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的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的情况,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关键信息点:

视频号的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的情况,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关键信息点: 1⃣视频号目前的变现方式主要有打赏和广告两种。 2⃣视频号也开始通过直播切入直播电商领域,未来视频电商是一个潜力较大的变现方式。 3⃣公开数据:视频号的广告负载率目前不到3%,低于同行10%的水平 马化腾和张小龙都押注的视频号2024年会火吗?我觉得一定会!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贾跃亭再回应个人 IP 商业化:贾跃亭称所有个人收益用于还债和造车

贾跃亭再回应个人 IP 商业化:贾跃亭称所有个人收益用于还债和造车 贾跃亭今日再次发布视频谈及个人 IP 商业化,他表示个人 IP 商业化的全部个人收益都会拿来还债、造车。贾跃亭称:“自己想做的不是简单的直播带货,而是通过模式创新、AI 技术创新,IP 电商全球化,中国品牌出海等几个维度来探索一条 IP 电商 2.0 的新路径,希望自己的失败经历让大家少踩坑,多成长。”(新浪科技) 来源:财经慢报频道

封面图片

贾跃亭:个人IP商业化全部个人收益拿来还债造车 争取早日回国

贾跃亭:个人IP商业化全部个人收益拿来还债造车 争取早日回国 贾跃亭表示:第一,将将会采取全透明化和即时视频沟通的方式,将我个人IP商业化的全部个人收益拿出来还债和帮助FF造车尽快还债,回国践行一个创业者的承诺。第二,希望我可以为中美市场、中国及全球海外市场发挥独特的桥梁价值作用。第三,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全球化的IP价值商业化,助力中国企业和商家产品出海和品牌出海,把中国的优质商品和供应链带到美国的海外,拉动中国的外需,解决各方痛点,聚沙成塔。当前欧美的IP电商还处于中国六七年前的状态,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同时也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成为优质产品和用户之间的纽带,对中国用户的消费升级和拉动内需贡献自己的力量。第四,我会奋斗路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知识,通通通通分享给所有我的关注者和支持者们。至少希望我的失败学能够让大家少踩坑,快成长,多成功。我也会邀请创业者和奋斗者朋友们加入我,一起分享我们的故事。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老高电商课堂 - 抖音直播带货运营系统课》

《老高电商课堂 - 抖音直播带货运营系统课》 简介:针对电商从业者与创业者打造的实战课程,聚焦抖音直播带货全流程,涵盖账号定位、内容策划、流量获取、粉丝互动、转化技巧等核心模块,结合案例拆解与工具应用,助力学员快速掌握高转化直播策略,提升店铺销量与品牌影响力。 亮点:系统化知识体系+真实案例解析、爆款直播间搭建技巧、平台算法与流量密码解读、高效团队分工SOP、低成本起号与投流策略,配备实操模板与数据优化指南。 标签:#抖音直播 #电商运营 #流量变现 #实战教学 #团队管理 #老高电商课堂 #短视频电商 #直播算法 链接:https://pan.quark.cn/s/360bdcdb805c

