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新闻 地震后的建筑觉醒:工程师实勘曼谷200栋建筑,抗震安全将成新标准!

#泰国新闻 地震后的泰国建筑觉醒:工程师实勘曼谷200栋建筑,抗震安全将成新标准! 泰国志愿工程团队负责人Somchit Peumpremsuk在Facebook发文指出,原本以为曼谷不会受地震影响,但经过检查近20栋建筑、分析200多份照片与报告后,他发现情况远比预期严重,许多建筑墙体开裂、结构受损,暴露出当前抗震设计的不足。 他指出,损坏不仅出现在某一类建筑,而是遍及不同品牌和结构,可能与朝向、施工质量等多因素有关。工程师虽能确保结构强度,但墙面裂缝难以避免,未来必须探索更完善设计。他也强调,这次地震是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实战测试”,必须吸取教训。 地震引发泰国房地产市场结构转变: 短期内高层公寓交易放缓,购房者更倾向低层建筑; 消费者开始优先考虑抗震标准和售后服务; 开发商面临成本增加(预计上调3–5%),需通过提升结构强度与沟通透明度来重建信任。 地震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场行业的集体反思,未来“抗震力+长期服务”将成为购房者关注的核心,推动泰国房地产迈向更高标准与更可持续的发展。 #泰国新闻 订阅全球曝光热点新闻频道 加入我们 @QuanQiubaog 投稿爆料 @TGcctv9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发展局:香港基建含抗震设计 楼宇有相当荷载抵御地震能力

发展局:香港基建含抗震设计 楼宇有相当荷载抵御地震能力 大屿山昨日下午发生一次2级地震,发展局表示,本港的地震风险相当低,现时的基建及楼宇设计标准亦提供足够保障,当局亦会研究是否需要制订抗震设计标准作业守则。发展局在社交网页中表示,屋宇署已委聘顾问公司,参考多个与香港地震活动相若城市的抗震设计标准,研究是否需要为香港制订一套切合本港情况的抗震设计标准作业守则。屋宇署已成立一个由专业学会、建造商会及相关政府部门成员组成的督导委员会,就制订作业守则提供意见。顾问正就不同建筑物的设计实例进行比较研究,预计顾问将于本年内完成比较研究,并会于明年初征询建筑业界的意见。局方表示,本港大部份建筑物已按照法例的规定具有相对较高的荷载抵御能力以抵御强风。抗风设计有助强化建筑物的结构,令楼宇有相当的荷载抵御地震能力,遇到香港一般可能发生地震,基本可提供足够保护。而本港基建设施包括桥梁、铁路、配水库、人造斜坡、挡土墙及海堤等已含抗震设计,地震对香港基建构成的风险不大。局方说,本港并非位处活跃地震带,根据天文台的记录,过去40多年间震中位于香港境内所引发的有感地震皆属轻微,土木工程拓展署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一直与广东省及本地的地震学专家进行地震研究,多年的研究结果显示,香港本土或离岸地区均没有明显的近代断层活动迹象。 2024-03-12 22:13:58

封面图片

花莲地震揭多旧楼抗震力弱 团体促正视降启动重建门槛

花莲地震揭多旧楼抗震力弱 团体促正视降启动重建门槛 台湾花莲对开海域4月初发生7.2级地震,灾情最严重的花莲有多幢楼宇严重倾斜倒塌。有受灾户全幢民居倾斜下陷需要即时清拆,屋主慨叹半生心血尽毁,希望政府提供补贴协助重建,又指大厦楼高5层,楼龄30年,符合当时法规兴建,经过多次地震未发现主结构受损,因此一直无进行加固,日后重建会加强耐震措施。地震至今造成花莲有超过50幢楼宇被列为主结构受损、有结构安全顾虑或地基不稳,需要清拆或开展加固结构抗震工程。其中有大厦经居民大会决定,采取成本较低的结构加固措施,但有居民认为大厦在数十年前兴建,建筑法规未最完善,即使完成维修加固工程,也难掩心理阴影,担心安全系数不足,已决定搬走。「花莲都市更新危老重建辅导团」过去1个月为数十个求助的住户提供免费勘验,负责人朱云洁说不少居民均面对修缮资金不足问题,又指法例申请「危老重建」需要大厦百分百业权人同意,实际上难以达成,不少单位的业主已搬离花莲,认为应该将门槛降至5成以上同意则可启动相关程序,加快老旧建筑重建工作。台湾当局自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后修订建筑物耐震法规,加强对抗震力的要求。台湾建筑学会在今次花莲地震现场勘查,发现大部分破损建筑在「九二一」之前兴建,抗震能力较弱,提出应大规模推动老旧建筑耐震检测评估。由建筑师、都市规划和重建等专业人员组成的「花莲县都更危老整合重建推动协会」,近年持续推动危老建筑重建和宣传教育工作,秘书长傅美生说部分人仍然有侥幸心态,以为低层住户风险较低,无正视大厦老化风险问题,今次地震就有多幢低层民居严重受损。台湾都市计划学会理事长、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白仁德说根据当局数字,台湾逾一半房屋超过30年楼龄,建议当局应优先考虑大规模诊断修例前兴建的老旧房屋,但不应该只针对楼龄,应同时参考建筑形式结构和附近地理环境等因素。 2024-05-06 08:54:01

