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熟悉变为陌生》作者: [英] 齐格蒙·鲍曼 / [瑞士] 彼得·哈夫纳

《将熟悉变为陌生》 作者: [英] 齐格蒙·鲍曼 / [瑞士] 彼得·哈夫纳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原作名: Making the Familiar Unfamiliar 译者: 王立秋 出版年: 2023-8-6 页数: 260 ※ 一场精彩智趣的“世界级播客”,“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鲍曼生前最后的对谈 思想碰撞,棋逢对手,从不同侧面描写人类的生存境况:新中产的不稳定感、互联网同温层…… ※ 畅聊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爱情、家庭、身份、权力、当下与未来……记录19332016年重要事件,“二战”“经济危机”“数字时代”“新穷人”……以冷静的局外人与炽热的参与者双重视角,洞察这一流动、变化的世界。 ※ 一本小书,关于鲍曼毕生工作的珍贵谈话 从军队少校到大学教授,从实践者到思想者,鲍曼从未停止思考。他并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更好地认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事实和真相。 ※ 辛辣的幽默感,史诗般的世界观,化阴郁为光明的罕见天赋 一直活泼敏锐,始终心怀希望,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是鲍曼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力量。“即使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 卡夫卡、弗洛伊德、莱姆、昆德拉、艾柯 在对谈中纷纷现身冒泡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疯狂消费后,欲望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满足?每个人为什么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 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宗教、政治。从经济危机到新型穷人,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并就这些话题,深入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思考方式。 这场最后的对谈,让我们对21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鲍曼有了新的了解:他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对谈 #哲学 #社会 #访谈 #社会 #社会学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流动的现代性》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欧阳景根 出版年: 2018-1 页数: 372 本书中鲍曼提出“流动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概念,从不同侧面重写人类的生存境况。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方面,资本和移民如潮水般涌入了劳动力紧缺、福利制度健全的西方国家,给西方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带来异质性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反全球化的浪潮也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本书可谓是研究现代性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必读书目,作者创造性地提出流动的概念,将物理概念用于社会研究,具有深刻的思想力和洞察力。这本书也是国内引用率非常高的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 #社会 #经济 #现代性 #社会学

封面图片

《Practices of Selfhood》

《Practices of Selfhood》 作者: Zygmunt Bauman / Rein Raud / 瑞恩·罗德 出版社: Polity 出版年: 2015-5-4 页数: 180 ◎先要直面自我, 才能找到意义一本写给当代人的“反虚无”生存指南! 齐格蒙特·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瑞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并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概念、人类处境的基本关键词自我,进行全面梳理;为活在不确定时代、自我时刻晃动的我们这代人在“自我与社会冲突时如何自处”提供了更内在的理解。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 鲍曼与罗德棋逢对手,结合他们各自的社会学、哲学、文化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在流动的现代世界中,如何理解复杂的自我”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引人入胜、广阔且深入的对话。 #对谈 #社会学 #社会 #文化 #哲学 #英文

封面图片

《地狱的难题》作者: 萨曼莎·鲍尔(Samantha Power)

《地狱的难题》 作者: 萨曼莎·鲍尔(Samantha Power) 出版社: 卫城出版 副标题: 世界警察为何无法阻止种族灭绝? 原作名: A Problem From Hell: America and the Age of Genocide 译者: 黄楷君 出版年: 2024-2-6 页数: 688    荣获普立兹奖、甘迺迪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6项大奖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14家媒体年度好书   二战过后,纳粹大屠杀的惨况撼动国际。国际强权在联合国会议上,共同决议将「种族灭绝」列为明文禁止的罪行,并世代传承「绝不重蹈覆辙」的训示。然而,回顾二十世纪历史,种族灭绝仍不断发生,从红色高棉到库德族清洗,从卢安达大屠杀到波士尼亚战争,每场灾难夺去数以万计的性命,这种屠戮,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今──   是什么阻止国际采取各人道干预?当国际社会拥抱民主自由,为何对种族灭绝袖手旁观?   本书作者萨曼莎・鲍尔为美国现任国际开发总署署长,九○年代中,时任人权记者的鲍尔,目睹国际社会对波士尼亚大屠杀袖手旁观,而展开对二十世纪种族灭绝史的研究。   鲍尔采访历届美国重要官员、阅览官方档案,更重返大屠杀现场,还原大国政府在每次种族灭绝事件发生时的回应,以及后续影响。借由观察大国政府与事件加害者、幸存者与吹哨人的互动,鲍尔写下执政者对人道干预的军事、外交、金钱、政治等种种考量,也记录一群在权力核心以外的个体与组织,如何动用自身职权、媒体资源与法律知识,介入正在发生的血腥杀戮,与大国政府斡旋。   本书结合厚实的历史学、法学与国际关系研究基底,以深刻的人道关怀视野,诉说延续至今的人权难题。当今极权体制兴起、新冷战局势成形,俄乌战争与以巴冲突的战火频仍,国际社会对是否以及如何介入人道危机,仍然争论不休。本书对当代人类种族灭绝史的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各国的利益权衡,以及当代迫切的人道危机,有更为深刻详尽的理解。 #种族 #屠杀 #历史 #社会 #政治 #人道 #台版

