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特后台显示广告收入分成$659.16,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算的。这个后台目前很粗糙,除了金额和日期,没有别的信息。不像YouT

今天推特后台显示广告收入分成$659.16,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算的。这个后台目前很粗糙,除了金额和日期,没有别的信息。不像YouTube的后台,第二天就会显示前一天的播放量和广告分成。还有谁也显示有广告收入分成了?广告收入大降、入不敷出,却慷慨分享收入,我是看不懂这种商业模式的,不知能持续多久。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有人估计推特的广告收入分成是每1百万次浏览$10,如果属实的话,比YouTube低很多,只是YouTube的几百分之一。因为后台

有人估计推特的广告收入分成是每1百万次浏览$10,如果属实的话,比YouTube低很多,只是YouTube的几百分之一。因为后台什么信息都没有,只能乱猜。等下个月再发钱(如果还有的话)就可估算得比较准确。

封面图片

兄弟姐妹们千万别去这个公司,那个后台主管杰克 跟个智障脑残一样,自己后台招都是一堆牛马,全他妈都是鱼人跟傻逼一样自己人错了还在哪

兄弟姐妹们千万别去这个公司,那个后台主管杰克 跟个智障脑残一样,自己后台招都是一堆牛马,全他妈都是鱼人跟傻逼一样自己人错了还在哪里袒护包庇他的人,到反来怪前台业务员了! 还有红桃A,亲爱的大顺 顺总,在盘口按扣每个月都捞了不少油水了吧,给下面的主管搞的每天都在抱怨每天干的跟牛一样钱一分没赚到,你从安盛怎么出来的你心里没点逼数了?出门小心点不然那一天死的都不知道! 订阅东南亚曝光通缉令       投稿曝料/广告投放联系:@axing0809 #曝光 御龙湾 #集梦集团 圆盘E38 后台主管 #杰克 公司名字叫 #JK

封面图片

酷安有个等级系统,原本是粉丝数、关注数、帖子数等几个标志数值里水分最低的一个,但今天有个卡贩子的软文上了首页。

#大公司负面消息 酷安有个等级系统,原本是粉丝数、关注数、帖子数等几个标志数值里水分最低的一个,但今天有个卡贩子的软文上了首页。 其帐号主页显示信息是12月18日(昨天)注册,等级 Lv5(普通新注册帐号应该是 Lv0 起步),甚至还带个酷安认证信息(普通帐号是没有的),更离谱的事情来了,那个软文贴的话题主页有酷安官方的这样一句话: 【严禁发布小广告、水贴,卡商打广告直接封号,严禁发布免流和出租出售手机卡相关内容,违者30天禁言起步,举报必封】 很严厉对吧,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然而那个新注册带认证的5级号被以小广告理由举报了许多次,仍然岁月静好,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卡商交钱给酷安,酷安帮忙开帐号给特殊待遇,底下有个回复很精彩: 巴拉巴拉一堆,意思就是:我们花钱了就是正规军,你们这些个人小卡商靠边吧,肉是我们的了,我和小编四六分成。 这一下子,酷安仅剩一点参考价值的等级也沦为了笑话,有钱的人交点钱给酷安就能拿到一个带认证的、高等级的帐号,甚至一发帖就能上首页,而不像普通帐号一样花了好几年等级都升不去,发的东西动不动被折叠屏蔽,还会因为各种莫须有的理由被封号禁言。 实际上酷安早就沦为一个笑话了,沦为了一个「数码原神」,自从2017年社区化开始,酷安就以财务收入为中心,大力发展广告事业,在背刺用户、背刺开发者、背刺初心的道路上狂奔不息,用户与管理层的摩擦一直不断,甚至屡次发生爆发性冲突,内容质量一落千丈,内容管理也一塌糊涂,竟然干出亲自拱火、在首页卖成人用品这种龌龊事,到头来被上级部门一纸勒令险些关服。 我是2015年注册的酷安,不敢说资历多老,但早期的酷安(至少是2017年以前)整体质量比现在这依托答辩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那时候的我们根本不会想到这个网站会沦落成现在这个鸟样,那时候你在网上搜索酷安,所见内容都是推荐它的,称赞它如何如何精品、氛围轻松愉快、使用体验良好。现在呢?原本作为核心功能的应用商店因为背刺开发者和自废武功,早就砍了个半死。社区氛围?开玩笑吧你,每天的首页不是软广就是评论区吵架,以前见面是酷友,现在见面骂酷狗。 谁想把一盘好棋下成这b样?谁干的?还不是被票子迷了眼的管理层,社区转型过程中本来可以名利双收,可他们偏偏用亲妈换了快钱,见用户不买账,于是开始发扬蒋匪遗风,骂管理层的,封!用去广告插件的,封!有意见的,封!用官方版老版本的,封!把正常用户全筛掉了,剩下的傻子不就是大把的票子吗? 我寻思你们但凡清醒一点,学一学可持续发展,听一听用户意见,在搞钱的路上走慢点,看一看你们自己的位置,多花点精力投入社区建设,而不是盯着你的棺材本看,也不至于落到现今这口碑质量双重黑烂发臭的境地。 好好珍惜现在还有人骂的日子吧,等到真的连骂都没人骂了,那时酷安的坟头草都不知换了几茬儿了。

