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就没明白,很多选择不婚的女性,她们不婚不是因为“没有好男人”,她们不婚是为了远离婚姻制度以及这个制度背后代表的一系列陷阱,

有些人就没明白,很多选择不婚的女性,她们不婚不是因为“没有好男人”,她们不婚是为了远离婚姻制度以及这个制度背后代表的一系列陷阱,她们根本不稀罕有没有好男人。 也许她们并不了解详细的理论,但她们自己隐隐察觉到了问题,于是选择了趋利避害,这是很正常的人类心理。当我们讨论她们为什么不婚的时候,应该先默认她们的主动权,再去探究她们对自我、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认知,而不是先去问“你不结婚是不是因为没遇到好男人”,这很狭隘,也很冒犯。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转评论婚姻关系中的双方互为对方的私有财产,换句话说,婚姻制度是一种。

转评论 婚姻关系中的双方互为对方的私有财产,换句话说,婚姻制度是一种。 于是事实上婚姻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没有自由意志,但同时都存在一种幻觉就好像自己有似的,于是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多数人都很可能为这种奴隶制辩护。 也于是,自由意志主义者是不可能支持婚姻制度的。 所以这样你就能明白了,当下自称 ‘自由派’ 的那些人只是 ,在这里‘自由意志’根本就没有运行,被运行的只是资本主义。 所以“自由派”是个虚假的概念,那些人事实上只是财产权主义者(Propertarianism),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捍卫婚姻制度(及各种等级制和各种形式的 )。 并且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绝大部分,都是纯粹的糊涂且混乱的保守派,就如你所见到的,他们热衷于抓小三,以“捍卫婚姻”,而事实上小三本身是挽救婚姻的方法而不是破坏婚姻的因素。 因为,A、所谓的小三概念在自由意志主义的层面上根本就不存在;其存在是建立在对婚姻制度/及其代表的财产关系的绝对肯定的基础之上,于是它起到的是巩固的作用。 B、所谓的出轨是缓解婚内苦闷的最简单方式,换妻俱乐部就如健身一样是保持多巴胺稳定和持续的普遍适用方法。它们本身并没有拯救自由意志,相反,它们在愚弄自由意志让其以为自己还存在。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出轨者都不会离婚,~因为婚姻的压迫和束缚之力已经得到了短暂的释放/在偶尔的情况下,于是对自由的追求足以不断被搁置。 请注意,上述仅限解读‘小三’这个概念,绝·非·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小三辩护。事实上绝大多数小三自身也是财产权主义者,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听到那么多小三勒索财物的故事 勒索财物并非小三的属性,而是财产权主义者的特征,财产权主义者不值得任何辩护。 财产权主义是性骚扰/性剥削、情感关系中的不平等和残酷的竞争/~及其引发的整容生态(由于颜值被标注为女性的唯一资本)、 等等你所熟悉的大部分垃圾,的根源。当然也是米兔可以轻易变成的重要外部条件()。 总之,如果你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你既应该反对婚姻、也应该反对小三,更应该反对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 - ,以维护自由意志的尊严。 #Libertarianism #Feminism #CharacterAssassination #MarriageInstitution #ChattelSlavery

封面图片

在当前很多国家的现实情况下,选择不婚不育是一个和阶层身份强相关的特权。我有个年轻的表妹生活在国内的三线城市,还有一个朋友来自于南

在当前很多国家的现实情况下,选择不婚不育是一个和阶层身份强相关的特权。我有个年轻的表妹生活在国内的三线城市,还有一个朋友来自于南印度的小镇,她们都向我表达过一个同样的感受:结了婚之后她们有了更多的自由。结了婚意味着你可以离开父母的家,小到什么时候回家、和什么样的朋友一起玩,到花多少钱在什么东西上,大到能不能辞职去留学、什么时候生孩子,父母不再是最主要的“说服”对象,而自己选择的伴侣在很多层面上,都更倾向于“合作伙伴”而非“耳提面命”。 在网上谈“不婚不育”,可能只是发泄情绪,但也很有可能是刻意忽略了自身特权谈抗争。我们所面临着共同的结构性困境,但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千差万别,路径和目标的差异也可以理解。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和朋友,也相信抗争本身的力量和生机,能够最终指向结构性变革。

