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情况比许多人想的要复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谴责谁的问题

富士康的情况比许多人想的要复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谴责谁的问题 如果你是清零思路,我觉得没必要多指责,如果规模的工厂又有高组织度,确实是两难抉择。 如果你是开放思路,我觉得就更不该指责了,好不容易有一个不关停尝试共存硬扛的,你这么一骂,以后更没人敢尝试共存了。 希望这个问题可以尽快得到解决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在富士康有很多反直觉的发现,比如:

#内幕消息 在富士康有很多反直觉的发现,比如: -制造业外流某种程度可能还是势不可挡,但眼下为了抢Iphone15订单保生产,最直接的威胁可能不是越南或者印度的工厂,而是郑州港区新开的比亚迪(我们产线上的小姐妹都在讨论比亚迪工资待遇更高,在等着看这几天如果没有调薪政策可能就跑路了); -劳工权益保护方面有点被外界妖魔化。虽然个人经历可能有样本偏差,但无论是加班工时计算还是各种假期福利都还算比较正规,每天工作时长是早8到晚8(白班,除掉两小时吃饭时间工作时长为十小时,超时计算加班费),每周单休忙季13天休1,产假188天婚假28天还有流产假孕检假独生子女户护理假(虽然不知道好不好请),工友之间总体关系都还算友善,厂区也在努力对员工开展心理关怀。也许是舆论关注度太高,作为真正意义的“大厂”不得不努力规范化; -流水线员工的画像比想象更多元。我熟悉的工友里有双减后找不到好机会的前培训机构老师,有考研失利要先解决现金流问题的小妹,有当了多年全职妈妈想重返职场的,也有附近城市煤矿厂的工人因为效益不好被整体划转劳动组织关系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多元性,富士康有一部分员工在用的也是苹果手机(哦对我们买苹果员工价便宜100块)

封面图片

#本周热读 根据员工向《华尔街日报》展示的富士康人力资源部门发给他们的短信,如果新聘员工想离职返乡,富士康愿意向每人支付人民币1

#本周热读 根据员工向《华尔街日报》展示的富士康人力资源部门发给他们的短信,如果新聘员工想离职返乡,富士康愿意向每人支付人民币1万元。 现场的几段直播视频显示,许多工人接受了这一提议,周四早间带着行李排起长队,等待坐大巴离开工厂。

封面图片

富士康进军印度显示“中国加一”方案的局限性,其它国家难以补充中国的产能

富士康进军印度显示“中国加一”方案的局限性,其它国家难以补充中国的产能 富士康在印度目前年收入100 亿美元。这占该公司 2022 年 2160 亿美元收入的 4.6%,是 2021 年收入 2% 的两倍多。 然而,进军印度也显示出富士康在意愿和能力上实现多样化方面存在局限性。富士康的高管和其他观察人士对印度能够在全球技术制造中扮演与中国相近角色的预期表示怀疑。 “中国仍然可以供应美国和许多其他外国市场,”富士康的一位高管表示。“在印度,建立一条供应链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这是合理的然后它可以成为印度周边有限地区市场的生产基地。” 刘表示,中国业务占富士康全球业务的 75%,高于疫情前的 70%。他并未提出更分散的业务目标,反映出对印度的明显谨慎态度。 据富士康内部介绍,目前该公司在印度拥有9个园区、36家工厂。 一位接近富士康的人士表示,印度的补贴很难获得。富士康和印度资源集团韦丹塔去年达成的协议就是一个例子。富士康上个月中断了与这家负债累累的印度公司的合作关系,因为这两家公司未能获得政府批准芯片制造补贴。 另一个大问题是,富士康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其印度业务的成本效益,这对于利润率微薄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行业高管表示,无论是印度还是越南等任何其他较新的生产基地,都无法容纳像富士康在中国那样的拥有 10 万名工人的单一园区,他们认为大多数印度工人拒绝离开家乡去远方。工作并住在宿舍。

