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江门看灯具工厂,曾经不停工不停产的工厂,现在都贴上了空厂房出租,服装贸易城更是变成了空城。

来江门看灯具工厂,曾经不停工不停产的工厂,现在都贴上了空厂房出租,服装贸易城更是变成了空城。 说是萧条吧,但能赚钱的工厂依然订单不断风生水起,全球最牛逼的灯光设计在这里全部能实现,往前推 10 年这些还全都依赖国外,现在能活下来的工厂的研发、打样、生产制造几乎全链条通吃了... 去朋友的老榆木家具厂转了转,高峰期每年上千万的净利,现在却挣扎在利润生死线上,房地产萧条后遭殃的就是这些产业。 东西是真的好,成本是真的高,需求是真的萎靡,价格战是真的没法参与进去,想出海是真的不会,花了钱也是真的搞不来流量,转型是真的难... 这种纯匠人的老榆木榫卯家具,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下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好厉害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特斯拉德国工厂丢了65000个马克杯 工厂经理说受够了

特斯拉德国工厂丢了65000个马克杯 工厂经理说受够了 蒂埃里格告诉工厂工人:“自从我们开始生产以来,我们已经购买了65,000个马克杯。马克杯,65,000个!从统计学上讲,你们每人家里现在已经有五个宜家马克杯了。”蒂埃里格表示他已经受够了,并扬言如果偷窃行为不停止,他将收回休息室的餐具。据报道,在这场原本紧张的会议中,员工们对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反应却是笑声和掌声。“我真的不想再签单购买更多马克杯了,累了,”蒂埃里格说。此次马克杯事件发生之际,特斯拉位于柏林东南部的格伦海德工厂正面临许多工作场所和安全问题。据当地媒体报道,德国工会IG Metall的秘书詹尼斯·博耶特(Jannes Bojert)表示,问题已严重到可能会导致罢工,尽管这是“最后的手段”。在经历了几次开业延期后,这家超级工厂于2022年开始运营,此后便接连出现问题。该工厂一直被安全问题所困扰,德国当地杂志去年报道说,特斯拉工厂的安全问题报告数量远高于平均水平,是德国奥迪类似工厂的三倍。后来,特斯拉反驳了媒体和IG Metall工会有关其安全措施不足的指控。在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宣布全球裁员10%后,位于德国的工厂约12,000名工人现在也对自己的工作安全感到担忧。此外,该工厂还因为砍伐树木建造和扩建工厂,以及对当地水源的影响而受到环保人士的批评。今年3月,有人纵火烧毁了工厂附近的一根高压电线杆,导致特斯拉工厂及周边6万居民断电。这次袭击促使马斯克亲自访问了德国工厂。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还有许多网友曝光,说高合不仅车交不出来,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甚至连展厅都租不起,纯纯要跑路的节奏。虽然之前他们辟过谣,但就在今天,高合干脆就直接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这可不算什么好消息。去年六月份的时候,余大嘴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到了 2030 年,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会小于 5 家。米车的雷军,零跑的朱江明甚至是高合的丁磊,其实也都说过类似的话。反正就是不挤到头几名,日子就没法过。合理吗,好像也合理,毕竟连高合背景这么硬的公司都快玩不下去了,说明现在的市场竞争真的是很激烈。不合理吧,好像也不合理,毕竟现在市场上卖的还不错的车企,满打满算至少有十几二十家。随便摘出一个都是一身的绝活。要说过个十年大多数都会消失,听起来好像也有点夸张吧?今天脖子哥就来给大伙盘一盘,余大嘴和雷布斯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要说造车这事儿,大伙可能会觉得只要钱够多,零部件都找供应商买,是个人都能干。但放在整个制造业里来看,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其实相当之高,因为它不仅超级花钱,还超级花时间。从流程上看,想把把一台车从图纸上搬到商场里,大概要经历立项、研发、验证、生产制造以及销售这几个大阶段,每个阶段还能再分成很多小项。里头随便挑一个,背后都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投入。就比如研发,大众之前就说过自己研发第八代高尔夫总共花了 22 亿美元,这里头除了大头是研发人员的工资以外,像模具开发、样件制作、实验测试这些环节也都是嘎嘎费钱。