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下心理学专业的友邻曾经提供的厌食症数据。

转一下心理学专业的友邻曾经提供的厌食症数据。 我们可以不认同任何人的观念和立场,但不能调侃贬低侮辱一整类病患的疾病,不能用政治立场为疾病归因,不能为了立场去传播关于疾病的错误信息。 过去几年,科学政治化、疾病政治化、预防和治疗政治化,造成的恶果还不够多吗? 我们用了20年时间,才初步把抑郁症从被无视、被讽刺、被荒诞归因的深渊里拉出来。 很多人把抑郁症当作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讨论是从张国荣去世才开始的。 此前要么觉得抑郁症不算病,纯属矫情脆弱;要么觉得抑郁症只是性格问题,坚强一点就好了;还有去抑郁症患者那里晒美食晒各种人间美好图片的“善意挽救”。 而我们对厌食症的认知更落后更稀薄,厌食症患者整个群体更不可能光明正大出现在公共场域得到公正的讨论与社群支持。 它的成因与抑郁症同样复杂,它的致死率更高,它的治疗方案更不成熟,它的相关误解与歧视更多。 但至少有两点,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停止对疾病的政治化利用,停止非专业人士对疾病的妄自揣测。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们可以不认同任何人的观念和立场,但不能调侃贬低侮辱一整类病患的疾病,不能用政治立场为疾病归因,不能为了立场去传播关于疾病的错误

我们可以不认同任何人的观念和立场,但不能调侃贬低侮辱一整类病患的疾病,不能用政治立场为疾病归因,不能为了立场去传播关于疾病的错误信息。 过去几年,科学政治化、疾病政治化、预防和治疗政治化,造成的恶果还不够多吗? 我们用了20年时间,才初步把抑郁症从被无视、被讽刺、被荒诞归因的深渊里拉出来。 很多人把抑郁症当作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讨论是从张国荣去世才开始的。 此前要么觉得抑郁症不算病,纯属矫情脆弱;要么觉得抑郁症只是性格问题,坚强一点就好了;还有去抑郁症患者那里晒美食晒各种人间美好图片的“善意挽救”。 而我们对厌食症的认知更落后更稀薄,厌食症患者整个群体更不可能光明正大出现在公共场域得到公正的讨论与社群支持。 它的成因与抑郁症同样复杂,它的致死率更高,它的治疗方案更不成熟,它的相关误解与歧视更多。 但至少有两点,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停止对疾病的政治化利用,停止非专业人士对疾病的妄自揣测。 【补充】厌食症的死亡率是10%,抑郁症的死亡率是3.5%

封面图片

作为一名确诊抑郁症八年、美国本科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斗胆讲一讲【如何预防抑郁症】、【如何帮助你身边抑郁的朋友】。