封面图片

什么时候某些尊贵男人能明白,这世界上就不存在“剩女”这个概念,成年女性在任何年纪,只要她想,她就能结婚,无非就是和谁结婚的问题,

什么时候某些尊贵男人能明白,这世界上就不存在“剩女”这个概念,成年女性在任何年纪,只要她想,她就能结婚,无非就是和谁结婚的问题,哪怕她没有生育能力了,一样有男的幻想着把她哄回家给自己做家务,六七十岁的独身老太太照样有老头惦记。 确实存在后悔没有早结婚的女人,但也就是受限于外界的规训,短暂地后悔一下,过了那个年龄段很容易就看开了。 更多的所谓“剩女”,是真的没有结婚的意愿,至少眼下是没有结婚的意愿,或者说,是没有服从于传统婚姻那种落后模式的意愿,是婚姻不能匹配她们的需求,所以她们选择独善其身,不是婚姻自己把她们拒之门外的。 有些人总是臆想“剩女”属于渴婚又嫁不出去的那一类,这其实只暴露了他们自己的恐慌,是他们自己害怕孤独终老,是他们自己无法想象单身无伴的未来,所以他们觉得女人肯定也这样,甚至单方面替女人制造恐慌,比如发明了“剩女”这个词。 就好像很多人一看到优秀的“大龄剩女”就觉得她可怜,省省吧,有没有可能她就是因为没结婚她才能发展得这么好?有没有可能她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被裹挟着过她不想过的日子?

封面图片

【妈妈年轻时候的日记】

【妈妈年轻时候的日记】 我妈是那种很典型的中国家庭妇女,她主张女人一定要结婚生孩子才算完整,说过很多次他从小的梦想就是结婚生子,做个家庭主妇。她是那种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都认可的“好女人”,我一直以为我妈妈就是那种,渴望并享受婚姻生活的女人。直到我在老家翻到她的日记本。1998年,我妈妈二十三岁的日记。记录了一个女人逐渐被社会驯化的过程。 过年回家被催婚: “本来回家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但爸妈又说很多人介绍对象给我,好烦。” “妈一口气说了那么多个,我没听出哪个好,只是点点头。” “长大后的日子,难道都这样烦吗?” 二十三岁,“嫁人的年纪”,她不想长大,长大就得结婚了 “刚回来没几天,我真的好烦。每天必须机械地接待着每一个来访者,也就是相亲。” “我好怕,有一种想掉眼泪的感觉。妈,难道说从今天开始,你就准备嫁我了吗?我好难过。” “真要命,又有一个女人向坟墓走去。” 三十多页翻过去,1999年,同一个日记本上,同一个人说的话。 “今天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重要的一天,因为过了今天我将成为老公的合法妻子。也许从出生那天起我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好像这个世界为了维持运转,把她恐惧婚姻的那个属性给一键修改了一样 看到妈妈写的日记我觉得很难受,我以为她不理解我,是因为不懂,因为没有接触过新的思想,可是实际上她早就懂过了。她年轻时候对婚姻的抵触甚至不是出于女性意识,而是一种生物趋利避害的直觉和本能。二十五年过去了,她已经被驯化成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妻子、好妈妈,拥趸着她曾经质疑过的教条。我把日记给她看的时候,她很疑惑。我说你从小的梦想不是当家庭主妇,是当兵。她说好奇怪,我没印象,一点点也记不起来了。我后来问她为什么十八岁的时候没能去当兵?她说那时候农村户口只招男人,女人不可以当兵。 这是有幸留存下来的文字,那些更多不写日记的妈妈们,她们曾经的思想是不是也被自我洗脑、篡改,这样一点点蚕食了?没有人知道她们曾经是怎么想的,连她们自己都不记得了。

封面图片

“如果史航是我的好朋友,我要不要选择和他割席”,这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男人”问题,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很隐秘的前提,那就是你的好

