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吐槽阿里的逛逛内容产品团队瞎搞不作为,不在淘天经营生意的可能没什么感知,我截图举例。

#大公司负面消息 一直在吐槽阿里的逛逛内容产品团队瞎搞不作为,不在淘天经营生意的可能没什么感知,我截图举例。 首先,淘天整个商业化产品统归阿里妈妈,阿里妈妈旗下核心的子产品中,这10年来一直没有“内容”什么事,直播之外,强相关的无非是跟内容趋势及生产工具有关的“创意中心”,见图1。 AI口号下,创意中心如今主打一个AI生产工具,帮助商家生产创意素材,实际有多强呢?不见得。对具体做相关运营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帮助是创意偷懒,但“省事”并不代表有良好的转化效果。横向比较电商相关的创意生产工具,也不见得比竞品好用,比如短视频套模版、智能剪辑,怎么可能比得了字节的“剪影”,图片的生产怎么比得了小红书。但阿里乐此不疲。 那,淘天商家、达人(含个人创作者)及机构,想经营“逛逛”内容,入口在哪里?逛逛的起源是之前的“微淘”,核心产品逻辑是想吸引商家、达人以及机构在淘内有一个内容发布、推广及合作撮合的阵地,由此组建了相应的团队来干这事儿,淘宝App前端匹配了一个底部一级入口。 对应的商业化产品,演变至今,详见图3到图6。最初就一个“微淘”发布后台,变更为逛逛后台,再所谓升级为“光合平台”;延伸到阿里V任务撮合产品,加上工具变成“阿里创作中心”,加上数据洞察再来一个“热力引擎”......产品非常混乱,属于闭门造车且被竞品逼着走,不死心又不服的状态。 几次折腾,如今的“逛逛”还加上“看书”、“短剧”等Tab,背离主赛道越来越远,每轮换一次负责人就变一次方向,瞎搞无果后也没有谁愿意出来担责,久而久之成了鸡肋产品。图5有个细节,“微淘”早已下架,可现在的阿里创作中心页面还挂着以前的宣发素材。想象一下,若新的团队现在接手,背后的代码屎山得有多少。 再去对比字节旗下巨量引擎匹配抖音电商的产品,逻辑清晰,最终呈现出来的产品形态也清爽简洁。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女员工陪酒为签单遭侵犯,阿里淘鲜达是个什么样的业务?】一方面是市场份额过低的困境,一方面又是内部对于生鲜到家业务的重视,对淘鲜

【女员工陪酒为签单遭侵犯,阿里淘鲜达是个什么样的业务?】一方面是市场份额过低的困境,一方面又是内部对于生鲜到家业务的重视,对淘鲜达的业务人员来说,签下某个地区的本地零售商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抽屉IT

封面图片

阿里 上线游戏社区 APP“哔哔”

阿里 上线游戏社区 APP“哔哔” 阿里在近日小范围上线了一款名为“哔哔”的游戏社区APP,该产品是一款游戏内容社区。在“哔哔”中,用户可以查看平台推荐的游戏动态,包括测评、爆料、攻略等内容,还可以在话题广场中找到热门的内容,此外,“哔哔”也支持用户发布自己的游戏动态。据了解,阿里在去年曾探索一个集测评和下载为一体的游戏社区“豌豆荚哔哔”,对标游戏社区产品“TapTap”,但该产品在测试几个月后,便关停了。

封面图片

阿里确认正开发类 ChatGPT 产品,已进入内测阶段

阿里确认正开发类 ChatGPT 产品,已进入内测阶段 据 21 世纪财经报道,阿里巴巴一名资深技术专家对外爆料,阿里达摩院正在研发类 ChatGPT 的对话机器人,目前已开放给公司内员工测试。从曝光截图来看,阿里巴巴可能将 AI 大模型技术与钉钉生产力工具深度结合。据此消息,阿里巴巴美股盘前短线拉升,涨近 2%。 阿里方面回应表示,确实在研发中,目前处于内测阶段。后续如有更多信息,会第一时间和媒体同步。 钉钉近期还表示,有用户已把 ChatGPT 机器人搬上了钉钉。在钉钉中,可自定义创建一个 ChatGPT 机器人(需自行开发)。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中国网信办周二公布了针对类似ChatGPT的AI工具的拟议管理办法,此举正值阿里巴巴、华为等中国顶级科技公司推进把这一新生技术融

中国网信办周二公布了针对类似ChatGPT的AI工具的拟议管理办法,此举正值阿里巴巴、华为等中国顶级科技公司推进把这一新生技术融入自身服务的计划。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中国的审查规则不仅限制了AI可能产生的内容,而且还限制了中国开发者可以用来训练其产品的素材。

