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创新药得到全链条支持,二代 IO 蕴含重要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创新药得到全链条支持,二代 IO 蕴含重要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称,7 月 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目前,一代 IO 治疗已较为成熟,重磅药物 Keytruda 可治疗多种患者,但依旧存在不足。针对肿瘤治疗的二代 IO 药物总体可分为免疫逃逸抑制 + 抗血管生成、免疫逃逸抑制 + 免疫激动、多免疫逃逸抑制三种方向。国内多家创新药企以针对二代 IO 药物开展研发,在众多临床试验中展现优异效果,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后续进展值得关注。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审议通过,产业链上市公司迎发展良机

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审议通过,产业链上市公司迎发展良机 7 月 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人民健康福祉。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财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吴号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本次政策最大的亮点是‘全链条’,支持政策涵盖研发、审评、应用、支付、融资等方面,在政策支持下,创新药的研发速度有望加快、研发成本有望降低、研发质量有望提高、投资回报率有望提升,建议重点关注创新药及其产业链投资机会。”(证券日报)

封面图片

中信建投:看好医药行业六个方向的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看好医药行业六个方向的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看好医药行业六个方向的投资机会:1)处方药业绩持续爬坡,创新 + 准入拉动增长,2024 年内催化密集,看好创新药及仿创结合的优质公司;2)器械板块看好下半年增速逐步恢复;3)中药板块预计下半年增速改善,看好行业龙头企业;4)看好国企改革的优质公司;5)原料药行业结构性机会;6)看好出海方向领先创新药及器械企业。

封面图片

中信建投: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自身免疫类疾病与 II 型炎症的患者规模正在迅速增长,市场规模仅次于肿瘤药物,处于加速发展期。现有的药物在疗效与安全性上仍然拥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近年来,相关新药不断涌现,新靶点或是新作用机制药物层出不穷。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多发性硬化的研发管线较多,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多发性硬化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较为难治。建议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发性硬化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封面图片

8篇Cell/Nature/Science | 高福,何大一,袁国勇等团队揭示奥密克戎的抗体逃逸及迅速传播的潜在机理

8篇Cell/Nature/Science | 高福,何大一,袁国勇等团队揭示奥密克戎的抗体逃逸及迅速传播的潜在机理 2022年11月9日,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与Alejandro Chavez合作在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在体外,SARS-CoV-2对nirmatrelvir的耐药很容易通过多种途径产生,研究中观察到的特定突变为详细研究耐药机制和下一代蛋白酶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另外,2022年7月5日,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等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对这些激增的 Omicron 亚变体进行系统性抗原分析的结果。与 BA.2 相比,BA.2.12.1 对来自接种疫苗和加强免疫个体的血清的抗性仅稍高(1.8 倍)。然而,BA.4/5 的抗性大大提高(4.2 倍),因此更有可能导致疫苗突破性感染。SARS-CoV-2 的 Omicron 谱系继续进化,相继产生了不仅更易传播而且更能逃逸抗体的亚变体。 2022年6月15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赵欣,孙业平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黄牛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 BA.1.1、BA.2 和 BA.3 RBD 之间不同的 hACE2 结合模式的结构基础。 2022年3月3日,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除了最近授权的 LY-CoV1404(bebtelovimab)外,没有任何授权的单克隆抗体疗法可以充分覆盖 Omicron 变体的所有亚谱系。 2022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丛尧,Wang Yanxing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为 Omicron 的受体参与和抗体中和/逃避提供了新的启示,也可能为广泛有效的 SARS-CoV-2 疫苗的设计提供信息。 2022年2月8日,Scienc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尹万超团队与济民可信邓俗俊团队合作的题为“”的最新成果,该研究解析了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以及分别结合其受体ACE2和广谱抗新冠抗体JMB2002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阐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迅速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并揭示了治疗抗体JMB2002全新的作用机制,为广谱抗新冠抗体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2022年1月21日,香港大学朱轩/陈福和/袁国勇研究团队联合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 Omicron 变体的复制在 Calu3 和 Caco2 细胞中显著减弱。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与 WT 和以前的变体相比,Omicron 变体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 2 (TMPRSS2) 的使用方面效率低下,这可以解释其在 Calu3 和 Caco2 细胞中的复制减少。与 WT 和 Delta 变体相比,感染的 K18-hACE2 小鼠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中的 Omicron 复制显著减弱,这导致其肺部病理学得到显著改善。与 SARS-CoV-2 WT、Alpha、Beta 和 Delta 变体相比,Omicron 变体感染导致的体重减轻和死亡率最小。总体而言,该研究表明与 WT 和以前的变体相比,Omicron 变体在小鼠中的病毒复制和致病性减弱。 2022年1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及齐建勋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人类受体 ACE2 (hACE2) 与 VOC RBD 之间的结合特性,并解析了 Omicron RBD-hACE2 复合物及Delta RBD-hACE2 复合物的晶体和冷冻电镜结构。 该研究发现,与 Alpha、Beta 和 Gamma 不同,与原型 RBD 相比,Omicron RBD 与 hACE2 的结合亲和力相似,这可能是由于免疫逃逸和传播性的多重突变的补偿。Omicron-hACE2 和 Delta-hACE2 的复杂结构揭示了 RBD 特异性突变如何与 hACE2 结合的结构基础。 公众号: 标签: #Covid #奥密克戎 频道: @GodlyNews1 投稿: @GodlyNewsBo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