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政、住家月嫂这种没有太多行政干预,全靠市场供需调节价格的行业来说,它贵并不是因为“住家保姆处境尴尬(确实)而没有放开廉价菲

对于家政、住家月嫂这种没有太多行政干预,全靠市场供需调节价格的行业来说,它贵并不是因为“住家保姆处境尴尬(确实)而没有放开廉价菲佣供给”,更不能拿着“富太喜欢带娃,一点钱也愿意帮人带娃”这种臆想和“护工找对人,3-5k也可以干到飞起”这种让人翻白眼的剥削来论证家务的价格。 这种工作既重要,又极端繁重,需要经验、非凡的耐心和体力,还特么动辄得咎。各位坐格子间写ppt的,写Python的,写领导讲话稿的,写方案的,你就觉得自己应该比住家月嫂/护工拿得多吗?你能干得比GitHub copilot强?比GPT3.5或者4强? 你确定?你再想想。 这个价格就是供需调节出来的。按理说它的供给是无薪的家庭妇女,竞品是退休老人,它应该供给充分而廉价。但居然不是,它居然比年富力强的外卖快递员贵,也比青壮年劳动力贵,为什么? 一线城市临时找个全天候月嫂,前两个月1.5w能找到你满意的就该烧高香。不服你自己上。 它就是应该贵。这工作又重要又难,强度极大,比哔哔哔的bullshit job难取代多了。因为它的有门槛的,不是你想的有手就能干。因为照护老幼的工作是极端繁重压力极大的,不是你想的扫地机器人就能干。 【网评】照料看护工作长期以来被社会强行塞给女性无偿承担,导致它看起来好像容易得得不足挂齿,但实际上它强度大门槛高,不光对技能,对道德也有颇高的要求。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照护如果也计入生产成本,企业就根本雇不起人。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大家对金融专业是鼓励还是劝退?为什么?

大家对金融专业是鼓励还是劝退?为什么? 匿名用户的回答 劝退。至少本科劝退。 无论金融科班成功人士说得怎么天花乱坠都没用。我们只看牺牲品,最简单。牺牲品怎么产生的?无非是学校无所谓。开金融本科是博士点那样一群学校开不了的吗?你失业或转行,你母校会因此倒闭吗?四大天坑生化环材难道是天生坑人的吗? 学校为什么开这类课程?无非是好找老师,好毕业,有学生来,至于就业不就业已经说了无所谓,没见着因就业不好而倒闭的。很多学校的老一辈老师会有半路转行的,说明教书难度不高,师源充足,你要是开火箭专业能随便找得到老师的吗? 中国扩招后大部分专业都不容易对口就业,所以金融可能只是跟其它专业情况半斤八两,而你又要付出更高的分数,冒更大的风险。劝退金融只是针对大部分人的“期望”来说,不是说金融真比历史思政英文生化环材等更坑。 既然学校不负责,那市场负责吗?你看IT一堆码农突击培训班,金融有吗?难道是cfa?为什么市场看起来不负责?因为“金融”这个学科设置的就很虚。你把它定义成金融机构的工作吧,大部分工作都是初中智力的打杂活,想干不好才是难事。而揽储卖保险这些跟你上课又没啥关系。郑强不是说空乘还是啥没必要设个本科专业,我倒觉得说反了,空乘管你叫本科专科,至少就业对口,金融机构就算打杂的活儿也没说只收金融科班。航空公司缺人用,至少怪空乘学校供给不力,从没见金融机构担心大学教学事故科班人才供给不足,打杂的还巴不得你是劳务派遣同工不同酬呢。你这么虚的东西未给市场带来价值,市场为什么要为你负责。 我倒不认为很多人开始批判的本科理工硕士金融是多么危险的事。曲线救国当然危险,但你本科反正都要上的,至少学理工对普通百姓来讲学到了一门小手艺,因为本科有四年啊,风险太大。金融业是典型的金字塔行业而非匠人行业,全球金融中心就那么几个,亚洲金融中心就那么几个,中国金融中心就那么几个,注定了你的背井离乡。什么,你想去省城县城的金融单位?那跟你上不上课有很大关系吗?做个假设,金融好就业源于金融业需求旺盛,金融市场蓬勃发展。至少在目前看来,金融市场越发达越只会集中在一线城市。小地方的金融市场不是发展不起来,没有需求,随便哪个小地方高利贷及担保公司都是蓬勃发展的,但除了极少数银行,网点是很难铺到零星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原生动力都是解决巨额项目找不到巨额的钱匹配,因此只有足够集中的市场规模才会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小额金融想真正发展起来,打包是必然的,即使互联网公司做普惠金融也是基于打包起来的大数据技术。