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了了,我要吐槽一下 iOS 的 iCloud 备份机制,有些 App 乱用备份机制你们审核的时候都不关注吗!因为要备份的内容

#大公司负面消息 受不了了,我要吐槽一下 iOS 的 iCloud 备份机制,有些 App 乱用备份机制你们审核的时候都不关注吗!因为要备份的内容不多所以使用的 50G 的套餐。经常不经意间 iCloud 空间就不够了。 打开 iCloud 备份里面的 App 列表,什么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占十几个 GB、爱奇艺也占好几个 GB 的 iCloud 空间,审核不管的吗。还要手动关一下。一个破游戏要备份啥,一个破视频播放器你要备份个锤子。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ℹ苹果 iCloud 云端备份与照片开始导入点对点加密机制#

ℹ苹果 iCloud 云端备份与照片开始导入点对点加密机制# 面对来自各种等级的骇客破解资安问题,苹果不久前才揭露 iOS 16 将可透过全方位防范雇佣间谍软体攻击风险的 Lockdown Mode。...

封面图片

当张一鸣遭遇“竞业协议”

当张一鸣遭遇“竞业协议” 竞业协议的法律依据,是《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其中提到竞业限制仅适用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然而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基层员工正被列入竞业限制的范围。《晚点LatePost》本月初的文章曾列举过一个案例,某跨境电商雇佣有约5万名外包劳务员工,而他们从2月起跟公司签订的新合同里就增加了竞业限制条款。在通常认知中,外包劳务跟法规中的“两高一密”角色,显然有着相当的距离。不过这几天,倒是有个真正的高级管理人员兼高级技术人员遭遇了类似处境。《纽约时报》4月19日刊登了一篇报道,宾州一家法院误将与字节跳动诞生有关的封存法庭文件对外公布了。其中提到两名承包商指控海纳国际把一些尖端搜索技术带给了字节跳动,但却没有提供合理的补偿。张一鸣之前在酷讯干过,并由此结识了海纳亚洲的王琼,后来王琼找张一鸣来创业做房产垂直搜索网站九九房。九九房的创业经验显然对张一鸣创办字节跳动有直接的启发,而上述诉讼的焦点则在于这个过程中是否涉及技术的不当转移。九九房开始的官司九九房创立于2009年9月,曾经是国内最大的房产搜索网站。张一鸣当时做九九房的思路是,是用不同的产品来服务不同的用户需求,所以九九房推出了一堆APP,包括“房产资讯”、“掌上租房”、“掌上买房”等六个产品。后来字节化身“APP工厂”的时候,有人把这种做法溯源到了九九房时期,但本质上这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跟百度一样,九九房虽然是面向房地产行业的垂直搜索引擎,但它本身并不生产内容,而是依靠爬虫抓取网络上的公开信息,比如58或者赶集上的帖子。这种方式很好地解决了网站的冷启动问题,并且切中了用户当时的痛点。因为那个时期移动端才刚兴起,行业还没有摸清楚房产经纪产品到底该怎么做。但在初期完成起步过后,九九房并没有切换平台运营的模式,仍然没有引入强运营和强审核的机制。就像今天各大平台上五花八门的租房信息真假难辨一样,当时假房源的问题肯定会更突出。不过可能也不是张一鸣不想做,因为这不是九九房一家的问题,当时爱屋吉屋这样的平台也一度风头无两,但最终同样销声匿迹。用左晖的话说,“消费互联网是先横后纵 ,产业互联网是先纵后横”,没有此前深耕产业的积累,光靠互联网是革不了链家的命的。九九房这个项目谈不上有多成功,在矩阵式产品布局的情况下,到2011年也只有10万的日活。张一鸣把创业看作赌博,既然成功是小概率事件,那就要把频次拉上去,做大成功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他给九九房找了个新CEO,就带着几个人创办了字节跳动。在九九房的这堆APP里,对后来字节跳动所有产品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房产资讯”。