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 - 直播区<b>东星医疗收关注函:要求说明公司股权激励营业收入、净利润考核指标设置的依据 |</b> 东星医疗收关注函

第一财经 - 直播区 <b>东星医疗收关注函:要求说明公司股权激励营业收入、净利润考核指标设置的依据 |</b> 东星医疗收关注函,要求说明公司股权激励营业收入、净利润考核指标设置的...| #财经 #新闻 #资讯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拱东医疗:2024 年半年度净利润预增 62.41%

拱东医疗:2024 年半年度净利润预增 62.41% 拱东医疗公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 2024 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9900 万元左右,同比增加 62.41% 左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9730.95 万元左右,同比增加 80.73% 左右。业绩增长主要由于营业收入增加、毛利率上升及美国子公司经营情况改善。

封面图片

B站今年重点关注暂无变现能力的个人 UP 主,视频基础激励将设置月收入上限

B站今年重点关注暂无变现能力的个人 UP 主,视频基础激励将设置月收入上限 B站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在 2023 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有信心在 2024 年 Q3 实现利润转正,并且开始盈利。

封面图片

拱东医疗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公司 2024 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9900 万元左右,同比增加 62.41%

拱东医疗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公司 2024 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9900 万元左右,同比增加 62.41% 左右。营业收入增加等原因导致本期的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同时期间费用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美国子公司 Trademark Plastics Inc. 经营情况较上年同期改善明显。

封面图片

中国官方拟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

中国官方拟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 中国国务院国资委说,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 综合澎湃新闻和观察者网报道,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星期三(1月24日)举行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实现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在发布会上说,前期,中国政府已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相关指标纳入到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官方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央企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谢小兵说,国务院国资委将将与证券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加强沟通,合力推动央企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妥善化解上市公司风险,推动上市公司做资本市场诚信经营、规范运作的表率。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袁野在同一场发布会上披露,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5%以内。 袁野说,中国央企在内外需同时走弱、PPI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运行恢复向好。2023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7.52万亿新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1万亿元,地方监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万亿元。 他也提到,中国央企有效投资大幅增长,2023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中央企业净资产收益率6.6%、股东回报保持较好水平。 2024年1月24日 2:01 PM

封面图片

刘强东不需要“松弛感”

