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交织的职业经历:在阿里做运营小二

#内幕消息 爱恨交织的职业经历:在阿里做运营小二 在中国做电商品牌的人,大多数讨厌阿里小二: 态度上颐指气使,觉得自己很牛逼,也不愿意真的了解和尊重品牌意愿,不懂业务,还拿着自己的方向瞎指挥。 但品牌方有时不得不跪舔小二:会场、榜单都是流量,上主播直播坑位还需要小二这层关系牵线,关系不好就不带你玩了。 背后的原因: 组织机制:小二说到底是打工人,背「成交规模、平台盈利、策略执行」的kpi。一个人负责超多品牌、顾不上细节,组织变动很快、谁知道下一个大促我还做不做这个类目,困在短期目标里,被抖音、偶尔京东打得猝不及防里,没精力去长期深耕行业里的品牌。 阿里文化:确实有毒,只看数据、不尊重人,熏得一身“阿里味”,言行举止和价值观都畸形了。 我在阿里做运营的时候,是真的不想做一个颐指气使、不懂产品和整体生意的小二,所以爱泡在商家的电商办公室、客服团队、工厂和发货仓库里,一起想怎么样才能达成“让品牌方以他们需要的方式做生意”的目标,不一定是阿里追求的「成交额增长」,可能是产品转型,新的消费者客群,减少砸钱、要盈利,以及最最最基本的,把商品质量和履约服务做好。 深入不同商家之后,发现电商做成功,可以老老实实玩一套淘宝内的流量起量,但是更多的弯道超车的案例,出现在找到了一个没人盯上的细分领域迅速下手、用超强的团队和产品执行力抢占市场,出现在团队能在小红书、知乎、抖音的内容做得真的很好、根本不需要玩有限的淘内流量,出现在三线城市本地团购的10个微信群里。 尽管作为小二,不是这些每个品牌,都能让我的kpi有提升,但是后来,我工作的第一优先级,从“贡献kpi增长的投入产出比”,变成了“我自己的学习和能力提升”。明知道这趟出差,不会有什么新的合作谈下来,也给老板画个饼、批准飞一趟,就是为了,和这些能在激烈厮杀的中国电商里,杀出血路的创业者,聊聊天,寻找我的角色,能给这些电商品牌有所帮助的可能性。 每一次出差,都是不停赶路、在车上飞机上吃饭和工作,睡很少,但是,是我「最快乐的工作体验」。比在杭州阿里西溪园区里,和不懂生意、满口黑话的某些同事开会,快乐多了。 和另一个年轻运营一起出差,他说:干这份工作挺好,真能帮咱以后出去创业打基础啊! 在阿里期间,负责过的品牌上百个,体会了中国民营经济百花齐放的美妙之处,也是我之前在宝洁干三年,没有过的多样化商业浸淫体验。 之前阿里行业运营们坐在一起,都在吐槽,品牌方怎么搞了那么久,还是成交起不了量、流量一般般、还客诉贼多需要小二擦屁股,代运营商也能力很差;实际上,我更佩服的,是亲手下场做生意的商人。小二们说得容易,有本事你自己辞职,创业去干干啊。 真的有一天躬身入局,才知其中每天艰辛,脏活累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但是每一个员工、每一个消费者、卖出去的每一个产品,对于行业正在发生的影响,都是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来源。 这就是开始笃信,商业能给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事实证据吧。 所以,我真的很感谢阿里,用文化来教我做人、职场不都是外企这样的乌托邦,给了非常满足好奇心和商业实践的工作内容,和过程里,猛烈的热爱+极端的厌恶里碰撞出的、更清晰的价值内心。 创业,不可能手握充足资金、精英人才、高质量商品,然后一把打到成交第一,并且坐稳桂冠,现实里没有一个创业团队能有这样好的条件和顺利路径;牛逼的创业者,是拿着「人才和产品要啥啥不行」的一把烂牌,抓准时机进入细分市场,在困难面前勇敢又乐观,小步快跑、调整迭代,然后弯道超车,实现目标。 这也是阿里的经历给我上的,另一门课。 这段酸甜苦辣的职业经历,大开眼界、磨炼心性、坚定价值,把我塑造成更现实、乐观、接地气的好心态职场人,如今回看,无限感恩。 愿看完一千多字到这里的你,也能在事业上大有收获,找到内心热爱的职业方向,并且成为理想的那个人。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短剧】《小二传奇(长篇)擦边剧》|简介:小二传奇(长篇)作为擦边剧,以古代酒馆或客栈的小二为主角,讲述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传奇经

