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编者简介

作者介绍 编者简介 陈正国   爱丁堡大历史学博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大历史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英国商业与殖民历史。 作者简介 孔令伟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暨历史学系博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世界史视野下的元明清中原与域外交流史、满蒙藏语文学。 王泛森    中央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以十五世纪以降到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为主,近年来将研究触角延伸到中国的「新传统时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学思想的政治意涵等问题。 李仁渊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文化史,著有专书《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份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 汪采烨   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学博士,天主教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思想与文化、近代英国妇女与文化史。著有〈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各派对于出版自由之辩〉和〈法国大革命的道德反思──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政治思想研究〉等论文。 张存一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主要研究兴趣为十八世纪法国思想与知识史,尤重「百科全书作者」(Encyclopédistes)知识编纂与思想发展间的关系。 张省卿   台北辅仁大学博馆所所长及历史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艺术史博士;研究领域为东西交流史,著有Natur und Landschaft、《台北城官厅集中区》、《东方启蒙西方》、《新视界》等专书。 陈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助研究员。研究兴趣为欧美政治思想史、近代早期欧洲史、当代政治理论等。 郑永常   香港新亚研究所博士。专长明史、东南亚史、东亚海洋史。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谢佳娟   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博士,研究领域包括近现代欧洲艺术史、印刷文化、收藏与展示史、艺术史学史。 蓝弘岳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中,著有《汉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徕――医学・兵学・儒学》(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17)、〈「帝国」概念在汉文圈的翻译与流传:从幕末日本到清末中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3本第1分,2022)等。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作者介绍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张宁   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档案馆主任。研究专长为近代中外贸易史、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史、近代医疗史,研究课题包含近代中国从中药到西药的转折、近代中外贸易的往来、西式休闲对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形塑等,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中约一百年间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以及概念互动。

封面图片

史学泰斗、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余英时8月1日晨间于美国寓所睡梦中逝世,享耆寿91岁。

史学泰斗、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余英时8月1日晨间于美国寓所睡梦中逝世,享耆寿91岁。 余英时1930年出生于天津,先是师从国学大师钱穆,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专长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开创性的角色。 (中央研究院)

封面图片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图一)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在京逝世,享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图一)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在京逝世,享年99岁。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图二)于2021年5月28日8点15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 何兆武历史研究著作有《中国思想发展史》等,译著代表作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2006年,何兆武推出口述史《上学记》。文史学者刘超曾评价称,“这部‘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随笔,一经推出即受到多方瞩目,除了让人了解民国教育及一代学人的成长历程外,也让人们反思当下教育的种种困境。” 章开沅是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2010年11月入选首批荆楚社科名家,2018年12月获颁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澎湃新闻,光明日报)

封面图片

《捍卫历史》作者: [英国] 理查德·J. 埃文斯

《捍卫历史》 作者: [英国] 理查德·J. 埃文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In Defense of History 译者: 张仲民 / 潘玮琳 / 章可 出版年: 2009-2 页数: 352页 在《捍卫历史》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本书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艾文斯强调历史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的学科,它更关注知识的内容而非本质,历史学家若是足够小心谨慎,客观的历史知识既是可以期望的,也是能够获得的。可艾文斯本人亦非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反对者,他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产生了许多有益影响,历史学家应该将这些有益的影响贯彻到当下的历史研究中。 #历史 #历史学 #方法论

封面图片

作者简介· · · · · ·

作者简介· · · · · · 汉内莱·克莱梅蒂娜(Hannele Klemettilä) 出生于1966年。芬兰历史学家、作家。她在图尔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学习文化史,在莱顿大学(University of Leiden)获得中世纪历史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包括中世纪晚期的刑罚文化、中世纪的象征体系、中世纪对待动物和自然的态度等。已出版作品包括《邪恶的象征:中世纪晚期法国北部和低地国家的刽子手代表》(Epitomes of Evil: Representations of Executioners in Northern France and the Low Countries in the Late Middle Ages)、《中世纪晚期的动物和猎人》(Animals and Hunters in the Late Middle Ages)等。

封面图片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李铁匠,男, 1944年生,江西新建人,教授。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先后任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理事长。曾经参加国家多项重点研究项目,并主持过一项中华基金课题和多项省厅项目,参与多项教材及参考资料的参编、主编工作。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书6部。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世界宗教史等基础课及选修课的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西亚史、伊朗史。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