“如果史航是我的好朋友,我要不要选择和他割席”,这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男人”问题,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很隐秘的前提,那就是你的好朋友做的这件事,伤害了别人,但没有伤害你,所以你才会有做选择的余地。 在男人的世界里,这当然是一个问题,因为男人每天都在“我和世界”的冲突中选择着,公义与私情如何抉择,调情的界限应该在哪里,好男人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巴拉巴拉的都是这一类问题,调和“我与世界”的矛盾的各种规矩,总和起来有了个新名字道理。男人真的特别喜欢讲道理,是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道理。 但对于女性来说,这就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了,你还可以在那里哔哔赖赖你和世界的相处之道,是因为那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男人的世界,也是安全的世界,是男性利益的共同体,是男人可以用道理去控制的领域。女人讲道理有用吗,你说了你不喜欢又怎样,还不是“做一次就爱上了”“女人拒绝就是同意”?当众发表意见会有人听吗,还不是“头发长见识短”?终于逼得她发起疯来,男人们把领口一整,又说到“女人果然不讲道理”。女性从来没有一个安全的世界,让她们有空闲去讨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她们只有一种关系,那就是这个世界要吞噬她们,而她们在殊死反抗。 所以在史航这个问题上,广大女性会如此讨厌割席问题,不是在跟男人讨论要还是不要割席,她们在质问,你们为什么不受伤?你们为什么还有这个余地能问出这种问题?女性打从刚懂事就要会防范各种性骚扰,就算这样也还是防不胜防,如果她们的朋友有性骚扰,那就不是要不要割席这种小事了,那是如同自己又一次被骚扰一样恶心。女性不是在愤怒男人不割席,而是在愤怒男人真的不会对性骚扰有切肤之痛。 如果一定要做一个牵强的类比,那就是问一个男人“如果好朋友给你爹揍了,你要不要跟他割席”,但这个类比非常牵强,因为父亲被打了不揍回去是一件男人世界中的“丢人”,他们未必多爱父亲,但是不能容忍自己丢面子。你看,我连一个类似的例子都找不到,男人真的很难有这种切肤之痛。 更进一步,女性还愤怒的是这个糟糕的旧世界,只要男人还有一天在大言不惭的讲道理,就说明他们还是没有直面过这个诡异的真实世界,没有感受过无言以对的荒谬,他们还没有真的破防。如果一个人的世界本就不安全,他还有空间和余地,选择一个有瑕疵的好朋友吗,可以区分他的这一部分是好的那一部分是坏的吗,不会的,因为他朋友身上的每一处糟糕,都在暗示这个不安全的世界又一次入侵了他,他就只会选择躲避,或者反抗。男人之所以可以共享一个如此稳定的安全世界,就是因为有人在替他们负重前行,就好像西方的旧贵族有闲情逸致辩论指尖上到底站几个天使,是因为整个世界的普通人在为之付出代价一样。 女性不关心你要不要割席,这种男人世界里的小事根本无足轻重,她们愤怒的是你能问出这种蠢问题,而代价需要她们承担。 【网评】“女性不关心你要不要割席,这种男人世界里的小事根本无足轻重,她们愤怒的是你能问出这种蠢问题,而代价需要她们承担。” 【网评】不理解为什么有的男人还会犹豫。要我恨不得早早断联,丢不起那人

封面图片

杨迪分手为什么争议大,其实就是现在这个阶段,十几年恋爱长跑最后没结婚,女方要担负的成本还是太高了。

杨迪分手为什么争议大,其实就是现在这个阶段,十几年恋爱长跑最后没结婚,女方要担负的成本还是太高了。 女人和男人在感情问题上受到的评判,往往是不平衡的,男人谈多少年恋爱不结婚,都不影响他的发展和外界评价,他三十好几了分个手也不会怎么样,女人不行,至少现在还是不行,她会面对各方面的压力。 当然理想状态下,相处不下去和平分手对双方都好,结不结婚的并不重要,女人也可以潇洒转身,但现实不是这样。现实就是很多女生还是期望结婚的,期望长时间的恋爱最终能收获一场美好的婚姻,并为此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且势必要牺牲一部分自我,一旦期望无法实现,等于一切都付之一炬。 何况这么多年,男方从寂寂无名到大红大紫,背后得到了女方的支撑,大话也放出去了,“一定会和她结婚”、“不可能离开她”,最后这样结束,观感太差了,很多女生都会代入自己,毕竟现实里女生默默陪男生长跑多年就为了一个承诺,男生迟迟不兑现最后扭头走人,这种故事太多太多。 男人往往体会不到这种感受,男人不把婚姻当事业来经营,对他而言无非就是一段感情终结了,大家都开心点嘛,好聚好散不是挺好,但对女人来说不是,各种外界因素都决定了还有很多女人把婚姻当事业看待,不管这种做法合不合理,这都不是女人的问题,这是环境的问题。 虽然我并不支持“女人耽误了青春”或者“女人耽误不起”之类的说法,我支持女生只把恋爱当恋爱,活得更自如,但还是那句话,现实如此,现实依然明里暗里要求女人把结婚当一辈子的幸福,现实依然鼓励女人把婚姻看作所有,那自然会有女生觉得女人耽误不起。 杨迪本身没错,如果强行为了一个承诺去结婚那才有问题,但讨论的重点也不是杨迪了,是主流的婚恋观还合不合适,是大环境应该怎么给女人更多人生选择,先教她们把爱情和婚姻当人生的全部,等她们一头扎进去后才说逗你玩儿的、根本没人能许给你一个余生,这太扯淡了。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