“房产资讯”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今日头条早期的产品原型,只不过内容聚焦在房产垂直领域。今日头条首个产品总监黄河曾这样形容这款应用:“就是做所有房产信息的收集分发,特别受欢迎。先把信息聚合起来,再做推荐。你甚至可以把它理解成,现在今日头条的房产频道”。房产资讯的这套运作模式,构成了后来字节跳动所有产品的骨架。无论是最开始的“搞笑囧图”和“内涵段子”,还是说后来的“今日头条”,都建立在对内容的抓取、清洗、聚合、推荐这串动作之上。九九房当初因为爬取其他网站的房源和内容信息,一度在外界引发是否涉及违法的争议,后来版权问题也是今日头条早期面临的最大危机。这些渊源都佐证了九九房跟字节跳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以此来判定字节从九九房那里不恰当地获得了某些知识产权肯定是站不住脚的。《纽约时报》的文章并没有提及原告的具体诉求,涉案的相关法庭文件也已经重新封存无法查阅,但通过对张一鸣创业经历和思路的梳理,我们仍然可以对这场口水仗有个大概的判断。张一鸣需要“技术援助”吗?《纽约时报》文章中透露,原告提出的具体指控针对的是“尖端搜索技术”(cutting-edge search technology)。无论是早前的酷讯还是九九房,搜索技术都是产品底层的支撑。张一鸣曾经对酷讯搜索的三个特征做过总结,包括聚焦地理位置的同城搜索、高时效性的即时搜索以及准确响应用户需求的垂直搜索。张一鸣当时在酷讯待了两年,做到的位置是技术委员会主席。也就是说,起码在酷讯时期,张一鸣就在搜索引擎方面的技术积累就已经足够支撑一家大型网站的运营了。九九房最初是从酷讯的房产频道拆分出来的,从这点看,显然没有理由认为后面去MSRA转了一圈、又以技术合伙人身份跟王兴做了一段时间饭否网和海内网的张一鸣,在做九九房的时候还需要投资人从美国要技术援助。当然,考虑到海纳之前就已经投过酷讯,所以不排除“技术援助”是在酷讯时期就干过的。但如果真是这样,那把这跟2012年才成立的字节跳动扯上关系就相当牵强了。《深渡》倾向于认为,在张一鸣从酷讯开始的职业生涯中,海纳可能以投后服务的视角从外界引入了一些技术资源,并且当时已经谈妥了相关的补偿协议。但当字节凭借抖音和TikTok飙升成估值数千亿美元的巨头时,前技术承包商又觉得该分一杯羹,毕竟这蛋糕太大,稍微切点回报就会非常可观。其实,写代码这个领域,无论从整体的行业氛围,还是从实际的可操作性上说,你要搞人无我有的技术垄断都是不现实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创业者对趋势的判断和将产品落地快速迭代的能力。互联网的确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范畴,这点从互联网公司创始人普遍良好的教育背景就能看出来。当产品用户规模快速膨胀时,往往也需要对原先粗糙的软件做重构,并发量一上去,CTO没两把刷子必然是搞不定的。但同时值得指出的一个事实是,这也是个最为“知识平权”的行业。这个领域里,那些最为前沿的技术进展,不管是早期像Unix这样的操作系统,还是最近的大语言模型,那些放在传统行业本应秘不外宣的know-how都被公之于众。所以,过去二十年里似乎还没有哪家互联网公司纯粹因为技术上卡脖子而倒闭的。业界的最佳实践摆在那里,源码都剥光了给你看,就算自己不会还招不到会的人吗?另一方面,从技术的角度说,真正奠定今日头条和抖音成功基础的,其实是推荐引擎而非搜索引擎。虽然在实现层面,两者都涉及到复杂的数据处理流程,但二者要实现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传统上搜索引擎因为是由用户的明确查询触发,因此需要快速准确的响应,并且没有太多的个性化空间。而推荐引擎则主要是从用户的行为、偏好来预测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有着更高的自由度和个性化空间。整体来说,一个被动响应,一个主动推荐;一个用户驱动,一个系统驱动。张一鸣很早就认识到了推荐引擎的价值。在酷讯时,他写了个小程序,让机器自动搜索火车票信息,如果条件触发就短信通知自己。