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形象的艺术神学》以造形艺术为题材,选择了83幅在历史上有影响的绘画、雕塑和马赛克镶嵌画,从历史、神学、艺术、文化及心理学各

《基督形象的艺术神学》以造形艺术为题材,选择了83幅在历史上有影响的绘画、雕塑和马赛克镶嵌画,从历史、神学、艺术、文化及心理学各个不同的角度介绍这些基督形象的内涵和意义,人们在那些环境中对基督的认识。本书包括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主要是欧洲艺术家的作品,也有不少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非洲、美洲的作品。作者是德国人,耶稣会士,出生于1939年,研究艺术史、考古学、拉丁语言、哲学、神学。作者以对拉斐尔的研究而闻名,在圣容像和圣像艺术研究上贡献颇丰。他先后就学于图宾根、伦敦、佛罗伦萨、柏林、摩纳哥、罗马、巴塞尔等地。从1974年起在罗马的格来高里亚纳大学教授艺术史,现任该大学“教会文化财富”研究所所长,及罗马教廷“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艺术史》简介:艺术史系统地讲述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介绍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代

《艺术史》 简介:艺术史系统地讲述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介绍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和艺术家,帮助观众了解艺术的演变和文化价值 标签: #艺术史 #纪录片 #艺术发展 #艺术风格 #艺术家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变局中的抉择: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历史的终结(1949-1951)

变局中的抉择: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历史的终结(1949-1951) Making Choices in the Midst of Change: The End of the National Christian Council of China (1949-1951) 出版社: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 作者:宋军 (Song Jun) 1949至1951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基督教的改造,与基督教领袖的自我革新相互交织成一幅明暗相间的画面。作为当时全国教会咨询顾问性质的机构,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对新中国政治环境带给基督教的影响作出颇为乐观的判断,曾试图策划、引导并掌握这场革新运动的内容、方向和领导权,派出基督教访问团,积极筹备召开全国基督教会议,以使中国教会在组织与革新步调上达致合一,谋求基督教在新中国的安稳与发展。 然而,中共叫停基督教全国会议,打断了中国教会自主性革新进程;又通过扶持以吴耀宗为代表的教内「进步力量」,成功分化了协进会领导层,从而掌握了改造基督教的主导权。伴随《三自宣言》的问世及签名运动的展开,协进会被迫亦步亦趋地表示顺从与效忠,并在十四届年会和控诉运动的让步妥协中被彻底臣民化,最终走向曲终人散的结局。 作者简介 宋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神学研究院哲学博士。曾先后任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任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圣书教会牧师。专研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基督教会史。著作《清代弘阳教研究》(2002);译著志贺市子《香港道教与扶乩信仰─历史与认同》(2013);合译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国民众Nationalism的诞生》(2007);曾发表学术论文12篇。 #基督教 #历史 #政治 #宗教 #基督教 #港版

封面图片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 作者: [英]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 译者: 胡默然等 出版年: 2022-4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第三辑,为中英双语读物。本书主要为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系列的成果展示,同时收录了多篇埃尔斯纳的相关论文,以及他对潘氏的一篇核心理论文章的译文。作者就比较主义作为一种可能性如何解决欧洲中心主义的问题,以及如何联结艺术史的过去与未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力图在理论框架层面为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史研究及中国本土的艺术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作为一门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学科,艺术史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由此也引发了根本的学科问题:在全球转向的大背景下,依赖欧洲文化及语言构建出的经典话语体系及解题思路,一旦走出西方语境,将如何面对其他文化传统?又在何种程度上可借为他用?我们能否超越自身的固有视角,找到解释多元文化的有效路径? 埃尔斯纳在书中回溯了艺术史这门西方学科的缘起,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现代艺术史家,如李格尔、沃尔夫林、瓦尔堡等人的标志性贡献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梳理艺术史学科理论发展的同时,他聚焦于潘诺夫斯基,深度剖析其围绕“解释之圈”所搭建的系统框架背后的学理逻辑,展开批判的思辨探讨。在此基础上,埃尔斯纳提出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学科诉求,为寻求全新的研究范式提示了一种可能的蓝图,以多元比较的模式接近纷繁复杂的非西方艺术。 此外,埃尔斯纳深入讨论了艺术史学中的几个关键议题。他以李格尔和斯齐戈夫斯基为代表,介绍了维也纳艺术史传统中两股相互冲突的思潮;面对大写的艺术,埃尔斯纳探讨了围绕其概念起源及其所具有的集体性、自律性和价值而形成的神话式宣言;并呈现出对李格尔“艺术意志”这一艺术史中极富争议的概念的再次思考。而后,埃尔斯纳重点论述了20世纪二十年代德语艺术史界对李格尔遗产的两条继承路线一是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体系为例的新康德主义式的批判性回应;二是以新维也纳学派的卡施尼茨的“结构分析”方法为例的新黑格尔主义式的解释与拓展。 #艺术 #历史 #艺术史 #欧洲 #史学