作为一名确诊抑郁症八年、美国本科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斗胆讲一讲【如何预防抑郁症】、【如何帮助你身边抑郁的朋友】。 昨天看到一个大号发微博说,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年轻人有抑郁倾向,抑郁症好可怕,怎么预防? 这个问题仔细一想,非常有意思。 中国的抑郁人群有五千多万。年轻人和儿童抑郁的比例在逐年升高。而问一问自己,有任何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告诉过你,该怎么从抑郁中自救吗?从来都没有。 你意图求救,他们嗤之以鼻,甚至可能会说,你就是想太多了,睡一觉就好了。于是你戴上面具画上笑脸,黑暗中被稻草压得粉身碎骨。 - 我写这篇,只想写一写「关于抑郁的真相」,以及「如何预防抑郁」。 ▎1. 为什么要加一个括号写“抑郁(情绪)”? 目前在美国,所有的精神疾病确诊都依据一个权威性的手册,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类似于名录,记录了每个心理病症确诊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手册里写明,满足至少 5 个症状、并不间断持续两周以上抑郁情绪(“same 2 weeks”)、并与之前相比生活或行为受到明显影响的,才被考虑被定性为”抑郁症“。是的,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经历过抑郁情绪。它就像开心、快乐、难过、生气等所有情绪一样,是会不规律出现的情绪。 只有长期、不间断地、影响生活质量、并与多个症状同时出现时,才需要引起重视。因此,「不是经历了抑郁情绪,就是得了抑郁症。」 ▎2. 同理,电脑上的心理测试也少做。我们在本科学习心理疾病确诊的时候,没有见过其中任何一个。不要没事吓自己。 ▎3. 抑郁是一种病,它就像感冒发烧,不是你的错。 ▎4. 很遗憾,人类目前并不知道为什么人会得抑郁症。我们只知道,先天和后天都有关系。事实上,几乎每一个心理疾病都有遗传的特质。如果亲生子妹有抑郁症,这个人有抑郁症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上 50%。 ▎5. 现有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和心理治疗。各有利弊。目前还没有万无一失的治疗方法。 ▎6. 抑郁可能出现的很突然,也可能消失的很突然。抑郁是可以自愈的。 ▎7. 当有人因为严重抑郁想死的时候,ta 真的控制不了自己,是 ta 的大脑暂时坏了。要帮助ta,不要怪 ta。 - 预防抑郁和自救,我尝试过几个有用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但也许可以试试。 ▎1. 抽血体检。 不要只查血常规,问问医生有什么荷尔蒙缺乏可能会导致困倦乏力、失去兴趣、性冷淡。 说真的,要不是去查了,我绝对猜不到我天生缺维生素D和B12,导致的症状和抑郁情绪一摸一样。后来我定期吃维生素,每天都像小学生春游一样开心。最近的一次体检,我又查出轻微甲减,症状是乏力困倦、打不起精神。因此每次我感觉到心态要崩,都会告诉自己:“我的维生素/甲状腺激素水平又捣乱了。”而不是“完蛋了,我又抑郁了。 “这样归因可以有效防止情绪进一步恶化。 有很多抑郁情绪的出现都是因为激素水平失调,测一下就知道了。推荐所有人都定期体检。 ▎2. 运动。 最好是那种,努力跨过一个槛后,会感到平静和身心舒展,甚至感动和感恩的运动。比方说跑步、瑜伽、跳舞、拳击等,需要自己去尝试和寻找适合你的运动。 运动中,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会同时分泌,特别是有镇痛剂效果的内啡肽,在运动后期逐渐开始分泌,治愈效果无与伦比。我曾经会在抑郁较严重时每天打拳,结束后会控制不住酣畅淋漓地哭泣。这种哭泣是好的。You should cry. ▎3. 与朋友、伴侣、家人谈论你的抑郁。 有研究证明,向亲密的人分享自己在经历的痛苦,对于抑郁的缓解抑郁巨大。不是在他们面前当作没事人一样社交徒增压力,而是与一个你信任、亲近的人坐下来,促膝长谈,谈论你感受到的一切,被拥抱和爱。和别人分享痛苦并不丢人,你很安全。 ▎4. 学习如何呼吸。 呼吸是冥想中最重要的环节。当人压力大、崩溃、焦虑时,呼吸往往是急促而短的。我抑郁最严重的时候,会感觉每天喘不过气,吸入的气只能到达嗓子眼;相反,如果你的呼吸长而平缓,像婴儿般腹式呼吸,你多半不会经历焦虑或抑郁。之前我男朋友在寺庙冥想的时候,主持对他说,当你能做到一次呼吸长达 60 秒 对,慢慢地,吸入肺再呼出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扰乱你、摧毁你、焦灼你。 怎么学习呼吸/冥想?有很多冥想软件APP有语音引导,我自己在用的叫 Peace、潮汐这两个,还有助眠的语音引导。可以下一个,每天早上和入睡前,花 10 分钟练习。 ▎5. 对于抑郁不严重的患者,谨慎考虑吃药治疗。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目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款抗抑郁药无副作用。去年我第一次尝试吃抑郁药,接着我凌晨两点被送进医院急诊室:睡梦中惊醒,心脏痛,喘不过气,眼前出现幻觉,全身麻痹,满嘴血腥味。去医院检查心电图,又无异常。当时三甲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开药的时候告诉我,这已经是副作用较小的进口药了。 除此以外,在正统的心理治疗中也明确写道,所有的抗抑郁药都有两个致命弱点:a. 情感平淡化。你感觉不到痛苦,自然也感觉不到快乐,所有事件给你的感觉都是一样的,麻痹而飘飘然的。药物用一层白布盖住了痛苦,也盖住了你的全部。b. 戒断反应。药物永远无法根治问题,只能掩盖问题。当你尝试停止服药,很多人会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甚至可能自杀。 ▎6. 心理医生可以看,要够有钱,并且耗得了时间。 真正帮了我的,是1-4点作为习惯充满我的生活。作为一个曾经的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学学生想说,现在抑郁症治疗的发展还路阻且长,但普及抑郁症知识、预防抑郁的方法、积极帮助正处于抑郁中的朋友,是每个人都该做的,能救人一命的爱。 I can feel your pain. 我与你同在,这个世界值得。 source: 微博 标签:#好文分享 频道:@sharebooks4you 群组:@sharing_books4u