刘强东不需要“松弛感” 互联网进入新周期,电商巨头都在追求更高效率,强调降本增效,讲究聚焦务实。但京东的人效比,却远远落后于拼多多和阿里。截至2023年12月31日,拼多多拥有员工约1.3万人,阿里的员工总数为21.9万人,京东的员工总数超51.7万人(含物流一线员工)。刘强东的“兄弟”确实人数众多,已经是阿里的近2.4倍,拼多多的近40倍。2023年,京东用51.7万员工实现收入10847亿元,单位员工营收210万元;阿里用21.9万员工实现收入8687亿元,单个员工一年创造396万元。拼多多去年营收2476亿元,单个员工一年创造收入快要逼近2000万元,业绩增长势如破竹。可以看出,京东集团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效率却远远不及同行。几天前,拼多多2024年一季度财报发布之后,营收利润双双超过预期,市值再度超越阿里巴巴,成为美股市值最高的中概股公司。但尴尬的不仅是阿里,拼多多的市值已然相当于4.7个京东。市场正在无情的变迁。内忧外患下,刘强东很难不产生危机感。刘强东亲自下场整肃“大公司病”京东正在酝酿一场自上而下的管理调整。近日,京东内部发生了考勤调整、午休时间缩短、人员优化等一系列变动。这背后,是为了严格管理并遏止部分员工代打卡的行为和风气。据悉,京东每月1.4万员工代打卡,甚至出现了代打卡微信群,代打卡一次收取15元,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有京东员工透露,有一些实习生两个月都不来,通过代打卡,骗走了公司1.5万元的工资。这些问题无疑激怒了铁腕且务实的刘强东。有消息称,京东内部确实在整体反思一下这个事件,该调整系管理层反思了过去4、5年间公司在管理上出现的失误,承认体系存在“大企业病”,管理上出现了严重问题,尤其在拼搏上有很大的懈怠。“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刘强东的承诺言犹在耳。但到了今天,刘强东认为,京东相比其他互联网公司显得太过松散,缺乏拼搏精神,这种情况亟需改进。5月26日,刘强东的内部讲话录屏突然在网上流传,他直言不讳的讲,无论是深入的行业还是内外部环境,京东永远不能允许大量员工“躺着睡大觉”。刘强东称,“如果你的业绩好,你可以永远不需要去加班加点,公司永远是爱你的,永远给你非常好的收入待遇。如果你业绩没那么好,只达到了平均水平,你只要拼搏,公司永远不会辞退你。但是业绩不好,又从来不拼搏的人,这家公司永远不能容忍,公司一个都不能容忍,都会逐步通过各种手段全部淘汰出局。”这次讲话中,刘强东再次谈到了他对“兄弟”的定义。“我也知道每个人选择不一样,有的同事希望享受生活,生活第一、工作第二,不想拼。我也能理解,这样的选择也没有错。但只能说你不是我的兄弟,也不是我的敌人。我们不是一路人、不是一家人。我们不应该一起共事。你的存在会让我们拼搏的兄弟们利益严重受损,这对仍每天战斗、在加班加点工作的人,是不公平的。”刘强东讲。同时,对于在前线“肉搏”的采销员工,刘强东则大方的给所有人进行了加薪。刘强东称,公司各项参数稳住了下滑的势头,4月份的利润比一季度的表现还要好很多。所以决定将对所有采销C1、C2、C3三个层级的管理者,现金薪酬最低涨幅20%。其中,C1和C3层级平均涨幅30%,最高50%;C2层级平均涨幅50%,最低涨幅30%,最高100%。同时,自2024年7月1日起,通过一年半时间,京东采销年度固定薪酬由16薪提升至20薪,业绩激励上不封顶。对于京东这次声势浩大的组织整肃,社交媒体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刘强东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京东已经快成为北京的养老厂了,能不能重新唤起大家的积极性,下坡转上坡,就看管理者的魄力了。”另一部分则表示质疑,认为这些措施过于苛刻,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正值618重要节点,本应全力备战大促的京东,此时创始人亲自下场强调“纪律”和“军心”,无疑是对“大公司病”的正式宣战,肃内部效率上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有投资人曾这样形容,刘强东是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绵羊打仗,绵羊打着打着就变成了狼。