封面图片

受塔克·卡尔森与普京访谈消息的影响 X成为美国App Store排名第一的应用程序

受塔克·卡尔森与普京访谈消息的影响 X成为美国App Store排名第一的应用程序 周三,包括路透社、美联社和《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证实,卡尔森的采访已经开始,《华尔街日报》援引未具名消息来源称,节目预计将于周四播出。根据应用程序情报公司 Appfigures 的数据,X 应用在美国东部时间晚上 7 点左右开始在 App Store 排行榜上攀升,到午夜时成为排名第一的应用程序。它取代了竞争对手 Instagram Threads,后者曾是排名第一的应用程序,现在已跌至第二位。Appfigures 的早期估计显示,X 在周二获得了 11.7 万次新下载,高于前一天的 9.3 万次。该公司认为,由于该应用是在傍晚才开始发力的,因此今天 X 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安装量。在视频中,卡尔森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平台上吹嘘说,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他将很快播出普京首次接受西方媒体采访的视频。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告诉路透社记者,普京之所以同意接受采访,是因为卡尔森的做法不同于许多西方媒体对乌克兰问题的"片面"报道。换句话说,普京认为他不仅能得到同情的观众的关注,还能接触到更多可能同情他的受众。《纽约时报》证实,周二下午,卡尔森在 X 网站上发布了一段从莫斯科市中心一栋高楼拍摄的视频。他在视频中解释了为什么要采访普京,称"大多数美国人不知道普京为什么入侵乌克兰,也不知道他现在的目标是什么"。这位前福克斯新闻媒体人还暗示,美国人有权知道这些事情,因为他们承担着俄乌战争的部分代价。他还暗示,只有他一个人愿意向普京提出采访要求CNN 和 PBS 记者克里斯蒂安-阿曼普尔(Christiane Amanpour)很快发帖纠正了这一观点:"塔克真的以为自从普京总统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我们这些记者就没有每天试图采访他?这太荒谬了我们会继续要求采访,就像我们多年来一直做的那样"。批评人士此前曾指责卡尔森似乎同情俄罗斯的立场,他早些时候曾引导福克斯新闻的观众扪心自问,乌克兰冲突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他们如此痛恨普京。这位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在马斯克旗下改名后的 X 上建立账号的一小批创作者之一。不过,马斯克在去年 5 月卡尔森被福克斯解雇后不久澄清说,X 并没有与这位电视节目主持人达成特别合作的协议。马斯克解释说,卡尔森仍需遵守 X 上其他内容创作者的规则,包括创作者从 X 的广告收入中分成的规则。近年来,马斯克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右倾,他倾向于在平台上发表有争议的观点,这让 X 频道时常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甚至威胁到其未来的盈利能力。例如,去年年底,X 就曾因马斯克的一些反犹太言论而面临一众广告商的撤离。不过,尽管马斯克有自己的政治倾向,但 X 上并非所有创作者的内容都反映了他的观点。例如,YouTuber顶级用户野兽先生今年1月在X上发布了一段视频,为他带来了超过25万美元的收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前主播唐-莱蒙(Don Lemon)去年被该电视台解雇后,也将在 X 上发布一档节目。X 上的其他创作者包括政治家图尔西-加巴德(Tulsi Gabbard)和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报道称,希尔顿原本因马斯克的反犹太主义言论和品牌安全问题而放弃了与 X 电视网的合约,但 X 电视网首席执行官琳达-雅卡里诺说服她重返 X)。除了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的新闻之外,X飙升至应用商店榜首的时机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因。昨天,X 的竞争对手 Bluesky 在仅接受邀请后向公众开放。今年,Bluesky 计划推出联盟,这意味着它将成为 Twitter/X 的去中心化替代品,类似于 Mastodon。不过,它使用的是不同的底层协议AT协议,而Mastodon和Instagram Threads(另一个X的竞争对手)则建立在ActivityPub的基础上。虽然Bluesky昨天获得了大约80万新用户,但它目前并没有进入美国应用商店免费应用的前100名。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短剧暴富的三个“流量密码”

