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毒株是BF.7,即B.1.1.529.5.2.1.7,基本感染后全是高热,症状大都十分难受,病程周期较长,而广州的毒株是B

北京的毒株是BF.7,即B.1.1.529.5.2.1.7,基本感染后全是高热,症状大都十分难受,病程周期较长,而广州的毒株是BA.5.2,即B.1.1.529.5.2,大多以轻微症状或无症状表现,所以很多广州人声称不及流感,推测并不是北京人矫情,而确实是毒株导致的毒力不一样导致的。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欧洲药管局11日说,估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后住院的风险约是德尔塔毒株的1/3~1/2;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引发有症状感染

欧洲药管局11日说,估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后住院的风险约是德尔塔毒株的1/3~1/2;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引发有症状感染的保护力低于其他毒株,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但仍对重症及住院有强保护力:南非的数据表明完成两针接种对住院有70%保护率,英国的数据表明保护率在接种加强针后能回升至90%。 药管局说,应继续努力提高疫苗接种率,并加速推进加强针接种。 (EMA)

封面图片

浙江、上海12月31日上传一批新冠毒株测序结果。连同26日上传的数据,中国已有北京(72件)内蒙(10件)(369件)浙江(

浙江、上海12月31日上传一批新冠毒株测序结果。连同26日上传的数据,中国已有北京(72件)内蒙(10件)上海(369件)浙江(10件)福建(65件)广州(9件)四川(40件)近期毒株样本向外界公布。 上传样本最多的上海市(图中深蓝)采样日最早11月26日、最晚12月22日,署名为瑞金医院陈赛娟、市公卫中心范小红双方联合。他们12月30日发文披露,今年11月16至12月12日间公卫中心收治378例有症状感染、测序369件样本;所测得的BF.7和其他BA.5.2株大部分来自国内本土,而BN.1(22/22)BQ.1(105/112)XBB(24/25)株绝大部分是入境截留、少部分属上海市本土病例。他们又披露,9月1日至12月26日间公卫中心收治5706例确诊,其中5533例轻型普通型、13例新冠肺炎重型、7例新冠肺炎危重型、153例基础病加重类的重型危重型;20例肺炎重型中有9例在59岁以下。 (GISAID,Frontiers of Medicine)

封面图片

广州4日发现的新型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徐某所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序列与4日报告的境外输入病例杨某的病毒核酸序列均为德尔塔变异毒株,

广州4日发现的新型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徐某所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序列与4日报告的境外输入病例杨某的病毒核酸序列均为德尔塔变异毒株,且高度同源。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徐某于9月1日后被感染的可能极大。经省市专家研判,社区传播风险较小。 流调发现徐某分别在8月30日14时03分和9月1日14时13分到杨某隔离的房门口收垃圾。杨某在8月30日16时采样的结果为阴性。结合核酸测序以及流调情况,徐某应当是在9月1日下午收集垃圾时,意外暴露造成感染。 (新华社)

封面图片

@onlychigua #xbb 近日,一张“关于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大家要囤点蒙脱石散、整肠生、诺氟沙星”的截图在网

@onlychigua #xbb 近日,一张“关于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大家要囤点蒙脱石散、整肠生、诺氟沙星”的截图在网络流传。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朱海峤介绍:“蒙脱石散是一种治疗腹泻时常用的辅助药物”,如果感染XBB,出现相关的胃肠炎症状,可以用蒙脱石散。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主任医师刘宏伟表示,蒙脱石散有副作用,其颗粒比较难排出体外,留在体内可能造成便秘。 蒙脱石散会成为新的『布洛芬』吗?

封面图片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进化技术咨询小组(TAG-VE)1月3日同中疾控开视频会,听取毒株监测工作情况汇报:12月以来两千余件本土病例测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进化技术咨询小组(TAG-VE)1月3日同中疾控开视频会,听取毒株监测工作情况汇报:12月以来两千余件本土病例测序结果,97.5%属BF.7或其他BA.5.2,没有发现新的毒株亚系。当日中国又上传了一批新冠毒株测序结果:北京(184件)重庆(1件),连同上周累计已公布七百余件,其中采样时间为12月的564件。 日本宣布,自1月8日起搭乘中日直航航班需提供行前阴性证明(其他旅客仍执行三针接种或72小时阴性证明二选一)。12月30日已实施的中国来客简易抗原落地检改用“抗原定量检查”或核酸检测,航班定点限量则继续实施。 欧盟卫生安全委1月3日开会后,发言人介绍,绝大多数成员国赞同要求对中国旅客增加行前检测要求;将根据会议意见完善此前草拟的检疫监测方案,并于4日下午再开会讨论。 韩国警方通报,一名入境中国人3日晚在仁川机场落地检阳性,在集中隔离转运途中脱逃,目前正在追捕、将追究刑责。当日来自中国大陆的281名入境者检出73名阳性。 中共新晋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国中1月1至3日在重庆、四川调研医疗和社会秩序,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12月25日调查显示,当地累计感染率已超六成。 中疾控公布,截至3日24时全国在院确诊78308(当日本土新增7685、出院3464)其中重症3895(当日净增590);当日报告5例肺炎死亡。 他们又披露,去年10至11月全国报告XBB.1株本土感染者是15例、12月是1例,暂无XBB.1.5株。10至12月入境截留XBB株感染199例,其中4例是XBB.1.5。早前上海市发表数据显示出现了XBB株本土感染者引起关注。中疾控强调,目前无证据表明XBB.1.5株会更多引起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WHO,路透社,GISAID,NH,韩联社,新华社,,中国疾控动态,中国疾控中心,视频:中央电视台)

封面图片

专家说90%的人无症状,为什么你身边的个个发烧?