小地区的金融往往像小盘股一样,被有资源的人垄断,他们有自己的运作逻辑和经验,用不着你个没资源的老百姓拿科班的东西指手画脚。既然如此,你还不如学IT。 有哥们居然问啥专业可劝进。拜托,我要知道我岂非股神了。我觉得还是思维方式问题吧,大家看了知乎这么久没发现劝退实质实在劝啥吗?实在劝时代不同了,扩招后别指望复制昔日考个大学专业就成人上人了。做产品经理若能发财,也不见那个大学开产品经理专业啊?社会摇能发财,也不见哪个大学开社会摇专业啊?写网文发财的也没见几个中文系毕业的啊。所谓大学专业,就是个圈子,上财比不上北大,但在上海也抬头不见低头见,生化环材再坑圈子里也不容外人插针。生化环材圈子就没阔气的时候?好专业,能撑四年吗。要说看啥最准,无非还是各种就业率统计,状元报考统计,以及清北内部转专业流向。想靠捡漏赚钱,那不如去烧香呢。如果有,我只能瞎点个,统计类吧,反正IT类都有人说了,统计类要是任正非不说,估计存在感也不高。人人都在算中国有多少城市化空间,其实信息化缺口才大着呢,现在啥啥都要“智慧”一下。还有其它好专业吗?法律中研究知识产权那块的估计是吧。还有吗?心理医生成功学培训师都可以赚很多钱,专业对不对口不好说了。 分割线 刚朋友介绍看了央视《高考》,一边感叹众生destiny,一边反思这原答案居然还是太何不食肉糜了。 “考上二本就是工作找你了”(貌似这个意思),这毛毯厂程班主任听到我怀疑人生,难道知乎整日控诉双非坑人都是袁隆平喂太饱的……好吧,看了下,这片居然五年前的,但作为80后完全不信学历通胀这么龟速。不过本着谦虚的态度,想了下,确实相比接班父母连五险一金都没有的“自由民”,付着高月租拿着月薪三四千含五险一金的哪怕小破城小破厂的稳定弱智打杂活真特么是翻身了。再进一步,没挑中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远离毒气攻击,误打误撞到银行做柜员、到券商营业厅整日拉客开户、到险资培训后吆喝万能险,简直是天堂啊!我居然还在这劝退金融专业,是何居心!有多少家庭付得起读研费用和时间成本?!查到个16年数据,2亿人年收入不到2万。 然后,当我看到第五集,所谓的中产或土豪后裔的国际班,三个角度讲下吧: 1若看不懂原答案中底层金融就业和金融核心岗区别,现在就很直观了 ,底层或十八线所谓金融工作=毛毯厂类高考中介(逼着学生pubpubpub=逼着金盲散户开户买买买,整天担心宿舍问题情绪问题=整天担心散户储户家又没钱了啥证件又缺失了),一线金融核心岗=留学中介(瑜伽般的工作方式,包装社会活动=包装融资过会啥的)。 2可以看出中产或土豪家的孩子更自信阳光眼界更广使他们更不焦虑,但无论纪律还是天生智商未必超过村民后代,所以大多数被高层占据的躺着赚钱的社会岗位并没有啥硬核专业能力要求,而你作为平民千万别跟风去学这些人文艺术社科之类的富人专业,因为即使毕业了,真未必进的了圈子,金融也是。 3你家在中国算条龙,出国照样算条虫,哪怕你是常春藤高材生,美国人也不必要你,他们跟北漂没啥差别。 所以这片看得又让人希望又让人绝望,如果回到金融专业这个角度来看,风险还是蛮大的。首先阶层门槛摆在那里,穷it富金融。金融的富人专业属性决定了你真难学到啥硬核技能。富人专业的特点,古今中外都一样,“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金融专业真靠那些计量模型,那像川普家是绝对毕不了业的。即使鸦片战争后横扫大清的西方世界,医生律师还多少算中产专业,金融管理类妥妥的富人专业。有没不够富人的?有,文理学院那种玩计量玩数学拿诺贝尔的那种经济金融专业,那能学it为啥不干脆学it。富人专业讲人文讲manner讲圈子。记得小时候问过爷爷辈为啥别人做得了官他们做不得,得到的答案令我惊掉下巴,“因为他们识字”。小学最学渣的同学都识字的我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祖辈仅仅被别人用“识字”这种技能就骑在头上的事实,当然后来就见怪不怪了。就说那位目标耶鲁的刘同学在她母亲眼里最耀眼的,并非其堪称家学渊源的计算机软硬件之神技,而是5岁学外语学有所成,最终掌握了英法西三大国际语言,哪怕是名词党我估计也比你们眼中所谓的硬核专业耀眼的多。你们还在嘲笑所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吗?