风洞知道吧,就 MEGA 和 SU7 都吹过的那个,一小时 3 万块,试验一次就得花出去一台车的钱。最终可能就是能让后视镜的造型好看点。生产制造环节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成本就更不用说了,别看汽车的工厂里看着好像很简陋,你就站在里头随便指,甭管指到啥肯定都贵的离谱。产线上的机械臂,差不多 100 万一个。边上那个铁坨子压铸集群,一套小几个亿。就连地上这些个运零件的 AGV 小车……都得十几二十万一个。所以,想要自己造一个工厂基本就是几十亿打底,上不封顶,可能还得造好几座。这还只是能花钱解决的部分,就算啥都搞定把原型车做出来了,还得把它拉到不同的实验场地做整车匹配、电气架构、动力标定、安全检查等种种验证,还有高温、高寒、高海拔地狱级耐久测试等着。要是没过,就得打回去重做。一来一回,打磨一个好产品大多都得花费个好几年的时间,没点家底还真就耗不起。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汽车一直都是一个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也就是强者变得越来越强,弱者变得越来越弱。那些销量特别好的汽车集团因为能有稳定的资金收入,就能把更多的钱花在研发新产品、扩建新工厂上。每隔一两年就能搞出用上新技术的新车型,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买他们车,就这样一直滚雪球。滚着滚着,那些个销量不太好、没钱搞研发、产品越来越落后的小车企就被滚没了。运气好的,像劳斯莱斯、 mini 这些还有利用价值的就会被那些大集团收编。运气不好的,像什么罗孚、萨博之类的,就彻底变成时代的眼泪了。这也就导致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的汽车品牌数量一直在减少。少到现在,就变了少数几个大集团,各自带着手下的牌子们相互竞争。前十个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或者集团,就占了全球销售份额的 75% 。真就和余大嘴说的一样,不剩几个头部玩家了。到这肯定有朋友会说,诶,打住,这都是以前油车的历史了,现在新能源的迭代速度已经快了不少,技术门槛也没有之前高了,得按电子产品算!那我们就来看看电子产品领域的规律是啥样的。根据 Counterpoint 的统计, 2017 年的时候全世界一共有720 多个手机品牌,截止去年就只剩下 250 家了,嗝屁了接近 3 分之 2 。当年什么金立、波导、锤子,甚至连 htc 、诺基亚这些红极一时的大品牌,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为啥?原因和汽车如出一辙,就是想做小品牌实在太难。虽说表面上造手机很简单,大家还老调侃说谁还不是个供应链整合商,但这就真只是小打小闹,根本做不成主流。就不说苹果和华米 OV 这些大厂,每年会花上百亿千亿做研发了,单就市场上的顶级供应商,也不是想用就用的。传说雷总当年为了拿下三星一流的屏幕供应,前后飞了好几次韩国,低声下气地才搞定了那些三星高管。当年锤子吐槽富士康产线不行,把富士康给气走了,后面良品率就变得更低了。所以说因为规模效应在,这些出货量贼大的大厂可以把成本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搞的现在一两千的价位里,都能见到用上 1T 内存、高性能芯片、超级快充和 1 亿像素相机的性价比怪兽了。这让那些杂牌手机怎么玩,直接就被卷没了。导致最后的的主流玩家,也就剩下那么几个了。比如果子,在近十年里头的每一年,都能以不到 20% 的市场占有率,获得 80% 上下的市场利润,最恐怖的时候甚至蹦到了 91% 。去年全球销量前 5 的手机品牌,合起来也吃下了近 7 成的市场份额。剧情和汽车那边简直一毛一样是吧。其实类似像手机格局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现在说得上话的也只有博世、大陆、法雷奥这些老炮儿了;最近几年大火的动力电池,卷到现在也马上就要变成宁德 LG 和比亚迪三足鼎立了。所以啊,但凡是涉及到科研、生产和制造的超重资产行业,最后大概率都会变成赢家通吃的情况。那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国内的车企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少呢?我觉得是会的。因为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决定一个车企能不能活下去的标准是一直在变的,而且只会变得越来越严。以前,车企能不能活只需要看政策。就像当年的新能源国补,那直接就是把真金白银的补给车企,砸钱鼓励大家做新能源车。只要你想做,就有补贴拿。