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的秩序在仰望高原的夜色时,那群星闪耀的璀璨之美,令人心动不已。但对于资深的天文爱好者,他把我们对星辰的认知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星辰的秩序 在仰望高原的夜色时,那群星闪耀的璀璨之美,令人心动不已。但对于资深的天文爱好者,他把我们对星辰的认知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绚丽的光芒,导向具体的轮廓他发现了星座。这是更高境界的美的发现。而对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走得更为遥远,他发现并熟知每一个星座的组成,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它的运行规律。 王国维就是中国古典美学上的星座与宇宙秩序的发现者。 中国文艺美学,自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几无锐意创新。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巨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十卷五十篇,从文学的“体、质、承、革”几个方面细致、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美学规律,对后世的诗论、文论、艺术综论,乃至园艺美学,均有覆盖式的倾轧,使得此后的相关著述,全部降为风格的赏议。 清代学者何文焕编辑的《历代诗话》,收录南朝钟嵘《诗品》至明代的著名诗话二十七部。主题多重在对意趣的品鉴,妙悟的采撷,轶事的节录,逸格的赞慕,而在坊间传播更多的则是对于字词的辨析。这符合中国传统文人波动于儒道思想之间的游戏心态。著名的贾岛的“月下僧敲”,朱庆馀的“画眉深浅”,宋祁的“红杏枝头”,王安石的“春风江南”等等,都是炼字锻句的“典范”。 虽然此类诗话笔记都可归于性灵一脉,但罕有学者梳理出它们的美学脉络。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于诗体流变,着力甚著,但依然滞于主题与风格之议。具体到词的美学,刘熙载《词概》也涉及词的体制流变、特征技艺与作品判断,但属于泛论,并无系统的美学贯穿。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美学的核心是“感兴”“托寄”,并无新意,且风格有所偏执。晚清学者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多醇思良见,也力倡“真”与“性灵”,渐成体系,然而依然未能脱去古人的寄托道统。 只见繁星满册,难觅一线相系。而王国维用六十四则中国古代学者传统的笔记,梳理出了中国唐末五代以来渐为大端的词这一文体的美学。 拓展者的领域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唐诗、宋词、元曲,是矗立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

唐诗、宋词、元曲,是矗立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唐代文学的最高标志,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纪元。唐诗作者众多,最负盛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是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是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其形式也多样,古体诗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又各分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近体诗则要求比较严。今人读唐诗,可以感受到其音节的和谐、文字的精练、意境的优美,并为之陶醉不已。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名“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有苏东坡、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人,其中苏、辛为“豪放派”的代表,其风格雄浑恢弘,视野广阔;柳和李则为“婉约派”的代表,其风格典雅清婉、曲尽情态。 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为两段,称双调;有的分成三段或四段,称三迭或四迭。词又有词牌,如《六州歌头》、《西江月》、《念奴娇》等,有的是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有的是取诗词中的几个字,有的是根据某一历史典故,还有的则是名家自制。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文学形式,首先兴盛于北方地区,所以又有“北曲”之称。与诗词相比,其形式更灵活,更能表情达意,但相形之下,其流传绝不及唐诗和宋词广泛,故人们对其相对陌生。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和舞蹈结合起来的形式。散曲是诗歌,包括套数和小令,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则只含一支曲子。关汉卿的《窦娥冤》代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巅峰,马致远则写了《天净沙·秋思》等脍炙人口的散曲。 总之,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丰碑,是热爱中国文学之人的必读之物。本书把清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上疆邨民编选的《宋词三百首》和今人任中敏先生选编的《元曲三百首》辑录到一起,旨在给现代读者提供一道古典文学的盛宴。