封面图片

最近满屏基于多种AIGC工具生成的视频,看来看去就那几种工具,挺乏味的,不用点开都知道啥样。其实明明有更多优秀的AIGC工具!本

最近满屏基于多种AIGC工具生成的视频,看来看去就那几种工具,挺乏味的,不用点开都知道啥样。其实明明有更多优秀的AIGC工具!本帖搜集了AIGC搜索平台List,可以实时淘自己想要的,Web3+AIGC结合,就是超级生产力+数据确权工具,极快卷动超级个体创作与品牌创意策划。 AIGC工具可以帮助更多本就具有输出能力的创作者成为超级个体,甚至与品牌共创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个例子就很适合参与欧莱雅DAO的共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AIGC工具快速把自己的idea落地,生成自己专属的创意产品,再来参与与品牌的共创DAO,并使用Web3工具上链确权,实现二度变现,增加个人资产。 图一为AIGC工具集合搜索平台合集,均可订阅Newsletter,实时更进上新,可以都订阅,多方比较,选自己更满意的一款长期看看。 (1)Futurepedia:futurepedia.io,更新快,每日更新,工具说明也比较一目了然。 (3)Getinference:airadar.getinference.com,3K+members, 500+products,专注创造和Marketing, 还有热榜更新 (4)Creaitives:, 输入邮箱订阅Newsletter,接收有关新 AI 工具、文章和新闻。还有培训班服务。 (5)There's an AI For That:theresanaiforthat.com,目前集合了1733个工具for463项任务。 (6)GPT3demo:很多ChatGPT、AI 和 GPT-3 应用程序和用例, (7)Future Tools:futuretools.io,还有APP可以下载 图二为目前我觉得值得期待或是试用的一些好用的AIGC工具集合,详细可自行查阅 (1)ChatGPT (2)Midjourney (3)Dall-E-2 (4)Fireflies (5)D-ID (6)ElevenLabs (7)NotionAI (8)Github copilot (9)Elbo AI (10)Writesonic (11)POE (12)NVIDIA Broadcast

封面图片

爆火的Kimi,抢了谁的生意?