短剧暴富的三个“流量密码”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图源:微博)然而在惊人数字背后,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短剧真的这么赚钱吗?如果真的赚钱,又是谁在赚?怎么赚?已经不止有一位业内人士出来表态,千万上亿的充值收入背后,是几乎与之相当的投流收入,落到口袋里的钱只是零头;火爆的小程序短剧,拿大头的还是平台,制作团队更像“打工人”。面对这些问题,毒眸(id:DumoreDumou)和多位短剧从业者进行了交流,梳理出目前短剧赚钱的三大业务模式,以及对应的商业化路径。希望在令人目眩神迷的夸张数字背后,为行业内外的关注者们回答真问题,提供冷思考。充值破亿,用户的钱怎么赚?回答短剧如何赚钱的问题前,先要明确短剧的产品性质,这是一个相当“轻巧”的to C产品。和传统的分账剧、院线电影相比,短剧的投资成本非常低,制作周期也短,上线审核更是迅速。如果说开发周期动辄三五年的电影、长剧集是内容行业手工定制的奢侈品,那么短剧就是上新节奏飞快的Zara。不仅要快速上新,还要能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去年爆发的小程序短剧就是其中翘楚,充值千万、破亿的神话也都诞生于此。小程序短剧脱胎于信息流广告,用同样投流分发的逻辑,将短剧切片投放到平台,吸引用户跳转小程序进行付费充值。短剧切片跳转小程序最早做小程序短剧的基本都是网文公司和直播公司,比如点众、容量、花生、映客等。网文公司手握大量网文IP,且网文用户与短剧用户需求可以打通,更重要的是,网文的投流及分销链路已经相对成熟,可以直接复用。巨量引擎数据显示,小程序短剧头部梯队的点众、九州都是网文起家,各自占据了抖音爆款小程序短剧18%、15%的份额。直播公司的投流能力同样强悍,早期映客的单日投放消耗就达500万,投出诸多爆款。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是在用内容逻辑做产品,而是在用广告逻辑、电商逻辑打爆款。投手将吸睛的素材片段投放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将用户引流到小程序上充值观看,等于投手们拿着“货”在对应的“场”上找对应的“人”,这是决定小程序短剧能否产生收益的重要环节。小程序短剧短剧想从用户手里赚到钱,会投流比会做内容更重要。投流必须快。留给一部100集短剧的时间一般只有半个月,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如果ROI(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1以上就会被放弃,1.5是理想情况,1.7以上则代表“爆了”。不过,大部分短剧都很难成为爆款,上线第一天几乎就会淘汰90%。留下来的短剧继续赛马逻辑,数据好的就继续跑,跑不出来的直接放弃。现在投流这一环节已经生成产业链。上游专业投手和剪辑人员分析用户喜好,处理素材。可以混剪,可以二创,前三秒定生死,后三秒留悬念,主打狗血刺激,主攻爽点、痛点,可以不成逻辑,但一定要牵引观众情绪,成功“钓”到用户。下游“带剧达人”则通过视频挂链的方式将用户引流到小程序上,一般这些“带剧达人”会拿充值费用的30%-40%,“顶级带剧王”分成70%-80%也不足为奇。短剧带剧达人教学(图源:抖音)嘉书科技创始人王小书曾在采访中透露,“业内收入越高的公司,投手配置越多。”嘉书科技一部剧可以配置上千人做投放;“短剧内行人”创始人颜敏也提到,“投流的核心就是拿钱换ROI。”说到这里,就能看出小程序短剧的一个致命问题:挣得多,花得也多,投流成本几乎和收入打平,那些流传在新闻标题中的惊人收入数字,大部分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做出过《无双》这种顶级爆款的丰行文化负责人李涛也说,“一部短剧,90%的收入都花在了投流上”;短剧《大妈的世界》制片人李锦则给出了更精确的数字:去掉整体成本后,利润率在5%-7%左右。