封面图片

在富士康员工徒步逃离的背后,年轻人对新冠感染的惶恐不理性,却不代表对疫情的惶恐不理性。最初看到富士康的新闻后,我和一位朋友说过,

在富士康员工徒步逃离的背后,年轻人对新冠感染的惶恐不理性,却不代表对疫情的惶恐不理性。最初看到富士康的新闻后,我和一位朋友说过,要我,我也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富士康厂区的员工,出了厂,整个地区是静默,连叫个车都不行。你不恐慌? 如今,很多人对新冠的恐慌一部分是源于对病毒的恐惧,另一部分是对疫情发生后可能要面临的防控措施的恐惧。前者很大程度上是科学信息的匮乏导致,是不必要的,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失去理性的惶恐。后者却是现实导致。 有些人大概是何不食肉糜,总觉得封控是很好、很高效的防疫策略。说到某些地方很困难,这拨人的理论就是那些地方核酸做得不够多,管控范围不够大,完全没考虑大范围封控的难度与副作用。 像郑州富士康厂区,25万人,已经闭环管理,但25万人真能脱离大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互不干扰吗?阳性感染者一多,密接必然指数增长,这些人的隔离怎么安排?衣食住行怎么保障?要靠外界帮助,一看外面,原来也在静默,怎么办? 动不动居家限行,药店禁售退烧药,医院暂停发热门诊,有的地方还一天测两次甚至三次核酸。这种组合拳打下来,如果民众还不恐慌,那只能是疲了,躺平了。 按境内目前的免疫基础、人口结构,一旦新冠感染完全失控,确实健康威胁极大。但是对感染的防范与控制应该基于科学,采取的措施应该求合理,而非极端。大量集中隔离、检测,投入海量资源的同时,社会总资源有限,必然影响日常生活乃至社会正常运转。 推广抗原自检,让在传染期(抗原阳性)的人自我隔离;非特殊情况的感染者(如高危)鼓励居家隔离;在高危人群聚集的地方(养老院、医院等)进行更严格管理。靠这些相对温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也能防止感染失控,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的失控,而社会也能尽量正常运作。何必采取毫无章法的极端管理,逼得人弃工而走?

封面图片

“富士康可以离开郑州,但是真的离不开富士康。如果真的失去富士康,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填补上百万人的产业真空。”高广银进一

“富士康可以离开郑州,但是郑州真的离不开富士康。如果郑州真的失去富士康,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填补上百万人的产业真空。”高广银进一步分析,“河南虽然是人口大省,但是却是教育荒漠,超低录取率导致多是低端人才,如果没有了富士康,真还解决不了巨大就业问题。” 根据苹果公司公布的截至9月底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苹果公司收入增长8%至901亿美元,高于预期的889亿美元,净利润为每股1.29美元,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每股1.27美元。而郑州是苹果的iPhone生产重地,约占苹果全球供应量的一半。 华商韬略创始人毕亚军在其个人公众号写道:“如果郑州富士康导致iPhone 14供应链出现大问题,其影响将是重大的。富士康、苹果,是不堪承受这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如果真的造成较大影响,他们势必加强海外产能与订单转移。而订单一旦流出去,海外产能一旦起来,郑州厂想要再拿回来恐怕就比较困难了。比富士康、苹果,更不能承受郑州富士康停摆之痛的,或许是郑州这座城市。依照前5年免,后5年减半的安排,辛苦栽种了10多年的郑州富士康,对郑州、河南经济与财税的回馈,这才好日子开始。” 目前,为了分散供应链风险和降低成本,苹果已将下一代的部分iPhone生产转移到印度。 总之,郑州需要富士康,河南需要富士康,中国需要富士康。

封面图片

为了在印度造出iPhone 富士康找了一群中国“老师傅”

