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打结》作者: [美] 艾伦·约翰逊

《性别打结》 作者: [美] 艾伦·约翰逊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原作名: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译者: 杨晓琼 出版年: 2024-10 《性别打结》是一部出版于1997年的性别社会学著作,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这本书论述的出发点是阐明了“父权制是什么”,它何以成为了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思维、习惯以及几乎全部的生活。不管男人、女人,所有人无往不在父权制的枷锁之中,却又都对此视而不见:“父权制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世界上一半的人与另一半的人互斗。” 同时,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异性恋男性身份。作为一位“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作者从男性视角解构父权制,剖析了“男性既享有特权,又对父权制感到无能为力”的矛盾现象,阐述了两性在建构父权制当中的共同参与,却并不为了非责怪这些受害者,而将矛头直指结构性的根源:解开性别之结,突破男女对立,从零开始打响父权制反击战! 作者详细论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削弱父权制,而倡导最直接受益于社会建制的男性更应勇于发声。他鼓励每个人在生活中消除性别对立的戾气,增进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性别和解,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种下改变世界的种子: “我们必须找到办法,让男人和女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女性 #父权制 #性别 #社会学 #女性主义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作者: [德]玛丽亚·米斯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 作者: [德]玛丽亚·米斯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品方: 也人 副标题: 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女性 原作名: Patriarchy and Accumulation on a World Scale: Wome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译者: 李昕一 / 徐明强 出版年: 2023-8 页数: 431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女性主义学者玛丽亚•米斯的代表作,也是改变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范式的经典作品。米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女性的多重剥削:掠夺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将生育视为 “自然活动”;将家务劳动看作“非生产性的”;把女性排挤到所谓的“附属经济部门”等。她道破女性、自然、殖民地三者作为剥削对象的同质性,揭示资本积累的野蛮本质。而作为资本积累最新手段的国际劳动分工,则加剧了超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男性与女性甚至是女性内部的两极分化,使第三世界贫困女性的劳动变得更加“不可见”。从中世纪“女巫”到当代女工,女性一直是资本扩张贪欲下最大的受害者。 #社会学 #经济 #资本主义 #父权制 #女性 #女性主义

封面图片

《乐园之丘》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

《乐园之丘》 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译者: 王晚名 出版年: 2022-3 页数: 278 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权利 #历史 #性别 #性别偏见 #女性主义 #人类学

封面图片

《性别麻烦》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性别麻烦》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标题: 修订版 原作名: Gender Trouble 译者: 宋素凤 出版年: 2024-2 页数: 320 “过去50年最受关注的学术著作之一” 女性主义理论必读书,性别研究的开创性著作 全新译文修订版 自1990年出版以来,《性别麻烦》已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任何对性别、酷儿理论感兴趣的人的必备之作。它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性别麻烦》融合了哲学、人类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等多学科话语,对波伏娃、福柯、拉康、弗洛伊德、克里斯特娃、露西·伊利格瑞等人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和分析,推翻了女性和男性的区别根植于身体本质的基本前提,为性别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巴特勒在1999年发行的十周年纪念版序言中写道,《性别麻烦》的 “重点不在于提出一种新的性别化的生活方式”,而是“想为性别打开可能性的领域”。 #哲学 #社会学 #性别 #女性主义

封面图片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作者: [美]詹姆斯·M.汉斯林(James M. Henslin)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作者: [美]詹姆斯·M.汉斯林(James M. Henslin)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问题解析(第11版) 原作名: Social Problems: A Down-to-Earth Approach 译者: 风笑天 出版年: 2019-12 页数: 504 在社会学中,社会问题往往是令人激动、诱人的话题之一。从国家和世界要面对的重要社会议题,到影响我们自己现在和未来的事件和形势;从犯罪和生育问题,到社会阶层、种族、族群和性别不平等问题;从詹姆士·因西亚迪探索迈阿密俱乐部文化中的处方药滥用,到露丝·霍洛维茨以参与者的视角观察奇卡诺帮派,《社会学与人类生活:社会问题解析(第11版 全彩)》将从多维视角帮助你清晰地分析社会问题,让你看到社会问题如何与人类生活相联系。 #社会学 #社会 #人类 #人类生活 #种族 #族群 #社会问题

