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小华:未来深空探测领域将会有极大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小华:未来深空探测领域将会有极大发展 今日举办的 2024 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指出,测绘遥感能够提供地球和包括深空天体的时空信息,未来深空探测领域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童小华指出,在深空探测领域,通过遥感技术能够达到人很难到达的领域,那么通过遥感感知的这些技术,来对我们的宇宙天体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进行探究,看看地外天体有没有生命,是不是有水存在,探索空间太空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像我们的宏观世界去拓展一个方向,我相信这一块也会有极大发展。(新浪科技)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送别林尚扬院士#【#92岁焊接领域专家林尚扬院士逝世#】据中国机械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焊接领域著名专家林尚扬,因病医治无

#送别林尚扬院士#【#92岁焊接领域专家林尚扬院士逝世#】据中国机械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焊接领域著名专家林尚扬,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20日逝世,享年92岁。林尚扬是我国水下焊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的创始人,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沉痛悼念林尚扬院士 via 人民日报的微博

封面图片

#92岁焊接领域专家林尚扬逝世#【送别!#林尚扬院士逝世#】据中国机械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焊接领域著名专家林尚扬,因病医治

#92岁焊接领域专家林尚扬逝世#【送别!#林尚扬院士逝世#】据中国机械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焊接领域著名专家林尚扬,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20日逝世,享年92岁。林尚扬是我国水下焊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的创始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致敬,一路走好!沉痛悼念林尚扬院士 via 央视新闻的微博

封面图片

中国深空探测新计划公布:嫦娥七号/八号、天问二号/三号/四号都来了

中国深空探测新计划公布:嫦娥七号/八号、天问二号/三号/四号都来了 未来还将与国际同行一道,共商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月球探测科技成果。行星探测方面: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已经获得国家批复,包括4次探测任务,计划在10年到15年内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已经取得圆满成功。未来,围绕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小天体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重大科学问题,还将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深空任务。其中:天问二号是小行星探测任务,计划2025年前后发射,目标主要是对一颗近地小行星的伴飞、取样返回等探测。天问三号是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计划2030年前后发射,实现火星采样和携带火星样品返回地球。天问四号是木星系探测任务,计划2030年前后发射。目前天问三号、四号,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关键技术攻关和实施方案深化论证工作。后续,我们还将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等航天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创新发展。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拟2030年前后实行火星采样返回和实现木星探测任务

中国拟2030年前后实行火星采样返回和实现木星探测任务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行火星采样返回和实现木星探测两项任务。 据中国网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星期四(6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情况并答记者问时,作出上述回应。 在谈到中国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和中国航天的重点工程任务时,卞志刚说,中国深空探测未来一段时间将主要专注于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 在月球探测方面,卞志刚介绍,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后,后面将有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七号任务主要是对月球南极部分的资源做勘察,嫦娥八号是对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开展技术验证,之后在月球探测方面还将跟国际同行一道共商共建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中国月球探测成果。 在行星探测方面,卞志刚说,中国批准了四次行星探测任务,将在10至15年内完成。其中天问一号已于2021年圆满成功,天问一号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已走向了月球以远的领域。未来围绕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小天体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外生命信息的探测等科学目标,中国还将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以及行星系探测任务。 卞志刚透露,天问二号已准备在2025年前后实施小行星探测,将瞄准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伴飞并取样返回。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实行火星采样和携带火星样品返回地球。天问四号实现木星系探测,也在2030年前后实施。 在谈到这次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时,卞志刚形容这是一次探索之旅、创新之旅和合作之旅。 卞志刚说,月球背面的地质结构、物质组成以及宇宙早期环境充满神秘。此次嫦娥六号选择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东北部阿波罗撞击坑边缘,完成采样返回任务,让科学家可通过对月球样品研究发现更多太阳系和月球演变等重大科学奥秘。 ... 2024年6月27日 4:49 PM

封面图片

嫦娥六号中法氡气测量仪完成探测任务 已成月球背面“永久居民”

