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大约14万中国劳工参加了英联邦在欧洲的战争,他们挖战壕,建造码头,铺设铁轨,卸船和修理坦克,并在战后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大约14万中国劳工参加了英联邦在欧洲的战争,他们挖战壕,建造码头,铺设铁轨,卸船和修理坦克,并在战后为阵亡士兵们挖掘坟墓。据估计,华工们在这期间向家乡汇回了超过 600 万英镑(今天约为 4 亿英镑)的外汇。 这些劳工大多是来自贫穷农村地区的农民,他们没有文化但淳朴善良,第一次抵达上海集合时以为自己到了欧洲,然后劳工们被装上船,来到加拿大,开始辛苦地工作,一战爆发后,劳工们被派遣到欧洲战场参与建设。 有一位名叫马春苓的华工是难得的识字的工人,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经历。 “这里距离“战线尚百余里,故未冒子弹之险,未遭颠沛之苦。” “弹壳如雨,为害最烈,故各营之中皆备地穴或沙屋以避之。如炸弹掷下,离之五十步或能无恙,一夜之间常奔避数次,故在该地驻七八月,未尝解衣而寝。” “在营盘,二十五人一顿一桶饭,一人仅分小半碗,菜蔬葱地蛋(土豆),有肉常缺盐,分回吉司(芝士)各数天,饭量大的饿得头晕眼花没人管。” 思乡之情一直在华工中蔓延,最令他们沮丧的还是无法向西方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时一位传教士记录道:“不论我走到哪里,只要他们发现我会说汉语,都会一成不变地问我两个问题‘现在哪一边打赢了?’还有‘我们什么时候能回中国?’” 还有一些华工被欧洲新奇的生活吸引,他们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喝“带气的饮料”,看到欧洲的女人不仅不用裹小脚,而且还可以进工厂、医院工作,也令华工们大为惊奇,一些后来回国的华工也把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带回了国。 可惜的是,他们的贡献被大多数人遗忘,许多人也再没能回到家乡。今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中国劳工的坟墓仍然安详地矗立在法国和比利时的老兵墓地里。当地华侨们会在清明节自发地前来祭扫,岁月流逝,唯有墓碑上的汉字还在提醒人们,这些和故土失散的灵魂依然在等待着他们的亲人。 【网评】去过威海的一战劳工博物馆 感动于里面展示的当时他们在贫瘠条件下仍然在努力过好生活 过年的时候也会庆祝 废旧的弹壳被他们雕上花纹 都是努力生活的人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