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就像所有女性不应该被定义成谁的妻子女儿或者母亲,就像伟大的女性应该继续被称之为“女士”而不是“先生”

妇女节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就像所有女性不应该被定义成谁的妻子女儿或者母亲,就像伟大的女性应该继续被称之为“女士”而不是“先生”,就像劳动女性不该去性别化地替代为男性面孔而被迫抹除痕迹。因为所有的代替本身就存在话语的剥削,而剥削也带来污名。女性不该被代替,因为女性就是她们自己。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不是女神节,不是消费节。我们要过劳动妇女节。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不是女神节,不是消费节。我们要过劳动妇女节。 【网评】别让劳动妇女,在节日还要继续承担隐形的家务劳动了(指的就是商家在这一天做家庭整体需求如家电日用品等的营销了,这是在默认家务劳动就应该女性做)

封面图片

3.8 国际妇女节 在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笑笑致敬每一位温柔而坚韧的女性!

3.8 国际妇女节 在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笑笑致敬每一位温柔而坚韧的女性! 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也别忘了好好宠爱自己 关注柬埔寨新闻大事件: @XIAOXIAOLOVE4 关注柬埔寨华人俱乐部: @XIAOXIAOLOVE3 新闻曝光请联系: @Xiaoxiaolove2 广告唯一接待 @Quanxs7788

封面图片

3.8 国际妇女节 属于女人的数字

3.8 国际妇女节 属于女人的数字 不是年龄 而是故事 致敬每一个特别的“她” 世界因你而美丽,生活因你而精彩。致敬每一位闪闪发光的女性! 在此祝所有小仙女,有鲜花,有阳光,做最美的自己! 关注柬埔寨新闻大事件: @XIAOXIAOLOVE4 关注柬埔寨华人俱乐部: @XIAOXIAOLOVE3 新闻曝光请联系: @Xiaoxiaolove2 广告唯一接待 @Quanxs7788 @xszs4

封面图片

三八妇女节,我也来推荐9本小说:

三八妇女节,我也来推荐9本小说: . Inseparable: A Never-Before-Published Novel, by Simone de Beauvoir(《形影不离》西蒙娜·德·波伏瓦) 这本小说根据波伏娃自身的经历写成,是她为她的英年早逝的儿时好友Zaza写的挽歌,在故事里再续两人的友情。喜欢女性的友情的故事。而且这本书没有在波伏娃生前出版,也是典型的男性阻挡女性写作的例子,都是萨特的锅。 . The Awakening, by Kate Chopin (《觉醒》凯特·肖邦〉 一个19世纪末,女性意识觉醒的中产白人已婚女性,试图摆脱自己命运的悲剧的故事。这是一本70年代被发现的女权主义经典小说。 . The Yellow Wallpaper, by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黄色壁纸》夏绿蒂‧柏金斯‧吉尔曼) 同样是70年代被发现的女权主义经典小说,哥特小说,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故事。 . Where Europe Begins, by 多和田叶子(暂无中文版) 女性的,移民的,in-between的。 . The Lover,by Marguerite Duras(《情人》杜拉斯) 如果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解读的话,《情人》其实是一个反洛丽塔的小说,是一个给洛丽塔主体性的小说,是洛丽塔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走出去的故事。另外故事中的种族关系也很有意思,想要超越男女性别和年龄之间权力的不平等的, 只能靠种族的不平等,如果男主角不是中国男人(被殖民者/“低等”种族),故事也无法成立。 . 「推し、燃ゆ」 宇佐见 りん(《偶像失格》宇佐见铃) 支持女性写作,支持年轻女性写作,支持年轻女性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比如追星,因此这本书获得芥川奖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而且实话实话,宇佐见铃的文风里非常非常有才华。而且在她获得芥川奖之后出版的小说《くるまの娘》中,可以看到她明显的进步。 . The Possession, by Annie Ernaux(《嫉妒所未知的空白》安妮·埃尔诺) 从个人的,私人的,女性的出发,描写妒忌,描写欲望,最后上升到人类的嫉妒与欲望这种最本质的情感的探究。非常聪明的作者。 . Those Without Shadows, by Francoise Sagan(《一月后,一年后》弗朗索瓦丝·萨冈) 最会写爱情的还是萨冈。如果在一个异性恋故事中,把女性自身,女性的欲望,女性的野心放在故事的中心,男性不过是陪衬,真正地解构了一生一世的爱情,什么mr.right的这种故事。萨冈笔下的女人,“自私”且迷人。 . Drive Your Plow over the Bones of the Dead, by Olga Tokarczuk(《糜骨之壤》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黄色壁纸》里的“疯女人”还只能被困在阁楼,而到了《糜骨之壤》里,疯女人走下阁楼,走出家门,当心点吧,她要大开杀戒,她要复仇了!

