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批判哲学》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

《康德的批判哲学》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Kants kritische Philosophie 译者: 夏莹 / 牛子牛 译 / 吴子枫 校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259 该书是德勒兹1963年出版的著作,原版在一百余页的篇幅中,将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解释为诸职能(faculté)的三种“法权的”关系构成的一架宏伟“机器”,并将代表着“自由的和谐”的第三批判奠立为代表着“有所立法的一致”的前两个批判奠基的“起源(genèse)”。在德勒兹哲学生涯的早期,即“哲学史”时期,这本小书紧随着其成名作《尼采与哲学》(1962)出版,它被德勒兹自己称作对康德的一次“敌情侦察”,但也包含着德勒兹对康德哲学的态度的转折。这一转折对理解德勒兹思想整体的发展都有着指示作用。进一步发挥其中对第三批判的解释的论文《康德美学中的起源理念》收录在《荒岛集》中。 #康德 #哲学 #德勒兹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尼采_[法]吉尔·德勒兹.epub》

《尼采_[法]吉尔·德勒兹.epub》 简介:本书系统解析尼采_[法]吉尔·德勒兹.epub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实用案例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内容涵盖其发展历程、关键概念及实际应用,提供深入的知识探索路径。适合对该主题有兴趣的学习者,帮助拓宽视野并提高专业素养。 标签: #尼 #尼采_[ #知识 #学习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康德的伦理思想》作者: [美]艾伦·伍德

《康德的伦理思想》 作者: [美]艾伦·伍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黄涛 出版年: 2023-4 页数: 601 《康德的伦理思想》出版于1999年,是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书第一部分聚焦于定言命令的解释和相关讨论,第二部分则深入康德的一系列历史和人类学著作中,展示了康德伦理学的广度和深度。近10万字的注释列举丰富的文献资料,因此亦可以将本书视为20世纪英美康德伦理学研究的一部总结性作品。 本书强调,康德的伦理观点奠基于每个人的理性本性之尊严这一理念之上。在经历自然竞争和社会敌对之后,人类发展出了可以同冲动做斗争的理性能力,最终走向所有人的目的相互一致与和谐的人类共同体。本书首次集中讨论了作为目的自身的理性本性的价值在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作用,表明了康德有关人性和历史的体系性理论的重要性及在康德道德原则的结构、表达和运用中的内涵,为当下汉语学界的康德伦理学研究呈现了全新视野。 #康德 #思想 #哲学 #伦理 #理论

封面图片

《法哲学原理》作者: [德]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作者: [德] 黑格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 原作名: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译者: 范扬 / 张企泰 出版年: 1961-6 页数: 409 《法哲学》一书充分表现了黑格尔的“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根本政治立场,也就表现他在德国当时“半封建半官僚的专制政治”的条件下,多少吸收了一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来“赞助中等阶级”,亦郎赞助当时德国新兴的、比较软弱的资产阶级的倾向。这书的保守之处主要表现在黑格尔是以君主、贵族为这个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主导方面。《法哲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大部门。 #黑格尔 #哲学 #自然法 #政治

封面图片

1995年,法国当代至为重要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辞世。他的读者、艺术家马丁·汤姆·迪克想知道他死后去了哪里,于是决意开启一个关于

1995年,法国当代至为重要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辞世。他的读者、艺术家马丁·汤姆·迪克想知道他死后去了哪里,于是决意开启一个关于他和他的思想的漫画项目。马丁邀请来作家朋友延斯·巴尔策担纲编​​剧。两人一拍即合,将德勒兹思想中诗意的力量转化为动人的漫画,创作出《你好,德勒兹! 》及其续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新冒险》。 《你好,德勒兹! 》一书邀请我们跟随德勒兹一起去探索他的死后世界:他来到冥间,由卡戎划船载他过勒忒河去往彼岸,而巴特、拉康和傅柯正在岸边等候他。受德勒兹代表作《差异与重复》的启发,这个故事在本书中重复了五次,但每一次都有所差异,这体现在德勒兹与卡戎在船上的对话,而这些对话恰恰又是对《差异与重复》的全新理解。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开放的作品,实际上,只要你阅读它,这个故事就会无限重复,“永恒回归”,而且不断重复化和差异化。 - 作者简介 - 马丁·汤姆·迪克(Martin tom Dieck,1963 ),德国艺术家。现居汉堡,并在福尔克旺艺术大学埃森分校任教,从事插画和视觉叙事工作。其作品以前卫的画风和即兴的手法著称,呈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他分别于1994年、2000年获得德国最为重要的漫画奖之一「马克斯与莫里兹奖」的最佳德语漫画图书奖(《无辜的乘客》)、最佳德语漫画艺术家奖。 延斯‧巴尔策(Jens Balzer,1969 ),德国作家。 《时代周报》文化版撰稿人,《滚石杂志》专栏作者。他长期致力于流行文化研究,已出版多种相关著作,并经常参与策划音乐活动和当代哲学、文化研讨会议。 - 译者简介 - 陈美洁,重庆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图书编辑。

封面图片

内容简介:1.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内容简介: 1.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在法国一出版,几乎立刻就登上了各大书单的榜首。在这本解释《什么是哲学?》的导读中,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者重新安排了其章节的顺序,首先从艺术开始(“感知物,情动和概念”一章),然后进入哲学的部分(“什么是概念?”、“内在性平面”和“概念性人物”这三章),最终到达科学和逻辑(“函项与概念”和“预期与概念”这两章),之后我们将以论大脑的章节(“从混沌到大脑”)以及涉及历史和地理哲学的章节(“地理哲学”)来结束。 2.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这是一本针对尼采最重要著作19世纪哲学的关键文本的导读性作品。本书的目的不是概括或取代《悲剧的诞生》一书,而是帮助读者深入阅读原著。我们希望读者将原著与本书同步阅读。读者可以一边阅读尼采如迷宫一样的论证,一边参考本书的评论。 3.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本书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在本书中,作者发展出一套特定的讲法,给出了他本人对《逻辑哲学论》整体结构的描绘,回顾了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哲学和历史背景,并就书中的关键段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作者尤其注重梳理的,不只是维特根斯坦说了什么,还包括他那种格言体说理方式背后所隐含的论证。 4.导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的后期代表作,对近代哲学领域产生了强大而有益的作用。本书为这部异常艰涩和难读的文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详尽的导引,它虽然没有涵盖《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但包含了任何一门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课程理应讲授的内容:对《逻辑哲学论》的批评、关于规则遵守,以及私人语言。本书希冀给予研读原著的读者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千高原》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作品,也是二位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即是对此一经典著作的导读。在书中,作者尤金·W. 霍兰德首先概述了《千高原》的成书背景,并对《千高原》的主题作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在本书*重要的部分“文本阅读”中,作者将《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分解为五类,并逐一对之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不时穿插对原书段落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此的独到解读。 #哲学 #思想 #思想家 #名著 #经典 #导读 #维特根斯坦 #尼采

封面图片

《同情感与他者》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同情感与他者》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译者: 朱雁冰 等 / 朱雁冰 出版年: 2014-6-1 页数: 296 在“本质直观”的天赋上,舍勒独占魁首。根据舍勒的理解,现象学是一种独特的直观行动,把握最原初的实际现象,而非从既有理论引导出来的现象。从基本情感现象学分析出发,舍勒向具体的基本价值感现象推进,分析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顺感,广为论者称道,这些分析与他关注的现代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问题丝丝相扣,让人叹为观止。 #现象学 #哲学 #同情 #社会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