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深渊》作者: 吴琪 / 王珊

《人性的深渊》 作者: 吴琪 / 王珊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副标题: 吴谢宇案 出版年: 2025-5 页数: 320 吴谢宇案是一起备受关注的刑事案件。2015年7月,时年21岁的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在家中杀害母亲谢天琴,制造母亲陪同其出国留学的假象,骗取亲友144万元用于挥霍,购买十余张身份证件隐匿身份逃亡,直到2019年4月在重庆机场被捕。法院审理认定其作案前精心预谋, 手段极其残忍,严重违背人伦道德,最终以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于2024年1月被执行死刑。 在2016年、2019年、2022年、2023年这几个与吴谢宇案有关的不同时间节点,《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都进行了追踪、采访和调查。《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一书正是在这组封面报道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记者吴琪、王珊围绕家庭、友人、学校、法庭等社会关系网络走访、调查,先后联系了上百位采访对象,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借助吴谢宇的狱中自述、书信、法庭供词等,还原了大量细节,写就了这部以吴谢宇案为切入点的深度纪实作品。 本书不仅是对吴谢宇案翔实、深入的全程报道,还尝试从时间维度梳理一个家庭、两大家族、几代人的成长历程和家族历史,探究案件背后的复杂动因与症结,挖掘悲剧发生的根源,引发读者对人性、伦理与教育的反思,探索在转型年代如何建构理性的社会价值观与生命成长意识,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非虚构纪实力作。 #非虚构 #犯罪 #社会 #弑母 #家庭 #历史 #心理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国内热门 弑母北大生吴谢宇今被执行死刑

#国内热门 弑母北大生吴谢宇今被执行死刑 因弑母被判处死刑的前北大学生吴谢宇,星期三(1月31日)被执行死刑。 据澎湃新闻报道,吴谢宇死刑复核辩护律师郑晓静星期三说,她向福州市第一看守所联系要求安排会见吴谢宇,看守所干警答复称,星期三上午8时吴谢宇已被法院带走准备执行,“不用来了”。 另据福州市中级法院微信公号消息,福州市中级法院星期三遵照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对吴谢宇执行了死刑。福州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派员临场监督。执行死刑前,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告知吴谢宇可以申请会见亲属,但吴谢宇未提出申请。 福建省高级法院去年5月对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上诉一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根据一审判决,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3000元。 按照程序,二审宣判后,对吴谢宇的死刑裁定,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法院认为,吴谢宇所犯故意杀人罪手段残忍,情节恶劣,罪行极其严重,严重违背人伦道德,严重践踏社会公众的认知和情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吴谢宇连续实施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犯罪,主观恶性深,且毫无悔罪诚意,应依法惩处。 据报道,郑晓静曾向最高人民法院提交不核准吴谢宇死刑的法律意见。二审宣判后,郑晓静于去年11月到福州市第一看守所会见吴谢宇。吴谢宇在看守所里的精神状况比较稳定,求生欲望很强,希望能活着赎罪 Ps:今天看到两个国内热门。另一个是亲爹和后妈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摔死了。

封面图片

终于看了三联写吴谢宇弑母案那个稿子,里面也写了吴谢宇父母的经历和家庭,感想就是:不幸福的家庭一览。可能作为个体,吴谢宇和父亲和母

终于看了三联写吴谢宇弑母案那个稿子,里面也写了吴谢宇父母的经历和家庭,感想就是:不幸福的家庭一览。可能作为个体,吴谢宇和父亲和母亲各自都是很好的,都受过苦、努力读书奋斗出了前途。但是他们并不具备成立家庭的条件。 最唏嘘的是吴谢宇母亲谢天琴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终于感受到轻松和自由,也准备不结婚。但是她父亲绝食以逼婚,最终谢天琴找了一个贫苦大家族里还算上进的儿子,大部分周遭人眼里的“好对象”。“传统”对于把一个女人赶到婚姻里去有一种极端的信仰。 明明自己一个人熬出头终于能自立就是很大的成就了,保护自己的精神状态已经很难,为什么要绑在一起不幸福。

封面图片

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三联这篇《吴谢宇弑母案:最后的悲剧发生之前》:

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三联这篇《吴谢宇弑母案:最后的悲剧发生之前》: 吴谢宇身上体现了代际传递的悲剧总和,这悲剧的种子从他外公遭批斗眼睛被弄瞎的时候就种下了。 也体现了应试教育的极大漏洞,他的逻辑是完全自洽的,而如此严重的心理问题被优异的成绩遮挡了十几年。 另外,一家三口人之间,直到去世也没有过任何深入一点的交流,写出来可能令人惊叹,但实际上非常普遍。 对钱、对性、对亲情……他还有许多许多疑团,还一点也没有活明白,就已经必须死了。 三联的这篇细节非常到位,估计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比南周那篇好太多。

封面图片

《路德的人生智慧》作者: 卡尔·楚门

《路德的人生智慧》 作者: 卡尔·楚门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橡树文字工作室 副标题: 十架与自由 译者: 王一 出版年: 2019-6 本书介绍了路德的生平、时代背景与核心思想,重点阐发了路德的思想对于基督徒人生的意义。他的人生智慧不仅充满洞见,而且不乏幽默的指导。尽管时隔五百年,这位德国改教家的智慧依然能启发和激励今天的人们。 #宗教 #神学 #传记 #思想 #历史

封面图片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作者: [英] 莱亚·乌皮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 作者: [英] 莱亚·乌皮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Free: Coming of Age at the End of History 译者: 吴文权 出版年: 2024-9 页数: 344 “我身在历史何处”系列002 全球24家媒体年度图书,横扫6项非虚构大奖 知名政治哲学教授莱亚·乌皮省思力作 “巴尔干几十年来最佳回忆录” 一位少女亲历东欧剧变的成长故事 在不确定的世界,回望历史如何形塑个体生命 于思想的阵痛中,找寻自由的意义 内容简介 1979年出生的莱亚·乌皮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又鲜为外人知的东欧国家。那些年,那里的人们怀揣着乌托邦理想,外人几乎无法访问,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几乎无法离开。它是一个物质匮乏、买东西需要排队的地方,一个充满秘密和不可说的地方。对莱亚而言,那里是家,邻里之间互助,长辈期待孩子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那里有她的共同体和希望。 在1990年12月,在柏林墙倒塌后的一年,一切都变了。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可以自由投票、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但是,工厂关闭,工作机会消失,许多人乘坐拥挤的船只逃往意大利,最后又被送回。掠夺性的金字塔骗局最终使这个国家破产,导致暴力冲突。当一代人的宏愿变成另一代人的幻觉,家族的秘密被揭露,莱亚开始追寻自由的真正含义。 #历史 #欧洲 #传记 #柏林墙 #东欧 #自由 #非虚构 #纪实文学

封面图片

《林村的故事》作者: 黄树民

《林村的故事》 作者: 黄树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 译者: 素兰 / 纳日碧力戈 出版年: 2002-3 页数: 275 这是一本关于1949年后林村和林村人的民族志著作。全书以福建厦门农村党支部书记叶文德富于戏剧性的生命史为主轴,展现铺陈出一幅幅贯穿时空背景的社会文化变迁图像。作者黄树民长期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在此书中,他想要揭示的是,在中国农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的情形下,一种全国性文化抬头,传统上小型、半自治而独立的农村社区,逐渐被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大众文化所取代,然而,某些传统的信仰与习俗仍得以延续。 #农村 #田野调查 #民族之 #历史 #社会 #政治 #文化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