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红色新闻兵:一个摄影记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摄影记者李振盛由于红色兵的身份,得以用相机记录文革现场的众多

【禁书】《红色新闻兵:一个摄影记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摄影记者李振盛由于红色新闻兵的身份,得以用相机记录文革现场的众多景象。在他记录的文革百态中,有大量本应销毁的“为文革抹黑”的照片。他将这近两万张底片藏在家中地板之下,加上细心保存的另外八万张,共计十万张底片,为文革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影像资料。这些作品是由大批判、处决、群众的政治狂热等照片构成的。尽管他无法完全理解当时发生的情况,却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个无理性的狂暴、疯狂的崇拜和人性的沦丧组成的社会崩溃之图景。这些照片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红色新闻兵:一个摄影记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pdf

封面图片

一切都是正好有个摄影记者路过

一切都是正好有个摄影记者路过 专职为雷锋拍照片的宣传干事张峻回忆说,沈阳军区为了塑造这个典型,专门为雷锋成立了拍摄小组和日记指导小组。两年多时间里,拍摄照片300多张,平均每三天一张。这就是“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只留照片和日记”的真实内情。 纵览古今 淘沙见金!

封面图片

“全世界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什么,只有中国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

“全世界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什么,只有中国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 摄影师李振盛的使命,是让他的同胞们记住这段中国现代史上最动荡的一段时期。从那时起,李振盛就收集相关照片。近期,他的《红色新闻兵》一书的首个中文版在香港出版。

封面图片

摄影记者萧文超撰文讲述“白布包裹国殇之柱”作品诞生经历。

摄影记者萧文超撰文讲述“白布包裹国殇之柱”作品诞生经历。 22日晚上,留意到围封国殇之柱的消息,立即抛下手上一切赶去现场。从港铁站升降机打开的一刻,便发现校方用白布和黄色围板遮挡所有看到国殇之柱的位置,眼前是一片白色的平静,满耳却是铲泥、钻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呈现出视觉和听觉上一种吊诡的脱节。 黄克竞平台每几步便有一名保安员把守,记者们尝试各种方法突破包围,有人拜托学生在楼层内帮忙拍摄,有人走遍所有消防梯,以至使用无人机企图飞越屏障,都只希望可以记录国殇之柱的最后画面,甚至还有人讨论最后一刻应否强行冲前拍摄。 作者开始研究拆下雕塑后的运输路线,及后发现广场旁边的停车场的空置货柜和吊臂车;最终锁定龙虎山底下的维修渠道用的平台。因害怕被保安发现,只好独自摸黑寻找山路,每当保安员的电筒扫过山坡便立即保持不动,像在玩“红绿灯”游戏,耳边只听见脚下噼啪踏着断枝的声音。整个晚上,陆续愈来愈多摄影记者爬上同一个山坡,忍受着骤雨和寒风守候至清晨,大家偶尔抱怨疲倦,却都没有离开,没有人愿意错过这个历史时刻,因为心知不是每个关键时刻都有被看见的机会。 一日之后的清晨,中文大学的民主女神像亦突然被消失,今次却未能留下足够分量的影像纪录。2010年6月4日作者曾用影像见证场内坐满上千名市民和中大校友,守护了当时历尽波折后抵达的民主女神像,在《自由花》和《抗战二十年》的歌声下竖立起来,但遗憾未能记录它的终结。 (明报副刊)

封面图片

文革时期 #张红兵 举报亲生母亲方忠谋,并在揭发材料的结尾处,张红兵和其父亲都写上了“枪毙方忠谋”的字样。方忠谋最终以“反革命罪

文革时期 #张红兵 举报亲生母亲方忠谋,并在揭发材料的结尾处,张红兵和其父亲都写上了“枪毙方忠谋”的字样。方忠谋最终以“反革命罪”被枪毙! 几十年后张红兵却留下了忏悔的泪水!张红兵称自己“畜牲不如”。因为牠生活在一个畜类疯狂的年代! 纵览古今 淘沙见金!

封面图片

《枪声俱乐部》| 简介:枪声俱乐部围绕一群摄影记者的经历展开,讲述他们深入冲突现场捕捉珍贵画面的故事,展现了战争与人性、新闻理想

《枪声俱乐部》| 简介:枪声俱乐部围绕一群摄影记者的经历展开,讲述他们深入冲突现场捕捉珍贵画面的故事,展现了战争与人性、新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画面极具冲击力 | 文件大小 NG | 链接: |标签: #枪声俱乐部 #战争电影 #新闻纪实 #人性冲突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