为了在印度造出iPhone 富士康找了一群中国“老师傅” 仪式结束后,司机一脚油门踩下去,装饰着花环的卡车很快消失在公路的另一头。不久之后,满载的货物将会随着物流的进一步分发,由三轮车,摩托车,直至人力,送往遍布印度的手机店铺。这辆卡车装载的并不是什么等待开光的玉牌手镯,而是当地工厂中生产的 iPhone。对印度来说,这一天无疑值得纪念。毕竟从 2013 年布局 “ 果链 ” 以来,为了获得和中国同步生产 iPhone 的权利,印度已经等待了十年。而在同一时间里,泰米尔纳德邦富士康工厂的员工宿舍内,却有一群中国人也围在桌前,庆祝着属于他们的胜利。他们的身份,是中国富士康外派到印度的工程师,也是这次 “ 印度 iPhone ” 能够准时上线的幕后功臣。作为产业链的被转移方,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在他们的帮助下,印度制造的现状又如何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中国工程师是如何帮印度造出 iPhone 的? 为什么印度自己造不好苹果  在刚刚过去的 2023 年,曾经嗷嗷冲进印度的资本,正在经历一场集体 “ 转进 ”。5 月份,在印度开出第一家苹果代工厂的纬创集团把业务和设备打包卖给了印度本土塔塔集团,撤离了印度。再是曾高调计划投资 200 亿美元,在印度 “ 把一个伟大的半导体构想 ” 变成现实的富士康,宣布退出了和本地韦丹塔集团的合资建厂。本来打算扩大在印投资的比亚迪,和印度政府扯皮不成,也取消了在印度建厂的计划。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印度没搞好制造业的原因有很多,基础建设、行政效率、乃至环境保护和劳工政策等等,从政治到经济的每一个热词都可以当作印度制造失败的归因。但如果让镜头远离这些宏大叙事,聚焦到生产一线,我们则能得到一个更简单直接的结论:印度的工厂的良率达不到制造业的需求,尤其是苹果这样口碑不容出错企业的需求。用人话说就是,光靠印度本土的金刚钻,确实不揽不动苹果的瓷器活。所以,中国工程师们给印度带去的开学第一课,回答的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如何组装起一台合格的苹果手机。可能在有些差友眼中,组装一部手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其实,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 “ 见过世面 ” 之后产生的错觉。事实上,经过短暂培训就能让一张白纸的小镇青年迅速变成流水线小哥的能力,并不是出厂设置,而是中国经历工业洗礼多年后的结果。差评君的一位朋友,就曾经在富士康当小组长管理一个流水线小组,亲历过 iPhone 生产的一线。这个小组承担的是一份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工作 用橡皮擦擦拭天线条,去除上面的残留杂质,防止影响信号传输。但就是这个简单的工作,其实也有很多细节。比如用力不能太大,否则可能导致天线条损坏,再比如擦完之后还需要对天线条做清理,确保没有橡皮残留,否则会引起短路。合适的力度到底是多少,要怎么擦的更快,合格率更高,都是类似《 哈利波特 》里混血王子的教案,是属于熟练工人和成熟管理者的 “ 秘籍 ”。一个刚 “ 上线 ” 的工人,往往都得有流水线老人的 “ 传帮带 ”,才能赶上进度。要规模化制造一台合格的 iPhone,则需要涉及到无数这样的零件和工序,这其中的人员调配,分工,质检要几个人,合格标准怎么定,在加上质检如何进行,不合格品怎么返工,废料怎么销毁,乃至于流水线开多快,怎么补上请假工人的产能等等等等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在这样一个高熵值系统中,难度是 1+1 远大于 2 的。如果把几千个 1 相加,得到的几乎是个天文数字。