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还是搬去越南吧,越南那里没有防控,完全躺平,不会停工停产,出口关税更低,员工工资更低,越南三季度GDP增长13.6%,中国

富士康还是搬去越南吧,越南那里没有防控,完全躺平,不会停工停产,出口关税更低,员工工资更低,越南三季度GDP增长13.6%,中国仅仅3.9%,搬去越南,短期内虽然损失了在郑州的前期投资,但未来发展会更好,相信几年内就会收回投资,越南才是富士康的最佳归宿。 #月光新资讯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苹果供应商富士康在越南被要求减少电量使用

苹果供应商富士康在越南被要求减少电量使用 两位知情人士透露,越南官员呼吁苹果供应商富士康自愿将其位于越南北部的组装工厂的用电量减少30%。去年,越南北部发生了停电。另外两名业内消息人士称,节能措施的要求已发送给多家制造商,这是一种预防措施,旨在避免重蹈去年夏天的覆辙,当时电力短缺导致逾10亿美元的产出损失。知情人士表示,向富士康提出的是“一种鼓励”,而不是要求,对生产没有任何影响。政府已要求燃煤电厂推迟维护,以满足最热月份更高的电力需求。知情人士没有具体说明是谁发出了要求,什么时候向富士康发出了要求,也没有说明自愿减少用电需要多长时间。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这一要求是没有限制的。