落魄的孔乙己永远只是意外,活在小说想象之中,现实中哪怕只知茴的三种写法就能把大家骑在头上。想起风雨哈佛路的女孩子不是拉马努金那样发明了啥惊天公式,而是会法语、喜欢历史、演讲做的好而惊为天人。再想想最后在久牵脱颖而出的林兰兰同学也并不比你们更会刷码,但其外语和艺术水平确实高百姓一筹,这就叫圈子的力量。弗兰克扬所说的一技之长这个时代管不了饭了,我是极其赞同的,但所谓这只是封建时代观念我就不赞同了,因为从封建到今天,百无一用的书生骑在所谓一技之长的头上的现实并没有变过,变得只是其它类似it的一技之长给管更多的饭了。 做个假设,IT如何把这些人文老钱像法国大革命一样翻身?我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像火鸟里面讽刺的那样,哪怕糊涂到让地球毁灭,人类的话语权决策权也全交给机器。说白了,可见的未来,机器的语言(代码,哪怕是大炒的AI)话语权也还是搞不过自然语言。就看《高考》留学那集,同样是自然语言,英文的话语权就狂虐中文,孩子们个个李玟似的拉岳飞为她写词的自信,中文课无所谓的翘课。至于吴母兴高采烈的欣赏着刘同学对庞贝的爱好,我怎么看都觉得特别搞笑,庞贝的故事无论如何只是古代的故事,小时候的十万个为什么就能看到,历史也不如殷墟的人殉坑久远,惨状也是司空见惯不毁三观,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没见过吗?相比之下,第一次从王先意这听到“我是 X 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的总量!……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的我要爆了!”这种土得掉渣、惊天地泣鬼神、秒杀化学就是你、辣眼睛辣耳朵的怀疑来到平行宇宙的毁三观句子,孩子们居然毫无震撼之感,除了中文话语权太低,我想找不出任何解释。自然语言还分三六九等,自然暂时轮不到工科语言抢班夺权。北京算话语权大吧,sat考试还不在你那设点,人家香港是说英语的,城市等级就高你一筹。金融这专业吧,学完后必定会学会这种话语权,这也是不太好的地方,因为如果没进圈子,就容易落下个拿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的坏习惯,自己想改还不好改。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匿名用户)

封面图片

是供应链技术还是自研?国产手机续航暴涨背后的秘密

是供应链技术还是自研?国产手机续航暴涨背后的秘密 如果你有用过最近一年发布的国产旗舰机型,你就会发现它们的续航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都可以做到两天一充。短短十几年间,手机电池如何发展到现在的水平?近一年来厂商们相继推出的青海湖电池、蓝海电池、金沙江电池等技术又是什么?为何时间节点如此接近?▲图源小米从镍到锂的飞跃新生代的手机用户可能没听说过“电池没用完就充电,会让电池容量变小”这种神奇的理论,而这正是早期手机所使用的镍镉电池的一大缺点记忆效应。后来就出现了镍氢电池,记忆效应得到了明显改善。直到千禧年前后,锂离子电池的材料和制造技术经历了重大的革新,成本大幅下降,能量密度提高,且解决了电池记忆效应的问题。这些改进使得锂离子电池迅速成为手机行业的标准选择,整个行业也正式进入了锂电时代。传统的锂电由于使用了液态电解质,限制了电池的形状和大小。因为必须确保电解质在电池内部保持稳定,同时还要防止泄漏和腐蚀,所以通常会采用硬质的外壳,从而限制了电池的形状设计。此外,液态电解质在高温或过充的情况下可能会膨胀或燃烧。后来便进化出现在业内广泛采用的锂聚合物电池,采用的是胶状或者固态电解质,采用铝膜包装,体积和形状更加自由,可以灵活适应内部空间越来越紧凑的电子产品。而且电池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也更好,从而减少安全风险。手机电池技术发展到锂聚合物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再没有大幅升级,因为锂电中石墨负极的局限性逐渐显现。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限制在372mAh/g,且锂离子的扩散速率较低,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和快速充电能力。