【短剧】《小二传奇(长篇)擦边剧》|简介:小二传奇(长篇)作为擦边剧,以古代酒馆或客栈的小二为主角,讲述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传奇经历。剧情可能包含江湖恩怨、爱情故事、奇遇冒险等元素,或许存在一些敏感或打擦边球的情节,展现小人物在江湖背景下的别样传奇人生|标签:#小二传奇#擦边剧#古代传奇#小二角色#江湖故事|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阿里本地生活的颓废往事》

#内幕消息 《阿里本地生活的颓废往事》 我是2018年在阿里口碑服务商工作做一段时间,当时的口碑在团购业务上对美团点评基本不构成任何威胁,也就是阿里人自己整天鸡血满满罢了,而且“口碑”这个名字在商家心中的认知识别度很低,很多人不知道口碑,甚至都不知道是阿里巴巴旗下的。 后来口碑的老大“程咬金”(范驰)拿到了资源,【口碑】被加到了支付宝首页最中间的Tab栏,算是获得了不小的流量优势。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撼动美团点评的团购王者地位,特别是在普通用户心中的地位。但是阿里内部一直坚持要做,因为这块流水(GMV)要是做起来还是非常可观的,所以当时全国很多一线城市有口碑的分公司。 而服务商赚的钱,也是GMV的提点,也就是做到的GMV越高,收益越高。中途还会设置很多活动奖励和补贴,以此激励服务商多开门店,多成单。 各地阿里人也在带着服务商发起着一场又一场“打峰值”运动,也就是周末的时候去门店驻守,让用户选择在口碑团购然后到店核销,整个城市冲GMV的峰值流水。 故事就在这个背景下展开了。 热血的小二带不动服务商老板 为什么服务商老板要加入口碑服务商行列?想做团购业务?根本原因无非是搞钱,赤裸裸地搞钱。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冲突就是,他们很多人就想直来直去地知道怎么做事,不想听阿里那一套一套的说辞,对于所谓的阿里文化和阿里土话,他们一直很挠头。 土话是真的土,所以很多人不想听,特别是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早就腻了。我经常看到一些阿里的小二,说是来辅助老板的,一呆一上午,对着数据后台各种分析总结,然后各种献言献策,结果到了下次开周会的时候再看报表,好像没什么变化,自己说了一大堆的金玉良言,到最后是对牛弹琴。 老板想赚钱的心一直没有变,怎奈何他没有办法自己一家一家门店去BD,自己去做客情,更多的还得是仰仗下面的BD去做这些基础的事情。可是这些人员骨子里的文化可不是你阿里巴巴给熏陶出来的,人家就是出来赚钱,心里也没有装那么多大道理,想要感化他们,很难。况且,阿里小二的月薪是服务商小二的好几倍,他没有理由理解你要完成指标的决心,因为双方从骨子里就不是一路人。 我记得曾经有一次打峰值的前夕,负责这块业务的北方大区副总经理从北京过来做战前动员。那是个夏天,他戴着眼镜,穿着白T,人比较文静,说话也比较和蔼,跟我平时接触的那些鸡血满满的阿里人看起来很不一样。

封面图片

#南通 #站街 大千没了之后,听说小二楼有,就来看看,具体位置就是小二楼一直往里面走,一个L型的区域,大概有五六家,每家里面有一

#南通 #站街 大千没了之后,听说南通小二楼有,就来看看,具体位置就是小二楼一直往里面走,一个L型的区域,大概有五六家,每家里面有一个,有好的,有差的,自己多看看,200带口,玩了两个,中规中矩吧。

封面图片

#南通 验证小二楼爽记

#南通 验证南通小二楼爽记 来南通寻梦缘跳完舞,痒痒,就去看看论坛上的小二楼泄泄火,地方很好找,直接导航小二楼菜馆,到那边已经晚上9点左右,沿着路边找就找到了,路边好多狼友走来走去的,一看有戏,有四五家。少妇老嫂子,还看的过去。可以下屌,逛了一圈就找了个包臀裙小嫂子,200带膜口做,站着口了会直接怼,站着怼了会没感觉。于是把裤子全脱了,直接上床中出干!10分钟交枪,纯卸火!对得起这个价了!

