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虚拟货币“挖矿”监管不能留死角】

【经济日报:虚拟货币“挖矿”监管不能留死角】 12月25日,经济日报刊文“虚拟货币‘挖矿’监管不能留死角”。文章表示,对虚拟货币“挖矿”不留监管死角。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形成联动,加强协调合作,共享监管信息,破解个人“挖矿”难监测、难排查等难题,形成整治合力;另一方面还要善用技术手段,从能耗、算力、资金流向等多方面跟踪侦破,做到全流程、全链条监管,让散户“挖矿”无处遁形。总体来看,在各部门各地区的集中整治下,目前无论是规模化“挖矿”还是分散式“挖矿”均得到了有效治理,未来随着监管盲区的一一扫除,相信距离虚拟货币“挖矿”清零目标的实现不会太遥远。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经济日报:警惕虚拟货币洗钱套路】

【经济日报:警惕虚拟货币洗钱套路】 5月30日消息,近日,多起电信诈骗“跑分”洗钱团伙被警方打掉,有的涉案金额高达2000多万元。不少人以为是“兼职赚外快”,实则是为犯罪分子“跑分”洗钱,成了“白手套”。调查发现,随着虚拟货币的兴起,一些诈骗团伙开始利用虚拟货币转移、洗白赃款。他们在网上发布兼职信息,招募一些社会人员,在交易平台上买卖虚拟货币,由兼职者提现至平台钱包,从而实现资金清洗。虚拟货币不是非法行为的天然保护膜,从事“跑分”兼职亦非正当职业。为积极治理从事洗钱非法行为的网络黑灰产,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监管力度,与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协作共治。

封面图片

【经济日报:坚决斩断虚拟货币洗钱产业链】

【经济日报:坚决斩断虚拟货币洗钱产业链】 经济日报第十二版文章指出,虚拟货币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全球可兑换性、交易便捷性等特征,洗钱手法更加隐蔽、难以追踪,为洗钱犯罪打开了新通道。资金在不同交易平台之间进行多次转化、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之间频繁兑换等,更加剧了证据收集、调取的难度。因此,斩断虚拟货币洗钱产业链,需要抓住新型洗钱的新特点,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强化科技赋能,通过线上监测和线下排查相结合,实现虚拟货币交易、兑换的全链条跟踪和全时信息备份,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蔓延势头。平台方应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反洗钱业务的管理认知、组织保障、管控能力、技术投入等,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监测手段,及时堵住漏洞。 快讯/广告 联系 @xingkong888885

封面图片

【广东整治虚拟货币“挖矿”】

【广东整治虚拟货币“挖矿”】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广东省发改委官方近日公布了一系列整治虚拟货币“挖矿”工作的典型案例,包括云浮市坚定不移深入开展虚拟货币“挖矿”整治工作、东莞市狠抓治理整顿深入开展虚拟货币“挖矿”整治工作、佛山市禅城区开展虚拟货币“挖矿”群防群治综合治理工作。广东省能源局节能处表示,此类“挖矿”活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等带动作用有限,其盲目无序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已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淘汰类。此前,广州市、揭阳市、惠州市都进行了虚拟货币“挖矿”整治工作。

封面图片

【经济日报:炒作虚拟货币终将一场空】

【经济日报:炒作虚拟货币终将一场空】 5月15日消息,经济日报发文称,一向被币圈人士鼓吹为“数字黄金”“避险资产”的虚拟货币,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的高风险、“大泡沫”。暴跌主要与美联储加息有关。虚拟货币价格极易受流动性影响,在流动性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投机炒作盛行,推动币值水涨船高,而一旦市场环境转变,行情往往急转直下。暴涨暴跌是虚拟货币的一贯表现。虚拟货币没有实际价值支撑,价格极易被操纵,监管方向的变化、几个投资巨鳄的买卖等就能导致币值剧烈波动,引发大量抛售。 对于一个投资标的而言,若空有投机炒作热度,缺乏实际广泛应用场景,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当前,暴跌仍在持续,谁也不知道这列“失控的过山车”何时驶到终点。投资者应保持理性,及时掐灭抄底以及一夜暴富的贪念,远离相关交易炒作活动,否则很可能“币去财空”。

封面图片

发改委:将形成持续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高压态势

发改委:将形成持续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高压态势 将以产业式集中式“挖矿”、国有单位涉及“挖矿”和比特币“挖矿”为重点开展全面整治。对执行居民电价的单位,若发现参与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将研究对其加征惩罚性电价,形成持续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高压态势

封面图片

【北京市发改委:持续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

【北京市发改委:持续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2023年版),《方案》要求落实国家要求,持续开展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整治工作,加强“挖矿”活动监测分析、分类整治,坚决依法依规清理本市虚拟货币“挖矿”活动。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