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广告创意公司啊,能力实力也就那样,靠着三板斧吃遍新消费公司,但toB是真的厉害。

#内幕消息 有些广告创意公司啊,能力实力也就那样,靠着三板斧吃遍新消费公司,但toB是真的厉害。 这里的toB是指to Boss,把老板唬的一愣一愣的,一个个全被PUA了。 三板斧是啥呢? 给用户写信,爹味教育消费者和市场,以及: 让老板出镜,代表品牌发声。 老板懂个屁呀!老板都没做过消费者调研,老板都没参与过品牌屋建设,老板除了会开会做决策,老板懂个屁呀! 打着“中国第一文案”的旗号招摇撞骗,也就国内新消费老板们适合被割韭菜了。 这种公司啊,真的,这才是教父呢,这才是宗教呢,这才是意见领袖呢。 真的牛逼。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2023下半年消费品公司和个人思考

#内幕消息 2023下半年消费品公司和个人思考 今年经济真的差,真的差到方方面面 连我妈说,最近卖 连浙江湖州小城镇上都辐射到了hhh 说最近门店业绩下降了,买贵烟的人比去年都少了。 我妈作为德清当地体量还算比较大的门店, 居然都能感受到消费降级了。 接着讲讲我最近在做的事儿和对当下消费品公司的思考。 创业就千万不要考虑上海招人了 真的太难了hhh 1.上海人力成本过高 , 7月调整了五险一金,在上海最低的社保缴费基数是7.3k。一个人至少要花7k Hhhh 这个钱在三四线都能找2个了,效果还未必比上海差。 2.在上海生活的人大部分追求life balance ,周末下班时间愿意主动加班的非常少 。 大部分prefer 一份工作薪资过得去,一定要自己的生活。我接触的99,00后都是这样的!非常努力的太太少了 人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人海战术非常不适合上海。 我最近在尝试招线上人员 ,线上的实习生和 ,线上合作的内容营销岗和销售。 说实话 虽然才开始,效果还可以。 线上的岗位是否拿结果核心还是几个点 : 负责业务定的目标是什么,拆解到每个具体的kr怎么做,每个路径如何实现。(这个绝对需要负责人sop ,把怎么做写清楚,以及考核每个路径的kpi ,而不是只有结果kpi ) 实习生,还是其他岗真不怕白纸,怕的只有是懒。hahah 领悟性会影响天花板,但不会影响平均值。 招人这个动作背后本质也是后疫情时代的成果. Freelancer , 超级个体,移动办公就是打破传统只给一个企业打工的steretype , 只要你能拿出结果,我管你在哪里打工 以及工作几个小时。 大部分公司市场部门都在末尾淘汰 ,不是卷也不是公司不想留人, 环境这么差 消费品公司真的不赚钱 ,如果员工还每天吊儿郎当 谁看得过去。 我对团队员工的最最最低诉求,是自负盈亏。如果算一笔账,抛开各种成本连你的薪资都cover 不来哪个企业会继续留你呢。 另外 我讲一下目前大部分消费品公司需要的人: 目前应该需求岗位最高的还是能带来销售的 (内容岗,bd 岗 业绩都是for销售额 ) 1.白纸但足够聪明 。 虽然底薪比较低 ,你可以通过谈offer时 问清楚绩效和提成。了解自己入职后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的收入range 2.拿到过大结果,甚至可以操盘的岗 。你需要懂策略且自己会执行。没有闭环的策略没有任何意义。现在还不在一线做业务的负责人真的战战兢兢 。懂业务的老板问一些具体数据的细节 大概就能摸清一个人的水平和底子. 另外 讲讲每个打工人的出路,我的建议。 首先抛掉今年公司还会给你涨薪的妄想。 拜托 企业能苟着就很不容易了(除非今年很赚钱的一些一小部分赛道 ),既然你的工作很难给你涨薪。 你需要做的是2件事 1.在你的工位上做好的你工作,提升自己的技能,尽可能迎合2023的整体动向去做业务的升级。别想混日子,下个优化的就是你 2.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和老板谈新的业务,利润分成和奖金。 很多老板不愿意直接涨固定薪资,但是他不会拒绝新业务分润给团队 。如果这都不肯,这家公司可以say goodbye了 . 如果业务做起来,以及达成预期结果了 ,你获得提成和奖励 也就是变向你涨薪了。 3.做自己的ip ,你可以分享任何你感兴趣的领域,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出去,流量的价值是巨大的。 当你把自己产品化,利用社交平台的杠杆和势能,实现变现。相比打工你单位时间只能得到一份回报。但你做自媒体,抖音红书会帮助帮你把自己产品化,单位时间的回报是之前的几倍甚至几百倍。 这次是社交媒体对于人而言,最大的魅力。 其次,这项技能也是每个企业需要的香饽饽,是你简历里的highlights . 相信我,没有老板会拒绝自媒体懂流量的员工。 如果你读到这里,恭喜你辣,和我一起开启2023 下半年正能量的生活吧。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领域实现闪闪发光的自己, 尽管大环境如此,要有相信自己可以变好的信心和冲破人生天花板的决心。 2023.0701 Superdian 最后祝我29岁生日快乐,我也坚信我终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封面图片