封面图片

张勇在阿里的第二次谢幕

张勇在阿里的第二次谢幕 虽然言语中并未直接点名张勇,但也不难看出蔡崇信对于张勇时代的阿里并不满意。蔡崇信和张勇都是CFO出身,按照接班顺序,张勇还是蔡崇信的前任。但是在阿里内部,蔡崇信明显资历更老,威望也更高,而他的表态,似乎也能够代表当前阿里内部的风向。蔡崇信在采访时还表示,阿里近三年士气低落,但是如果能清楚地向员工传达方向是什么,那么他们仍旧会焕发活力。蔡崇信的采访同时也得到了马云的认可,4月10日,马云在阿里内部发表千字长贴,称“感谢Joe(蔡崇信)的勇气和担当”,同时还表示:“有错误不可怕,没有人不犯错,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错、不认错、不改错。”在吴泳铭履新阿里CEO之后,重新回归电商主业,并聚焦于提升用户体验成为了阿里巴巴工作的重点。而与此对应的,则是张勇之前规划的多项旧政也就此被按下了终止键。蔡崇信、马云接连发声蔡崇信和马云的接连发声,核心主旨都围绕着两大方向,一是承认过去几年阿里确实存在方向性的错误,第二则是继续鼓励员工,以唤醒阿里目前低迷的士气。在张勇卸任半年之后,阿里过去几年的低谷期终于在内部被公开讨论,而且还是马云和蔡崇信这两大灵魂人物定的调子,纵观国内的互联网行业,这也算是比较深刻的自省案例了。除了业务上的衰退,蔡崇信和马云都不约而提到了阿里在内部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蔡崇信将这种问题归咎于大公司病和人性使然,马云则认为阿里要从一个决策缓慢的组织重新回归到效率至上、市场至上。如果说阿里过去几年在市场竞争上的失势,有一部分原因还可以推脱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但是对于自身在组织管理上的低效,则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以张勇为代表的高级管理者们。去年9月,张勇宣布辞去阿里云董事长和CEO的职务,以近乎于“裸退”的方式告别阿里,仅仅带走了一个“功勋阿里人”的荣誉称号和10亿美元的科技基金投资。在蔡崇信“送别”张勇的内部信中,主要肯定了张勇过去十几年在阿里的几大功绩,包括创造了双11购物节、带领天猫快速发展、实现阿里的无线化转型以及帮助阿里成功进军全球。但是对于张勇担任阿里董事会主席的这四年间,给予其的评价则仅仅是“带领阿里稳住大盘,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诚然,没能在全面执掌阿里之后继续缔造新的王朝神话,张勇的表现显然没有达到马云和蔡崇信的预期。尤其在过去几年时间里,还放任拼多多快速崛起,在市值上甚至还完成了对于阿里的反超,电商业务也几乎呈现出分庭抗礼的态势。而在阿里内部,近几年无论是网络风评还是员工士气都下滑明显,“阿里黑话”甚至一度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名梗,同时公司股价的缩水和业务的退坡,让员工无论是在收入还是成就上都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这种情况下,张勇的“下课”已经成了必然。阿里擦去张勇印记如果说去年张勇卸下阿里一切职务,标志着其个人阿里时代的结束,那么过去大半年的阿里内部改革,则更加彻底抹去了张勇在阿里的大部分印记。首先就是在组织架构方面,吴泳铭在接任阿里CEO之后,力推领导队伍的年轻化,大批85后的阿里中生代开始担任一把手职务。去年12月,吴泳铭兼任淘天集团CEO之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管理团队,其一口气提拔了6名年轻管理者分别带领淘天集团各关键业务,并直接向吴泳铭汇报。在淘天集团内部,吴泳铭更是提出要求,要“正视现状,重新创业”。与此同时,不少经历了马云和张勇时代的阿里老人,也主动交出了手中的权杖。今年3月,加入阿里十年的俞永福卸任饿了么、高德两大业务的管理职务,转型为投资人继续为阿里提供支持。随后不久,一手打造出盒马鲜生的侯毅也宣布退休并卸任盒马CEO职务,未来将以盒马首席荣誉顾问的身份为公司提供指导。人员的密集调整之下,张勇在任CEO末期力推的分拆上市计划也遭到了全盘废止。去年3月,张勇发布内部信宣布,阿里将启动构建“1+6+N”的组织结构,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对各自经营结果负总责。