封面图片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著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著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止中华先民时期,下至二十世纪初期,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聚焦于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艺术史 第一卷》(先秦至汉末) 本卷展现了从史前时期至西元二世纪末,东亚大陆内部文明如何融合、震荡,最终形成中华文化主流。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商周时代特有的青铜与玉器,以及文字的诞生:契刻、铸造与手写;代表书法艺术的形成-秦汉之际的篆隶之变;绘画与绘画性的觉醒-汉代造型艺术中的线条,等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 · · · · · · 陈滞冬,1951年生于成都,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 198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1987年获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成都永陵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巴蜀文艺基金奖书法奖评审。 陈滞冬时师从陈子庄(石壶),后师从晏济元学习中国绘画。曾在北京、台北、巴黎、成都、兰州、太原、南京、杭州、威海、郑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集:《陈滞冬画》《陈滞冬花鸟作品选》《玉山高处:陈滞冬作品集》《秋月春风:陈滞冬工笔花鸟画》。 已出版个人著作《大风堂传习录》(2022)、《中国书法学论著提要》(2021)、《嵇康之死》(2020)、《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2018)、《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2017)、《丹青引:中国画研究与欣赏》(2016)、《石壶论画语要》(2010)等;翻译作品《中国历代书法》《新出土中国历代书法》等。

封面图片

《被遗忘的真迹》作者: 徐小虎 / 徐小虎

《被遗忘的真迹》 作者: 徐小虎 / 徐小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吴镇书画重鉴 译者: 刘智远 出版年: 2012-10 页数: 650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了、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此书除了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对于假画横行的现状,更大力倡导一个实际且包容的角度,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并不是一门如何地深邃、神秘、无法理解的学问,相反,只要具备不带任何成见的一双眼,抛下任何既定诠释与包袱的开放态度,直接面对作品,透过作品直接与其创作精神面对面,那么我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当不只是单纯的笔墨与二分法的真假问题,获得更多的,将是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宇宙观。 #艺术 #书画