封面图片

《疲于做自己》作者: 【法】阿兰·埃伦贝格

《疲于做自己》 作者: 【法】阿兰·埃伦贝格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抑郁症与社会 译者: 王苏 出版年: 2025-2-1 页数: 448 ◎社会学经典著作,所有对精神疾病感兴趣的人都应入手的枕边书! ◎让我们更加理解生活的困境,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抑郁! 【编辑推荐】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 社会学经典著作 阿兰·埃伦贝格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他的这部《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首版于1998年,早已有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十来个译本,书中内容不断被各国学者研究、评论、引用。随着抑郁症越来越成为流行病,这本书焕发出令人震惊的生命力,从而确立了其社会学经典著作的地位。 抑郁症概念的社会发展史 ×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转变史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流行病?《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这部社会学经典著作之所以意义重大,正是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可以带领我们形而上地探索和思考造成抑郁症频发的社会原因。 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哪些转变?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去看待这个世界,该如何体验生活和世界,才能免于被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纠缠?我们对精神疾病有哪些误解,又该如何去描述痛苦,去正确地理解精神病?这些都是这部“抑郁症概念的社会发展史”“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转变史”试图回答的问题。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 【图书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兰·埃伦贝格的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作者完整地呈现了抑郁症作为一个精神病学概念的流变,同时剖析了抑郁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将精神病学的文化史和技术史结合起来,试图通过对一个概念的历史的解读,以小见大地展现整个当代社会对人的理解和主体性本身遭遇的变迁,为我们探究与此相关的新困境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流行病?要治愈这一精神疾患,对这两个问题的追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满足于心理和药物技术的纯粹应用,而缺乏形而上的探索与整体思考,不去厘清深层次的概念背景与造成抑郁症的社会原因,就不能全面地理解抑郁症,进而了解现代性危机下的主体和我们所身处的社会。 #社会 #社会学 #抑郁 #抑郁症

封面图片

《昨日之前的世界》作者: [美]贾雷德·戴蒙德

《昨日之前的世界》 作者: [美]贾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阅微 副标题: 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 原作名: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译者: 廖月娟 出版年: 2022-1 传统社会对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充满冲突和混乱的蛮夷之地,还是尽享田园生活的世外桃源?无论如何,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传统社会的实践要比现代国家更久远,前者在如何组织一个人类社会的问题上,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自然实验。容易迷失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我们,不妨回顾人类祖先的原始生活方式,追溯那些曾经帮助人类完善自我、建立文明与有序社会的良好根基,而这就是“昨日之前的世界”。 与新几内亚传统社会长期接触的戴蒙德,通过观察、记录传统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行事方式等来剖析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本书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生理学、营养学和演化生物学等角度,剖析了划分区域、解决争端、教养子女、对待老人、应对危机、宗教信仰、语言多样性、健康饮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代表传统社会的小切面同样主宰着今日世界,因此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思考和借鉴。 戴蒙德在书中再次展现了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颠覆了我们看待社会与秩序的视角,指引着我们在传统社会中寻找现代文明新脉搏。 #社会 #文学 #传统 #历史 #新几内亚 #政治 #人类学 #社会学 #语言学

封面图片

《见树又见林》(简中+台版)

《见树又见林》(简中+台版) 作者: [美]艾伦·G.约翰逊 (Allan G. Johnson)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学与生活 原作名: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译者: 喻东 / 金梓 出版年: 2016-3 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问题中,艾伦·G·约翰逊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学的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是可以在日常点滴中实践出来的。它或与我们的社会承诺相关,或与我们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相关。只有当我们对周围的复杂生活有所洞识时,我们才能产生与他人他物和平相处的智慧,懂得与他人彼此尊重。这种洞识和智慧又会让我们相信:即使个人的力量很卑微,也能够促使社会向上提升。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从生活出发,娓娓述说社会学的点点滴滴,不掉书袋子,几乎找不到多少术语,但最后你会发现,你也能像社会学家一样地思考问题了。请打开它吧。好好看看这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仔细瞅瞅这面照见自我的镜子。 #社会学 #社科 #社会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