 国家疾控局指出,全球冠病疫情仍在流行,今年11月以来中国入境人员中JN.1新型变异株检出明显增加。当前中国冠病疫情保持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但冬春季存在疫情反弹的风险。 同时,全国流感疫情仍在高位流行,部分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呈波动变化。预计全国多数地方元旦春节期间仍面临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趋势。 《通知》要求,元旦春节期间,各地口岸要密切关注国际冠病及其他重点传染病疫情,严格落实入境人员体温监测、医学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等措施。 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统筹做好元旦春节期间运输组织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离校返乡、开学返校等工作的指导。 在疫苗接种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冠病病毒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接种工作,引导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通知》提醒,各地要合理调配假期期间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加大感冒、退热、止咳等药店常用药品的市场投放和储备,满足群众正常就医用药需求。 《通知》也建议,节日期间出行人员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和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提示,旅途中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期间科学佩戴口罩;建议老年人、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的旅游景区和室内公共场所。 由于冠病JN.1变异株在多国迅速传播,世界卫生组织12月19日单独列JN.1为“须留意变异株”,但强调根据目前的评估,JN.1对全球带来额外公共卫生风险较低。 ... 2023年12月30日 10:02 PM

封面图片

中国将新建五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

中国将新建五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 中国将新建五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并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星期三(11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回答了有关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的问题。 王贺胜说,在监测预警方面,主要是在提质、扩面、增效上下功夫。 谈及提高信息报告质量,王贺胜说,要优化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调整相关预警指标,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并调查处置。印发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开展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进一步压实传染病信息报告责任。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疾控信息系统数据自动交换,变“被动监测”为“主动监测”。 关于拓展监测渠道,王贺胜说,要建立完善发热门诊、哨点医院、病毒变异、城市污水等监测系统,探索开展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多病原的监测试点,初步形成兼顾常态和应急、入境和本土、城市和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监测体系。 对于强化部门协同,王贺胜说,要推进跨部门监测数据和信息共享,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会商,共同开展传染病疫情风险研判。 此外,在应急处置方面,王贺胜说,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点传染病,要持续完善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他还提到,中国加快建设国家级传染病应急队伍,已经组建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今年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支持新建五支国家防控队,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 2023年11月1日 4:49 PM

封面图片

国家疾控局:各地高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科学精准落实新冠“乙类乙管”各项防控措施

国家疾控局:各地高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科学精准落实新冠“乙类乙管”各项防控措施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前后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科学精准落实新冠“乙类乙管”各项防控措施,不放松、不加码,压实“四方责任”,坚持“多病共防”,强化联防联控,在充分保证群众正常出行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2023年2月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呈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目前新冠及其他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部分省份登革热处于高发季节,个别南方省份流感疫情呈上升趋势。

封面图片

中国专家称冠病病毒防控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渐趋成熟

中国专家称冠病病毒防控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渐趋成熟 中国近期疫情防控措施转向,各地防控逐步松绑。中国传染病专家称,根据现有冠病病毒特点,一直按甲类传染病级别管理的冠病再延续甲级模式并不适宜,回归乙类管理甚至降级为丙类,都将成为可能。 针对冠病超强传播力、较强致病力等特点,中国官方在2020年1月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措施。 据第一财经报道,对于当前冠病病毒所呈现的流行病特征是否符合脱离甲类管理的条件、是否适合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的问题,一位传染病专家称,“传染病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据来自于传染病的传染性和致病力”,对于致病力强、病死率高且传染性强的传染病,一般归为甲类或者乙类甲级管理,管控措施一般是采取强制性隔离、疫区封锁等。 对于发病率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传播能力有限,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会归为乙类;对于传染强、致病力弱、病死率低的传染病,一般归为丙类。 但随着病毒不断变异,当前在全球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其临床特点也逐步被认知,众多科学研究以及真实世界的数据显示,其传染性逐步增强,但其致病力及病死率降低。因此管理级别又必须要重新考量。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