品牌的钱谁在赚?C端的钱不好赚,那B端呢?从目前的投放情况来看,作为新内容形态的短剧产品,颇得广告主欢心。快手文娱业务负责人陈弋弋就表示,“免费短剧将是一门B端生意,成为B端品牌植入、冠名的重要形式。”美妆、新消费、母婴品牌最喜欢投短剧。包括韩束、珀莱雅、丸美、HBN、飞鹤奶粉、茶百道、SINSIN、ULIKE、追觅等在内的多个品牌已在短剧市场进行投放。韩束投放短剧(图源:微博)打包定制是最“豪气”的投放形式,但一般只有大品牌和头部MCN机构能够承担。比如韩束与姜十七在2023年一口气打包定制了5部都市甜宠短剧,茶百道也在同年与其合作短剧《爱有百道新鲜》;珀莱雅则和柠萌影视旗下短剧厂牌“好有本领”、完美世界旗下短剧厂牌“她的世界”合作。《爱有百道新鲜》(图源:抖音)这些定制短剧的人设、剧情基本全部围绕品牌展开,可以让品牌得到长视频内容难以比拟的营销曝光。比如丸美投放的短剧《双A夫妇又美又飒》,女主角就是丸美集团千金,镜头大特写展示“丸美四抗2.0”产品,台词一连串的“能去黄提亮紧致皮肤”,就连配角的台词都是“婚宴结束,丸美的股权就是我的了”。冠名、植入也是品牌投放的主要形式,相比于打包定制,这些常见的投放形式对于品牌来说更熟悉、更具性价比也更灵活,很受新消费品牌青睐。在毒眸最近的观察中,鲨鱼裤品牌SINSIN、脱毛仪品牌ULIKE、智能家电品牌追觅、护肤品牌HBN都加大了对短剧的投放力度,基本形式也是“借主角的嘴打广告”。ULIKE脱毛仪投放短剧(图源:抖音)比起其他内容形态,短剧吸引品牌的点还在于可以“边看边买”,借力短视频平台的电商基因,这些短剧基本都会在文案中带上品牌话题,有些短剧还会直接把品牌产品挂小黄车,用户点击即可购买,大大缩短了转化链路。虽然品牌投放看起来很火热,但这份钱也并不好挣。首先从投放逻辑来看,品牌投短剧,本质还是在投人投量。可以看到,美妆、新消费、母婴背后的用户其实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同一批人。而“姜十七”“放扬的心心”“丁公子”这些被投放大户看起来是短剧女主,其实还是“人”,也就是说,这些品牌投放走的不是内容逻辑,而是网红逻辑,希望能通过网红将品牌与用户进行连接,或增加曝光,或促进转化。这些博主背后都有MCN进行短剧规划布局,最具代表性的是咪蒙银色大地的姜十七。在与咪蒙签约之前,姜十七已经是短剧的头部剧情博主,但并未深入进军短剧领域,当时的业务模式还是单纯的品牌商务。姜十七(图源:微博)但与咪蒙合作之后,短剧为其打开了更多商业空间,定制短剧赚的钱与单纯的品牌植入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说,这些网红自带流量做短剧,后期商业化明显也会更顺利。但如果想在当下阶段复刻这一逻辑,必不可少的还是“红人”,可以签约现有的头部博主,也可以通过短剧捧,但不管哪种形式,前期花费都不小。因此,没有任何基础的新公司想要赚到B端的钱,并不容易。目前能拿到B端钱的基本都还是头部MCN机构,古麦嘉禾、银色大地、OST传媒等,这些MCN机构都有短剧制作宣发一体化的业务能力,同时和平台关系密切,古麦嘉禾早在2021年就与快手达成合作,银色大地、OST传媒也与抖音“深度捆绑”。图源:抖音内容平台助力是短剧B端商业化的重要一环,这种助力也是相互的。一方面,做出爆款短剧的MCN,可以视为平台与品牌的连接器,通过平台推出的达人营销服务进行合作,比如抖音的巨量星图。另一方面,短剧对于平台的整体意义也在逐渐加重。除了以短剧引流用户、引流品牌,当短剧诞生红人之后,这些红人会与平台产生更...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谁能终结英伟达?

