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尝试以儒学的诠释与重建以及文化哲学为中心,对牟宗三、劳思光哲学作对比性的研
本文尝试以儒学的诠释与重建以及文化哲学为中心,对牟宗三、劳思光哲学作对比性的研 究。就儒学的诠释与重建而言,牟宗三、劳思光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文主义思潮中极具代表性的 两位哲学家,牟宗三试图形上学地重建传统儒学;劳思光则在通盘批判性地考察形上学的基础 上对传统儒学作一去形上学的诠释与重建,劳思光乃是在二十世纪中国人文主义思潮内部批评 形而上学最为有力且能肯定儒学之价值并对其作全面重建的一家。在一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 不论是对儒学作形上学的处理还是对其作去形上学化的处理,都不能不面临极大的理论困难: 前者必须克服怀疑论的冲击进而对形上实体之实有性给与理论说明,后者则必须处理形上学消 解之后所可能出现的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问题。本文对这一部分的阐述大体是通过牟宗三、 劳思光之间的相互批判,揭示二家诠释、重建传统儒学所必须面对的理论困难,分析二家分歧 的理论焦点以及产生分歧的理论根源。就文化哲学而言,牟宗三、劳思光均以中国文化未来路 向问题作为思考的重心。按照劳思光自己的界定,劳氏早年以及牟宗三关于文化哲学的思考, 大体均可归入「黑格尔模型」的文化观;劳思光晚年逐渐意识到「黑格尔模型」的功能限制, 在反省这一文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理论效力的「文化的二重结构观」。本文关于这一部分 的阐述,主要以劳思光的省思为背景,在展示牟宗三以及劳思光早年文化哲学的基础上,衡定 劳氏晚年以「黑格尔模型」对其加以判定的合法性,进而说明「文化的二重结构观」之于中国 文化路向问题尤其是当代新儒学在该问题上的相关思考的理论意义。最后本文在整体性的对比 牟宗三、劳思光哲学的基础上,以当代新儒学为背景,试图对劳思光哲学作一基本的定位,认 为劳思光应当归入广义新儒家的行列,并且较之其他广义新儒家而言,劳思光与以唐君毅、牟 宗三为代表之狭义新儒家之间的理论距离更小。 除绪论以外,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集中论述牟宗三诠释、重建传统儒学的基本理论:道 德的形而上学,本章不拟对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作述评式的研究,而是以劳思光的相关批评 为背景,以道德的形而上学何以必要以及道德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这两个问题为中心,对牟宗 三道德的形而上学作一深层的省思,并尝试借助唐君毅的相关思考对牟宗三在这两个问题上所 可能遭遇的理论困难作一回应。第二章集中阐述劳思光对传统儒学所作的价值文化哲学的诠释 与重建,由于学界尤其是大陆学界对劳思光哲学研究尚未真正展开,本章首先具体展示劳思光 对传统儒学所作的独特的诠释与重建,进而以牟宗三形上学思考对儒学宗教性的强调为背景, 对劳思光的这一诠释与重建作一理论上的省察。第三章主要阐述牟宗三文化哲学,与学界通常 的述评式的研究不同,本章首先点明牟宗三文化哲学思考的理论关切:儒家现代化何以可能? 进而以劳思光晚年的批评为理论背景,著重分析牟宗三文化哲学在思考方式上的总体特点,由 之判定其大体合乎劳思光所判定之黑格尔模型文化观。第四章集中阐述劳思光前后期文化哲学, 对劳思光早期文化哲学的分析将继续第三章的分析模式,即主要从思考方式上考察劳思光早年 文化哲学的特点及其与黑格尔模型文化观的理论关联,随之本章著重考察劳思光对黑格尔模型 文化观之理论功能的论析,阐明其真正之功能限制之所在,由之突出文化的二重结构观的理论 意义。第五章则以前四章的分析为基础,以对比牟宗三、劳思光对儒学相关文本之诠释及其理 论架构之理论效力,以及二家的文化哲学思考为前提,对劳思光哲学作一基本的理论定位。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