封面图片

AI伴侣商业化答案 被全球第二大成人网站找到了

AI伴侣商业化答案 被全球第二大成人网站找到了 如今,一家AI公司就从AI代聊入手,带领这些大V走出了一条AI时代的致富之路,让他们的收入整整涨了2-5倍。AI代聊的收费方式也很良心,按成单情况抽成。也就是说,只有AI撩动了用户的钱包,AI代聊才拿走这一单里的20%。如今,这家“神秘公司”已经与超过150名创作者合作,每天服务5万个用户,每月能赚200万美元。按这个比例算,AI代聊每月能给OnlyFans大V带来1000万美元的收入,全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要知道,Character.AI去年全年收入也不过区区1520万美元。相比Character.AI,OnlyFans无疑在AI伴侣商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01 /AI替代菲佣,OnlyFans流量大增在OnlyFans上,有很多网红明星,比如美国说唱歌手Cardi B。你只要付4.99美元的小费,就能和她们本人开启“深度”聊天。不过,OnlyFans上的网红大V们真的会和粉丝们聊天吗?真实情况是,这些月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大V,都会把聊天工作外包给菲律宾的“客服”, 让代聊来假扮自己和粉丝互动。▲OnlyFans官方在ins上的推荐内容2022年时,Reddit上有OnlyFans的外包公司员工开贴曝光,“OnlyFans 上的女孩实际上并没有和你说话……是我们在聊天”。评论区涌现大量前员工吐槽,意思也很简单:钱少事多,这活就不是人干的,很多人干一天就辞职了。▲第三公司前员工曝光工作内幕,并大肆抱怨其繁重的工作。(来源:Reddit)虽然又苦又累,但不得不说,代聊是个实打实的技术活。原因很简单,只要用户在聊天过程中,发现聊天对象是别人假扮,就很有可能打击他们的消费意愿。OnlyFans创始人Isla Moon曾表示:“很多粉丝只要察觉到一点点对方没有在认真说话,就会愤怒和不安。”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被AI解决了。从今年4月开始,OnlyFans用户神奇地发现,网红们的聊天不同以往,变得温情和有趣了。在较好的用户体验推动下,平台5月和6月的浏览量较4月大幅上升。▲OnlyFans网站5、6月的浏览量较4月大幅上升,数据来源:similarweb后来有人在Reddit点破了玄机:AI正在代替菲佣,与粉丝进行情话绵绵,而大部分人都没有发现其中的破绽。/ 02 /神秘代聊公司浮出水面,90%场景AI全托管一切的变化源于一家未命名的AI公司(下称“神秘公司”),他们找上这些大网红,推荐一个更稳定、能干更多活儿的AI帮他们聊天。AI代聊会与粉丝建立关系、发消息,基于创作者的个人风格和他们期望的互动类型。例如,某创作者的角色是通过展示“傲娇女友”的一面,来赢得粉丝的青睐,AI则会照着这个方向表演。在这个过程中,“神秘公司”基于大V们的过往聊天记录和人设,给每个大V精调模型,伪装成大V本人。他们把模型分成了几个模块,包括发送内容、理解内容以及聊天,每个模块依赖于不同的微调模型。▲有网友表示,当前(使用AI代聊的)OnlyFans,其互动是个性化的,这给孤独的人很大的吸引力。(来源:Reddit)在过去,外包代聊容易出现人设不一致的情况,因为真人雇员的流动性较大,而在一对一互动中保持人设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神秘公司”通过提高模型长期记忆的能力,使AI复制博主的个性、语境,并让AI发展出博主本人的行为设计,最终解决了一致性的问题。该公司创始人之一Jesse Silver近日接受访谈时表示,他们使用了记忆和DSPy技术去维持对话和了解客户偏好。(DSPY编程工具是一种集成开发环境,在Chatbot开发中,它可以用于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部署,从而提升对话机器人的智能和性能。)▲OnOnlyFans代聊公司的创始人之一Jesse Silver参加Spotify博客/ 03 /AI多线操作,助力网红收入翻5倍OnlyFans试用的AI代聊能做得不只是和粉丝情感互动,更关键的是,AI代聊还能制造话题,让粉丝们去买更多的定制内容。对于创作者们来说,每个月把自己100美元/部的小电影卖出去,“宠粉”是必须的。说白了,提高接单率和续费率,全要靠私聊。当粉丝和大V“替身”的对话气氛逐渐升温,粉丝膨胀的欲望亟需被满足,付费动力被激发,为更多定制内容下单,AI则完成了接单的整个流程。为了满足人们对成人话题的需求,AI聊天机器人的开发者已经弄出了各种的“越狱”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Prompt要求模型进行角色扮演,使内容能超出模型所制定的界限。为了推动“临门一脚”,“神秘公司”的AI代聊还做出一些精细化的工作流。例如,有的博主兢兢业业拍了几千条视频,视频主题各有不同,那AI会自动标记每条视频的看点。接着,在转化粉丝的过程里,AI可以推理判断粉丝的“爱好”,适时推荐一条能戳中你的视频。不仅转化率高了,聊天的效率也有了巨大提升。以前,外包代聊回粉丝是按顺序聊,很难同时回复很多人,有些粉丝等不及就走了。据网友透露,即使大V明星有一个24*7小时运行的聊天团队,每个雇员同时进行的对话数量也只有几个。现在不同了,AI不受线程限制,同时对接多个聊骚请求。 这感觉就仿佛在说,你们一起上吧,我赶时间。这接单率不就上来了。自从有了AI代聊,大V们的收入蹭蹭涨,平均收入提升了2-5倍。而且,AI代聊付费模式很良心,AI只有撩动了用户的钱包,“神秘公司”才会从这一单里拿走20%。这样按效果付费的模式,吸引了很多网红大V们主动使用。截至目前,“神秘公司”已经与超过150名创作者合作,每天约处理5万个用户,每月在创作者帐户中获得超200万美元的收益。按这个比例算,AI代聊每月能给OnlyFans大V带来1000万美元的收入,全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接近去年Character.AI全年收入的10倍。2023年,OnlyFans平台上的创作者数量达到310万。可以预见,AI代聊的致富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而OnlyFans大V暴富的故事,也再次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在AI创造的赛博世界里,机器人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电商巨头患上“流量焦虑症”