封面图片

资源心理学书籍大合集 129本畅销书

资源心理学书籍大合集 129本畅销书 资源简介:129本著名心理学畅销书,保你一次学到饱。你值得拥有! 链接:【阿里云盘】点击获取 关键词:#心理学 #情绪 #启蒙 #专业 #畅销书 #心理学合集 #阿德勒 #弗洛伊德 心理学大师 #心理分析 #心理治疗 #理论 #实践 #社会科学 #心理科学 #脑科学 #抑郁症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 #治疗 #疗愈 #现代人自救 #中年人 #你值得拥有 频道合作 • 云盘投稿 • 云盘搜索

封面图片

为什么人们宁可不停地劝抑郁症患者,也不带他们就医?

为什么人们宁可不停地劝抑郁症患者,也不带他们就医? 搏小白心理的回答 在我们的社会中,抑郁症患者常常被告知“振作起来”,而不是被带去看医生。你可能会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生理疾病,为什么还要用无效的安慰代替专业的医疗呢? 这里面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也很残酷。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充满了误解和恐惧,他们宁愿选择“看不见”患者的痛苦,也不愿面对这种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疾病。 首先,让我们打破一个常见的误区:抑郁症并不总是被视为一种真正的生理疾病。 虽然医学研究已经表明,抑郁症与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有关,但在许多人的眼中,抑郁仍旧是个性弱点或情绪问题的表现。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人们更倾向于用道德评判来代替医学帮助。 其次,「带他们去看医生」这个行动需要的不仅仅是意愿,还需要对抑郁症有足够的认识和同理心。不幸的是,即便是在今天,很多人仍然觉得心理问题是私人问题,不应该外泄,更不用说公开寻求心理咨询了。这种观念限制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正面行动。 再来看看我们的社会环境,抑郁症常被标签化,患者被视为“无法自理”的弱者。 这种标签不仅伤害了患者的自尊,也使得他们的亲友因为害怕被连带标签化而选择回避。因此,劝说成了一种表面上的“关心”,实际上是对问题的回避。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回避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对心理疾病的恐惧,对改变现状的恐惧,甚至是对面对自己潜在问题的恐惧。这种恐惧,加上对抑郁症认识的缺乏,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阻碍有效治疗的社会氛围。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是不是每次当我们对抑郁症患者说“你要开心起来”时,其实是在对自己说“我无法帮你解决问题”?这种心态的改变,需要社会大众、媒体乃至教育系统的广泛参与和正面引导。 如果我们能够将心理健康的问题,像对待普通的生理病一样去正视和处理,也许我们可以拯救更多像抑郁症患者这样无声受苦的人。你认为,这样的社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吗? 大家怎么看?这种改变可能吗?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搏小白心理)