封面图片

套装包含《边缘》《敌人》《欲望的旗帜》《戒指花》《迷舟》《相遇》《锦瑟》。

套装包含《边缘》《敌人》《欲望的旗帜》《戒指花》《迷舟》《相遇》《锦瑟》。 情感与理智边界逐渐模糊,先锋与现实交织的致幻术。 编辑推荐: 屡屡获奖的重磅作家格非,打动文坛的经典作品合集。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 兼具普鲁斯特和博尔赫斯等大师级作家的文学抱负,传承鲁迅、钱钟书、施蛰存等现代作家所特有的“知识分子性” 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格非,创作至今的中短篇小说全新编排结集,了解当代文学不可绕过的作家。 当代文学不可绕过的实力派作家,莫言盛赞其为“小说家中的大学者”。被当代文坛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内容涵盖精神分析、回环叙事、刻意留白等多重手法。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续传统的灿烂斑斓。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以“叙述空缺”而闻名的“先锋作家”,写作坚韧准确、绚丽隽永,像营造迷宫般建构小说,获得智力的乐趣。 内容简介: 《欲望的旗帜》 格非创作转型期的一部长篇力作,是他经历了先锋实验阶段之后,试图介入现实的一次有力尝试。一场哲学学术会议即将召开,会议的发起人却自杀身亡……如果生活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徒刑,那么哲学和爱情是否能带来救赎?当欲望的旗帜张开,有的人倒下,有的尚在挣扎,有的已经奔赴另一场狂欢……精神与物质,学术与世俗,爱情与婚姻,欲望与自省,包括万象,却又直指当代人的精神核心。这是一部当代知识分子的失败之书,也是当代人身处精神困顿中的自我检省之书。 《边缘》 格非长篇先锋小说代表作,创作生涯中第二部长篇小说,革新与突破之作。42个透明、潮湿的记忆片段,拼凑未曾感受过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探究边缘个体命运沉浮。纯粹的江南质感,纯正的江南图景。在时间的长河里,无尽浪涛皆为恍然一瞬;在迟暮的双眼中,一切悲欢已如薄雾朦胧。一颗少年敏感的心,一双老人澄澈的眼睛,一段段娓娓道来的曲折人生……记忆中的42个片段,映照出二十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亦凝聚成一种悬浮于悲欢离合之上的澄澈与淡然。 《敌人》 格非的长篇处女作,被认为是当代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部长篇。被称之为神秘小说,表达原始的恐惧的母题。极具侦探小说的外貌,神秘模糊的叙事展现扑朔迷离的家族故事。敌人从未真正出现,却又似乎无处不在。在这种黑暗而令人战栗的恐惧经验中,现代人对于生存困境与生命状态的困厄与无知,成为更加触目惊心的命题。它试图表达的核心是一种恐惧。恐惧是无法被忘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历史,又是现实。“敌人”究竟是谁呢?人的内心一旦被敞开和照亮,我们会立即发现,真正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和自己内心中那些阴暗的品性。 《戒指花》 格非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格非大多发表于千禧年前后的中短篇小说十三部。其中既包括《蒙娜丽莎的微笑》《雨季的感觉》《马玉兰的生日礼物》等名篇,也不乏《赝品》《苏醒》《打秋千》等尚未被更多人熟知的佳作。大学生、记者、教师、商人、僧人、怪人……格非小说中的这些众生相,携带着自身以及对一整个时代的哲思,氤氲在命运的无尽玩笑之中,迷人而残忍。 《迷舟》 格非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中短篇小说七部。这几篇小说多是以“记忆”为载体,在循环往复的回忆中,时间与空间的秩序感失效,故事常常呈现出充满着内在矛盾却又耐人寻味的结局。其中《褐色鸟群》是格非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作者“我”来到一个叫做“水边”的居所写一部书。另外一篇《迷舟》是格非的成名之作,格非用平实冷静的叙述剔发命运变幻莫测的微妙精义,使写实的笔触也平添了神秘的恐怖气势。“迷舟”这个标题便是人生不可知的主题象征。 《相遇》 格非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格非的中短篇小说十三部,其中《相遇》《时间的炼金术》等多篇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相遇》被誉为“格非最好的短篇”,《时间的炼金术》则被专家学者认定为格非写作主题与艺术成就的“总结之作”。这些小说或围绕故人展开,或演绎历史故事,在生活的肌理中融入想象色彩,述说着对情与欲之间关系的思考。 《锦瑟》 格非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青黄》《风琴》《蚌壳》《夜郎之行》《背景》《唿哨》《傻瓜的诗篇》《锦瑟》《湮灭》共9部。小说中,格非一方面让笔下的人物探寻着某种真相,另一方面却又常常在无限接近真相的时刻再次滑入混沌的状态。断裂的叙事,回环的时空,一切都以追索起始,却终结于迷失。 #套装 #茅盾文学奖