从 2010 开始到现在十三年,新能源国补总共补了得有2000 多亿,最高的时候一年就补了 400 多亿,直接催生出了一大批只靠 PPT 和车模就能骗到补贴的假车企。2018 年之后,国补开始减少下滑,到了现在彻底归零,那批车企顺道也就寄了。现在,车企过得好不好得看自己的家底。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以后,虽然蔚小理这些品牌都活下来了,但因为像是自动驾驶、电池电驱这些技术的进步速度实在是太快,不仅每年还是要花大价钱搞研发、多建产线保证交付的速度,还得支持销售网络的日常开销。像比亚迪,别看它去年的净利润有两三百亿,但它总的营收估计有四五千亿。相当于每个月,都得花几百亿用于维持日常运营和产品研发。啥概念呢,波音 737 700 的价格是 7700 万美元,比亚迪的花销一个月能买大几十台。体量没这么大的,理想,一个季度的开支也有一百亿左右;小鹏,小几十亿;最狠的就是蔚来,每个月还得亏上个十几亿。这么着没有上限的花钱,真不是一般品牌能顶住的。就比如的已经破产的威马和 “ 可能 “ 就要破产的高合,就是因为一边在咔咔烧钱,另一边车子少人买,许久没能盈利,最后把底裤烧穿了。所以大伙可以看看现在还有啥品牌是只有声量没有销量的,下一个没的可能就是它。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在巅峰的时候,同时存在过 1500 个汽车品牌。但最后他们因为技术路线太像,要么就是被通用和福特用技术类似、价格更低的产品挤死,要么就是成了巨头的一部分。红极一时的普利茅斯猎兽有幸存者吗?有,很少。比如特斯拉,不仅活过了...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今天吃饭的时候跟老p聊富士康工厂的事情。说到为什么工人离开,我竭尽自己在微博和其他平台的见闻给他解释,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

今天吃饭的时候跟老p聊富士康工厂的事情。说到为什么工人离开,我竭尽自己在微博和其他平台的见闻给他解释,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 据说厂区里食堂都关了,工人在里面如果不上工就没饭吃或者吃不饱。 留下来的工人更多,没有停工,工资还发着,上工有激励工资。 走的人有的是吃不饱,有的是怕感染。虽然青壮年感染没那么可怕,但是有过阳性记录以后再打工可能要被歧视。这个担心其实是很合理的。超话里也有人说为什么没有像上海一样“静默”或者成都那样停工,但是他们本来没多少渠道能得到正确讯息。 目前的情况是富士康厂区有大巴可以送人回去,有的地方欢迎工人回老家,有的地方要他们自费隔离。 说了一会儿我真是觉得,这事情真的好复杂啊,是我见过的最复杂的社会事件之一。但从一开始,十几万二十万人集中在一个“厂区”里,这本来就是不合理的,这么多人至少是个镇子的规模了(我现在住的这个所谓的city就六七万人),但是医疗、社会支持、教育培训、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统统被简化成了“厂区”。以前大型国有企业搞企业办社会虽然公认效率低下应该被淘汰,但好歹还有个“社会”,这个“厂区”环境是高度同质和单一的。 这个环境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但是为什么从N连跳那会儿就有人说这个环境不合理,到现在它还存在着,印象中一直有人给它辩护,也一直有人在批判,这又很复杂了。 【网评】一方面宣传长期后遗症,影响性功能大脑啦,一方面又歧视阳性患者再找工作,同时隔离啥的又条件恶劣吃不好睡不好,一个字“怕”,但是又很难说到底在怕什么……

封面图片

【劝退贴盒马分拣-蜜雪冰城经历分享你真的考虑好了吗?】

【劝退贴盒马分拣-蜜雪冰城经历分享你真的考虑好了吗?】 楼主是去年毕业的某211硕士,以前没怎么干过体力劳动,出于对脑力劳动的“背叛”,我决定去找一个体力活儿干干,于是我伪造了高中毕业的学历,在2月底经由一个人力资源公司到了上海的一家盒马生鲜干分拣。 分拣场所是在一个灯光暗淡的仓库之中,计件工资,按照“合流”和“一体化”两种计价方式,所谓的合流就是在捡好货物之后不需要自己打包的,一体化则需要自己拿个箱子打包,合流的一件商品2毛五,一体化的一单是1块2,这个“一件”商品不是真的一件商品,而是同一个商品,比如有人买了五瓶矿泉水,这五瓶矿泉水算一件,而一体化,无论你拣了多少商品都是1块2,一体化的一单平均要有10件商品左右,而且还要自己打包,所以拣货员不喜欢干一体化的,但是没法拒绝,被派到什么单就是什么单。 拣货员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捡完货物,一般10件商品会给2-3分钟的时间,你需要在这2-3分钟的时间内,用手挎着提包,在面积大约600-700平米且构造复杂的仓库里,用一个扫描枪把商品塞进包里,然后拿着包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点,一旦超时就会被扣钱。