谁能终结英伟达? 因为明星效应实在太高,围绕英伟达股价波动的争议,多空双方激辩,闹得不可开交。到底英伟达会继续上冲还是就此熄火?01市场普遍接受什么样的观点?综合了各方观点,有两点我认为接受度颇高,而且有逻辑,有数据,也有证据支撑。第一,AI时代刚开始,应用层面还没有大规模出现。这个不仅几乎所有的业内大佬都这样说,很多机构、投资人也持这个观点,甚至一路看空英伟达的木头姐,也有这个观点。实际上,大厂里除了微软出了个Copilot,有完整的盈利闭环,其他大厂你压根就不知道它们怎么用AI赚钱,比如Google和Meta的广告,你可以说AI帮助它们降本增效,那到底降了多少本,增了多少效,反映在利润表的哪一项,依靠AI从对手那里抢了多少广告客户,广告ASP涨了多少?至于创业公司,倒也有不少,比如那个华人女孩创立的Pika,但这些公司的应用还在市场导入阶段,商业模式、盈利能力都有待验证。对于英伟达这类的“买铲子”公司而言,是好事,就好比还有源源不断去金山淘金的人,铲子这门生意怎么就到头了呢?第二,整体美股并没有泡沫。今天的美股,和2000年科技股泡沫相比,完全不是一个事,那个时候疯狂到什么程度?你只要注册一家带.com的公司,可以什么都没有,就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且受到资金的疯狂炒作,现在显然不是。还是以Pika为例,它现在去纳斯达克上市,只要符合条件当然可以,但上了之后资金大概率不会盲目去炒它,因为资金已经不像20多年前那么傻,它们会要求清晰的盈利模式,会更看重销售和财务表现。为什么美股大票表现好?而一些中小票表现不如人意?因为大票的业绩都还可以,而小票却不一样。虽然说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但对于华尔街来说,2000年科技股破灭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如何避免悲剧重演?很简单,不见兔子不撤鹰就可以,具体说就是你交得出对应的业绩,我再加仓,否则免谈。在英伟达身上就有很好的表现,2月份发了财报,一天拉涨16%,涨出一个茅台。但那些业绩不那么强劲的,像博通,一天立马跌7个点。微软为什么横盘了一个多月,苹果、特斯拉为什么被踢出七姐妹?就是业绩没什么靓丽表现,有的甚至还有下跌预期。另外,整体估值上,纳斯达克也低于2000年的泡沫期。这其实证明了市场整体是理性的,远没有2000年泡沫期那样疯狂。至于媒体热议的英伟达和思科的对比,其实也站不住脚,英伟达2年的远期估值只有30倍,而当年的思科超过100倍,而且思科的市值扩张主要是并购、流动性泛滥等造成的,它本身并没有特别好的业绩。所以,简单地将思科的逻辑套在英伟达身上,不合适。02 英伟达到底是AI的因还是果?另外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是英伟达和AI,到底谁在成就谁?在业绩公布之前,就有一张图广为流传。意思很直白,AI需求很小,但股市明显炒过头了,泡沫破裂就在不远处。但是,如果倒过来看,又会发现什么?小蚂蚁不是在支撑AI需求,而是英伟达这头大象,在不断孵化出各种AI应用。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如果苹果手机不出来,后来会有那么多的应用APP吗?你不可能在2005年,就拿着一堆移动互联网需求,去跟乔布斯说,你给我把苹果手机造出来。正确的应该是,乔布斯把苹果手机做出来,然后才催生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英伟达也是这个道理:它的技术迭代速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AI技术的发展和AI应用的爆发速度。Sora横空出世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计算,算力需求又提升了多少,大厂们又需要多加购多少块A100。为何不反过来算,如果GPU算力提升10倍、100倍,成本下降为原来的1/10、1/100,会有多少比Sora更牛的应用出来,会产生多大的商业价值?