结束了在欧胡岛的愉快暴走一天,把东岸全部干了一遍。

结束了在欧胡岛的愉快暴走一天,把东岸全部干了一遍。 今天遇到一个中国上海老阿姨版的邓文迪, 是我的地陪司机加向导,一路上一直在聊她的 40 年奋斗历史,值得我为她写一篇文章那种程度了,好精彩。 时代的风,有时候对普通人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些时候是一座山,推不动的山。 对于这位阿姨,她的风是日本的前夫、美国的现任以及中国、日本、美国的繁荣。 一个 60 岁的人折射出全球化与中国改开的一代出国人儿啊。 一、 阿姨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就去日本的一代, 在日本呆了 10 年,经历了日本最繁荣的时期。 怎么去的呢,真的很奇妙的姻缘,她的前夫是中日混血,在日本定居之后被派到上海考察中国市场, 然后遇到了当时很漂亮的她,当时就闪婚,然后上海结婚之后,去日本移民,直接拿护照。 在那边打工,赚日币,然后 5 年之后,回中国用外汇券买中国房子。 这位姐姐牛逼啊,当时就把自己的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部干到东京去了。 据她说,当时觉得东京风里都是钱,80 年代的中国工资一个月等于东京打工一天。 我说哪有这么夸张,她说当然有啊,打 3 份工,便利店厨房还有兼职文员,不要命的带着兄弟姐妹赚钱。 二、 大姐有钱了之后,就在上海买房,买房的契机在于外汇券、外汇房。 中国当时计划经济尚未全面开放物价,外国入境需要用外汇券购物,还有可以用美元买的房子。 当时 10 万一套的房子,哪怕外汇券买,也便宜的不得了,有钱了就兄弟姐妹合伙买房, 于是钱又滚起来了,在东京 10 年学会了日语,混的风生水起,一边炒房子,一边继续打工。 大姐没读书,所以一直干服务业,但是就是这么会来事儿,一边炒房,一边继续赚钱。 三、 大姐和她前夫感情破裂于她通过房子完成阶层跃迁之时, 前夫和她分居多年,当时是碍于要在日本永居,所以没离婚。 中途自己出来度假,来了一趟夏威夷,爱上了,直接决定,携巨款来夏威夷生活。 然后跟日本前夫说,好聚好散,财产切割,此时日本前夫并不知在中国有多少财产, 于是成功跑路夏威夷,几年之后,日本前夫癌症去世。 四、 在夏威夷,为了留下来,在当时 90 年代的时候,找了黑中介办理留学签证, 然后通过留学签证在中国商店、中国餐厅继续打工, 当时这大姐在国内已经很有钱了啊,她弟弟在她操盘之下,去了日本读博士,然后在日本定居,成为了日本的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家庭。 父母是上海人,去了不习惯,于是兄弟姐妹留在东京,父母还在上海。 在夏威夷的时候,单身 10 年的时候,认识了现在在一起 18 年的现任。 一个美国服役 30 年的白人海军上校,说当年非常喜欢亚洲姑娘,和前妻离婚之后, 在夏威夷基地工作的时候,在 party 认识的,然后就 Date,于是就开始谈恋爱。 五、 这位现任和她在一起 18 年,在一起 5 年之后帮助她拿到了护照, 看了照片,确实是美国真上校,现在定居夏威夷,70 岁的一个白人老头了。 在德州长大,然后去纽约生活上学,跟着父亲,然后当兵之后,30 年专门稽查海军税务的专业高级军官, 她和她老公去了 3 个月德州,她跟她老公说,要我还是要德州,你选。 于是老公和她一起来了夏威夷生活。 六、 现在大姐每天自由职业导游铁子,会开车,会讲日语,会讲英文,会说中文, 三个语言的人类都可以接待,而且还可以自己当司机,司机 + 导游双重身份, 很自由的选单子接待。 老公已经退休了,美国上校持续服役那种,待遇比较好,医生护士都是上门护理。 她后女儿 40 多岁,不经常来,好相处,她自己和她老公在夏威夷买了一个 100 多平的公寓, 她说现在老公都不知道她在国内的生意和资产情况,但是在一起 18 年,有默契了。 前个月刚刚有生命危险,然后现在脱离危险了,老头每天起来都要喝咖啡,6 点就醒了。 她不在家,就叫美国联邦派护工,在家就自己照顾。 现在在夏威夷 28 年,圈子里有很多军嫂朋友,还有很多亚裔朋友,算是夏威夷华人地头蛇一枚。 大姐说,以后你有中国朋友来,找我,提我,好使。 我说,好的姐姐。 七、 我问她和她老公的关系怎么样。 开车途中听她和她老公打电话,她老公在预约她的 Schedule,要和护工互补, 她说,她老公是天主教徒,但可以接受她是无神论,她老公是共和党人,说川普不是什么都坏。 她和她老公不讨论政治,她老公也不会告诉她投了谁, 她跟我说,在美国一定要时刻警惕,小心被抢被偷,夏威夷之外的一切地方,不要晚上出门。 我问,美国人也这样吗。 她说,当然啊,美国人更小心了,被抢被偷怕了啊,基本上美国很少有夜生活的。 晚上都在屋子里,和亚洲不一样。 夏威夷整个岛,100 万瓦胡岛上,6 万华裔,但是大陆人只有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台湾和东南亚华裔, 但是韩国人和日本人超级超超级超级多,夏威夷一套别墅 500 万刀,全美有钱人都在这里来度假, 稀缺的海滩,给我指,这是 Sony 老板的,这是谁谁谁的,如数家珍。 又会说英文,又会讲中文,还有一个白人老公,我问她有没有种族歧视啊美国, 她说太多了,太多了,她都让她老公去交涉的。 以上,我震惊并长见识,时代的红利造就了一个上海版邓文迪的故事。 我想说,上海人到哪里,都改不了上海人的特质,还是洋气,还是要嫌东嫌西, 还是说普通话要加一个「呀」,好的呀、对的呀、这才对的呀,这才好吃的呀,这才是来享受的呀。 阿姨牛逼,上海人类牛逼,中国人的勤奋钻研也牛逼。 今天开眼了。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