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度批评地方过度防疫

中国首度批评地方过度防疫 近日,中国国务院首度通报批评地方的「过度防疫」现象,强调各地要全面取消对来自低风险地区货车的防疫通行限制及核酸检测结果要全国互认通用等。有多名国内经济学家亦表示防疫的同时亦需注意避免防控措施对经济的过度打击。 有台媒总结了一些近期中国有意放松防控的迹象,评论称中国官方企图平衡疫情「动态清零」的政策方针和经济「稳字当头」的要求。 上周外媒报道全球股市上升,提到他们相信近期的反弹与中国开始放松防控的政策有关,但有专家认为股市尚未触底。 #疫情 #动态清零 原文链接 《南方都市报》《第一财经》 《中央社》 《Financial Times》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 还点名“这地”防疫过度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 还点名“这地”防疫过度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午举行记者会,与会官员仍然口径一致强调,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及“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但也点名郑州等地方政府有防疫过度现象。

封面图片

#本周热读 最大的问题是习近平何时会放松他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有经济学家认为,在2024年之前中国不会明显放松这一防疫政策。

#本周热读 最大的问题是习近平何时会放松他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有经济学家认为,在2024年之前中国不会明显放松这一防疫政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动态清零”政策的放松会比这个时间要早一些,但不会像今年早些时候所希望的那么快到来。

封面图片

“过度防疫”这几个字本身就荒谬的,根本不是过度不过度的问题,这就是侵犯私产,践踏人权,剥夺生命。

“过度防疫”这几个字本身就荒谬的,根本不是过度不过度的问题,这就是侵犯私产,践踏人权,剥夺生命。 【网评】三年来,只有因为防疫力度不够而被撤掉的官员,从没听说过有人因为“过度防疫”丢了乌纱帽。你要是地方官,你该怎么选?“层层加码”是小城市防控的必然选择罢了。

封面图片

最大的问题是习近平何时会放松他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有经济学家认为,在2024年之前中国不会明显放松这一防疫政策。也有一些经济

最大的问题是习近平何时会放松他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有经济学家认为,在2024年之前中国不会明显放松这一防疫政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动态清零”政策的放松会比这个时间要早一些,但不会像今年早些时候所希望的那么快到来。

封面图片

中国放宽部分防疫措施,但强调不是放开、躺平

中国放宽部分防疫措施,但强调不是放开、躺平 昨日(周五)中国国务院发布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 这些措施被认为是现有防疫措施在不同程度上的放宽,包括了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措施由“7+3”调整为“5+3”、取消中风险区、高风险区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等措施。另外还要求加大对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的整治力度,强调「科学精准防控」。但官方发言人还是强调这些措施不是放开、躺平,依然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外媒引用分析人士认为,动态清零造成的经济影响已迫使习近平作出调整,以减轻企业和民众的负担。而强调「科学精准防控」说明地方层层加码导致民怨很大。 #疫情 原文链接 《财新网》 《人民网》 《华尔街日报》 《BBC中文网》 《Reuters》

封面图片

《人民日报》连续两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坚持“动态清零”等中国当前防疫政策的重要性。

《人民日报》连续两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坚持“动态清零”等中国当前防疫政策的重要性。 周二,《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署名“仲音”的文章,题为《“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两篇文章均发表在两日《人民日报》的第二版。 文章说,坚持动态清零,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章称,中国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是现阶段中国及时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 文章再次强调奥密克戎变种的仍具有很强的危险性。文章又说,动态清零并不是追求完全零感染,而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不搞“一刀切”。 文章最后说,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秉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科学规律、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 (人民日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