嫦娥六号中法氡气测量仪完成探测任务 已成月球背面“永久居民” 圆满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共携带4个国际载荷,氡气测量仪是其中之一,也是法国在月球表面部署的第一个探测仪器。该载荷是用硅基检测器测量月球表面的电离辐射,主要探测目标是月壤中氡222和氡220同位素及其衰变产物发出的5.3兆电子伏特至8.8兆电子伏特的阿尔法(α)粒子,并测量太阳高能粒子、银河系宇宙射线和月球表面的反向散射粒子等来自空间环境的带电粒子。嫦娥六号任务氡气测量仪及其工作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供图嫦娥六号氡气测量仪探测任务旨在研究非常稀薄的月球大气层的起源和动态,月壤的热和物理特性以及表面尘埃的运移情况,同时首次测量月球表面的氡和钋,从而改进对铀的遥感测量精度。据中法氡气测量仪合作团队介绍,嫦娥六号氡气测量仪载荷设备发射前已暴露在地面大气中数月,5月6日在距地球32.7万公里的月球巡航期间首次开机,持续工作10个小时,首次开机测量的目的,是测量空间环境的背景噪声和任何地面自然污染;5月17日,即5月10日至11日历史性太阳风暴过去几天后,该仪器再次开机,开始在环月轨道上进行测量,共持续32个小时。通过传回地球的数据,合作团队确定氡气测量仪的16个探测器都正常工作,获取太阳风中带电粒子通量的数据,并跟踪它们随时间的衰减情况,还观测到月球对这些粒子通量的屏蔽效应。嫦娥六号探测器进入环月轨道后,氡气测量仪5月23日晚重新开机,对月球上的氡和钋分布进行连续111小时轨道测量;6月2日,嫦娥六号在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环形山完美成功着陆,在采集第一批样品后不久,氡气测量仪就开始对月球表面的测量,直至6月4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样品在月背起飞升空,其结束探测任务并永久留在月球背面。嫦娥六号任务中法氡气测量仪合作团队代表合影。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供图嫦娥六号任务期间,来自法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与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的科技人员组成氡气测量仪合作团队,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参与氡气测量仪的运行工作。这是中法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合作,双方强强联合使得氡气测量仪探测任务取得成功。据了解,中法2019年6月签署月球与深空探测协议,当年底开始合作进行月表氡气探测。嫦娥六号搭载的月表氡气测量仪由法国天体物理与行星研究所负责研制,法方首席科学家为梅斯林(Pierre-Yves Meslin)教授、项目经理为黄京花(King Wah Wong)和奥莱莉·慕斯(Aurélie Moussi);中方首席科学家、项目经理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贺怀宇研究员、李健楠工程师。此次任务的合作和科学伙伴,还包括中法及德国的多所高校与航天研究机构。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嫦娥六号成功登月 古老的月球背面到底藏了什么秘密?

