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李想对产品的理解一直没有变。在之前混沌大学的演讲中,李想就谈到了好产品的三个标准:“安全、价值、优越感”,而上周的发布会上

另外,李想对产品的理解一直没有变。在之前混沌大学的演讲中,李想就谈到了好产品的三个标准:“安全、价值、优越感”,而上周的发布会上,他仅仅稍作修改,变成了“安全、价值、特殊向往感”。个人的理解,这是对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一种简化。“安全”是基础需求,是必要条件。“价值”是功能需求,需要做取舍(尤其是硬件部分) - 李想最喜欢问产品经理的问题是,“如果这辆车增加10000块的BOM成本,你会把成本加在哪里?” 本质上这就是取舍,需要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洞察,比如内饰和空间,比如“女王副驾”。而“特殊向往感”更像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品牌层面上的,也需要落实在产品中,要让“移动的家”占领用户心智和口碑,需要超额投入,超额配置。 2. 发展节奏。这是我觉得理想和李想最突出的地方。 李想一开始就明白,理想汽车最终的使命是要做成自动驾驶的超级平台,因为“所有产品型公司最终的宿命都是要将自己变成平台型公司。” 然而相比小鹏、蔚来、特斯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理想汽车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投入是相当克制的。 如果将理想汽车的发展粗略分成从0到1(生存期)、从1到10(发展期)、从10到100(霸权期)三个阶段,那么“每个阶段干每个阶段事,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不同的,每个阶段的资源投入是不同的,每个阶段的业务架构也是不同的。” 在生存期,唯一目标就是要活下来 - 具体来说就是“现金流为正,毛利在20%以上”。之所以要做到毛利20个点,是因为研发费用投入基本上10个点以上,而销售管理费用即便做得非常好也需要 7-8个点,同时还需要一些Capex投入。只有做到20%以上毛利,才说明企业可以健康地发展,在做长期重投入时,“才可以不怂,才可以坚定地去投”。因此,过去几年中,在小鹏的自动驾驶团队都已经上千人的时候,理想汽车的自动驾驶团队好像才只有几十人;在友商都推出N多不同车型的时候,理想汽车始终专注于做好一款车。结果就是,除了极个别的季度之外,理想汽车始终保持了20%以上的毛利率,并且销量在“电动三傻”中后来居上,并且将后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如今,理想汽车已经成功度过了生存期,进入了从1到10的发展期,而这个阶段的目标也很清晰,就是“2025年拿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20%的份额,进而拿到自动驾驶决赛的入场券。” 在这个阶段,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已经跨越了鸿沟,而核心竞争力也在发生变化,“一个车型打天下”不够了,于是有L7、L8、L9产品矩阵;产品力不再是唯一的关键,销售网络、服务网络(李想反复强调充电不是服务,而是产品的一部分)的要求都变得更高。自动驾驶的优先级空前提高了,从一个使用参与比14%的边缘功能变成使用参与比60%以上的核心功能,“这时会产生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你买了一个二三十层的楼房,它是有没有电梯的差别。所以以后在中高端车市场,如果不能提供城市 NOA,消费者就是买和不买的差别。” 同期特斯拉已经用BEV逻辑颠覆了传统的辅助驾驶逻辑,真正构建出一套基于AI的操作系统,抄作业最好的机会到来了(只不过有点儿贵,想要做好的话需要从芯片、模型、数据标注都需要自己做,20亿美元起),这时之前生存期积累下来的高毛利和正向现金流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支持自动驾驶团队招更多的人和更好的人。不得不说,节奏的把握确实到位。 3. 关于组织、流程和工具。 电动车是一个新物种,而做电动车的企业也必须把自己变成新物种。“车太复杂了,尤其是智能电动车,我们是一家汽车企业、一个互联网企业、一个软件企业,我们还是个人工智能企业、一个商业零售企业、一个制造企业。组织就变成最大的一个挑战。” 在历次演讲中,李想都讲了很多组织、架构、流程、工具方面的事情,但我理解本质上都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以目标为导向,不断寻找最优的人才、工具、组织形态。这是一个动态减熵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CEO亲力亲为,像设计产品一样设计公司,并且一遍遍地推倒重构,革自己的命。 4. 最后,关于使命。尽管看似都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但理想和Tesla的使命截然不同。 特斯拉的使命是“加速可持续交通的到来” (to accelerate the advent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 by bringing compelling mass market electric cars to market as soon as possible.)而理想汽车的使命是 “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作为对比,比亚迪的使命是“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蔚来汽车的使命是“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小鹏汽车的使命是“用科技为人类创造更便捷愉悦的出行生活”。国内的企业里,个人最有共鸣的还是理想汽车的使命。) 可以看到,特斯拉本质上是一家能源工程公司,而理想汽车本质上是一家产品公司(未来或许希望变成AI平台公司)。特斯拉很酷,但理想汽车或许更有温度。 新能源+自动驾驶的比赛已经进入中局,这是未来5-10年最精彩的一次商业战争。理想的开局不错,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一定会走到最后。未来还是很有看头。 2023.3.6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李想:2024年将是理想史无前例的产品大年