爆火的Kimi,抢了谁的生意?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虽然热度减退,但身边依然有人在讨论Kimi。北京一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告诉“定焦”,近期学校组织了学习会,安排老师学习Kimi,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习、训练Kimi。在网络上,时不时能看到有人推荐Kimi,这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定向投放的广告推文,但也不乏一些自来水。Kimi带给人们的一个认知冲击是,AI发展太快了,创业公司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相比之下,那些号称做了十几年、砸下千亿资金的科技大厂,不过如此。Kimi抢走了科技大厂的风头,未来还可能抢走他们的用户。问题是,火爆能持续吗?01谁在用Kimi?Kimi是一个面向C端用户的智能助手,善于读长文、搜网页,主打功能包括整理资料、解读文件、辅助编程、文案写作等,被网友称为ChatGPT中文平替。因为有ChatGPT在前边教育市场,还有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讯飞星火等大厂推出的产品相互内卷,Kimi提供的这些功能,其实很多人之前或多或少了解过。但对比之下,像Kimi一样让很多人自发使用,不只是厂商自吹自擂,还能让2亿A股股民狂欢的国产大模型产品,此前没有过。Kimi呈现给用户的东西很简单:一个像百度搜索一样的搜索框,“文件,拖进来;网址,发出来”,然后用户可以直接针对发给它的文件或网址提问,让它帮忙总结归纳、分析数据、全网搜索。图源 / kimi.ai官网截图最大的亮点是它支持超长文本输入,一开始是20万字,后来增加到200万字,而当时纵观全球范围内的大模型,没有一个能超过10万字的。这在用户体验上最大的变化是,你给大模型投喂资料,不用再把文件拆分成好几个了,直接丢进去就行,它都能很快读懂,还能“大海捞针”定位其中的信息,告诉你某个信息出现在哪一页。看到这,Kimi的用途很明确了长文本阅读和分析概括,可以理解为AI搜索+文档总结。它是一个生产力工具,帮助我们处理信息,偏实用导向,不是用来吟诗作画、聊天娱乐的。这个定位,决定了Kimi的使用者主要是打工人。Kimi官方介绍文档中提到了六类人群:学术科研人员、互联网从业者、程序员、自媒体与内容创作者、金融和咨询分析师、法律从业人员。他们有个共性:要处理大量文档信息。一位非诉律师对“定焦”说,之前经常用ChatGPT整理法律政策,利用它写报告、总结,但ChatGPT有个问题是每次输入的信息不能太长,比如一份1万字的材料,需要分成好几份,分批发给它才能进行分析。Kimi的长文本特点,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他是两款产品同时在用。一位自媒体从业者告诉“定焦”,他会用大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财报信息,查询一些财务数据,在对比了文心一言和Kimi之后,他觉得Kimi更好用。“Kimi的功能很直接,简单好上手,总结归纳能力很强。”不过,他们都表示,目前使用频率不高,更多是尝鲜、试用,因为AI生成的内容质量不稳定,有时候会出现胡说八道的情况,“可以参考,但不能全信。”Kimi的开发者,是一个叫作月之暗面的创业公司,去年3月成立。Kimi去年10月第一次亮相,从一开始就主打长文本,对外宣传的噱头是“完整吃下了一本《三体》”。亮相之后的半年内,Kimi迭代了三次。识别扫描件、上架小程序、联网搜索,以及将支持的上下文长度升级到200万字。3月18日的200万字升级是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前,Kimi还是在互联网圈、大模型从业者,以及小范围的AI爱好者中传播,升级之后,Kimi成功引起了2亿股民的注意,出现一批Kimi概念股,Kimi APP和小程序宕机上了热搜,进一步传播出圈。如今来看,Kimi能火,是多个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是产品确实还不错,这是前提;其次恰到好处的营销,2月中旬月之暗面那笔10亿美金、号称国内AI大模型公司单轮最大金额的融资,极大增加了关注度;此外,Kimi概念股的发酵,来自2亿股民的神助攻,最后一举将Kimi送上了微博热搜和Appstore总榜前十。Kimi的确是出圈了,这跟此前国产大模型只在业内人中传播不一样。不过,从总量上看,实际使用Kimi的人数还是有限,Similarweb监测到Kimi网页版的日活用户数峰值在三四十万的水平,全网日活峰值在百万水平。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这个成绩相当不错。问题是,为什么做成这件事的是一家创业公司?02Kimi做对了什么?月之暗面不是国内最早那批做大模型的公司,在它之前,百度的文心一言作为ChatGPT之后第一个亮相的国产大模型,被认为最接近ChatGPT。此外,阿里的通义千问、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智谱GLM,都已迭代了好几轮。但除了厂商们的主动发声,国内一直没有出现C端用户真正认可、愿意自发为之宣传的产品。一大乱象是卷参数、刷榜单。几乎每家在发布产品时,都要把GPT拉出来对比一波,找到几个指标把GPT超越比如,中文能力。GPT成了靶子,被国产大模型轮番吊打。但业内人都知道,论综合能力,国内没有一个大模型能超越GPT4。“刷榜”是大模型行业公开的秘密。国产大模型乐于刷榜,经常在各种榜单上排名第一。但多位做榜单测评的业内人士告诉“定焦”,大部分排名没有太大参考意义,跟“刷题”一样,不代表真实能力。普通用户感到很迷惑,“你说你很强,榜单上有你,媒体推荐你,博主夸赞你,我就信了你,但用完之后,一言难尽……”一位试用过多款国产大模型的用户说。国内做大模型的公司很有意思,有些是为了拉股价,有些是蹭热点,还有的就是想圈钱,动机很不单纯。稍微好点的,是为了赶超对标OpenAI,是为了要赢。即便是把长期主义挂在嘴边的大厂,很多也是为了打赢对手,而不是想着怎么满足用户需求。最典型的是阿里和360。Kimi宣布支持200万字超长无损上下文之后,因流量激增服务器崩溃上了热搜。然后第二天,阿里通义千问宣布免费开放1000万字长文档处理功能,号称“全球文档处理容量第一”,紧接着360 AI浏览器宣布内测500万字长文本处理功能。好吧,大厂又“赢”了,他们又“第一”了。有人点评:“既然你(阿里、360)知道长文本好,而且你也能实现,早干嘛去了?这是来给用户提供便利的,还是来蹭流量的?”除了大厂,还有大佬。去年Kimi刚发布不久,李开复成立的零一万物,发布了大模型Yi-34B,能处理约40万字,是Kimi的约2倍,声称问鼎了多项全球英文和中文能力测试排行榜第一。但马上就有业内人指出,“Yi系列”的模型架构与Meta的开源大模型LLaMA相比,只改了两个张量(tensor)的名字,让其陷入套壳争议。图源 / 零一万物官网在这样的大模型创业生态中,其实只要产品稍微好一点,营销巧一点,时机把握好,很容易脱颖而出。今年3月,AI创业者华融琦利用Kimi,写了一个《Kimi最全指南》的云文档,传播很广。他对“定焦”说,Kimi做长文本很早,从一开始就拿这个点做单点突破,给人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而长文本是一个通用性的功能,Kimi相当于是以功能和场景出圈。另外,创始人杨植麟超级学霸、AI大牛、90后的人设自带滤镜,在感性层面获得了外界更多支持,用户出于认可自发的宣传也给Kimi增添了不少流量和好感。产品定位决定了市场策略。在国内大模型产品中,Kimi是少有的从一开始就明确只做to C,不做to B的产品。Kimi发布的第一天,杨植麟就说过,希望先提升模型能力,同时也会聚焦C端超级应用,通过产品连接技术与用户,Kimi是第一个产品尝试。对C端用户的看中,决定了Kimi的产品体验不会差。无论是200万字的超长文本,还...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