这项重大改革最为吸引眼球的地方,就在于未来阿里旗下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这一改革计划出炉后,由张勇亲自挂帅的阿里云智能集团率先宣布启动分拆上市,并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张勇认为,上市不仅是上市本身,也是独立面对市场的更高要求。张勇希望阿里未来能够出来若干个上市公司,而若干家上市公司下面经过几年又能够再生儿育女,分出来更多上市公司。这样,阿里的业务才算走向繁荣,才能解决一代又一代的员工“为谁而战”的问题。但仅仅过了一年,阿里旗下各业务集团的分拆上市计划便被先后叫停。去年11月,阿里在发布季度财报时表示,鉴于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与此同时,盒马的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也已暂停。今年3月,阿里又发布公告称,为更好加强与阿里电商业务协同,以及继续支持菜鸟扩大全球物流网络投入,决定撤回菜鸟的上市申请。阿里急需找回士气站在商业视角,蔡崇信和马云在近期的发声,更多的是纠偏,而并非是对于阿里张勇时代的批判。毕竟对于眼下的阿里来说,主旋律是重新聚焦电商主业,马云提出要“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再过多纠结于过去已经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但如果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出发,想要重新唤醒阿里员工的士气和胜负欲,又不得不找出那么几个背锅侠。正如蔡崇信所说,阿里在过去三年里士气低落。而这种情绪上的压抑可能来自于多个方面,从价值回报角度出发,大厂员工过去一直追求的财富自由梦,随着蚂蚁上市被叫停,阿里股价大幅腰斩,已经被无情击碎。今年3月,因为不满阿里承诺的期权长期未兑现,部分阿里员工聚集在西溪园区门口现场维权,在现场,甚至有员工喊出了“讨薪”的口号。在社会认同层面,过去几年随着互联网行业普遍遭遇寒冬,阿里出身的员工也渐渐褪去光环,加上“阿里黑话”、“职场PUA”、“加班文化”等负面新闻的渲染,也更使得员工的心态容易出现波动。士气这种东西,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于一个想要“重新创业”的公司来说,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对于马云和蔡崇信来说,从湖畔花园一路走到今天,他们势必会更加了解员工士气对于业务上的帮助会有多大。去年11月,马云罕见地现身内网,安慰因目睹拼多多市值飙升而“此刻难眠”的阿里员工,并用一句“阿里会变,阿里会改”安抚了众多阿里人失落的情绪。阿里如何变,阿里如何改,自然就要从推翻过去开始,而张勇时代所留下的那些问题,自然就成为了被率先开刀的对象。但坦白而言,这些问题绝不是张勇治下的新病,而是阿里过去二十多年一直未曾重视的积弊。在过去几年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这些积弊最终集中爆发,成为了扎入脚掌心的一颗刺,让大象难以转身的一根针。作为执掌阿里这艘大船四年之久的舵手,张勇也确实应该为此负责,但在更为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张勇需要承担的责任要比实际更多。随着蔡崇信和吴泳铭正在一点点剥下张勇时代的阿里印记,这位阿里历史上第一位“功勋阿里人”到底功过几何,相信阿里人自己会有个公允的评价。作者丨牧歌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保质期将尽时,一家电商代运营公司的品牌实验】“这个行业的核心就是要跑得比品牌 ‘快两步’。”创业热潮从 2008 年开始,阿里

【保质期将尽时,一家电商代运营公司的品牌实验】“这个行业的核心就是要跑得比品牌 ‘快两步’。”创业热潮从 2008 年开始,阿里将线上零售重点从白牌转向品牌。然而,品牌与代运营商之间不存在稳固的友谊。 #抽屉I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