与此同时,在工人们奔跑的另一边,三个管理员(两女一男)在椅子上拿着大喇叭不停地催促人跑快点: “XXX!你干嘛呢!!磨磨唧唧的!“ ”跑快点!都给我跑起来!” “跑这么慢,还想不想干了?不想干就滚!” 你一边需要忍受管理员的呵斥,一边要像被鞭子鞭打的牛一样干活,是的,这是真的牛马,在这里,你不会有任何的尊严,任何的一点小失误都会遭受严厉的呵斥,我每天要听到十几句“草你xx”,甚至没什么失误也会遭到打击,有一次,一个分拣员好像跟一个女的管理员发生了争执,然后另一个女生过去看发生了什么(这个女孩还没有18岁,和她的男朋友一起在这里干分拣),然后那个女管理员看她走过来,就骂她:“滚回去!给你脸了?!看什么看!”,我还听到女管理员这样喃喃自语:“我最近是不是骂的少了,好些人干活不勤快,蹬鼻子上脸了!” 紧张而单调的劳动并不让我感到难受,顶多让我感觉到了一些人在劳动中的异化(实际上从研究的目的看,我并不排斥感受这种异化),但是那种充满了威权、严酷的工作环境却让我疲倦,以及内心深深的悲哀我是学习心理咨询的,我的价值导向大体上是助人的,我并非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冷漠、防御、虚伪、暴力(事实上我在家庭和学校中也体会了不少),但是这种黑色的东西以一种大规模系统性的方式展示在我的面前时,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心理学拯救个人是有可能的,但是拯救社会却是妄想,而从和分拣员同事的交谈中,我在看到力量的同时也看到了底层人民相比于其他阶层更多的迷茫在这里,没有什么阶级上升/个人发展的太多可能,个人更多地只是无可奈何地接受或者压根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思考这些问题会让人焦虑。 金钱和权力的耦合让社会好像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扭曲状态,我在所谓的大厂也工作过,一边是阿里巴巴炫目的写字楼,一边和其旗下公司(盒马)处于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从道义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大厂的繁华之下不过是满地的虱子。 先写这么多- 我看到有朋友说我是“高高在上”的,如果我让你有了这种感觉,让你受到伤害,我要向你道歉。也许是因为我使用了类似“底层人民”的话,我想这是一种用于讨论的“公共话语”。实际上,我觉得我没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任何人都没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人是平等的。我是农民工的孩子,我是一个贫穷的人,到现在依然是贫穷的人,我爸爸每年年底都要和工友去市政府拉横幅讨薪,以前和我妈出去摆摊,是要被城管追着跑的,在我初三的时候,耗尽积蓄,我家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是一套建于八十年代、大约是我市最为破旧的楼房,当时耗资十八万,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算是“底层人民”吧? 我想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是,当这个社会是充满了竞争和压迫(姑且先用压迫这个词吧,虽然它也不尽客观),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压抑的环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而且包括我们自己都在维持着它的再生产。上文提到的那个“粗鲁”的女管理员,她自己以前就是一线的分拣员,我猜测她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过来的,很多人是可以适应这个环境并且成为这个环境的一分子,当她看到她的领导是用那种粗鲁的方式领导(而且这个方式还切实可行!),在她成为领导之后,她也毫不犹豫地使用了也许她以前讨厌的东西了。这就好比很多父母以某种方式伤害了孩子,虽然孩子厌恶了父母,但孩子长大后,他也很有可能继续以那种方式伤害他的孩子。 老子告诉我们要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从个人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好的养生方式,更进一步说,这也契合了消灭善恶对立观念、允许一切发生的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如果一个单独的个人就焦虑抑郁的问题向我寻求建议,我大约会推荐TA尝试一下接纳和允许,但是当这个话题上升到社会层次的时候,我在内心却有着深深的疑虑:我这样做是不是在帮助某种不道义的社会体系?