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由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范式转变,是他最早关于推荐引擎的思考和实践。后来九九房的“房产资讯”产品,让他有机会实践并且强化了基于推荐引擎的信息分发思路。但就推荐引擎的技术成熟度上说,直到后面今日头条上线,张一鸣都还处于“边干边学”的状态。2012年底,在锦秋家园六楼的办公室里,张一鸣召集团队开了个会,会议的核心议题是“要做一个信息平台,势必要把个性化推荐引擎做好,...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米汽车上市后首个周末:门店客流近万 试驾排至凌晨3点

小米汽车上市后首个周末:门店客流近万 试驾排至凌晨3点 记者现场看到,几乎所有门店的都挤满了大量观众,门口则排起长龙,有店员坦言,试驾排到凌晨2、3点是常态,“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摄3月28日晚间,首款小米汽车正式发布,雷军揭晓价格,21.59万元至29.99万元,28日晚10点开始订购。据官方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发布后销量火爆,4分钟破1万,7分钟破两万,27分钟破五万。在上市24小时后,雷军在其官方微博宣布,小米汽车SU7上市一天后大定数量突破了88898辆。小米汽车发布的热度,也卷到了不少同行。“今天去了静安区大悦城门店,人都挤爆了,都挤到隔壁蔚来门店了。”一位观众向记者打趣道,“场面有些尴尬,蔚来的销售脸都绿了。”门店日均客流超5000人,付定金能“插队”试驾“行行好吧,一旦让你进来,那秩序就全乱了。”澎湃新闻记者来到静安区大悦城门店时,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排满了围观人群,店长手举喇叭,要求每一位试驾顾客排队,“已经连着5天没睡好觉了。”攀谈间他又拦住一位试图插队的顾客。“昨天现场下单(付定金)人数达到800人,今天已经超过1000人。”他指着手机的订单页面介绍,“这两天每天的客流都达到6000人-10000人。”由于排队顾客过于拥挤,门店还准备了矿泉水向顾客发放。“今天店内人爆满,从中午到晚上一刻都没有闲过。如果要看车,周末就得早点来,从中午开始排队到进店,预计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浦东新区世纪汇汽车门店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他指向了商场远处的服装店,称最拥挤时,排队长龙一路延伸至商场另一端,预计超过百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体验过于火爆,多家门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支付完定金的用户能现场“插队”优先试驾,而没有付定金的用户,要等到试驾机会可能长达两周。此前3月29日,小米官方对此回应,门店预计试驾人数单店大约90-120人/天,现在预约大概等待3-5天。此前,小米SU7定金无法退还一事曾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舆论热议。有用户称,小米汽车支付定金后无法退还,是霸王条款。为此,小米汽车官微发布《小米SU7答网友问》表示,小米汽车APP购车流程中,关于主动锁单不可退,共计三次提示,并在最终“锁定配置”时直接弹窗提示。希望大家在锁定配置前慎重选择。小米表示,大定7天可退。但小米也提供了主动锁定配置的选择,一旦锁定配置也就意味着锁单完成,车辆将进入生产阶段,配置无法再次修改,这个时候定金是不可退的。观望居多,下单谨慎小米的第一辆汽车客户群到底是谁?记者走访多家门店发现,现场还是年轻人居多,不少大学生也在观摩和试驾,还有陪同年轻人来“凑热闹”的中年人。尽管现场十分火爆,多位消费者向记者坦言,主要是围观一下,但暂时不考虑购买。“现在暂时还不想入手,因为觉得还会再降一波价格。”一位消费者向记者表示,“现在20万元-30万元价格段可以选择的汽车类型很多,可能过几个月就会有价格更低的产品,科技类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另外,有多位消费者向记者“吐槽”了汽车的空间不够宽阔,“后排座位稍显拥挤,前排的驾驶座也有些伸展不开腿部。”