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算》作者: [英] 玛丽·弗尔布鲁克
《大清算》
作者: [英] 玛丽·弗尔布鲁克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副标题: 纳粹迫害的遗产与对正义的追寻
原作名: Reckonings: Legacies of Nazi Persecution and the Quest for Justice
译者: 陶泽慧
出版年: 2025-1
页数: 868
德国是反思战争与屠杀罪行的典范吗?刷新刻板认知,打破“二战”后德国彻底清算纳粹罪行的神话
纳粹只迫害犹太人吗?追根溯源,指出反人类罪行早在屠杀犹太人之前就已见端倪
为什么说清算纳粹是一种“选择性正义”?揭示不公正的清算标准与被操控的国家赔偿
“没看到”“没想到”“迫不得已”“奉命行事”,展现世态如何在制度之恶与人性弱点的双重打击下愈加恶化
堪称《奥斯维辛:一部历史》续篇,追踪纳粹极权制度给几代人带来的阴影与隐痛
斩获国际重磅奖项。201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坎迪尔历史奖决选作品。
四十幅珍贵历史图片,再现纳粹统治真实场景。
从华盛顿特区的大屠杀纪念馆,到柏林人行道上刻有铭文的铜片,纳粹暴行受害者的纪念设施遍布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反思罪行的活动也在此举行。“奥斯维辛”经常被用来指代纳粹大屠杀,但把目光止于一个集中营远远不足以伸张正义。如何全面公正地定义“受害者”与“加害者”,纳粹迫害在几代人、几大洲之间遗留了怎样的长期影响,都值得更深入地思考。
本书考察“二战”后几十年间的审判与证词、加害者与被害者的言谈,从更广义的角度探讨纳粹清算,力求校准正义的天平;揭示在历史长河中,纳粹暴力的非人道程度远胜于后来人们对它的解释。从早期的排犹政策到“安乐死计划”、犹太隔离区、死亡集中营,再到战后几十年有选择性地认罪,作者消解了官方的神话所谓的“直面过去”实则是“绝大多数施暴者未被追究责任”。在东德、西德、奥地利等第三帝国继承国,对纳粹的追责力度大相径庭,冷战格局加剧了清算的复杂性。司法审判有选择性地进行,前纳粹分子轻易重返社会。在清算未能彻底进行的背景下,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后代背负纳粹主义的遗产前行,暴力的后果仍在时间中回荡。
#二战 #历史 #战争 #迫害 #纳粹 #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