嫦娥六号成功登月 古老的月球背面到底藏了什么秘密? 只要一切顺利,嫦娥六号将带着月球样品起飞,六月底就会安全回家。嫦娥二号 CCD 影像图中的南极-艾肯盆地区域。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那么,为什么嫦娥六号选择阿波罗盆地作为着陆区?阿波罗盆地里有什么值得我们如此大费周章地进行探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阿波罗盆地在哪里。阿波罗盆地在哪里?由于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所以月球当前仅有一侧面向地球,其中面向地球一面称为月球正面(Lunar near side),背向地球一侧称为月球背面(Lunar far side)。阿波罗盆地就是一个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内部的盆地。嫦娥六号发射当天,有媒体在采访中提到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位于月球背面,是月球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不过其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绘制的月球地质图中规范名称是“南极-艾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故本文统一称为“南极-艾肯盆地”。早在 2018~2023 年的一系列讨论中,嫦娥六号预选着陆区就暂定为南极-艾肯盆地,并进一步细化为阿波罗盆地的南部边缘。月球仪上的阿波罗盆地,手指位置为嫦娥六号预选着陆区附近。月球仪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绘制的 1:250 万月球地质图制作,直径约 1.55 米。图片来源:作者拍摄阿波罗盆地就位于南极-艾肯盆地内部的东北部,是一个多环撞击盆地,直径约 500km,在嫦娥二号全月影像图中非常醒目。南极-艾肯盆地直径约 2500~3000km,由于过于巨大,且形成后经历了漫长的撞击、外来溅射物覆盖等侵蚀作用,其在影像上肉眼较难识别,需要月球高程、地形数据才能识别。月球南极-艾肯盆地、阿波罗盆地、嫦娥六号着陆区、长白山位置关系图,可以见到南极-艾肯盆地并不显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假彩色高程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2嫦娥六号要在阿波罗盆地寻找什么?简要来说,嫦娥六号在阿波罗盆地的主要任务包括:寻找新矿物、寻找月球深部物质、寻找古老矿物、研究苏长岩、寻找名义含水矿物、寻找高压矿物等。1、寻找新矿物和岩石如果一种矿物的构成元素比例,微观结构,至少其一与其他已知矿物都不同,就有机会被认定为新矿物。但是新矿物一般尺寸微小,容易与已知矿物混淆,需要极端的温压条件或特殊的化学条件形成,而不是随处可寻。在嫦娥五号样品中,我们就发现了至少三种新矿物,七种不同的岩石。正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岩石、土壤的成分并不一致一样,月壤、月岩也存在不均一性,甚至单次采样返回的不同样品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嫦娥六号的登月活动就有极大可能发现更多新的矿物和岩石。2、寻找月球深部物质正如前文提到的,阿波罗盆地是南极-艾肯盆地内部东北侧的撞击盆地,而南极-艾肯盆地是月球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通俗讲,因为阿波罗盆地是个多次撞击形成的“盆中之盆”,所以可能是月壳最薄的位置之一。阿波罗盆地区域高程与月壳厚度。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一些理论认为,形成南极-艾肯盆地的撞击事件可能挖掘出了月幔物质。然而,也有人提出,即使盆地挖掘出了月幔物质,由于在撞击过程中月幔物质可能会经历熔化-冷凝的过程,导致不同化学成分的矿物和岩石被分离开这个过程被称为熔融分异。熔融分异可能会使识别变得困难,或者在形成之后被更晚期的撞击出现的溅射物混合、掩埋而难以被遥感发现。因此嫦娥六号有可能在阿波罗盆地中发现这些来自月幔的深部物质,对我们理解月球深部结构和月球的起源和演化起到重要作用。3、寻找古老物质根据近期正式出版的 1:250 万月球地质图,将月球地质年代划分为“三宙六纪”。南极-艾肯盆地形成于月球岩浆洋大部分固结,月球初步形成固体月壳的时代,代表月球艾肯纪的开始。又根据撞击坑统计定年,南极-艾肯盆地一带年龄约 42 亿年,可能分布有月表最古老的岩石,但这个数值需要实际样品修正。之前嫦娥五号采集的样品包括月球已知最年轻(约 20 亿年)的岩石之一,嫦娥六号的一个关键任务则是尽量采集古老的月球岩石和可定年的矿物(包括锆石、斜锆石、磷灰石等)。4、揭开苏长岩成因之谜根据近期正式出版的 1:250 万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南极-艾肯盆地内部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苏长岩。苏长岩在过去美国阿波罗、苏联 LUNA、嫦娥五号的月球样品都极少发现,由于苏长岩成因有多解性,既有可能是下月壳、月幔等深部物质,又有可能是大规模岩浆房分异(是指地球内部巨大的岩浆体在冷却过程中,其中的化学成分被分离成不同的层次或部分),还有可能是撞击熔融物分异。采集阿波罗盆地的苏长岩,有助于解决苏长岩成因之谜,从而帮我们研究阿波罗盆地的演化历史。1:250 万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55、寻找名义含水矿物因为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所以有一面恒定朝向地球(此面一般称为正面),会受到“地球风”影响,相对富氧、富水。而实际上根据遥感光谱研究,月球背面虽然不如正面富氧、富水,但也存在少量富氧、富水区域,甚至发现了赤铁矿等名义含水矿物(指在其化学式中包含水分子,但实际上并不以液态水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水合物或羟基等形式存在的矿物),而过去阿波罗样品里曾零星地发现四方纤铁矿、角闪石等名义含水矿物,其成因均不明确。嫦娥六号如果采集到名义含水矿物,或者样品包含特殊的水赋存状态,将是非同寻常的突破。6、寻找高压矿物阿波罗盆地既是撞击盆地,又是深部物质潜在出露区,无论大规模撞击还是月球深部高压,都是形成高压矿物的有利条件。月球表面遭受频繁的撞击作用,有利于指示高压的矿物形成,过去的样品中已发现熔长石、钙硬玉、赛石英、雷锆石等高压矿物,但是在理论上月幔中可能存在的石榴石等高压矿物发现极少,因此这个理论模型需要实际样品修正。嫦娥六号着陆月球模拟图。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国家航天局除了以上研究任务之外,一些需要借助嫦娥六号的热门研究主题还包括:空间风化特征,月尘电磁学性质,月壤成熟度新指标,原位资源利用方案等。嫦娥六号任务不但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而且嫦娥六号选择南极-艾肯盆地中的阿波罗盆地这一盆中之盆采样,为的就是尽可能采到与过去美国阿波罗系列、苏联 LUNA 系列、中国嫦娥五号不同的样品,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研究月球。参考文献[1] 刘力维,韩坤英,丁孝忠,等.嫦娥六号探测器预选着陆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演化分析 [J].地学前缘: 1-13.   郭弟均,刘建忠,HEADW.James,  等.月球阿波罗盆地区域月壳结构及光谱特征 [J].深空探测学报, 2018, 5(05):488-494.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8.05.013.[3] 籍进柱,郭弟均,刘建忠,等.1:250 万月球全月地质图 [J].科学通报:英文版, 2022, 67(15):1544-1548.[4] Jia Z , Chen J ,  Kong J ,et al. Geologic context of Chang'e-6 candidate  landing  regions and  potential non-mare materials in the returned samples[J].Icarus, 2024,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