封面图片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的100周年。根据公开信息,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本周末5月18日的毕业典礼上,向中国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的100周年。根据公开信息,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本周末5月18日的毕业典礼上,向中国建筑师林徽因颁发了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病早逝,她的墓碑上只刻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相比于其他头衔和名号,以及成为妻子、母亲,林徽因选择了用职业定位自己的一生。 林徽因当年注册入读宾大艺术学系,在完成本科艺术课程的同时,还修读了大量的建筑学课程,完成了建筑学本科学位的大部分必修课程,取得了所需的 72 个学分中的 61 个其中有两门建筑必修课是她不能选的,一门是会使用男模特的绘画写生课,另一门是要去建筑工地现场的建筑施工课。 如果将林徽因的成绩与同时期的优秀男生作比对,比如国内知名的梁思成、童寯,以及路易斯·康(著名现代建筑大师),会发现林徽因的成绩并不比这些男生逊色,有些甚至更好。 然而即使修读了大量建筑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身份上,林徽因作为女性,一直被建筑系排除在外。在几十年前,高校拒录女生的情况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社会风气、性别偏见、婚姻模式等诸多因素。 在如今,相比于林徽因呕心沥血的职业成就,很多人也更喜欢从各种角度解读她的感情生活,分析她和异性的往来、揣测她和其他女性的关系、对她的外貌进行打分等等。在这些讨论中,林徽因总以“民国第一才女”的形象出现,而对于她的“建筑师”职业身份,一直面目模糊。 林徽因的成就已经远远不需要一个学位来衡量,但宾大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 (Fritz Steiner)坚持认为,当年没有授予林徽因学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这个错误如今需要被纠正。在以追授为契机的档案调查下,学者们还原了林徽因的求学经历,重新正视了一位在百年前受到性别不公待遇的女性,给予她迟到的认可和正名。 此次追授,再一次明晰和强调了林徽因在专业上的目标和追求。对于她回国后的经历和成就,很多人已经熟知。她考察和记录了大批中国古代建筑遗产,梳理和构建出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体系,开创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先河,还在重病中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等重要设计,始终为保护古建筑持续奔走。 如今,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有56%的学生为女性,53% 的常设教职员工为女性,其中包括建筑系主任胡如珊,她也是首任华人系主任。 这种改变缓慢而坚定,在一代又一代的女性集体接力下,性别偏见和阻隔被一点点挪开,智识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再被关上。

封面图片

编辑推荐:内容全备规模宏大:精选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著81部。全书600多万字。