封面图片

#泰国资讯 曼谷市长下令全面排查全市700栋建筑

#泰国资讯 曼谷市长下令全面排查全市700栋建筑 #西港头条 3月29日,曼谷市长查察在曼谷市政府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缅甸地震对曼谷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通报。曼谷副市长、泰国城乡规划局局长蓬纳拉,以及泰国工程师学会代表共同出席。 查察表示,当前曼谷市内建筑未发生倒塌,仅部分出现裂缝,市民无需恐慌。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公众传递信心,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尽快恢复城市正常秩序。他已责成泰国工程师学会即刻展开全面建筑安全检查,重点排查受损严重的建筑,并制定详细修复方案。 城乡规划局局长表示,已设立专门受理中心,接受市民关于建筑安全的报告。泰国工程师学会、建筑检查协会及志愿工程师团队将联合行动,对受影响建筑开展全面排查,确保公共安全。 曼谷市政府呼吁市民密切关注官方信息,如发现建筑物损坏情况,可随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处置。

封面图片

来自蜥蜴的灵感 科学家设计抗震安全建筑

来自蜥蜴的灵感 科学家设计抗震安全建筑 这些悲剧不断地提醒我们,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刻不容缓。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新型抗震建筑的神秘面纱!蜥蜴启发的新型建筑系统设计2024 年 5 月 15 日,我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受蜥蜴启发的建筑系统的文章,这种建筑的问世有望规避地震等外界撞击可能导致的建筑坍塌风险,为我们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在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产生周期性振动。这些地震波与建筑物的固有振动频率相接近时,就会引发共振现象,导致建筑物产生更大的振动幅度,加剧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在建筑物设计中,一个常见的挑战是如何在建筑发生初始损坏时,防止损害进一步扩散到整个结构,从而避免引发灾难性的全面坍塌。因此,在建筑物设计中,关键问题是在建筑物受到外部冲击时,如何像蜥蜴一样迅速做出反应,防止损坏进一步扩散,并避免更大的破坏。蜥蜴尾部的软骨组织中有许多预定的断裂点,当蜥蜴感到危险时,它们会收缩尾部肌肉,使尾巴迅速折断在这些预定点上。在尾巴折断后,蜥蜴的身体会分泌出一种黏液来掩盖断裂处,以防止感染和减少失血。这种黏液还能够迷惑捕食者,让蜥蜴有更多的机会逃脱。受到这种行为的启发,科学家将提出了“倒塌隔离”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新型建筑系统的设计中。“倒塌隔离”概念的应用为了防止地震或外界撞击等情况下,建筑物中损坏部分进一步扩散,科学家们应用“倒塌隔离”概念,通过控制结构系统的失效层级,以隔离由初始大失效引发的崩塌。科学家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了特定的断裂点结构。当建筑物受到损坏时,这些部位会按照预定的方式断裂,确保特定元素在最关键的组件失效之前先行失效。这样一来,整个建筑会被隔离成不同的单元,从而增强其抗损性。同时,新型建筑系统的不同单元之间具有足够的连通性,可以彼此重新分配荷载,进一步隔离崩塌传播。基于层级结构的倒塌隔离设计(a、基于分层优化的梁柱连接;b、基于层级结构的建筑部分倒塌隔离模拟;c、常规建筑倒塌场景模拟)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现场测试与结果验证为验证这种“层级式倒塌隔离”设计在实际地震发生中的抗倒塌效果,研究者用混凝土建造了一个长 15 米、宽 12 米的双层建筑,与现行的楼房标准层高类似,双侧建筑的每层高 2.6 米。研究者进行了双重测试,首先验证了建筑物在受到小范围冲击后连锁结构防止崩塌的能力,接着验证了建筑物的崩塌隔离效果。在第一轮测试中,研究者去掉了建筑转角的两根柱子中的一根,结果发现,建筑物未出现大面积的崩塌,仍能提供传统的结构支撑。在第二轮测试中,研究者采用了更极端的初始破坏,他们去掉了转角剩下的那根柱子。结果显示,基于“层级式倒塌隔离”设计概念制造的建筑成功避免了整个结构的坍塌,只有沿着加载路径的部分建筑发生了崩塌。这证明了此种建筑设计可以将崩塌限制在限定区域内。建筑设计和测试(a、在不同测试阶段拆除的全尺寸预制混凝土和柱结构;b、施工过程中的一层连接;c、施工中预制梁放置后的二层连接;d、在第一阶段测试中用于准静态去除的两柱装置;e、角柱拆除采用的三铰机制)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结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抗震建筑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不仅颠覆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更在材料、结构、施工等多个方面实现了革命性创新。它们不仅能够显著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还能在灾难发生后提供更为安全的避难场所,构筑了守护我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坚固!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天文台指大屿山地震后 监测显示并无出现明显余震

