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亦言:谈谈诗人、诗与远方

韩亦言:谈谈诗人、诗与远方 什么是诗与远方?听起来挺玄乎,说白了,诗一定要给予读者以启发与想象。所谓“远方”,是在精神层面、虚拟空间的远方 。 美国哲学家、科学家与唯灵论者约瑟夫‧亚历山大‧萨多尼说过:“一首好诗不过是思想者之歌的旋律:而文字就是他梦想的种子。 纵览古今 淘沙见金!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诗(2023)》简介:诗(2023)聚焦诗歌领域,记录诗人的创作生活、诗歌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影响,探讨诗歌与生活、情感的联系,展

《诗(2023)》 简介:诗(2023)聚焦诗歌领域,记录诗人的创作生活、诗歌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影响,探讨诗歌与生活、情感的联系,展现诗歌的魅力和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标签: #诗2023 #纪录片 #诗歌文化 #诗人创作 #情感表达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诗2023 》简介:诗2023 可能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文艺气息的影片。它或许以一位诗人的视角展开,讲述其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经

《诗2023 》 简介:诗2023 可能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文艺气息的影片。它或许以一位诗人的视角展开,讲述其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经历情感波折的故事。诗人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如自然风景、人际交往中,捕捉到细微的情感和瞬间,将其转化为诗歌创作的源泉。影片可能会展现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他 / 她可能经历着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友情的温暖与疏离,这些情感成为诗歌的主题。同时,诗人也会面临创作的困境,在灵感枯竭时努力突破自我。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叙事,影片将呈现出生活与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诗歌对生活的独特诠释,让观众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标签:#诗#文艺电影#诗人故事#情感探索#诗歌创作 文件大小 NG 评论区查看资源

封面图片

唐诗里的梦想与远方,宋词里的风雅与深情,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我们自小就熟读很多诗词名篇,对它们的作者却知之甚少。有的诗人甚至像是

唐诗里的梦想与远方,宋词里的风雅与深情,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我们自小就熟读很多诗词名篇,对它们的作者却知之甚少。有的诗人甚至像是只发了一条“朋友圈”,就消失在历史的汪洋里。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一首首神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本书作者选取大小李杜、王孟、元白、刘柳、苏辛 ,以及李清照、陆游等唐宋代表诗人词人,以现代的立场、开阔的视角、幽默的笔调,用小说化或者独白的方式,另类解读他们的人生故事,并对诗歌经典做个性化解读。全书史料翔实,融诗、史于一体,从隋炀帝杨广开始,到陆游为止,讲述了一部热血跌宕的历史,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唐诗宋词的时代。 ▲唐诗宋词骨灰级爱好者、诗词公号大V“少年怒马”首次出书,另类解读三十位诗词大神,这本读起来非常过瘾的“诗词小说”,展现了一个以前没见过的文学江湖。 ▲特别附赠精美折页 ,正面为作者独创《唐诗江湖关系谱》,背面为《千里江山图》(局部) ▲全书双色印刷,版式美观。并精选八幅经典唐宋书法及绘画作品,包括李白与杜牧唯一传世真迹,四色精印,典藏之选。 ▲换个角度读诗词,会发现不同的诗意:超级愤青骆宾王、千古情圣杜甫、逆袭牛人高适、完美男神王维、文艺大叔孟浩然、花间浪子温庭筠、大女主体质李清照、全能天才辛弃疾…… ▲三十位诗词大神,涉及近三百首诗词经典。全书考据精到,融诗、史于一体,串起唐宋文坛一个个耀眼的瞬间,从隋炀帝杨广开始,到陆游为止,从中可以窥见一部起伏跌宕的热血历史。 #诗词 #文学 #唐诗 #名篇

封面图片

《诗2023 》| 简介:诗2023 可能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文艺气息的影片。它或许以一位诗人的视角展开,讲述其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诗2023 》| 简介:诗2023 可能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文艺气息的影片。它或许以一位诗人的视角展开,讲述其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经历情感波折的故事。诗人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如自然风景、人际交往中,捕捉到细微的情感和瞬间,将其转化为诗歌创作的源泉。影片可能会展现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他 / 她可能经历着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友情的温暖与疏离,这些情感成为诗歌的主题。同时,诗人也会面临创作的困境,在灵感枯竭时努力突破自我。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叙事,影片将呈现出生活与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诗歌对生活的独特诠释,让观众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 标签:# 诗 #文艺电影# 诗人故事 #情感探索# 诗歌创作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合成小李杜。李商隐的诗大都是感伤的,这与他的处境紧密相关。李商隐身处晚唐,看到的是大唐衰败的景象,自己仕途也

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合成小李杜。李商隐的诗大都是感伤的,这与他的处境紧密相关。李商隐身处晚唐,看到的是大唐衰败的景象,自己仕途也多有不顺。李商隐这首《登乐游原》仅仅二十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封面图片

「质料想像力」是巴什拉中晚期转向诗学的主要研究计划。初探火与水的诗学之后,巴什拉选择借空气这样一种缥缈、轻盈、流动、充溢的存在来

「质料想像力」是巴什拉中晚期转向诗学的主要研究计划。初探火与水的诗学之后,巴什拉选择借空气这样一种缥缈、轻盈、流动、充溢的存在来考察一种运动想像。 有别于康德等人对静态的形式想像力的刻画,巴什拉在本书中强调了一种长久被忽视的运动的想像心理学。他透过种种空气的形象隐喻与关联母题,串联起尼采、雪莱、波特莱尔、爱伦坡、诺瓦利斯、里尔克、米沃什等人的诗学想像,描绘出一幅动态形象的速度图。 巴什拉赞美了文学活动不可替代的创造性与生产性,文学本身就是想像力的涌现,是想像力直接作用于语言层面上的“行动”,文学形象教人去梦想,真实的生命、思想与意义就安居在这梦想之中,绵延地流动、消长。在此基础上,文学形象表达了、启发了一种动态的哲学。巴什拉从想像的诗学与心理学,最后建构了一种想像的形上学。 巴什拉以诗意的方式在书中完成了他所设定的课题,他的写作本身也是对流动的想像最恰当的诠释之一。阅读本书时,读者需要跨越的或许不在于智识的高墙,而要进入一个想像的界域,跟随著巴什拉的引领踏上这场想像之旅,漂游在梦想、在形象之间。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法国科学哲学家,文学理论家,新知识论的奠基者。巴什拉早年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曾当中学教师,后来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并担任第戎大学、巴黎大学教授,以及法国伦理与政治科学学院院士。其博才多学,著述颇丰,横跨科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现象学等众多领域,被布尔迪厄称为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异端避难所”,也被阿尔都塞、福柯等人视作思想导师。认识论与诗学是巴什拉思想的两大方向,他认为「哲学所能期望的是使诗与科学互为补充」。巴什拉不仅将现代科学引入哲学,而且试图进行一场“哥白尼式的想像革命”,建构一套新的想像哲学。其主要著作有:《新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形成》、「诗学想像」五部曲(《火的精神分析》、《水与梦》、《空气与梦想》、《土地与意志的遐想》、《土地与休憩的遐想》)、《空间的诗学》和《梦想的诗学》等。 胡可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硕士。曾在《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发表译著及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与文学,目前致力于巴什拉作品翻译及想像哲学研究。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