一位较为高大的消费者坦言,“后排不适合坐两个成年人,小孩坐坐还比较合适。总体而言,作为家庭用车可能会空间不够,还是比较适合单人或是双人驾驶。”不过,也有消费者表达了对小米汽车的肯定,“价格确实比较合理,另外,相比国内其他新势力品牌,例如蔚小理等,还是会选择小米SU7,要么就直接加钱,冲一冲宝马、奔驰和特斯拉。”浦东新区世纪汇门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场主要还是试驾、体验的多,但现场下单的人数并不多,“这和汽车消费的性质有关,一般人需要考虑2-3周时间才会决定买不买,除非本来就是小米的铁杆粉丝。”此外,记者电话联系了多家北京的小米汽车门店,北京合生汇汽车体验店客服表示:“队伍没有中午长了,但也要排队。”目前该店实行限流措施,用户通过叫号体验实车。北京荟聚体验店则表示,在晚上8点半时,门店中仍然挤满了前来体验SU7的用户,“排队进店就需要一个小时以上”。新能源汽车内卷加剧:同行如何迎战?此前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在公布售价后,台下前来捧场的蔚小理创始人们露出一副值得玩味的表情。有网友调侃,这是雷军请他们观赏了一台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之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眠》。小米汽车的发布,无疑对同行造成不小压力,不少车圈大佬在表达祝福同时,也隐隐流露出一股紧张之意,在发布会后,蔚来CEO李斌与雷军同屏拍摄视频并坦言:“你今天这个太猛了,我们在后边乐道(蔚来第二品牌)都不好定价!”魅族科技则发文表示,“老对手,向前同行,欢迎小米汽车加入手车互联新战场。”如今价格战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旋律。今年春节刚过,比亚迪率先打出降价牌,宣布秦PLUS和驱逐舰05两款车型荣耀版上市,一举将插混车型价格首次拉入7万元区间。在比亚迪官宣降价之后,就有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启源、哪吒汽车、北京现代、别克汽车6家车企跟进宣布相关车型降价信息。谈到定价策略,3月28日,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纯电汽车行业,除了特斯拉之外,我也不知道哪家还在赚钱。小米汽车SU7的定价既要让消费者觉得我们有诚意,同时其中的亏损也要我们能够扛得起。22.9万是我们原来的定价,顶配版原来的定价是35万,但后来(车企降价)把我们搞蒙了,所以我们决定诚意做到底,标准版定价就比model 3低3万,MAX版就定在了29.9万元。”据华泰证券分析称,小米SU7位于20-30万元价格带,对应160万辆的市场容量。标配版与Pro版竞品为特斯拉Model 3(月销2万辆)/极氪001(月销7000辆)/极氪007(月销5000-6000辆)/比亚迪汉EV(月销5000辆)/比亚迪海豹EV(月销2000辆)/宝马i3(月销4000辆)。Max版可对标蔚来ET5(月销1000-2000辆)/阿维塔12(月销1000-2000辆)/小鹏P7(月销2000-3000辆)/大众ID7(月销1000辆)。华泰证券称,SU7标配版的续航可超越Model 3长续航版,且造型颜值高/科技感足/生产优势,期待其上量冲刺月销售8000-10000辆。“小米SU7的定价整体来看还是性价比很高。”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以Model 3为例,小米整体空间比Model 3大,功能更多,而价格却还要便宜,所以整体来说确实有吸引力。在小米推出这样一款性价比车型后,别的车企跟着降价应该会成为一种趋势。”张翔认为,目前智能汽车普遍存在软件数量较少、功能较为单一的问题,小米作为手机制造商入局,可能会提升汽车行业的整体软件体验,为行业树立新的标杆。“当下车企价格内卷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同质化,供过于求,部分车企必须通过降价促销才能打开市场。要打破内卷,最好的办法就是创新。”张翔表示。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Vision Pro国行发售在即 买美版的人却更多了

