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如何思考的》作者: [英] 朱利安·巴吉尼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 作者: [英] 朱利安·巴吉尼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一部哲学全球通史 原作名: HOW THE WORLD THINKS: A Global History of Philosophy 译者: 赖丹丹 出版年: 2022-5 页数: 384 一部风格全新的世界哲学通史,一幅视野宽广的人类思想地图。 从“轴心时代”到信息时代,从欧洲到东亚,从书写到口述,全景展现世界各地文化传统中的哲学积淀。 观照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镜鉴自我固有的信仰与迷思。 亚洲与比较哲学学会前会长、洛杉矶罗耀拉大学哲学系教授王蓉蓉,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存在主义咖啡馆》作者莎拉·贝克韦尔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在这部具有全球视野的开创性哲学作品中,作者在游历各国后,以文字记录的方式,为读者绘制出了一幅宽广的人类思想地图。 人类历史上有着诸多未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同一时期内,有着书面记录的哲学分别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繁荣发展起来?这些早期哲学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西方世界所说的“哲学”在这个故事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一半。 于是,作者从本书开始拓展我们的哲学视野,广泛挖掘日本、印度、中国、伊斯兰世界的哲学思考,以及我们知之甚少的非洲与澳大利亚早期思想家们的口述传统。他也采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西方世界的思考更偏向个人主义?为什么世俗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远低于其对欧洲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关于不同地区发展方式的深刻洞见,并关注异中之同,从而表明,我们通过了解其他人是如何思考的,向着更加了解自己迈出了第一步。 #通史 #哲学 #历史 #世界 #人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20世纪思想史》作者: [英] 彼得·沃森

《20世纪思想史》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 原作名: 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译者: 张凤 / 杨阳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1316 《思想史》作者全面解读20世纪,又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全史 独树一帜的著史笔法,梳理现代人类境况的观念脉络 20世纪为何如此与众不同,除了战争和政治我们还有什么 写尽百年非凡的智力冒险,思想才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希望 无删节全译本,理解20世纪的思想,就是 理解今天的人类 一己之力完成的百科全书,涵盖了20世纪所有思想的历史。 丹尼尔·贝尔,哈佛社会学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意识形态的终结》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思想的鸿篇巨制,展现出作者海量的惊人胃口和百科全书式的博闻广识……沃森有着提纲挈领的本领,又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通识作家。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人类自身的关键所在。 #思想 #思想史 #哲学 #历史 #历史学

封面图片

《疼痛现象学》作者: [立陶宛] 索利乌斯·吉尼萨斯

《疼痛现象学》 作者: [立陶宛] 索利乌斯·吉尼萨斯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译者: 尹汛文 出版年: 2025-1 本书开创性、系统性和启发性地开启了现象学与认知科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对话。作者认为,如果不纳入现象学方法,仅靠科学无法阐明疼痛经验的本质;作者从现象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疼痛概念: 疼痛是一种具有特定的经验性特征的厌恶性身体感觉,无论是作为感受-感觉还是情感,疼痛只能在原初的第一手经验中得到。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从而对疼痛经验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现象学的澄清,并对现象学与内省主义的共同融合提出了质疑。在此过程中,作者分析了疼痛解离综合征,重点阐述了慢性疼痛经验的去人格化和再人格化本质,并证明了躯体化和心理化在疼痛经验中的作用。至此,他将胡塞尔现象学推向了一个胡塞尔自己也没有明确指出的方向。 英文原书获爱德华·G.巴拉德奖(CARP)、赫尔墨斯奖(IIH)。 #现象学 #人类学 #认知科学 #实验 #疼痛

封面图片

《全球观》作者: [美]威廉·麦克尼尔

《全球观》 作者: [美]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征服者、灾难和群落 原作名: The Global Condition: Conquerors, Catastrophes, and Community 译者: 任一 出版年: 2023-2-1 页数: 203 本书收入了世界史先驱威廉·麦克尼尔在19791986年间所做的五场讲座,与《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竞逐富强》等名著一起,共同展现了麦克尼尔构筑人类整体史的宏大构想与独特见解。全书新颖地将边疆、人口、疾病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深入思考了人类历史中微观寄生关系和宏观寄生关系,提出了人类历史的灾难守恒定律,引人深思。他的儿子、美国著名环境史家约翰·麦克尼尔为此次新版撰写了新的序言。 #历史 #政治 #世界史

封面图片

《人类如何思考》作者: [美] 理查德·E.尼斯贝特

《人类如何思考》 作者: [美] 理查德·E.尼斯贝特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阅想时代 副标题: 社会心理学大师的人生回忆录 译者: 潇檬 等 出版年: 2025-2-26 页数: 276 人生需要思考,没有思考过的人生一定是混沌浊碎、毫无色彩的人生;反之,以思考的方式回顾人生是心理学家的人生范式。那么,心理学家是如何思考人生的,最具思考力的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他的这本回忆录中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书中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科学生涯经历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如何共同探索关于人类智力与思考的重要问题,包括人们如何进行思考和推理、为什么会发生推理错误、有意识和无意识思维在人类思考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来理解智力。作为国际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和领军人物,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密歇根大学时期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推理方式,其中一些明显优于典型的西方思维,这一研究也是文化与认知研究领域的奠基理论和里程碑式的学术贡献。 #人生 #传记 #回忆录 #心理学 #心理学家

封面图片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12道检测思考清晰度的逻辑谜题 (朱利安·巴吉尼 杰里米·斯唐鲁姆 游伟(译))》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12道检测思考清晰度的逻辑谜题 (朱利安·巴吉尼 杰里米·斯唐鲁姆 游伟(译))》 亮点:12道逻辑谜题挑战你的思考盲点,揭示认知偏差,提升思维清晰度。 标签:#逻辑思维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哲学入门 更新日期:2025-05-19 10:27:07 链接:https://pan.quark.cn/s/cd43eff919dd

封面图片

《史学原理》作者: [英]柯林武德

《史学原理》 作者: [英]柯林武德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y: and other Writings in Philosophy of History 译者: 顾晓伟 出版年: 2023-1 页数: 396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为其赢得了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以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遗憾的是,柯林武德去世前只完成了写作计划的三分之一,且手稿始终未被后人发现。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发现《史学原理》手稿,本书即根据这份手稿编辑而成,同时还增补了八篇柯林武德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未发表的手稿和笔记。在这些手稿中,柯林武德进一步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德雷和杜森两位编者为本书撰写了长篇导言,对手稿的内容、编辑始末和所涉及的柯氏历史哲学思想之问题做了深入介绍。此次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学界的相关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 #历史学 #远离 #理论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