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姚洋「反对提高个税起征点」,其反对的原因是什么?提高个税起征点有何利弊?
北大教授姚洋「反对提高个税起征点」,其反对的原因是什么?提高个税起征点有何利弊?
古都闲云的回答
真实的个税覆盖面极窄,提供的财政收入有限,个税也难以真正起到收入调节与促进消费的作用,与其炒个税的冷饭,不如关注其他税种。
● 首先,个税覆盖面很窄,因为大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甚至都达不到个税理论起征点5000元/月。
公布的2023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数39218元、中位数33036元,都远远没有达到每月5000元;公布的五等份收入分组,最高的一组是95055元,而占到80%人口的余下四组的平均收入只有28018元,要知道每月平均5000元一年就是60000元,前者还不到后者的一半。同时,老人的退休金收入算可支配收入,却不参与计税,工资性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比例就更低。
● 其次,个税的真实起征点要比理论起征点5000元/月高,进一步缩减了个税的覆盖人群。
很多人说个税起征点已经多年没有调整,实际上社保医保个人缴纳部分年年在上涨,专项扣除部分也在增长。以上海为例,从上次个税调整的2018年到去年2023年,缴费基数上涨了70%,这部分在计税时会先行扣除;2019年开始新增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房贷利息房租、赡养老人等专项扣除,2023年又提高扣除标准,所以实际参与计税的收入部分,也要远高于5000元/月。
已因此,根据以上情况不难判断,真正缴纳个税的群体非常有限。2022年时说是有一亿多,但通过近几年越来越火热的个税退税话题,我们不难推测这一亿多人中的大多数实际上也并没有缴纳多少额度的个税,甚至不排除有预先扣除而又全部作退税的情况,这就使“一亿多个税纳税人”的数据有了水分。相对而言,近年来全国的就业人员基本上在7.4亿到7.5亿,即使不考虑给“一亿多”挤水,缴纳个税的比例也很难超过15%,绝不会超过20%。
绝大多数人收入不高、缴纳个税人数占比低,放到宏观层面看,就是个税收入规模变动不大,占税收总收入比例还在略微下滑。
2018年个税收入13872亿,占税收收入156401亿的8.9%;2023年个税收入14775亿,占税收收入181129亿的8.2%。同时,在广义税收层面上还有比个税更好的工具。2018年社保费收入5.6万亿,2023年则增长到8.2万亿,增幅大幅领先于各类狭义税。前面提到的极端一些的例子如上海,缴费基数甚至上调了70%。
同时,个税所谓调节收入差距、释放消费潜力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看,哪怕是五等份分组中收入最高的一组也不过是不到10万每年,这其中工资性收入依然占到绝对的大头,表明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工资性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覆盖面和口径更窄且主要从工资性收入方面着手的个税,又能起到多少调节贫富差距、释放消费潜力的作用?
所以,无论是从增加财政收入的角度,还是从调节贫富差距的角度,个税能起到的影响都非常有限。从理论上当然可以说出个利弊来,无非加税利国或者降税利民,但个税的影响力太低,无论是做哪方面调整都没太大的用处,全部减免也释放不出多少消费潜力,大幅加税也不符合绝大多数人每月收入不到5000元的现实。所以,每年都有提案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反对提高起征点的声音倒是不多,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鸡肋。
如果重点内容在于增加收入,那么各地已经不同程度地交出了答卷公用事业调价、城镇职工社保缴费基数连续较大幅度调整。就普遍性而言,实际上城镇职工社保带来的负担要比个税更普遍、更广泛,但这一话题的相关提案从来不见于报道,反而是个税话题隔一段时间就要被拿出来炒冷饭。如果是重点内容在于贫富差距调节,那么就应该着眼于其他税种做考虑,但这方面就更没有什么声音,因为善于炒个税冷饭的人同时也都是聪明人。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古都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