封面图片

颜色和玩具是没有性别的。想起近期最窒息的一个真实场景,在一个商场里,一个幼儿园小男孩在父母的陪同下挑选滑板车,他一眼就看中了一辆

颜色和玩具是没有性别的。想起近期最窒息的一个真实场景,在一个商场里,一个幼儿园小男孩在父母的陪同下挑选滑板车,他一眼就看中了一辆紫色的滑板车,但是他妈妈一定要让他选蓝色的滑板车,他都哭出来了,他妈妈还是坚持教育他说:“你是男孩子,男孩子要用蓝色的。”最后那个小男孩也没有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滑板车。那就只是一辆滑板车啊。 几年前我也在影评里谈过,女性并不是父权制的唯一受害者。父权制规则给所有人套上了男性和女性的严格标准,甚至给颜色、玩具、物品、职业、爱好也分好性别,被父权制病毒植入的父母,以家庭这个最小社会单位为据点,不断将这串代码复制下去。 刚刚一位男生问我,想去看《芭比》,但是男生去看会不会被觉得怪。我说一点都不会。电影就只是电影,就像滑板车一样。《芭比》和《奥本海默》的撞档和营销好像给人一种“女的就看《芭比》男的就看《奥本海默》”的错觉,其实真实情况永远不是这样,我们可以选择不用这些父权制的代码来编码自己,也可以不用性别规则的眼光看待自己,身为女性,我一直都是一个人去看所谓“男生才会看的”科幻片、悬疑片、超英片、cult片,我不仅看,我还要评论它们,好的我们能欣赏,差的我们能批判。拆解刻板印象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这些贴在物品和颜色身上的性别标签,两百年后都将不复存在,因为它们本身就没有性别,所以,直接去看你想看的电影,直接买你的滑板车,直接去成全自己而不是成为一种性别的模板。 这个人生我们只来一趟,不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封面图片

《隐秘的角落》作者: [英] 劳拉·贝茨

《隐秘的角落》 作者: [英] 劳拉·贝茨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Men Who Hate Women 译者: 李少波 出版年: 2025-2 页数: 368 从网络上的调侃到赤裸裸的线下暴力,劳拉·贝茨再次揭露了厌女症的生态。本书充满了激情且深入透彻,是一声强有力的女性主义呼唤。世界需要关注这个问题,需要作出改变。 安妮塔·阿南德,加拿大交通部部长 本书审视了“厌女”网络社群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贝茨卧底厌女论坛,揭示了这些社群如何通过给年轻男性洗脑来让他们产生归属感,还探讨了“玩家门”事件和罗杰枪击案等现实世界的案例。……贝茨对极端厌女思想如何进入主流社会作了详尽的分析,结论令人信服。 《出版人周刊》 火力全开,且令人大开眼界。 《卫报》 贝茨的这部作品是当代性别政治的一场及时雨,她的社会调查极其引人注目。 《观察家》 在互联网隐秘的角落里,潜藏着众多的厌女形式。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劳拉·贝茨卧底网络社区,通过大量的访谈、真实的案例以及翔实的数据,揭开了形形色色的男性圈群体的真相,聚焦其兼具共性和变化的厌女表现形式,以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有毒的男子气概、恶劣的性别偏见,以及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如何污染公共话语,并引导年轻人避免沉溺于有害的性别对立。 本书不仅能让你大开眼界,更号召你采取行动。贝茨敦促我们直面令人不安的现实,勇于承担社会的集体责任,为消解厌女症和父权制作出自己的贡献,也为未来社会的真正变革铺平道路。 #女性 #互联网 #厌女 #社会 #社群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