李想:2024年将是理想史无前例的产品大年 2月26日,理想汽车2023年财报会上,董事长李想介绍了2024年的产品规划,称2024年将是理想史无前例的产品大年。3月,理想将迎来家庭科技旗舰MPV理想MEGA的发布和交付。2024款的理想L7、理想L8和理想L9也将开启大规模的用户交付。此外,今年理想还将发布包括理想L6在内的多款新车,进一步拓展产品矩阵。到年末,理想的产品线将包含4款增程、4款纯电,共8款车型,全方位满足家庭用户的多元化需求。(Auto有范儿) 参考:理想汽车美股盘前大涨近7%,公司披露财报,2023年Q4营收417.3亿元,上年同期176.5亿元;预计第一季度营收312.5亿元人民币至321.9亿元人民币;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交付量100000至103000辆。 来源:雪球7X24快讯

封面图片

【自动驾驶是时候说人话】李想倡议:是时候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别L2、L3之类的专业术语了,避免宣传上的夸张和用户误解,对

【自动驾驶是时候说人话】李想倡议:是时候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别L2、L3之类的专业术语了,避免宣传上的夸张和用户误解,对企业也长期有利。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还展开了一波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责任主体的看法抒发。 #抽屉IT

封面图片

理想如何看待华为? 李想:80%是学习 20%是尊敬

理想如何看待华为? 李想:80%是学习 20%是尊敬 在理想汽车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发布电话会议上,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面对华为产品的竞争,80%是学习,20%是尊敬,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能够在迈入1000亿收入规模的时候,遇到做过近万亿收入的可以学习的科技榜样,是非常的幸运和兴奋的。

封面图片

理想汽车无人驾驶副驾驶坐着孩子 客服回应:坚决杜绝该操作

理想汽车无人驾驶副驾驶坐着孩子 客服回应:坚决杜绝该操作 为了诱骗车辆的验证系统,司机还把安全带插扣扣了上去,自己则在后排拍摄“无人驾驶”视频。针对此事,理想汽车客服回复称,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现阶段是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这种司机离开驾驶座的情况非常危险,要坚决杜绝。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理想汽车用户首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去年7月份就有用户拍摄了一段高速无人驾驶汽车的视频。当时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以120公里的时速行驶,驾驶座上并没有坐人,反而是用一瓶饮料插在方向盘上,而副驾驶位上坐着一位乘客,座位前方副驾屏幕上正播放电视剧《狂飙》。针对此事,理想汽车在官方微博上发文称,注意到部分用户在社交媒体展示不文明驾驶行为,包含使用辅助驾驶时平躺看剧、使用功能过程中离开驾驶位等,“这是我们坚决杜绝的”,且现阶段仍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特斯拉4月10日在利雅得举办产品发布会 正式进军沙特市场

特斯拉4月10日在利雅得举办产品发布会 正式进军沙特市场 近日,特斯拉公司宣布将于4月10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办产品发布会,正式进入这个海湾地区最大汽车市场。 沙特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生产国,近年来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对新能源产业表现出浓厚兴趣。 据悉,特斯拉此次活动将展示其全系电动汽车、太阳能产品,并首秀自动驾驶出租车Cybercab与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但具体上市时间尚未披露。 相关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以确保建筑物安全。

