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

11月13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下称“《指南》)。按照新《指南》,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毫米汞柱)。 #月光新资讯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孕前或孕期肥胖将增加女性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孕前或孕期肥胖将增加女性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女性孕前或孕期肥胖将显著增加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新华社报道,这项于星期二(10月10日)发表在美国学术刊物《循环研究》的研究发现,在孕期头三个月存在超重或肥胖状况的女性,患妊娠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约两倍。超重或肥胖孕妇孕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更高。 这项研究共跟踪了4216名初次怀孕的女性,其中约半数女性超重或肥胖。而研究周期从孕早期开始,直到产后约3.7年结束。 研究还发现,经历早产的女性在孕后数年患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胆固醇的风险高于正常分娩的产妇。 据悉,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开展,旨在更好了解孕妇肥胖与妊娠高血压和不良妊娠结局以及产后数年心血管健康之间的联系。 参与该研究的美国全国心、肺、血液研究所心血管科学部研究员彭伯顿说,某些妊娠并发症会显著增加孕妇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项研究为考虑怀孕的超重或肥胖女性何时接受健康干预提供了信息参考。

封面图片

【 #健康新视界】 「变胖、腰围过粗」小心代谢异常,有这3项就是代谢症候群!它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前哨警示,如果能立即

【 #健康新视界】 「变胖、腰围过粗」小心代谢异常,有这3项就是代谢症候群!它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前哨警示,如果能立即留意,并且改变生活型态,仍有逆转疾病的可能!医师教你5招改善,快学起来! 观看首播 观看更多:

封面图片

【#健康人补鱼油反而易中风#[衰]】《英国医学杂志》近期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补充鱼油对心血管病患者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无心血管疾病

【#健康人补鱼油反而易中风#[衰]】《英国医学杂志》近期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补充鱼油对心血管病患者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士常吃鱼油,反而可能增加心脏病和卒中风险。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从英国一个涵盖约41.5万人的大型健康数据库中,筛选出年龄在40~69岁的参试者,其中1/3服用鱼油类保健品。在平均12年的跟踪观察期间,常吃鱼油的健康人群,后续发生房颤的风险上升了13%,卒中风险上升了5%在考虑了年龄、性别、是否吸烟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本来没有心血管病但常吃鱼油的人群中,女性出现卒中、心衰或心脏病发作的比例较男性高出6%,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降低了11%。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封面图片

心血管疾病是本地女性头号杀手

心血管疾病是本地女性头号杀手 心血管疾病是本地女性的头号杀手,每三个死亡案例当中,就有一人死于心脏病。然而,有近七成女性误以为乳癌和其他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俗称“无声杀手”的心血管疾病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男性疾病”。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群体中的首要致命原因,但许多女性仍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星期天(6月23日)出炉的新加坡心脏基金会2024年女性心脏健康调查发现,仅有11%的本地女性知道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要因素。 当中,更多马来族女性(51%)知道心脏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印度族女性和华族女性则较少,比率分别是47%和43%。 有近四成(38%)的女性误以为乳癌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9%认为死亡导因是一般癌症。但其实心血管疾病才是女性的头号杀手,每三名去世的女性当中,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根据生死注册局2022年的数据,分别有35.2%、34.4%以及27.9%的印度族、马来族和华族女性死于心血管疾病。 调查也显示,仅有40%的受访女性知道男性与女性心脏病发作前,所出现的症状有所不同;虽然多数女性能识别较常见的胸口疼痛和喘不过气等症状,仅有少过一半的人能辨识其他症状,如手臂、背部、颈部、下颌或胃部疼痛,以及感到疲劳和恶心。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珍爱女人心筹委会主席兼心脏专科医生田宛仙受访时解释,女性缺乏心血管疾病意识的原因,或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医疗界和媒体对妇科问题如乳癌和子宫颈癌较为关注。 她也指出:“以前很多人认为,女性荷尔蒙能对血管起到保护的作用,但她们没有察觉停经之后,荷尔蒙也会跟着消失,因此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大大提高,甚至超越男性。” 令她欣慰的是,调查发现如今女性对心脏病的认识已有所进步,知道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等会直接导致心脏疾病。此外,也有较多女性知道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运动和饮食,就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她指出:“但我们也发现,女性对心脏病其他方面的认识如治疗方式、后遗症等依然不太了解,所以这方面我们还是得继续努力,以提高女性的警觉性。” ... 2024年6月23日 1:49 PM