除了材料本身的性能缺点,天然石墨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2020年全球石墨储量约为3亿吨,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预计到2050年全球石墨资源将耗尽。同时,天然石墨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与天然气、石油等一样也会受到地缘因素的影响,供给并不稳定。人造石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天然石墨所带来的问题,但人造石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且产生大量废水,如果不妥善处理,会造成严重的土壤和水源污染,与被称为“环保”的“新能源”背道而驰。还有商业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利益。以目前的生产工艺来说,同样纯度的人造石墨要比天然石墨贵20-30%。而随着天然石墨资源越来越少,天然石墨的价格也会越来越贵。因此,寻找石墨的替代材料成为了锂电行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锂电的次世代:硅碳负极无论是青海湖电池、蓝海电池还是金沙江电池,它们在宣传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硅碳负极”,这也是解决目前电池难题的关键技术。上文提到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的缺点,那么有没有其他材料可以代替它呢,有,那就是硅。硅作为负极材料,具有高达4200mAh/g的理论比容量,几乎是石墨的11倍。这意味着,使用硅负极的锂电池在理论上可以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减少充电次数。然而,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高达300%的体积膨胀,这种显著的体积变化会导致电极材料的破裂,从而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图源Group14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开发了硅碳复合材料。通过将纳米硅颗粒与碳材料结合,可以利用碳材料的稳定性来抑制硅的体积膨胀,并通过碳的导电网络来提高整体的电导率。尽管硅碳负极技术在提升电池性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工艺难点仍然存在。硅碳负极的制备需要精确控制材料的纳米结构,以及确保硅和碳的均匀分布。此外,电池制造过程中的首次效率和循环稳定性也是需要克服的关键挑战。Group14与ATL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就已经通过了可行性验证,为何直到近一年我们才看到大量消费终端采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2个公司,一个是我们熟知的ATL(新能源),也就是宁德新能源和东莞新能德的母公司,另一个则是初创公司Group14。▲图源Group142023年2月28日,Group14正式宣布已向ATL供应SCC55材料,为下一代智能手机等3C产品提供动力,并表示很快就有使用SCC55电池材料的手机面世。在一周后的3月6日,荣耀就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的智能手机Magic5系列,行业媒体TechInsights也证实该技术的实施由Group14的电池材料产品SCC55主导。▲图源微机分WekiHome在知名拆机Up主微机分的视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青海湖电池、蓝海电池还是金沙江电池,它们都由新能德公司生产,并且采用ATL电芯。