Vision Pro国行发售在即 买美版的人却更多了 相比跌破发行价后降价至22999元的美版Vision Pro,同样256GB配置的国行版,售价则高达29999元,比美版高出了一部iPhone 15 Pro Max的价格。 “硬件上没差别,国行上线后,切换国内ID就能下载和使用国内的APP。国行版的价格高,是因为需要支付额外的进口税和增值税。”王宇铭说道。在决定付费体验前,王宇铭不是没想过到官网上预约免费体验,但最早的体验日也要排到6月28日,且一约难求。趁着Vision Pro国行发售在即的热度,和王宇铭一样有体验需求的消费者或涌进线下体验店,或选择线上租赁,再次激活了Vision Pro的租赁市场。最近一周,提供Vision Pro相关体验服务的老周,明显感觉到店人数比之前多,“上一次体验人数的高峰期还是美版上线的时候,这次国行上线的消息一出,到店体验的人更多了。”但事实上,Vision Pro共享服务或在更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消费者和企业刚需。在北京瞬维空间科技有限公司CEO宋磊看来,目前阻碍用户购买Vision Pro的因素一是价格,二是舒适度,三是日常高频的使用场景。“Vision Pro目前的主要受众广泛来自于以科技和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消费群体,B端和开发者也是主要的购买和租赁力量。”Vision Pro在美国开放预购后,一度掀起了热潮,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数码爱好者和博主前往美国买货。但很快,Vision Pro设计笨重、佩戴体验差、价格高昂等问题开始被消费者诟病,甚至爆发了退货潮。如今,国行版发售在即,库克在近期采访中表示“对国行Vision Pro充满信心”,并透露钉钉、抖音VR直播、咪咕视频、淘宝、腾讯视频和微博等热门应用,均已完成国行Vision Pro的适配开发。但比起Vision Pro在美国开启预售后所掀起的一机难求热潮,开放预购3天后,国内苹果官网仍可订购。信心满满的库克,或许也要提前担心下国行版Vision Pro起售价会不会破发了。Vision Pro国行发售的消息爆出后,经营Vision Pro租赁生意的老周,切实感受到了国行发售对线下体验生意的带动作用。最直接的体现之一是,美版价格开始有所回升。老周表示,比起国行256G 29999元的售价,美版256G之前已经降到了23000元左右,两者相差接近7000元。“所以现在美版的价格反而有所回调,256G已经调整到接近25000元左右。”国行Vision Pro到来之前,与美版价格一同滑落的,还有老周的租赁生意。今年2月份,老周在朋友圈发布的租赁价格是“一小时200元,1500元/天”,但如今一小时的体验价降到了100元,500元就能租一天。“一方面错误地估计了供给需求,认为产量有限,结果供应充足;另一方面,一些提前购买的尝鲜者感到鸡肋,产品吃灰,也流通到租赁市场,因此价格逐步走低。”不过,老周表示,降价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跟国行发售基本没有关系。“除了头部几家,之前囤货的批发商基本都赔钱了。”据老周介绍,搞源头货的代购不囤货,货到了就找中间商接手,所以他们不会赔钱,赔钱的都是囤货的批发商。“由于需求降低,从3月份开始价格一直下降,出手慢的话一台赔上个八千到一万的也有。这也导致了大家恐慌性抛货,你一台赔一千元,那我就赔两千,总好过最后一台赔上四五千。”赔得最惨的当属那些以为价格会反弹的批发商。“我认识的一个深圳的批发商,手里大概有100多台货,每台最少赔了六七千元。”老周也同样经历了抛售阶段,但因为囤的货少,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现在大家手里都没多少存货了,Vision Pro给我们这些中间商们上了一课。”对于未来租赁生意是否会趋于平淡,老周则表示,现在的租赁价格已经处于合理区间,应该不会再降了。