电商巨头患上“流量焦虑症” 一个微不足道的流量因子,一笔不到200元的订单,暴露了电商平台的流量焦虑。对用户好,不是平台良心发现了,是流量更值钱了。流量这个词,是互联网行业的高频词汇,每一个触网的人,都可以被抽象为流量。你在微信聊天,就成了腾讯的社交流量,去抖音刷短视频,成了字节的娱乐流量。这些流量被平台拿到手里,最后一定会被“榨干”,变现形态最优的是游戏,其次是广告,然后就是电商。电商是流量黑洞。过去,电商平台喜欢从内容平台给自己导流,阿里、京东、拼多多购买流量的费用都在百亿级别。在抖音自己下场做电商之前,淘宝一年要花费六七十亿元从抖音购买流量。京东、拼多多也在快手上大量投放广告。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新增流量急剧减少,抖音、快手做了自有电商,微信视频号发力直播带货,所有电商平台都开始大力做内容。图文种草、直播、短视频、短剧,各种能产生流量的内容形式都被装进了购物APP里。去哪里获取流量,如何“榨干”既有流量,成了摆在电商巨头眼前的一道难题。人从哪里来,钱往何处去电商平台对流量的不安全感,从平台诞生那一刻就存在了。以淘宝为例,它不像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从一开始就自带流量。它需要去站外(淘宝外)找流量,所谓“全网营销,淘宝成交”。很多公司都曾当过淘宝的流量入口。十多年前甚至有一批专职给淘宝导流的平台,如返利网、蘑菇街、美丽说、折800、楚楚街等,它们先用内容资讯、优惠券返利、特卖导购的形式吸引用户,然后把订单引向淘宝。但这些导购平台后来基本都没落了,一旦它们占据淘宝外部流量来源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限制淘宝不想受制于某个单一平台。这种不安全感,用马云的话说:淘宝的流量来源应该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如果某些大树出问题,可能威胁淘宝整体。基于这一指导思想,阿里此前切断了很多外部链接,杜绝扶持单一流量入口,还投资了微博、小红书等自带流量的内容公司。但互联网有个特征,流量总是会向头部平台集中。PC时代的百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短视频时代的抖音,这三大超级流量平台,任何一个电商平台都绕不过。电商平台花钱从它们那里采买流量,流量平台也长成了参天大树。这种流量采买关系一直存续至今。今年618期间,有人还在微信订阅号的信息流里,刷到了淘宝的广告。微信订阅号信息流里的淘宝广告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巨头的导流有利有弊。当年淘宝从百度采买大量流量,导致用户都在百度进行购物搜索,流量入口和用户数据都落在了百度手里,没多久百度就自己下场搞了电商C2C平台“有啊”。后来淘宝卖家用各种方式从微信进行流量转移,数百万淘宝客像工蜂一样,从微信给阿里导流获利。警惕的淘宝屏蔽了微信,要求所有跳转淘宝的链接都直接提示用户下载手淘APP。阿里一直不希望流量巨头具备电商能力,转身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电商这事,百度失败了,腾讯也没做成。腾讯用微信的巨大流量池,扶持了两个代理人京东、拼多多。京东和拼多多的崛起,证明了流量巨头的助攻威力巨大。京东在微信九宫格获得了一级流量入口,有很长一段时间,京东超过四分之一的新用户来自微信。腾讯在2016年领投拼多多1.1亿美元融资,拼多多用户量当年突破1亿。短视频时代,流量被快速转移到抖音和快手这两个超级APP里,所有电商平台都开始向它们采购流量。2018年底抖音开放购物车功能,接入第三方电商平台,淘宝跟抖音签订导流年框,金额数十亿元级别。字节跳动跟腾讯不同,腾讯没做成的事,它做成了。2020年,抖音摸清电商门道后,一脚踢开淘宝,切断淘宝外链,自己下场做了抖音电商,此后不断蚕食淘系电商的市场份额。另一大流量平台快手,也做了快手电商。