封面图片

李想降价填坑,只为活下去

李想降价填坑,只为活下去 随后,#理想降价#冲上热搜第一,不少理想车主表示“大早上好像捡了三万块的感觉”,还有车主表示“2024年真是太卷”了。MEGA引发的余震针对此次降价,微博知名博主@42号车库-大吉揭露,在录L6发布会时,李想就提出L7、L8、L9是否要降价?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刘杰组织新产品线团队会议讨论,得出结果是L系列要降价,并说服了李想。而MEGA降价则是由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马东辉提出来的,并表示降价之后这些车的成本由供应链来背。如果消息属实,那就是说,这次大调价是MEGA引发的“理想大地震”的余震。MEGA正式上市后,因为独特的外型设计,遭到“灵车”P图风波,一度被贴上“灵车”标签。虽然理想官方强硬回应,但后续一系列连锁反应,让理想在春暖花开时感受到隆冬的寒意。理想L6发布后,美团创始人王兴直接在朋友圈吐槽:“MEGA有点像是为理想CEO本人造的车,L6才是理想员工为自己造的车。”这番点评直接拿捏住李想的“七寸”:理想L6,是李想的关键一战,这款新车将是理想汽车开拓20-30万元市场区间的重要产品,也是理想汽车重夺新造车销量榜首的关键。只有L6大卖,李想才可能带领理想汽车走出MEGA失利的阴影。需要补充的是,王兴的批评李想得接着,因为王兴是理想汽车的二股东,坐拥近22%理想汽车股权。事实上,自理想MEGA发布遇冷以来,理想汽车股价接连下跌,较2月28日高点已跌去超45%。面对跌跌不休的股价,不参与经营决策的王兴早已经坐不住了。据理想汽车日前向港交所递交的文件显示,王兴近期连续三天减持套现5亿港元。而剩下的21.53%股权,在33个交易日内蒸发了324亿元。这很难说不是股东王兴为MEGA的失利帮李想交的“学费”。但这一次,李想罕见的持续保持沉默。截至目前,他的个人微博仍然停留在3月2日未见更新。字母榜对此的描述十分写实:鼎盛时期的时候,李想又上综艺节目,又是网上开课,亲自为品牌代言。但如今新车折戟、流量下滑,掌舵人李想却把自己“藏”了起来。即便是新车L6上市,李想本人的微博都没有在更新。但在朋友圈里,李想晒出了一张其本人的理想L6订单截图。李想填坑社交媒体“隐身”的李想,还是需要为自己的决策失误买单,挖土填坑。在此之前,理想汽车于4月3日发布全员公告,宣布开启矩阵型组织2.0升级,同时进行多个部门组织架构调整。这是2022年底理想汽车启动矩阵型组织升级后内部最大的一次调整。当时李想表示,矩阵型组织最大的特点是确保全流程的管理质量。这让外界看到他在学习华为流程管理的影子。但把大量骨干调派去管理流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一线的战斗力。更早的3月21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发布全员信,反思了三月初MEGA上市以来遇到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对于纯电战略存在误判,公司内部过分关注销量的欲望问题等。李想表示,将降低销量的预期和欲望,回归健康的增长。聚焦用户而非竞争,聚焦价值而非欲望。一次反思,两次大动作以及王兴的坚持,传递给李想和理想汽车的信号十分明显:2024年,理想汽车为活下去而战。虽然从表面上看,理想汽车的账面上还趴着千亿级别的现金流,而且理想汽车的销量相比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仍然属于“优秀”。根据理想汽车公布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交付新车8.04万辆,同比增长52.9%。但这与其设定的80万辆年度目标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理想汽车的月均销量要达到6.67万辆。另有多方面消息表示,理想汽车已经年销量目标下调为56万至64万辆。就此,理想汽车的对手也从奔驰、宝马、奥迪(BBA)在华规模,回归到更现实的应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群狼围攻”。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理想汽车的一季度交付量已经低于问界的85842辆,失去了已经蝉联数月之久的新造车销冠位置。客观上看,MEGA直接把理想汽车强劲的上升势头拉了下来。平安证券研报表示,理想MEGA上市后,理想终端的销售资源向MEGA大量倾斜,挤占了L系列的销售资源,导致销量主力L系列订单转化下降。而分析机构和业界的一个共识是,L系列是理想汽车2024年的销量和盈利基本盘。今年是理想汽车的产品大年,MEGA的先发“翻车”,更让李想和理想汽车把希望寄托在L系列上。进入4月后,小米SU7的火爆,对整个汽车圈造成的震荡,不亚于一次MEGA给理想带来的阵痛,捎带的对L6销售成绩的挤压也将陆续显现。更加不可忽视的是,雷军的营销哲学直接改变更多的传统汽车的打法。一场小米SU7发布会,一场个人秀直播,让整个汽车圈见识到了“雷式”流量的疯狂。企业界大佬越来越意识到流量营销的重要性,也纷纷拉低姿态下场直播,拍短视频。比如,蔚来创始人李斌与雷军合体发视频,连夸“小米SU7太猛,乐道都不好定价”;FF创始人贾跃亭远在海外也发文怼了小米汽车;周鸿祎则把雷军捧到“营销的神”的高度。当车企都找到适合缓解自身流量焦虑的手段时,李想引以为傲的“微博之王”的分量也将急剧下滑。后续直观的表现将是:理想汽车如果不降价,面临竞争对手更具价格力的新车型,想要守住现在的月销量都将十分困难。理想也想留在牌桌上据每日经济新闻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已有超40家车企、共128个车系,进行降价或优惠调整。其中典型代表有特斯拉和小鹏汽车,先后于21日、20日宣布降价。4月22日,有消息称,华为智界S7“截胡”小米SU7的订单,购买任意一款智界S7,付完尾款将直接在车价上抵扣小米SU7锁单不可退的5000元定金。21世纪经济报道还制作了最近一周国内市场新能源车降价榜单。此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4年一季度,降价车型数量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六成,主要是纯电动和插混等新能源车型降价。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对消费者最直接的刺激就是价格。实际上,它们降价的目标很直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先活下去。小鹏汽车何小鹏曾说,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已经确定在下一次的牌桌上。如今,这个难题,也击鼓传花般递到李想的桌前。他此前已经认识到,组织升级是企业进入更大规模和更难阶段最重要的考试题,90%以上失败的企业其实并非是业务出现了问题,业务出现问题只是表象,而本质是组织能力与规模扩大、行业变化无法适配。而这一次,李想或许该暂时放下华为模式,开始向小米看齐:回归业务,回归用户价值。因为,对于理想汽车来说,要留在牌桌上,同样需要先在2024年活下去。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