封面图片

美国国防部长说,巴勒斯坦人民不是哈马斯,不应该为哈马斯的恐怖袭击付出代价。但是不敢直接批评以色列正在让巴勒斯坦人民为恐怖袭击付出

美国国防部长说,巴勒斯坦人民不是哈马斯,不应该为哈马斯的恐怖袭击付出代价。但是不敢直接批评以色列正在让巴勒斯坦人民为恐怖袭击付出代价。在美国敢批评以色列政府就会被说成是反犹,就像在中国敢批评中国政府就会被说成是反华。这就是为什么在巴以问题上美国脱离国际主流,一味偏袒、纵容以色列。

封面图片

#网友回复这种帖子的逻辑漏洞百出,本质上是在用极端个例制造性别对立,还试图用所谓“男性共识”来合理化偏见!

#网友回复这种帖子的逻辑漏洞百出,本质上是在用极端个例制造性别对立,还试图用所谓“男性共识”来合理化偏见! 一、所谓“共识”不过是选择性偏见的产物,男性的混乱行为从未被同等审视 帖子里用“共识”包装偏见,却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私生活不检点的个体,但为何男性的混乱行为总被轻描淡写,女性却被污名化? 那些让兄弟睡女友”“恶意传播病毒”,这些行为在现实中并不罕见,但当男性成为主角时,舆论往往用“渣男”轻描淡写,甚至有人当作“谈资”炫耀;而女性一旦被贴上“私生活精彩”的标签,就会被上升到“群体堕落”的高度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就像帖子里爆料的“边发生关系边回信息”,男性明知对方行为不当,却只在乎自己不被戴帽子,甚至觉得“无所谓”,这种纵容和参与本身就是混乱关系的一部分,凭什么只批判女性?如果真要谈“罪魁祸首”,那些主动参与、甚至推动不良关系的男性,难道不该和女性一样被审视吗? 二、用“自我放纵”贬低女性,恰恰掩盖了权力结构中男性的责任 帖子里提到“被包养”“为升职潜规则”,看似是女性的“选择”,实则暴露了权力不平等下的性别剥削。如果一个女性需要通过依附男性权力获取资源,背后的问题难道不是“掌权者利用地位压迫女性”吗?为什么只批判女性“目标清晰”,却不追问那些手握权力的男性为何滥用职权、物化女性? 就像职场潜规则中,男性管理层是权力既得利益者,却把责任推给女性“主动爬上床”,这和“受害者有罪论”有什么区别?如果真的在乎“道德底线”,首先该批判的是权力滥用者,而不是把女性当作“堕落标本”展览。 三、个体道德问题不应上升为性别对立,男性的“病毒传播”更该被谴责 某些男生携带病毒却恶意传播,已经不是简单的私生活问题,而是涉及公共健康和道德底线的恶性行为。但现实中,这类行为往往被模糊为“男女关系混乱”,却忽略了男性在性行为中主动传播疾病的责任这种对他人健康的漠视,难道不比“回复信息”更恶劣吗? 如果真要讨论“底线稀释”,那些明知自己有传染性病却隐瞒、甚至故意传染给他人的男性,那些为了“兄弟义气”共享伴侣的男性,他们的行为才是对道德的践踏。但帖子却刻意回避男性的恶性案例,只盯着女性的个例大做文章,本质上是在用性别对立转移焦点。 四、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女性放纵”,而是双标舆论下的性别压迫 帖子最后感叹“爱情廉价、底线稀释”,却没意识到:当男性可以随意讨论女性的私生活,用“多彩”“高手”等标签污名化她们,同时又为自己的同类行为开脱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双重标准的压迫。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男性“快餐式恋爱”,却要求女性必须“清纯守贞”,这不是在维护道德,而是在巩固“男性凝视”下的性别不平等。 真正该反思的,是这种用偏见制造对立的思维,以及背后对女性自由的恶意揣测毕竟,当一个人用“别人的私生活”作为谈资时,暴露的往往是自己的狭隘和刻薄。 最后想说: 任何以“群体”为单位的批判都是荒谬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不伤害他人),而个别道德缺失的行为,绝不能代表整个性别群体。与其纠结“谁是罪魁祸首”,不如正视一个事实:当我们用刻板印象攻击某个性别时,本质上都是在助长偏见,让真正该被谴责的个体行为,变成了性别对立的武器。 点击订阅华人新闻事件 免费投稿爆料: @yantou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