任何一项技术要大规模商业化,性能和成本都是最重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在AI,算力又是这两个决定因素的决定因素,是“大佬”背后的“大佬”。再给大家看一张技术路线图:如果chip to chip之间的互联是4TB/s,也就是目前H100的4.5倍,不考虑架构等其他创新,互联就带来训练速度20倍提升。继续往上的话,今天的Sora,明天看起来就是小菜一碟,谁知道还会有什么颠覆性的应用出来?面对产品1年1迭代,性能1.5年翻10倍的事物,不能简单地用产业链供需去衡量它。因为每年都有更新换代的需求,旧产能随时会被新产能替代。过去,木头姐一直把英伟达比作互联网时代的思科,认为大规模硬件基础设施完成之后,硬件需求就会崩塌,英伟达会像思科一样大热后归于平静。这种只是简单地套用硬件思维去看待英伟达的人很多,但如果英伟达的技术进展将决定整个AI应用的发展速度,它就不是简单的硬件基础设施,而是一直处于C位的带头大哥。对于下游厂商而言,如果拿不到英伟达最新最快的GPU,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模型训练和推理速度,会落后于友商,自己会被甩下AI这辆高速列车。现在的竞争如此激烈,掉下来之后,再想挤上去,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也就意味着,英伟达的产品有可能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它本身就会进入一种称之为超级螺旋上升的状态:不断售罄,不断推出更强大产品,又不断售罄,在这种过程中不断领先同行,不断巩固市场地位。这其实就是一种超级垄断。03 英伟达还有一个杀手锏为什么硬件思维会严重错判英伟达?因为软件生态才是英伟达真正的杀手锏,老黄在财报会上说了一句:加速计算和生成式AI已经达到了引爆点。怎么理解引爆点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推理需求会爆发,二是大家一直期待的GPT-5,有可能将极大地推动AI应用的商业化落地。也就是说,很快大家会迎来AI应用的井喷,这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如果用过去的硬件基础设施去看待英伟达,很容易将它看成当年中移动、思科这类“管道”,商业模式就是搭好台,给别人唱戏,自己收点台费,大明星登台唱戏赚大钱,似乎都跟自己没关系。但结合英伟达宣布要进军ASIC,也就是专门为AI应用设计的芯片,预期就会不一样。大模型对全球商业化价值最大的软件,是推荐系统,它可以关注更多的细节特征,或者从各类人群的关系链,或者配合其知识积累,给出更多更全面的回答。Meta老板扎克伯格在上一次的业绩会上提到过:下一代服务需要构建在AGI之上。以前,我认为由于许多工具是社会性、商业性或可能是媒体导向的,因此可能只需要解决AI挑战的一小部分就能提供这些产品,但现在很明显,为了提供我们设想中的最佳服务版本,我们的模型将需要具备推理、规划、编程、记忆等许多认知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就得加大推理算力。英伟达这个时候说要做ASIC,其实就是推出“专门用于推理的GPU”,显然是看到了即将爆发的推理市场需求,而云服务提供商一定会自研做推理,如果英伟达能够顺利拿下这个大蛋糕,就打破了被“管道化”的风险,将触角直接插入下游应用领域。这不就等于说,除了舞台使用费,还能够按一定比例从明星唱戏的总收入中分成?这也是财报电话会上,英伟达一直说“推理”(inference)这个关键词有16次,是“训练”(training)的两倍。老黄也强调,目前有40%的收入来自推理需求。在周末出席斯坦福论坛的时候,老黄又再次解释为什么要进军ASIC。等于给市场一个定心丸,2025增长有确定性,大家不用担心训练需求越来越集中于头部客户的风险,而且也暗示了英伟达一个新的可能更大的增长曲线。始终能够用业绩证明自己的价值,股价的支...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