但京东上市已经十年,总经理可能就有成百上千个,很多人拥有了股权和优渥薪酬,红利吃饱的人不可能与白手起家的人斗志相同,正逐步失去“狼性文化”,缺乏战斗力和服务意识。但电商市场仍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竞争局面,稍不谨慎就有可能被市场无情淘汰。面对导致企业缓慢和低效的“大公司病”,京东如果不能尽快劈开管理上混混沌沌的一潭死水,这些问题一定会在日后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增长,为了生存京东强调降本增效的最终目的为了增长,为了生存。从京东2024年一季报中可以看到,收入2600亿元,净利润89亿元,净利率只有3.4%左右。而拼多多一季度收入868.1亿元,净利润达到280亿元,净利率达到了32%。再往前推,2022年全年,京东集团净收入达10462亿元,净利润达282亿元,净利率2.7%;而2023年全年,京东集团收入10846.62亿元;归母净利润241.67亿元。净利率2.22%。也就是说,京东已经出现了净利润率下滑的趋势,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警示信号。2024年一季度,拼多多的经营利润为259.7亿元,同比飙升274.7%,超过京东和阿里的总和;京东的经营利润为77亿元,同比增长20.3%;阿里巴巴的经营利润为152.4亿元,同比增长3.2%。再看活跃用户数:阿里2022财年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13.1亿;京东未公布2022年数据,但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其活跃用户数量为5.883亿;拼多多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年活跃买家数为8.819亿。以种种数据来看,京东还远没到能够“躺平”的时候,反而必须重燃斗志设法自救。电商企业已经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而成熟期的企业需要从内部管理中挖掘增长潜力。不管是京东曾经存在的派系问题,还是现在团队的进取心以及公司上下整体的效率低下问题,这些都是京东急需要改进的问题。京东对“大公司病”的警觉并非一日之寒。2019年互联网发展整体放缓,刘强东就曾强力出手,在京东内部打响了“贬功臣,抑兄弟”的一轮人事改革,对公司架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清理洗牌。他提到,“人员急剧膨胀,发号施令的人愈来愈多,干活的人愈来愈少……这样下去,京东注定没有希望!公司只会逐渐被市场无情淘汰!”“京东现在混日子的越来越多,干活的越来越少,混日子的不是我兄弟,一起拼杀于江湖的才是!”随即,他推出了一系列的铁腕举措宣布淘汰10%的高管、裁员、取消快递员底薪…那段时间,京东CTO张晨、CLO(首席法务官)隆雨、CPO(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相继离职。这些人,曾是刘强东下力气挖来的,其中不乏让刘四度访贤才同意加入。一系列的主动求变让京东暂时稳住了阵脚。2019年京东全年实现净利122亿元,2018年则是亏损250亿元。实际上,“大公司病”对所有大型企业而言都是一种煎熬,艰难掉头的不仅京东一家。5月23日,阿里在发布2024财年年报的同时,也公开了一封由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和CEO吴泳铭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信中不仅展望了阿里的未来战略和经营方向,更坦诚地承认,在过去的25年里,阿里也患上了“大公司病”,并坚定表示将对其进行彻底的治疗。从阿里最新公布的财报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员工被这艘“大船”甩了出去,一季度阿里少了超1.4万人,与两年多前的高峰期相比,更是直接少了5.4万人。自2021年底,阿里巴巴员工数量达到259316...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歌尔股份分拆子公司上市,黄了