而泰米尔纳德邦 iPhone 组装工厂的员工,绝大部分是来自周边农村地区刚刚 “ 润 ” 到城市的女性,他们的上一份工作,大多都是第三产业或者干脆是全职主妇。别说是生产 iPhone 了,就连工厂都对他们是个陌生名词。工厂没有足够的生产经验速成,意味着要把她们培育成合格的流水线工人必须从零开始。而印度糟糕的教育,则进一步拉高了这些潜在劳动力成为合格流水线工人的门槛。《 the rest of world 》采访到的一位印度富士康女工 Padmini 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位 26 岁的 “ 厂妹 ”,拥有护理学学位,在进富士康打螺丝之前,还做过家庭护士,因为无法忍受随传随到的 24 小时工作而选择加入了富士康。但进厂之后,她发现自己连镊子都不知道怎么用,甚至在此之前都没有听说过镊子这个名字。emmmmm,学护理,当家庭护士,但不认识镊子,多少是有点离谱了。实际上,比起许多其他工友的学历,Padmini 的学历都已经算得上遥遥领先了。在这种地狱开局下,让这群新打工人组装手机,是真的有难度。所以为了能尽快从零到一,富士康安排了一批印度员工来深圳富士康工厂 “ 留学 ”,参观中国同行们打螺丝的先进经验。并在印度工厂本土安排中国工程师们对员工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去年年初,富士康就派遣了几百名中国工程师前往印度,为印度工人翻译并讲解富士康的标准装配流程和加工工艺。在 4 月份进行产能爬坡时,还有更多的中国工程师受命前往印度协助优化生产线。对中国工程师们来说,这活干的并不轻松。不仅 Chiglish 对上咖喱英语,时不时还得上手比划的交流异常惨烈。印度员工糟糕的基础,也让中国工程师们的耐心时常在暴走的边缘上游走。在外媒的报道里,就记录过一件这样的事情:一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在几次三番都教不会印度技术人员如何处理故障后,默默地自己修好了设备。在印度员工小声嘀咕,抱怨中国工程师没有教会他如何处理故障后,得到了中国工程师的怒吼:“ 我到底还要教你多少次?”可能有的差友就要问了,既然中国工程师的语言文化、工作节奏、生活习惯和当地工人的交流这么费劲,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这群 “ 洋和尚 ” 来念呢?为什么是中国工程师  其实,富士康和苹果之所以找中国工程师做这事儿,除了专业对口,更多是因为除了他们,已经没别人能做得到了。iPhone 纪元初期,富士康们的武功,很多都是和苹果的工程师一起练出来的。比如业界曾经流传的那个经典笑话。在苹果的某家南方代工厂的仓库里,经常出现老鼠啃食双面胶的问题。苹果总部知道后,派人从美国过来,制定了一套仓库养猫方案,甚至给猫定了猫粮 KPI。这个故事虽然更多是玩梗,但当时的苹果确实会在新品投产前,派出工程师入驻代工厂解决事无巨细的工艺问题。可以说,不论是 “ 果链 ” 这个概念,还是中国规模堪比小型城市的苹果工厂,都是和 iPhone 一同诞生的。在 iPhone 诞生的 2007 年,智能手机的制造和组装,不仅对富士康、对中国来是新鲜事物,对苹果来说也是史无前例的尝试。与其说是苹果在中国生产 iPhone,不如说是中国产业链和苹果共同创造了 iPhone。但对苹果来说,这套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其实很难复制粘贴到印度。一方面,苹果在印度所做的事情,不再是创造,而是转移。从无到有可以不计代价,但从一到十必须精打细算。在当年,光一个触摸屏幕,就耗费了苹果两年时间和供应链企业一遍遍打磨。现如今苹果的供应体系早已成熟,不管是算时间成本还是经济利益,都不可能为了在印度建厂,把前些年在中国的 “ 苦难行军 ” 再来一遍。另一方面,从第一台 iPhone 在郑州富士康工厂总装下线,已经过去了 15 年。十五年的时间,能让 NASA 忘记怎么登月,也足以让任何一条生产线变成错综复杂的 “ 屎山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