我们基本可以以此猜测它们所采用的硅碳负极技术都使用了Group14的SCC55材料。为什么一定是Group14的SCC55?因为目前能大规模量产硅碳负极材料的公司并不多,而Group14是其中份额最大的。明日之星:SCC55在正式介绍SCC55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Group14是个怎样的公司。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第14位,这就是Group14中“14”的来源。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将锂离子电池转化为锂硅负极电池,帮助解决能源存储难题,先后获得ATL、SK Materials、保时捷等公司的投资,累计金额超过6亿美元,是锂电行业炙手可热的明日之星。▲图源Group14硅碳负极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国内外有不少公司都在攻关,融资也拿了不少,甚至还有不少在“PPT”上都放出了非常惊人的参数。但是很多仍然停留在实验室状态甚至理论状态,远远未能达到量产要求。而Group14几乎是最早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在应用方面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图源Group14SCC55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结构设计。该材料由嵌入碳支架中的硅纳米颗粒组成。这种结构允许硅颗粒与电解质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此外,碳支架还提供了机械支撑,防止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膨胀和收缩。因此,SCC55硅负极电池的能量密度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出50%,并且充电速度更快,理论上只需要几分钟。SCC55材料投产起来也很方便,从纽扣电池到软包电池,制造商可将SCC55无缝投放到任何锂离子电池生产线、超级工厂或电池设计中,而无需重新调整工艺。比起概念,规模化量产才是盈利的根本。Group14的两步工艺使规模化变得简单,首先合成碳来创建碳支架,然后在支架内部创建硅并调整内部空隙,最终形成神奇的SCC55。而具体的工艺细节,早已被Group14申请了全球专利,成为其商业帝国的基石。▲图源Group14Group14还设计了一种可轻松复制的流程,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建造各种规模的工厂(BAM 工厂)。每个模块都自成一体,每年可生产材料达10GWh。还可以根据需要将任意数量模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任意规模的BAM工厂。▲图源Group14产能方面,Group14位于美国华盛顿州伍丁维尔的 BAM-1工厂目前为超过65家客户供货,这些客户占全球电池生产市场的95%,另外也正在亚洲、欧洲等地区部署BAM工厂。可以确定的是BAM-1工厂的产量已超过10GWh,大约可以满足10-20万辆电动车使用。如果投产顺利,位于华盛顿的BAM-2工厂产能将会达到BAM-1的2倍,将在202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先进硅负极电池技术工厂。写在最后机圈里常有人调侃:不都是供应链技术,讲什么自研。 我们从结果上来看,这几家的硅碳负极电芯都是来自ATL,而且大概率就是采用的SCC55材料,好像确实这么一回事。但其实,供应链与厂商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很多材料、技术的应用往往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类比一下,供应链技术就像食材,最终...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三星Galaxy S24 Ultra上手:这才是机皇该有的样子