天文台指大屿山地震后 监测显示并无出现明显余震 大屿山昨日发生2级地震,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林静芝表示,天文台接获超过100名名市民报告有感地震。她表示,今次地震可能与地壳断层活动有关,属弱震,震级为两级,地震烈度为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第三度,即室内有感,类似小型货车驶过的振动。林静芝在本台节目《千禧年代》表示,天文台于1979年设立短周期的地震监测网络,可以看到香港200公里范围以内的地震,如震中发生在香港境内,监测网络可以发挥作用。昨日下午1时22分大屿山发生地震后,地震网络监测看到之后并无出现明显余震, 亦无这样的讯息。她指出,香港并不是在活跃地震带的边缘,距离环太平洋地震带有约600公里,香港的地壳断层活动亦不显著,通常出现的都是弱地震,香港对上一次地震是2019年12月5日长洲附近的地震,震级为1.4级,比昨日的地震弱。林静芝说,全球每年发生两级地震的数量有逾百万次,但以现时的科技,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强度,全球都是靠以往发生地震的数据来分析,以及透过仪器监测,了解哪儿发生了地震。香港工程师学会结构分部前主席刘志健在同一节目表示,本港以往发生地震的机会不高,每次地震的幅度亦不大,政府已聘用顾问就建筑物抗震设计或规范展开研究,一些新的建筑物,例如新立法会大楼或一些桥梁,都有抗震设计。他认为,香港是先进城市,一些重要的楼宇,例如政府大楼,民用或军用的建筑物,适当的抗震设计是有需要。 2024-03-12 08:57:49 (1)

封面图片

#缅甸资讯 因地震导致曼谷在建建筑倒塌,泰国当局逮捕中国公司负责人。 #西港头条

#缅甸资讯 因地震导致曼谷在建建筑倒塌,泰国当局逮捕中国公司负责人。 #西港头条 据缅甸警方报道,泰国当局表示,因3月份发生的强震导致在建高层建筑倒塌,目前已逮捕一名中国籍建筑项目负责人。 3月28日以缅甸中部为震源的地震造成曼谷市在建建筑坍塌,包括缅甸公民在内的47人死亡,40余人仍失踪。 该高层建筑由泰国大型建筑公司与中国国内分公司合资建造。泰国警方称,被捕中国男子涉嫌非法使用泰国公民名义运营中国公司。 当局正搜查公司高管所在地,并将调查是否存违规行为引发倒塌。此前因部分建筑材料不符合强度标准,自4月11日起已对涉事钢材进口的中国公司负责人展开追查。该男子系警方通缉名单中的一员。 缅甸方面,里氏7.7级强震主要波及中部地区,造成逾3700人死亡、120余人失踪,紧急救援需求持续存在。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