有一位业内人士将抖音电商崛起的核心原因,归结为逍遥子做了一个误判,认为抖音跟微信一样只是一个流量入口,但是没想到抖音做得这么好。时间拉回到今天,中国电商江湖形成了两大阵营、五大玩家:古典派的“猫狗拼”,由交易驱动;新兴派的“抖快”,由内容驱动。其中“抖快”既产生流量也掌握交易,在电商这场仗里,它们既是参战方,也是军火商。唯一的变量是视频号。腾讯一直想做自己的电商业务,如今随着视频号步入正轨,成为“全村的希望”,腾讯重燃电商野望,或许会改变行业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淘系、京东、拼多多面临流量焦虑是必然的。在既有的流量池子里,流量平台的格局已经固化,只剩几个大平台,即马云所谓的“流量森林”,曾经百花齐放的“流量草原”各种中小站、博客、微博、导购网站,要么被大平台收至麾下,要么被巨头消灭了,流量中心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个池子也不再扩大了,抖音、快手、小红书之后,互联行业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超级流量平台。这让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变成了赤裸裸的存量博弈,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用户手机里同时安装了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在哪里下单成交,这是个问题。过去电商竞争激烈,大家还可以去找增量,拼多多的错位竞争、抖音的换道超车,都是在找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市场。现在,锅里的肉已被瓜分完毕,再要增长就只能从他人碗里抢了。要转化还是要时长拼多多、京东在两年前就已不再公布用户数据,当时有8.8亿人在一年中至少会在拼多多购物一次,现在这个数据只会更大。对于淘宝、拼多多而言,当绝大多数网民都已注册成为用户,拉新意义不大了。即便是男性用户居多的京东,年度活跃用户也到了6亿级别,快触及天花板了。时不时唤醒这些用户,延长他们的停留时长,让他们多下单,就成了更重要的事情。电商巨头们想到的办法是做内容。图文种草、短视频直播、短剧,这些看起来跟卖货没直接关联的内容形式,都被加进了电商APP里。过去几年,直播和逛逛一直是淘宝APP里最核心的两大内容场,去年合并后,直播和短视频、图文在淘宝打通。淘宝短剧也在发力,定制了很多品牌合作剧。京东今年全力做直播,标志性的事件是,京东把老板刘强东做成了数字人,放到直播间里在线营业。刘强东数字人京东是典型的货架电商。过去用户在京东的购物轨迹是:用户带着明确的购物需求进入京东商城,只需去货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货即可,买完即走。这跟内容电商的逻辑完全相反。比如抖音,用户进来是想刷短视频,刷着刷着看到一款不错的商品,就下单了。基于兴趣,被内容吸引,再到成交转化。货架是冰冷的,而内容是有趣的,用户天然愿意留在内容平台上,所以京东也要做直播,留住用户。拼多多同样需要内容。虽然拼多多一直说自己是“货找人”而不是“人找货”,平台通过算法和社交关系链,把商品分发给需要的人,但它同样需要用内容加强用户粘性。去年,“多多视频”成为拼多多APP首页一级入口,今年多多视频上架大量免费微短剧,以增加用户停留时长。拼多多里的短剧截图有业内人士说,拼多多用很低的价格,从外面买了一堆“过气”短剧,虽然内容不是独家也不新,但也够用户看了。从单纯卖货到主动做内容,电商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也变了。从图文到视频,从看中成交效率到看中注意力停留,平台表面上不那么功利了,实则是拉长了变现周期,为后续变现埋下了伏笔。电商平台要产生跟抖音快手一样的原生流量并...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一大批中老年人涌入视频号