三星Galaxy S24 Ultra上手:这才是机皇该有的样子 当然,别看三星旗舰卖得贵,但“料”也是真足,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总体来看,三星Galaxy S24 Ultra在外观上相比前代变化不算多,核心功能多了2亿像素主摄、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同时还提供更大的12GB+1TB存储选择。至于具体有什么表现,三星Galaxy S24 Ultra还能否称一句“安卓机皇”,相信看过后您就有答案了。相机:长焦砍刀,实力不减对于三星旗舰来说,影像能力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毕竟其一直稳坐安卓影像第一梯队的位置。本次三星Galaxy S24 Ultra依旧搭载了四摄组合,由2亿像素主摄+5000万像素超广角+1200万像素3X长焦+1000万像素5X长焦组成。三星虽然维持了双长焦的组合,但却将其中一颗镜头从10X砍成了5X,那么变大的传感器能否抵消焦距的缩短呢,我做了个小实验。日间场景下,可以看到在同样10X的情况下,S24 Ultra与S23 Ultra的差异并不明显,最多是S24 Ultra显得肉一点,但不仔细对比很难看出来。左侧为S23U、右侧为S24U夜间场景下就比较有意思了,在同样10X的情况下,S23 Ultra直接启动了夜景模式,S24 Ultra则更自信地进行了直接拍摄,结果自然是S24 Ultra噪点爆炸。而当S24 Ultra也手动开启夜景模式后,虽然亮度上获得了进一步提升,但解析力和画面的纯净程度显然是不敌S23 Ultra的。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5X的使用频率肯定还是高于10X的,在这个焦段提供原生镜头还是能进一步提升成片效果的。依次为S23U、S24U直出、S24U夜景除了这颗长焦镜头,我也拍摄了一些不同镜头的样张,这里也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在我看来,S24 Ultra一改三星手机成片色彩饱和度高的风格,变得更加真实,同时这次在HDR方面更加激进,压高光的力度明显小了不少,具体好坏就见仁见智了。主摄10X长焦整体来看,三星Galaxy S24 Ultra的影像表现还是很拿得出手的,依旧具备竞争年度影像机皇的实力。2亿像素的出现,让三星Galaxy S24 Ultra所拍样张有了更大的裁剪空间,更方便后期创作,而独有的长焦策略也弥补了很多旗舰手机缺少长焦端的遗憾,特别是10X焦段下的表现十分出色,还是很有可玩性的。性能: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加持,性能能效两手抓“买Ultra的人会用它来玩游戏吗?”每当大家谈到三星“超大杯”旗舰时,这都是一个喜闻乐见的、避不开的话题,即便我自己也觉得问题本身没啥意义,毕竟不管用户是不是性能机爱好者,你都不需要担心三星会在配置上偷工减料。三星Galaxy S24 Ultra就是如此,核心由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LPDDR5X以及UFS4.0组成,配置依然业内顶级的水平。从跑分数据看,安兔兔跑分超过了195万,GeekBench6单核成绩达到了2285分,多核跑分达到了7141分,另外在3DMark Wild Life Extreme可以跑到4985分,在众多安卓旗舰中,三星Galaxy S24 Ultra整体还是处于比较靠前的一个位置的,但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而在游戏方面,笔者直接选择《崩坏:星穹铁道》进行了15分钟测试。总体来看,三星Galaxy S24 Ultra在《崩坏:星穹铁道》中的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了,在极高画质+60帧模式下,15分钟平均帧率只有43.6帧,帧率波动较为明显,基本上维持了一个上上下下的体验,特别是释放技能的瞬间,确实会时不时有卡顿和掉帧的情况出现。