封面图片

越南政府呼吁富士康工厂省电 可能波及苹果MacBook与iPad

越南政府呼吁富士康工厂省电 可能波及苹果MacBook与iPad 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表示,向富士康提出的这一最新要求是“一种鼓励性质措施”,而不是强制要求,预计对富士康的生产计划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近年来,越南越来越欢迎跨国巨头企业,叠加亚欧地区地缘政治局势愈发紧张,共同促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传统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越南以及印度。上个月,美国消费电子巨头苹果承诺在越南增加支出。过去一年,苹果公司将其在越南的关键供应商数量从25家增加到35家。富士康越南北部地区的工厂则主要负责生产组装苹果MacBook和iPad。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谓极度依赖外国投资,并一直在努力吸引半导体制造、iPhone等高端消费电子制造这类能源密集型产业。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的最高峰时期外资一度占据越南固定资产总额的约49%,并且2023年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据越南总商品出口额的74%,这些均表明外资在推动越南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暗示外资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然而,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初步预测数据显示,去年5月和6月的史无前例热浪引发了越南电力急剧短缺,很大程度上中断该国北部地区的商业活动,造成高达约14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3%。在今年3月,越南总理范明政向对于该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外国投资者们承诺,不会再发生电力短缺。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越南政府已要求燃煤类发电厂推迟设备维护进程,以满足最热月份更高的电力需求。知情人士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一政府机构发出请求,以及什么时候向富士康发出请求,也没有说明自愿减少用电需要持续多长时间。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这一最新请求是开放式的。苹果方面没有回应置评请求。富士康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电子产品合同制造商。该公司在越南北部有数家制造工厂,包括在北江省,当地政府称该公司当地工厂负责组装苹果Macbook以及iPad。美东时间5月7日,在苹果举办的“Let Loose”在线活动中,苹果宣布推出全新款iPad Air和iPad Pro。在这次更新中,13英寸的iPad Pro成为苹果历史上最薄的设备。全新款的iPad Pro是苹果最高端、最先进的平板电脑产品线,新一代iPad Pro配备了苹果的最新M4芯片,该芯片被认为是一款功能无比强大的人工智能芯片,而苹果笔记本电脑目前还在使用M3芯片。电力监管机构ERAV网站上的一份声明显示,国有的省级电力分销商Bac Giang Power Company 在3月份表示,已要求该省份的工业园区和有关部门“协调实施省电”。Bac Giang Power Company 副主在另一份声明中表示:“电力负荷的调整、生产计划的调整以及企业节电的实施措施将对电力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越南全国范围内的节能省电措施似乎不尽相同。另一个北方省份工业园区的一位官员曾表示,在本月的一些时间里,制造商们被正式要求减少电力消耗规模。虽然有预测数据显示,越南今年的天气条件没有2023年那么严峻,但当局仍然大幅增加煤炭进口,并鼓励民间节能以避免短缺。今年3月,越南的外国商会敦促政府保证电力供应规模,韩国KoCham表示,由于电力供应风险,韩国半导体公司普遍推迟了投资决定。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还有许多网友曝光,说高合不仅车交不出来,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甚至连展厅都租不起,纯纯要跑路的节奏。虽然之前他们辟过谣,但就在今天,高合干脆就直接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这可不算什么好消息。去年六月份的时候,余大嘴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到了 2030 年,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会小于 5 家。米车的雷军,零跑的朱江明甚至是高合的丁磊,其实也都说过类似的话。反正就是不挤到头几名,日子就没法过。合理吗,好像也合理,毕竟连高合背景这么硬的公司都快玩不下去了,说明现在的市场竞争真的是很激烈。不合理吧,好像也不合理,毕竟现在市场上卖的还不错的车企,满打满算至少有十几二十家。随便摘出一个都是一身的绝活。要说过个十年大多数都会消失,听起来好像也有点夸张吧?今天脖子哥就来给大伙盘一盘,余大嘴和雷布斯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要说造车这事儿,大伙可能会觉得只要钱够多,零部件都找供应商买,是个人都能干。但放在整个制造业里来看,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其实相当之高,因为它不仅超级花钱,还超级花时间。从流程上看,想把把一台车从图纸上搬到商场里,大概要经历立项、研发、验证、生产制造以及销售这几个大阶段,每个阶段还能再分成很多小项。里头随便挑一个,背后都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投入。就比如研发,大众之前就说过自己研发第八代高尔夫总共花了 22 亿美元,这里头除了大头是研发人员的工资以外,像模具开发、样件制作、实验测试这些环节也都是嘎嘎费钱。