就好比让一个奴隶学会了感恩,的确,他幸福了,但是这就一定合适么?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或许,我们知道了尊严、自由、平等这些价值观念,如果说进入工厂就要让我抛弃这些观念,我舍不得,但我现在还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方式在工厂中实现这些价值,我该怎么办呢? - 4/5 更新 刚刚在处理一件让我烦心的事情,之前租的房子押金拖了一个多月了也没退给我,合同约定好的是7个工作日,去要钱,对方就说:“又不是不退给你,你不要在这里胡搅蛮缠”,我当时血压就上来了,合理维权被说成胡搅蛮缠了。之前租房子也被中介坑过,上学的时候,导师和我们讨论职业规划,他说:“你们以后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干房产中介,不然不要和别人说你认识我。。。。” 言归正传,在盒马干了一个多星期,和我一起去的两个小伙子都跑了。小伙子A跟我说这里钱少还要挨骂,然后第二天就不见了,小伙子B,有一天捡错了商品,然后管理员先骂了他一顿,然后把带他的师傅痛批了一顿,他师傅也很委屈:“我跟他说过了怎么捡,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接着他也跑了。我的忍耐似乎也到了极限,于是当管理员再一次说我跑得慢的时候,我说“那我走吧”,他挥了挥手,我就走了。 盒马的人员流动率是极高的,有一个原因是挣不到钱,抛去吃饭的时间,我每天大约要工作11个小时,但是收入却不到100块,因为招的人太多,接的单就少,因为接的单少,所以挣不到钱,员工就跑的多,因为员工跑得多,所以就多招人,恶性循环了不是。在这里,核心的是几个老员工,老员工跑得快,接到的单就更多,之前中介跟我说跑的最快的能拿一万二一个月,然后给我画大饼说希望我也是那个拿一万二的人,但是进去之后发现,老员工的普遍工资就是六七千。 接下来我要谈到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好处,那就是晚上睡眠好了不少,基本上就是倒头便睡,我以前可是要在床上磨磨蹭蹭一个多小时才睡着的人啊。说来也奇怪,我算了一下,我大概平均十分钟才接一单,每单大约耗时三分钟,剩下的时间就坐着聊天或者发呆,照理说挺清闲的,但是身体确实非常劳累,胳膊被袋子勒着失去了感觉、腰疼腿疼啥的,而且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睁眼一闭眼两小时就过去了,假若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这还真是一份打发时间的好工作。 再次分割- 我想是不是我从事的工作种类不对,或者打开的方式不对,换一份体力劳动会不会更好一些?于是,我回到了老家,找了一个蜜雪冰城的兼职工作,一小时10块钱,每天5小时,从8:30到13:30。 第一天,给了我一件不知道多少人穿过的脏脏的工服(盒马也一样,给一件从来没洗过的工服),而且这衣服还没发带回家洗,因为洗了没干第二天就没得穿。 一小时10块钱的工作,我以为是蛮轻松的,但是接触下来并不是这样,这份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1.制作后场原料,煮珍珠、煮芋圆,切柠檬,切橙子,煮布丁,泡红茶、绿茶、四季春茶,煮奶茶,配冰激凌,然后贴效期标签 2.根据配方做餐 3.前台收银 4.做任务,清洗机子、翻倒柠檬橙子、擦拭墙面、拖地、摆放物料。 在这里工作不像盒马只需要跑,而是要一心多用,比如说切柠檬的时候也要想着那边的芋圆好没好?泡茶到了哪一步了?那边放着的水接了多少毫升了?效期有没有过期?除了下雨天人少,基本上片刻也不得闲。 这份工作同样让我感到难受,再次说明,让我难受的点并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管理制度和人际关系。 我进去的时候,店里有三个店员,两男一女,最大的女孩A才02年,还有带我的店员B,和入职一个月的店员C,店员B和店员C都是高中还没毕业的年龄。上班第二天,B和C晚上出去跟人打架,B的脸上缝了十几针,问他们打架的原因,C说他也不知道怎么打起来的。C有抑郁症,胳膊上布满了割腕的伤痕,让我看着很痛心。 简单说一下让我感到难受的点吧: 1.完全命令式的工作方式。 2.对错误缺乏容忍,我认为作为新人,犯错是很正常的,即使是老员工也不时会犯一些错误,不必训斥,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3.只有惩罚,没有奖励 公司罚门店,门店罚员工,有一天,有个顾客外卖点了5杯餐品,但是有餐品店里没有料了做不了,女孩A就和顾客沟通换别的餐品,然后让我骑个电动车去送餐,我都到地方了,那边顾客说他不要了,然后这笔餐费就扣在了女孩A的工资里,一共33,小半天的工资没了。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