“就像二手电脑租赁的生意一直存在一样,3万元的Vision Pro租赁需求也会一直存在。如果供给大于需求,我就直接把二手机器清掉就好了,反正Vision Pro租赁也不是我的主营业务。”在北京合生汇经营“Vision Space空间互联V吧”的宋磊,则通过开辟新消费场景的方式,抵消Vision Pro租赁价格变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国行Vision Pro开启预购一周前,宋磊公司自研的Vision Pro应用场景的剧本软件上线,并举办了线下剧本杀活动,“目前已经建了多个社群,线下剧本杀活动也将持续举办。”在宋磊看来,目前Vision Pro国行发售对线下体验并未造成影响,基于Vision Pro应用场景的社群活动也将进一步促进空间的使用率和项目复购率。而且,随着国行Vision Pro到来,宋磊的生意也变得更好了。国行版预售的前一天,店里就接待了近60位体验者,团队成员一直忙到晚上11点才关店回家。“国行发售的消息带动了一部分普通消费者尝鲜,但实际上科技发烧友们更早就开始体验了。”宋磊表示,从Vision Pro美国上市到现在服务体验人数超过了3万,月均体验人数稳定,租赁价格也一直没变,维持在98元每小时。高昂的售价、较差的佩戴舒适度、尚不完善的生态建设等,共同为Vision Pro的租赁生意提供着生存的土壤。除了是一名科技发烧友,王宇铭还是一名果粉,手机、电脑和音箱等设备都买的苹果,因此,Vision Pro在美国上线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关注了。但面对被黄牛炒得翻了一倍的价格,王宇铭并没有着急入手。“从3月开始,代购的价格每天都在降,我看到的最低的时候,256G售价甚至降到了2.2万元。”据王宇铭观察,国行发售消息放出来后,美版价格反而有了小幅度上涨,同样256G售价有些已经调整到2.5万元了。王宇铭上一次体验Vision Pro还是2个月前,在北京车展上,奥迪展台陈列了一辆汽车的底板和轮胎,并准备了五六台Vision Pro供消费者体验。戴上头显设备后,王宇铭的眼前出现了虚构的整车画面,并将最高时速状态、电池和尾灯等分别进行了模拟演示,虚拟和现实的融合令王宇铭感到震撼。“但总体而言还是演示,交互很少,甚至没有用到眼神追踪。”于是,在国行预售前夕,王宇铭还是决定通过线下体验,最终决定是否购买。一个小时的体验过后,王宇铭决定直接从店里提美版的货,“主要考虑的还是价格,(512GB版本)两者毕竟相差了三千多元。而且美版的语言也可以选择中文,硬件设备上基本没差别,国行开售后,切换到国内ID,我觉得体验感上差别不大。”在王宇铭看来,产品目前在舒适度和应用场景上的确有不足,“目前我能想到的应用场景也就是娱乐和剪视频,未来随着生态的完善,应该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但作为科技发烧友,他还是忍不住想第一时间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同样作为科技发烧友,李显则早在3月就通过租赁的方式体验过Vision Pro,“当时和几个朋友一起租的,5个小时700元,有专人送货上门并辅助使用。”不过最近,李显在朋友圈看到,之前租他Vision Pro那个人已经把价格降到了500元/天。国行发售在即,李显决定等产品出到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时候再考虑购买,“现在这种手捏的设计只适合轻度用户,重度用户可能还是要配手柄。另外,重量至少也要再减少三分之二,佩戴10分钟我就想找个颈托戴上。”虽然产品舒适度的问题影响了李显的购买决策,但Vision Pro仍然给他带来了视听上的震撼,“Vision Pro普及后,最先受到冲击的应该就是电影院和环球影城这类的游乐场。也许再过个几年,电影院就会成为像录像厅一样的历史产物。”作为普通消费者,90后女生王娅莉也带着好奇走进了线下体验店,在娱乐设备已经有Pico的前提下,她对Vision Pro预设的购买动机是生产工具。“我更关注Vision Pro的实用性,尤其是在写作和绘画方面。”作为内容从业者,在...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