一大批中老年人涌入视频号 而根据预测,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促使银发经济蓬勃发展,并令其逐渐成为经济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银发族”出现在直播间,“时尚奶奶团”“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闻神”“美食宋姐”“50岁阿姨自驾游”等凭借独特的个性与人设在网络上迅速走红。部分中老年KOL直播数据与此同时,中老年人也逐渐成为各大直播平台竞相争夺的重要用户群体,各大平台纷纷推出针对中老年人的内容和服务,以吸引他们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拓展直播市场的用户基础。尤其在视频号上,中老年人已经成为平台最具潜力的“收割对象”。相关数据显示,在早期阶段,视频号45岁以上的用户占比就已超过70%,而现在视频号上46岁以上用户占比达到了19.4%,这充分表明其用户群体一直以来都呈现出中老年人居多的态势。在这其中,女性用户和服饰品类表现尤为突出。2022年,视频号的客单价超过200元,其中服饰、食品、美妆三大品类以出色的销售额位列前三,成为视频号销售的三大支柱品类;女性用户和一二三线市场用户在视频号直播中购买力更强。另外,在视频号直播中,女性用户和来自一二三线市场的用户表现出了更强的购买力,为视频号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进入2023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女性用户在视频号购买用户中的占比高达78%,而服饰品类订单占比也达到了38%,稳稳占据了全行业的领先地位。从这几组数据来看,视频号成功吸引并收割了一大批中老年人用户,其影响力与受众基础日益稳固。要问视频号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主要是因为信任,这份信任不仅源于对商家的认可,更是对视频号平台本身的肯定和信赖。我们都知道,任何交易的基础都建立在信任之上,而视频号恰恰巧妙地利用了微信深厚的用户信任体系,让中老年人群在微信的好友圈中频繁互动、点赞、转发、分享,这种紧密的社交联系无疑为视频号的直播变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商家和品牌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简而言之,正是因为中老年人群对视频号的深厚信任,才使得他们心甘情愿地打开钱包购买商品。如此看来,视频号吃到“银发经济”红利,成为了老年电商领域的佼佼者,都是有迹可循的。视频号不只属于中老年诚然,中老年群体作为视频号的消费主力,虽然价格敏感度相对较高,但由于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相对有限,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一些营销套路的影响。举例来说,视频号中时不时会冒出一些无良主播,他们擅长利用情景故事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演绎吸引观看直播的老年人。比如,推销“299元一根的金条”或“999元一串能治百病的佛珠”“999元一个铜制手工艺品”等高价商品,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诱导他们进行购买。在许多人看来,这类推销故事简直是荒诞不已,但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他们往往难以分辨真伪,因此时常成为受害者。更令人无奈的是,当家属发现问题并尝试退货时,却往往难以联系到主播和相关直播平台,这使得他们的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充满了挑战。这类现象令人深感忧虑,也提醒着平台在保护中老年人免受直播欺诈方面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事实上,为了坚决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视频号的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年双11过后,针对那些以“互联网创业”、“自媒体创业”为幌子,大肆进行不良营销、割韭菜的无良主播,视频号采取了严格的治理措施,以净化平台环境,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今年开年,微信更新了《视频号金融科普类直播准入标准》,明确了金融科普直播的规范,要求主播真人出镜,标明真实姓名、从业编号和公司,以剔除缺乏专业知识的主播,增强观众对金融科普直播的信任。或许在视频号的积极举措下,主播与消费者、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电商平台,视频号不仅依赖于中老年人的支持,同样也需要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先不说,年轻用户既是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更是内容创作和传播的活跃群体。哪怕是为了发展壮大,推动视频号在内容创作和传播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平台也必须积极吸引年轻人的加入。更何况,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今年年初已经明确表态:2024年腾讯将倾注全力发展视频号直播电商业务。他深知,要实现视频号的全面发展和电商业务的繁荣,必须覆盖不同年龄段的用户群体。视频号唯有如此,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用户资源,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用户资源,从而将其电商业务推向新的高峰。从这个角度看,视频号必须满足不同年龄段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以吸引并留住更多用户。2023年微信公开课上披露的数据显示,和2021年相比,2022年视频号泛娱乐相关内容播放量增长超过了185%;泛生活相关内容播放量较去年同比增长超过291%;泛资讯内容较2021年同比增长了237%。相比之下,尽管泛娱乐内容依然受欢迎,但其增长速度却相对较慢。这提示着视频号,要在吸引年轻用户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泛娱乐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以满足年轻用户的期待。显然,视频号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需要不断优化内容结构,提升所有用户的使用体验。新的增量在哪里不得不说,进入电商下半场以来,中老年人俨然成为了电商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主播方面,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秀才”和“一笑倾城”这两位中老年顶流主播,在去年七夕之际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连线PK,这场引人瞩目的较量吸引了超过2000万观众的目光,创下了当时抖音的历史观看纪录。用户方面,中老年人的增长势头尤为显著。据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中,30-39岁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21.8%,而40-49岁和50-59岁的年龄段用户占比总和更是高达34.7%,相比之下,20-29岁的年龄段用户占比仅为15.5%。可见,中老年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活跃度和影响力正不断攀升。从消费层面来看,年轻人的增长势头虽然强劲,但增量似乎正逐渐转移至中老年人群体。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的预测,从2014年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将从约4万亿元攀升至惊人的106万亿元,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将从8%大幅跃升至约33%。或许是看到了这片市场的潜力,近两三年来,快手和抖音一直在积极角逐中老年相亲市场的份额,力求赢得更多中老年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与此同时,视频号主播在服饰、珠宝购物等备受中老年消费者喜爱的领域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活跃度。这些平台的布局无一不验证了,他们正企图通过中老年群体寻找新的增量。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电商下半场的角逐中,只有同时赢得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心,才能稳操胜券,实现长远发展。出品 | 电商报Pro 作者 | 李响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