专家说90%的人无症状,为什么你身边的个个发烧? 为了降低对医疗系统的冲击,我认为还是要讲清楚无症状/轻症的问题。另外还有必要说清楚一点,身边统计学、临床观察和科研结果到底有什么差异。 1. 临床上的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指的就是没有症状,有发烧、咳嗽都不算无症状。这个是全国统一的,具体看下诊疗指南第九版,说的很明确了,不是「没做肺部CT」或者「有发烧但做了没发现异常」也算无症状感染者。 2. 实际上为什么之前有大规模核酸时,通报里有那么多无症状,原因主要有几个: -普筛之下,很多人发现时确实无症状(有的是症状前期,有的是病毒载量很低),有些人核酸Ct值是33、34,本身没有任何不舒服,不检测根本不知道,但是按照标准来说也算阳了(这个Ct值的样本在快速抗原上几乎都不会是两道杠); -一些地方感染人数爆发增长,存量病例太多,医疗资源不足以及时分流; - 。 所以通报中无症状比例特别高,这个是你管不了的;但现实中无症状比例也不低,尤其是之前普筛之下的方舱医院。 无症状具体有多高,有些研究表明可能是40%,有的更高,这些一般是血清学的研究,比如打过mRNA疫苗的国家检测新冠病毒的N蛋白抗体,检测到就是曾经阳过,这个是比较准确的。 之前去广州某方舱支援的同学的观察,她们方舱大概有30%~50%的感染者,确实全程没有任何不舒服(仅代表这一个方舱在一段时间的观察情况)。 3. 那为什么你身边的感染者个个发烧? 实际上按照我的身边统计学来说,也不能算都烧,我认识的还是有一部分全程没有发烧的,有些只是喉咙痒或者喉咙痛的。但是这一波无论是在哪个城市的感染者,我认识的大多数朋友都会经历数天的发烧。 这是因为在没有做大规模核酸的情况下,没有症状的人主动检测的概率大幅降低,不是检测之后才发现阳了,而是有症状之后才去检测(快速抗原)。另外快速抗原的缺陷是,它更多检测出来的是具有病毒载量较高的感染者,也就是说它能更好的晒出实际具有传染性的感染者。确实有一些有症状但快速抗原阴性的感染者(也跟自检的规范性相关),但他们如果同时做了核酸的话,有可能会有阳性结果。 4. 至于一些人说的北京毒株和广州毒株不一样,这个问题也解释过了,广州毒株是BA.5.2,北京是BF.7(BA.5.2.1.7),两个的关键区别是BF.7的S蛋白R346T突变,免疫逃逸能力增加,但是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在人身上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 广州目前的感染者也一堆发烧的。 所以这就是身边统计学、临床观察和科研结果的不同。最准确的自然是设计规范、经过严格医学统计的科研结果,但它往往是离普通人最远的;你看到的这三个结果都是真实的,但是它们确实有差异。而大家更加感同身受的,往往是身边统计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身边统计学对大家来说才是「真实世界研究」。 5. 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新冠感染的这些症状,更多是人体的生理反应机制。 大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本质是在细胞因子介导下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上移,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反应,而颤抖是成年人和大多数大型哺乳动物中增强产热的主要方式,因此大家发烧的时候可能还会伴有寒颤,另外其中一些细胞因子也导致你的头痛或者肌肉关节疼痛。 以上这些更加详细的内容,在医学院本科的病理生理学上都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大家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发热是病毒性感染后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尽管发热常常伴随不舒服,但是它的确属于轻症,用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的主要目的也是缓解不舒服。 而一些感染者可能体温不高(较多出现在老年人上),但是出现了血氧饱和度下降(<94%),这就可能是重症了,因为这说明肺部在感染后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病变,引起了低氧血症,这种情况必须尽快由医护人员介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6. 但是,由于Omicron致病力下降,加上大量的疫苗接种,目前无论是身边统计学、临床观察和科研数据,>99%的感染者都不会发展为重症。 也就是绝大多数感染者即便出现症状,可能会经历数天的发热以及剧烈的喉咙痛等症状,甚至不少人会出现了超过39℃的高热,但是这些都属于轻症,并不需要到医院治疗。 身边统计学表明,这一波大多数人的发热一般在4天以内。目前北京和广州有限的一些临床观察也表明,儿童和孕妇感染者也很少发展为重症,80%的重症患者是80岁以上老年人(临床上收治的重症和指南上定义的重症有所不同)。 7. 最后,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些情况说清楚,主要是希望避免对医疗系统的进一步冲击。在「90%无症状」的宣传影响下,一些感染者发现自己发烧超过39℃就可能会非常担心,以为自己重症了,立即跑去医院就诊,这会加重医疗系统负担,对于感染者本身来说也是意义不大的。 反复说过的一句话是,公共卫生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类社会可以用于延长生命、改善健康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相同的经济成本下,设计良好的公共卫生对策可以为更多的人带来更有质量的生存时间。我们应该将医疗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人群,比如高龄老年人(80岁+)、低龄婴幼儿(3岁以下)、孕产妇、具有多种慢性病需长期治疗的患者以及急重症患者。 对于个人而言,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家中适当备药和快速抗原。万一感染的话,现在权威机构也出具了许多用药指导,可以参考一下,同时好好休息,多喝水,大多数感染者都会在较短时间内康复。 #庄医生的疫情笔记##微博新知博主##新冠防疫手册##我的防护手册# 【网评】“一些感染者可能体温不高(较多出现在老年人上),但是出现了血氧饱和度下降(<94%),这就可能是重症”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