编辑推荐: 内容全备规模宏大:精选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著81部。全书600多万字。 大家名家精选精校:庞朴、汤一介、白化文、冯其庸等整理审阅。 简体横排图文并茂:随文配有1500多幅相关插图,以图文的方式精心呈现。 内容简介: 《国学备览(套装共12册)》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丛书。该套丛书由国学网组织海内外81位古籍专家整理审定,包括庞朴、汤一介、乐黛云、曹先擢、白化文、郑张尚芳、林文照、陈来、丁原植、傅刚、冯胜利、杜晓勤、姜锡东、沈文凡等实力派学者专家,保证了整套丛书的高质量和权威性。 该书精选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著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技,既有诸子百家名著,也有历代文学经典。全书所收均为善本全帙,并配有1500多幅相关插图,每部分均有简明提要。这套电子书以精装精排精编为目的,对于读者的每一次反馈,我们都合理采纳,精益求精。让每一位拥有这本书的国学爱好者都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套装目录: 《国学备览(套装共12册)》具体书目: 国学备览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仪礼) 《大学》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中庸》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论语》追记儒家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孟子》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仪礼》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国学备览2(周易·春秋左传·尔雅·孝经) 《周易》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历代尊为群经之首。 《春秋左传》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尔雅》我国最早的字典,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孝经》古代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国学备览3(山海经·穆天子传·国语·战国策) 《山海经》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穆天子传》我国最早的记载人物游历故事的著作。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战国策》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文献辑录。 国学备览4(史记) 《史记》[汉] 司马迁 编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国学备览5(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贞观政要) 《水经注》[北魏] 郦道元 编著,我国六世纪前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洛阳伽蓝记》[北魏] 杨衒之 编著,古代地理名著,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贞观政要》[唐] 吴兢 编著,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国学备览6(史通·文史通义·书目答问) 《史通》[唐] 刘知几 编著,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文史通义》[清] 章学诚 编著,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书目答问》[清] 张之洞 编著,指导治学门径的文献目录学类名著。 国学备览7(老子·庄子·公孙龙子·韩非子·淮南子·列子) 《老子》[春秋] 李耳 编著,“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庄子》[战国] 庄周 编著,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公孙龙子》[战国] 公孙龙 编著,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韩非子》[战国] 韩非 编著,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汉] 刘安 编著,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列子》[战国] 列御寇 编著,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 国学备览8(墨子·荀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尹文子·新书·扬子法言·鬼谷子·颜氏家训) 《墨子》[战国] 墨翟 编著,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战国] 荀况 编著,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孙子兵法》[春秋] 孙武 编著,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吕氏春秋》[战国] 吕不韦 编著,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尹文子》[战国] 尹文 编著,“宋尹”学派始祖,先秦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新书》[汉] 贾谊 编著,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扬子法言》[汉] 杨雄 编著,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鬼谷子》[战国] 鬼谷子 编著,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颜氏家训》[北齐] 颜之推 编著,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国学备览9(皇帝内经素问·九章算术·近思录·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太上感应篇·金刚经·四十二章经·心经·六祖坛经·茶经·乐府杂录·洛阳牡丹记·棋经十三篇·林泉高致·搜神记·世说新语·游仙窟) 《黄帝内经素问》旧题黄帝 编著,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九章算术》[汉] 张苍、耿寿昌 编著,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近思录》[宋] 朱熹、吕祖谦 编著,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阴符经》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 《周易参同契》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黄庭内景经》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黄庭外景经》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太上感应篇》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书。 《金刚经》[后秦] 鸠摩罗什译 编著,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经中之王”。 《四十二章经》[汉] 迦叶摩腾、竺法兰 译编著,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佛教经典著作。 《心经》般若部经典中的核心经典。 《六祖坛经》[唐] 释慧能 编著,中国禅宗最重要的典籍。 《茶经》[唐] 陆羽 编著,我国第一部论茶著作。 《乐府杂录》[唐] 段安节 编著,唐代乐制、音乐、百戏资料的珍贵记录。 《洛阳牡丹记》[宋] 欧阳修 编著,我国最早的一部花卉专书。 《棋经十三篇》[宋] 张拟 编著,宋代以来最权威的围棋理论著作。 《林泉高致》[宋] 郭熙 编著,山水画高度成熟后的理论总结,极具文采。 《搜神记》[东晋] 干宝 编著,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 《世说新语》[南朝宋] 刘义庆 编著,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 《游仙窟》[唐] 张𬸦 编著,我国最早最完整的自传体爱情小说。 国学备览10(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聊斋志异》[清] 蒲松龄 编著,清代最杰出的文言小说集。 《西游记》[明] 吴承恩 编著,李安纲 编著,神怪小说的代表作,开创一代神魔小说之风。 《水浒传》[明] 施耐庵 编著,我国第一部成功的长篇白话小说。 《三国演义》[明] 罗贯中 编著,刘世德编著,我国历史题材小说的最高成就。 《红楼梦》[清] 曹雪芹、高鹗 编著,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国学备览11(楚辞·六朝文絜·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古文观止) 《楚辞》[战国] 屈原 编著,我国最早的辞赋总集,与《诗经》并列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六朝文絜》[清] 许梿选 编著,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骈文选本。 《唐诗三百首》[清] 蘅塘退士 编著,清代以来流传最为广泛的唐诗选集。 《绝妙好词》[宋] 周密 编著,“于词选中,最为善本。” 《古文观止》[清] 吴楚材、吴调侯 编著,学习中国古代散文的最好选本。 国学备览12(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人间词话·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 《文心雕龙》[南朝梁] 刘勰 编著,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批巨著。 《诗品》[南朝梁] 锺嵘 编著,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著作”。 《二十四诗品》[唐] 司空图 编著,专论中国文学风格的名著。 《六一诗话》[宋] 欧阳修 编著,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 《人间词话》[清] 王国维 编著,第一部融贯中西美学思想的文论名著。 《西厢记》[元] 王实甫 编著,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窦娥冤》[元] 关汉卿 编著,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 《牡丹亭》[明] 汤显祖 编著,明代传奇戏剧的压卷之作。 《西厢记》[元] 王实甫 编著,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窦娥冤》[元] 关汉卿 编著,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 《牡丹亭》[明] 汤显祖 编著,明代传奇戏剧的压卷之作。 #史部 #中国史 #经典 #文学 #古典 #古籍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