封面图片

片名:抑郁症和我又名:Depression And Me / Alastair Campbell: Depression and

片名:抑郁症和我 又名:Depression And Me / Alastair Campbell: Depression and Me 地区:英国 首映:2018 主演:阿拉斯泰尔·坎贝尔 类型:纪录片 简介:无论你怎么称呼它,疾病抑或这种状态,影响着数百万人,但它经常是隐形的,大脑中究竟在发生着什么?来一探究竟并看看现代科学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手段!片长: 60分钟。IMDb: tt8788104 #抑郁症和我 影片已上传 点击下方搜索 【优影臻享】@Youxiu_bot

封面图片

解码抑郁症:全球研究揭示200多种相关基因

解码抑郁症:全球研究揭示200多种相关基因 这项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了 50 多个新的遗传位点(位点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特定位置)和 205 个与抑郁症相关的新基因,这是首次对不同血统群体参与者的重度抑郁症遗传学进行大规模的全球性研究。这项研究还展示了药物再利用的潜力,因为其中发现的一个基因编码了一种常见糖尿病药物所针对的蛋白质,同时也为可能开发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指出了新的靶点。抑郁症研究中的基因多样性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但人们对它的发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利用大数据进行的基因研究为了解这种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发现了数十种与抑郁症有关的基因,其中每种基因单独使用只会使患病风险略有增加。它还有助于找到新的药物靶点,但迄今为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血统的人身上,研究人员说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尤其是对于抑郁症这样复杂的疾病。这篇新论文采用了多种基因研究方法,包括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对以前发表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以及全转录组关联研究。国际研究小组审查了来自多个国家的 21 个研究队列的基因数据,其中包括近 100 万名非洲裔、东亚裔、南亚裔和西班牙裔/拉丁美洲裔的研究参与者,包括 88,316 名重度抑郁症患者。这项研究在确定与抑郁风险有关的基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既发现了新的联系,也加强了先前的证据,并展示了一些对药物开发有潜在影响的基因,如 NDUFAF3。NDUFAF3 编码的蛋白质以前曾被认为与情绪不稳定有关,而二甲双胍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对二甲双胍的动物研究表明,它可能与抑郁和焦虑的减少有关,因此这一最新发现进一步表明,可能有必要对二甲双胍和抑郁进行更多的研究。研究中发现的其他基因可能与抑郁症有生物学上的联系,如与一种参与目标定向行为的神经递质有关的基因,以及编码一种以前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蛋白质的基因。显示非洲、欧洲、东亚和西班牙/拉丁美洲群体之间全基因组遗传相关性的曲线图。着色的深浅反映了相关性的强弱。每个单元格中还显示了估计系数和标准误差。我们只显示标准误差小于 0.3 的估计值;否则,该区域将显示为灰色。抑郁症治疗的新视野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在不同祖先群体中的遗传点击率重叠程度低于预期,约为30%(根据研究小组开发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用于衡量在一个祖先群体中发现的遗传关联适用于另一个祖先群体的程度),这比之前在其他性状和疾病中发现的重叠程度要低。因此,在不同样本中研究抑郁症更为重要,因为有些研究结果可能是针对特定祖先的。主要作者 Karoline Kuchenbaecker 教授(UCL 精神病学和 UCL 遗传学研究所)说:"我们在这里毫无疑问地表明,除非我们克服遗传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在全世界不同人群中寻找病因,否则我们对抑郁症等复杂疾病的了解仍将是不全面的。""以前发现与抑郁症风险有关的许多基因实际上可能只影响欧洲血统人群的抑郁症风险,因此,为了使基因研究有助于开发出能够帮助所有血统人群的新药,我们的基因数据集必须具有适当的多样性。"库琴拜克教授与孟祥瑞博士、博士研究员乔治娜-纳沃利(Georgina Navoly)和奥尔加-吉安纳科普洛(Olga Giannakopoulou)博士共同领导了这项研究,参与研究的合作联盟包括精神病基因组学联盟重度抑郁障碍工作组、中国嘉道理生物库合作组、23andMe研究团队、基因与健康研究团队和日本生物数据库项目。Kuchenbaecker 教授补充说:"这是第一阶段的发现工作,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确认这些新靶点,但首先找到这些靶点是一个巨大而重要的挑战,尤其是对于这种急需新药治疗的疾病来说。"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