风洞知道吧,就 MEGA 和 SU7 都吹过的那个,一小时 3 万块,试验一次就得花出去一台车的钱。最终可能就是能让后视镜的造型好看点。生产制造环节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成本就更不用说了,别看汽车的工厂里看着好像很简陋,你就站在里头随便指,甭管指到啥肯定都贵的离谱。产线上的机械臂,差不多 100 万一个。边上那个铁坨子压铸集群,一套小几个亿。就连地上这些个运零件的 AGV 小车……都得十几二十万一个。所以,想要自己造一个工厂基本就是几十亿打底,上不封顶,可能还得造好几座。这还只是能花钱解决的部分,就算啥都搞定把原型车做出来了,还得把它拉到不同的实验场地做整车匹配、电气架构、动力标定、安全检查等种种验证,还有高温、高寒、高海拔地狱级耐久测试等着。要是没过,就得打回去重做。一来一回,打磨一个好产品大多都得花费个好几年的时间,没点家底还真就耗不起。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汽车一直都是一个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也就是强者变得越来越强,弱者变得越来越弱。那些销量特别好的汽车集团因为能有稳定的资金收入,就能把更多的钱花在研发新产品、扩建新工厂上。每隔一两年就能搞出用上新技术的新车型,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买他们车,就这样一直滚雪球。滚着滚着,那些个销量不太好、没钱搞研发、产品越来越落后的小车企就被滚没了。运气好的,像劳斯莱斯、 mini 这些还有利用价值的就会被那些大集团收编。运气不好的,像什么罗孚、萨博之类的,就彻底变成时代的眼泪了。这也就导致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的汽车品牌数量一直在减少。少到现在,就变了少数几个大集团,各自带着手下的牌子们相互竞争。前十个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或者集团,就占了全球销售份额的 75% 。真就和余大嘴说的一样,不剩几个头部玩家了。到这肯定有朋友会说,诶,打住,这都是以前油车的历史了,现在新能源的迭代速度已经快了不少,技术门槛也没有之前高了,得按电子产品算!那我们就来看看电子产品领域的规律是啥样的。根据 Counterpoint 的统计, 2017 年的时候全世界一共有720 多个手机品牌,截止去年就只剩下 250 家了,嗝屁了接近 3 分之 2 。当年什么金立、波导、锤子,甚至连 htc 、诺基亚这些红极一时的大品牌,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为啥?原因和汽车如出一辙,就是想做小品牌实在太难。虽说表面上造手机很简单,大家还老调侃说谁还不是个供应链整合商,但这就真只是小打小闹,根本做不成主流。就不说苹果和华米 OV 这些大厂,每年会花上百亿千亿做研发了,单就市场上的顶级供应商,也不是想用就用的。传说雷总当年为了拿下三星一流的屏幕供应,前后飞了好几次韩国,低声下气地才搞定了那些三星高管。当年锤子吐槽富士康产线不行,把富士康给气走了,后面良品率就变得更低了。所以说因为规模效应在,这些出货量贼大的大厂可以把成本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搞的现在一两千的价位里,都能见到用上 1T 内存、高性能芯片、超级快充和 1 亿像素相机的性价比怪兽了。这让那些杂牌手机怎么玩,直接就被卷没了。导致最后的的主流玩家,也就剩下那么几个了。比如果子,在近十年里头的每一年,都能以不到 20% 的市场占有率,获得 80% 上下的市场利润,最恐怖的时候甚至蹦到了 91% 。去年全球销量前 5 的手机品牌,合起来也吃下了近 7 成的市场份额。剧情和汽车那边简直一毛一样是吧。其实类似像手机格局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现在说得上话的也只有博世、大陆、法雷奥这些老炮儿了;最近几年大火的动力电池,卷到现在也马上就要变成宁德 LG 和比亚迪三足鼎立了。所以啊,但凡是涉及到科研、生产和制造的超重资产行业,最后大概率都会变成赢家通吃的情况。那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国内的车企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少呢?我觉得是会的。因为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决定一个车企能不能活下去的标准是一直在变的,而且只会变得越来越严。以前,车企能不能活只需要看政策。就像当年的新能源国补,那直接就是把真金白银的补给车企,砸钱鼓励大家做新能源车。只要你想做,就有补贴拿。从 2010 开始到现在十三年,新能源国补总共补了得有2000 多亿,最高的时候一年就补了 400 多亿,直接催生出了一大批只靠 PPT 和车模就能骗到补贴的假车企。2018 年之后,国补开始减少下滑,到了现在彻底归零,那批车企顺道也就寄了。现在,车企过得好不好得看自己的家底。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以后,虽然蔚小理这些品牌都活下来了,但因为像是自动驾驶、电池电驱这些技术的进步速度实在是太快,不仅每年还是要花大价钱搞研发、多建产线保证交付的速度,还得支持销售网络的日常开销。像比亚迪,别看它去年的净利润有两三百亿,但它总的营收估计有四五千亿。相当于每个月,都得花几百亿用于维持日常运营和产品研发。啥概念呢,波音 737 700 的价格是 7700 万美元,比亚迪的花销一个月能买大几十台。体量没这么大的,理想,一个季度的开支也有一百亿左右;小鹏,小几十亿;最狠的就是蔚来,每个月还得亏上个十几亿。这么着没有上限的花钱,真不是一般品牌能顶住的。就比如的已经破产的威马和 “ 可能 “ 就要破产的高合,就是因为一边在咔咔烧钱,另一边车子少人买,许久没能盈利,最后把底裤烧穿了。所以大伙可以看看现在还有啥品牌是只有声量没有销量的,下一个没的可能就是它。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在巅峰的时候,同时存在过 1500 个汽车品牌。但最后他们因为技术路线太像,要么就是被通用和福特用技术类似、价格更低的产品挤死,要么就是成了巨头的一部分。红极一时的普利茅斯猎兽有幸存者吗?有,很少。比如特斯拉,不仅活过了...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