不过目前笔者拿到还是媒体工程机,并不代表零售版也是如此,根据以往经验,零售版往往会有更好的游戏表现。好在这一代温控做得不错,连续跑分后,机身温度始终处于一个容易接受的状态,这至少说明三星Galaxy S24 Ultra在高负载状态是可以保持一个理想性能输出状态的。因此除了核心性能外,三星Galaxy S24 Ultra在续航方面也有了不错的提升。尽管规格上还是和前代没区别,都是5000mAh电池+45W快充的配置,但得益于第三代骁龙8较为出色能效表现,三星Galaxy S24 Ultra在连续5小时续航测试中最终电量还剩余48%,意味着即便我们重度使用,一天一充也足够应对了。至于充电就没啥好说的,“够用”是三星手机一贯的策略,45W算是聊胜于无吧!外观:更简约的外观设计,更沉浸的屏幕视野作为一款面向全球市场的高端旗舰产品,三星Galaxy S24 Ultra的外观设计基本上符合用户心中“高端大气”、“简约商务”的品牌印象。其背面五颗镜头位于左上角,依旧呈矩阵式排列,整体还是以简约风为主,没有太多的点缀,纯粹却不失辨识度。相较前作,三星Galaxy S24 Ultra中框增大了手指间的可接触面积,屏幕两侧的曲度有所下降,好处就是不容易误触,同时正面屏幕更进一步,彻底变成了平面。设计之外,钛金属的加入也可以说是一大创新,尽管这在今年的旗舰机市场并不算新鲜,但确实能进一步提升手机的坚韧性和耐腐蚀性。另外,机身配色也有一些变化,这次带来了钛灰、钛黑、钛暮紫、钛羽黄、钛川蓝、钛岭绿、钛霞橙七种新配色,无论是质感还是视觉感受都和上一代大不一样。底部开孔从左到右依旧是手写笔S-Pen、扬声器、麦克风、Type-C充电口以及SIM卡卡槽,支持IP68级防水防尘,搭配轻质但坚固的装甲铝中框,防护性上不失高端旗舰风采。屏幕方面,Galaxy S24 Ultra配备了6.8英寸DynamicAMOLED 2X屏幕,有着开阔的视野,搭配系列唯一的手写笔,使得这块屏幕更适合于移动办公场景。3120X1440QHD+分辨率,带来了细腻的显示效果,此外它还支持1-120hz自适应刷新率、2600nit局部峰值亮度,至少从参数来看,这块屏幕依旧能打。手写笔算是三星“超大杯”旗舰的一大特色了,尽管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手写笔并非刚需,但如果手机本身支持的话,又有谁会拒绝呢?日常可以用这根手写笔写会议记录,或者随时随地记录灵感,甚至还能满足你的创作需要。有了手写笔,三星Galaxy S24 Ultra也有了很多有意思的创意功能,比如我自己最喜欢的熄屏快写,只需在熄屏状态下拔出手写笔,就能直接在屏幕上记录内容,不需要亮屏,也不需要翻找笔记,实在是手机速记的一大创新。当然,我们还可以用SPen遥控拍照,充当PPT遥控器……总之,SPen不仅仅是一支笔,更是三星Galaxy S24 Ultra的“灵魂”所在。AI:让系统拥有智慧最后我们来说说本次Galaxy S24 Ultra的重头戏AI。相比于国内手机厂商将AI与语音助手结合的方式,三星将AI功能全方位融入了手机日常使用之中。例如发布会上重点介绍的即圈即搜功能,当我们遇到任何想查阅的图片、视频或文本,都可以长按Home键激活AI,接着通过圈选、高亮、涂写或点击来对目标内容进行检索。这种一步直达的使用体验无疑可以大大降低AI的使用门槛。另一十分实用的AI功能是GalaxyAI的实时双向翻译,在使用手机拨打电话的时候,GalaxyAI可以实时进行双向语音和文字翻译。在我们的测试过程中,当你给使用英语的外国友人打电话时,手机可以实时将对方的语音转换为中文,同时我的中文也将翻译为英语让对方听到,仿佛在双方之间配上了一位同声传译。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功能由端侧大模型提供支持,不会将通话内容上传云端,使用起来更加安心。Galaxy S24 Ultra不仅能进行实时翻译谈话内容,并且能同步生成相应的文本,用户可以随时查阅。而且手机还能记住每一位联系人使用的语言,下次联系会直接调到与该联系人对应的语种。写在最后以上就是来自三星Galaxy S24 Ultra的评测内容了。总结一下,三星Galaxy S24 Ultra有很多“不变”的地方,比如它延续了上一代的影像策略,超广角和长焦基本没有改变,同时它的外观、屏幕、电池和充电也少有变化,至少从规格而...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