歌尔股份分拆子公司上市,黄了 回顾歌尔微的上市历程,2020年11月,歌尔股份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歌尔微分拆上市的议案;后该公司在2022年10月份过会,不过迟迟未提交注册申请,至今也未走到注册这一关。子公司分拆折戟的歌尔股份,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出显著的波动,2022年至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规模连续下滑,毛利率创下历史新低。2024年一季度,公司盈利能力修复,但营业收入下滑约2成。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11月8日,歌尔股份爆发了大客户苹果公司砍单事件。随后的年报中,公司表示将积极把握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领域内的新产品机会,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然而,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全球VR头显产品出货量有所下滑,这让“押宝”VR业务的歌尔股份承受着市场波动带来的压力。IDC数据显示,2023年AR/VR头显的全球出货量下降了23.5%。子公司分拆上市计划告吹歌尔股份谋划已久的分拆子公司单独上市计划,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根据公告,公司于5 月 22 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公司董事会同意终止分拆所属子公司歌尔微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并撤回相关上市申请文件。对于终止上市的原因,歌尔股份表示,基于目前市场环境等因素考虑,为统筹安排歌尔微资本运作规划,经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及审慎论证后,公司决定终止分拆上市。且终止本次分拆上市不会对歌尔股份产生实质性影响,不会对公司现有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亦不会影响公司未来战略规划的实施。而仅仅一个月前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还向投资者表示,歌尔微的上市工作仍在推进之中。回顾来看,歌尔股份自2020年11月10日启动分拆上市计划;2021年12月,歌尔微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并获受理,计划募资31.9亿元。但在通过了两轮问询并于2022年10月19日过会之后,歌尔微一直未见有进一步的动作。资料显示,歌尔微源自歌尔股份2004年组建的MEMS研发团队,2017年设立为全资子公司独立运营。在正式申报IPO之前,2021年3月歌尔股份公告称,歌尔微电子拟增资扩股引入包括15家外部投资者,本轮投资者向歌尔微电子合计增资21.50亿元,合计取得歌尔微电子增资扩股后10.4075%股权。据此计算,进行这次被视为Pre-IPO轮融资时歌尔微估值约达206.5亿元。而在2023年10月,公司以自有资金2327.38万元购买子公司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少数股东姜龙持有的 1.85%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对歌尔微电子持股比例由 85.90%变更为 87.75%。以此计算,这次交易时歌尔微的估值仅有约12.6亿元。招股书显示,歌尔微的主营业务包括精密零组件业务、智能声学整机业务和智能硬件业务。据YOLE数据,2019年至2022年,歌尔微连续四年上榜全球MEMSS(微电子机械系统)厂商十强,是其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不过从业绩数据来看,近年来歌尔微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2年,歌尔微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66亿元、31.60亿元、33.48亿元、31.25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7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9亿元、3.46亿元、3.29亿元、3.26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8%。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2.32亿元,同比下滑15.78%;归母净利润为0.9亿元,同比下滑38.39%。不难发现,歌尔微2022、2023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下滑。其母公司歌尔股份2023年年报显示,因子公司歌尔微2023 年度业绩未达标,其 2020 年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第三个行权期未达行权条件,歌尔微已将对应的股权期权进行注销。除此之外,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歌尔微的毛利率分别为29.69%、22.85%、22.38%和24.30%,远低于可比公司同期的平均毛利率45.27%、44.08%、45.23%和47.10%。歌尔股份毛利率创近十年新低就歌尔股份自身而言,近两年也出现了业绩波动的情形。雷达财经梳理发现,2021年可谓是歌尔股份市值和业绩的分水岭。这一年,元宇宙概念在资本市场大火,作为VR设备龙头的歌尔股份全年涨幅45.92%,总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业绩方面,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歌尔股份的营收从2019年的351.4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82.21亿元,归母净利润也从2019年的12.81亿元增至2021年的42.75亿元。然而,进入2022年,在苹果的“砍单”和Meta下调当年VR设备出货量的传闻下,歌尔股份的股价经历了一年的暴跌,全年跌幅高达68.9%。2022年11月8日,歌尔股份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称,收到境外某大客户的通知,暂停生产其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歌尔股份表示,目前与该客户的其他产品项目合作仍在正常开展。谈及对业绩的影响,歌尔股份在公告中披露称,本次业务变动预计影响2022年度营业收入不超过33亿元,约占2021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4.2%。该事项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仍在评估中。随后,分析师郭明𫓹对此发文预测称,歌尔股份暂停生产的产品可能是AirPods Pro 2。随着丢单传闻成真,公司的业绩也迎来转折点。财报显示,2022年歌尔股份营收保持了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8.94亿元,同比增长34.10%;但利润却出现了“腰斩”,实现归母净利润17.49亿元,同比减少59.08%。2023年,歌尔股份依然没能止住业绩下滑。财报显示,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5.74亿元,同比下降6.03%;归母净利润为10.88亿元,同比下降37.8%。与此同时,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歌尔股份的毛利率自2021年起连续下滑。其中202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8.95%,为2005年以来的新低。财报中歌尔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美主要国家加息等因素影响,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终端需求不足,部分新兴智能硬件产品出货量低于预期,给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歌尔股份解释称,此外公司业务结构有所变化,毛利率相对较低的智能硬件项目营收占比短期内有所提升,进而影响了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公司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24年第一季度,歌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93.12亿元,同比下降19.94%;净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257.47%。对于营收下滑,公司称是因为个别智能硬件项目在其产品生命周期后段的正常降量,以及部分项目营收在各季度间分布不均衡等原因。VR赛道出货量下滑公开资料显示,歌尔股份的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的潍坊怡力达电声,创始人为姜滨及其妻子,当时主要做的是技术含量极低的电子元器件组装业务。2010年开始,歌尔股份于成为苹果供应链之一,为其提供声学组件、有线耳机等代工。2018年,公司拿下苹果AirPods30%代工份额,成为该产品仅次于立讯精密的全球第二大代工厂。其中公司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占比最高时,在2020年达到48.08%。尽管歌尔股份一直没有宣布其第一大客户是谁,但市场一致认定为苹果。因此不难看出,打入了苹果供应链,成为歌尔股份崛起的关键。但经历了大客户“砍单”风波之后,公司早先布局的以VR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业务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22年年报中,歌尔股份直言将进一步拓展新的业务方向和业务机会,积极把握精密光学器件和模组、传感器、微系统模组、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领域内的新产品机会。但公司或许没料到,VR行业的寒冬很快到来。国内方面,继去年8月份爱奇艺VR业务被曝出现停滞之后,11月字节跳动的VR业务PICO宣布了大裁员。国外方面,去年10月,万众瞩目的Meta新品Quest3开售,但销量较为低迷。Meta最初预测Quest3到2023年底出货700万台,后来下调至250万台左右。此外,苹果2023年推...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