封面图片

【转发提醒!#减肥速度不宜过快#】腹部脂肪堆积容易过多,会形成中心型肥胖,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会有影响。#腰围多少是

【转发提醒!#减肥速度不宜过快#】腹部脂肪堆积容易过多,会形成中心型肥胖,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会有影响。#腰围多少是中心型肥胖有标准了#: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是属于中心型肥胖。 提醒:特定部位的锻炼,对于特定部位脂肪的消耗是没有明显作用的。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的速度,在3~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 央视新闻的微博视频 via 央视新闻的微博

封面图片

科学家解释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令人费解的联系

科学家解释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令人费解的联系 血液基因表达分析确定了一组与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功能基因。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CVD)对全球健康构成重大挑战。据估计,全球有 2.8 亿人患有抑郁症,约有 6.2 亿人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研究已经强调了这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例如,抑郁症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而早期有效的抑郁症治疗可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 50%。同样,那些被诊断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通常也会患上抑郁症。因此,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对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进行心血管疾病监测。目前还不清楚的是,是什么导致了这两种疾病之间的明显关联。答案的一部分可能在于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生活方式因素,这些因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吸烟、酗酒、缺乏锻炼和饮食不当。但也有可能这两种疾病在更深层次上是通过共同的发育途径相关联的。现在,科学家们证明,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共享部分发育程序,至少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基因模块"。这一结果发表在《精神病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iatry)杂志上,为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标记,最终可能有助于找到针对这两种疾病的药物。第一作者、芬兰坦佩雷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比尼莎-H-米什拉(Binisha H Mishra)博士说:"我们研究了抑郁症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的基因表达谱,发现单个基因模块中有25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使人们罹患这两种疾病的风险更高。"作者将基因模块定义为在不同条件下具有相似表达模式的一组基因,因此在功能上可能是相关的。米什拉及其同事研究了899名34至49岁女性和男性血液中的基因表达数据,他们都是芬兰青年研究的参与者。芬兰青年研究始于 1980 年,研究人员从芬兰的五个城市随机抽取了近 4,000 名 3 至 18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从那时起,这些参与者的健康状况一直受到跟踪调查。据估计,芬兰是欧盟国家中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抑郁症发病率排名第九的国家。相比之下,芬兰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在世界范围内排名倒数第20%。2011 年,芬兰青年研究的研究人员用一份久经考验的问卷对参与者进行了抑郁症状测试:贝克抑郁量表 (BDI-II),症状越严重,得分越高。他们还通过美国心脏协会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来测试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分标准从零(最高风险)到七(最低风险)。米 什拉等人为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数据。2011 年,米什拉及其同事还从每位参与者身上抽取了全血,并采用最先进的基因表达方法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分析。他们利用先进的统计学方法确定了 22 个不同的基因模块,其中只有一个与抑郁症状的高分和心血管健康的低分相关。"众所周知,该基因模块中的前三个基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有关。"米什拉说:"现在我们已经证明,它们也与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有关。"这些基因参与了诸如炎症等生物过程,而这些过程与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都有关系。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共享模块中的其他基因已被证明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顿氏症等脑部疾病有关。"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模块中的基因作为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最终,这些生物标志物可能会促进这两种疾病的双重预防策略的开发。"参考文献"Binisha H. Mishra、Nina Mononen、Aino Saarinen、Jorma Viikari、Markus Juonala、Nina Hutri-Kähönen、Nina Hutri-KähönenMishra、Emma Raitoharju、Nina Mononen、Aino Saarinen、Jorma Viikari、Markus Juonala、Nina Hutri-Kähönen、Mika Kähönen、Olli T.Raitakari、Terho Lehtimäki 和 Pashupati P. Mishra,2024 年 2 月 12 日,《精神病学前沿》。DOI: 10.3389/fpsyt.2024.1345159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