封面图片

《边缘图像_中世纪艺术的边际_英迈克尔卡米尔Chinese_北京》

《边缘图像_中世纪艺术的边际_英迈克尔卡米尔Chinese_北京》 简介:本书聚焦中世纪手抄本、建筑装饰等艺术形式中常被忽视的「边缘图像」,通过跨学科视角解码怪诞图案与宗教叙事的隐秘关联。作者突破主流艺术史框架,揭示边缘空间如何成为中世纪人表达禁忌思想、社会焦虑的镜像场域,为理解欧洲中世纪文化打开新维度。 亮点:颠覆传统艺术史框架/解码怪诞图像的隐喻系统/200余幅珍稀插图首次汇编 标签:#中世纪艺术研究 #图像符号学 #边缘文化解构 #边缘图像 #北京大学出版社 更新日期:2025-04-26 15:23:07 链接:

封面图片

《风景与西方艺术》作者: 【英】马尔科姆·安德鲁斯

《风景与西方艺术》 作者: 【英】马尔科姆·安德鲁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 译者: 张翔 出版年: 2014-1 页数: 308 权威学者精妙解读“风景”概念与演变,带您全角度领略寻常风景的非常之美。超百幅精美名画与摄影作品,值得收藏! 《风景与西方艺术》属于“牛津艺术史”系列丛书,以文艺复兴后近五百年来的西方著名风景画作品为切入点,讨论了风景画是如何从传统作品中的背景,转变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全面考察了作为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风景”,作为一种文化构建的“风景”,以及风景画的政治与经济价值等问题,是深刻理解风景画在西方艺术中的位置与价值,进而进一步理解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经典读物。 一部杰作,其中囊括了众多非常著名的惊人之作。马尔科姆•安德鲁斯将风景视为一座建筑,或者说一所剧院,观众将自己置于舞台之上,并享受着自己的演出。 理查德•汤姆森(Richard Thomson,爱丁堡大学教授) “风景艺术”是一个众所周知难以驾驭的主题,而作者的研究显示出他在此领域具有极为全面丰富的修养。 安德鲁•威尔顿(Andrew Wilton,泰特美术馆高级研究员) “风景”的制造离不开它被制造时的历史环境,但同时也关乎发现它的个人热情与经验。通常这样的研究不是过度谨慎就是泛泛而谈,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能激发许多思考,是一部极具洞察和智慧的著作。 约翰•豪斯(John House,科陶德艺术学院) “牛津艺术史”系列丛书 西方当代最前沿、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艺术史丛书 中文版首次引进,中国著名美术史家易英精选主编 世界顶尖学者集体智慧的宝库 填补国内相关主题读物之空白 每册超百幅精美图片 引领中国读者迅速深入理解西方经典艺术 #历史 #艺术史 #风景 #西方艺术

封面图片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著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著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止中华先民时期,下至二十世纪初期,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聚焦于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艺术史 第一卷》(先秦至汉末) 本卷展现了从史前时期至西元二世纪末,东亚大陆内部文明如何融合、震荡,最终形成中华文化主流。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商周时代特有的青铜与玉器,以及文字的诞生:契刻、铸造与手写;代表书法艺术的形成-秦汉之际的篆隶之变;绘画与绘画性的觉醒-汉代造型艺术中的线条,等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 · · · · · · 陈滞冬,1951年生于成都,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 198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 1987年获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成都永陵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巴蜀文艺基金奖书法奖评审。 陈滞冬时师从陈子庄(石壶),后师从晏济元学习中国绘画。曾在北京、台北、巴黎、成都、兰州、太原、南京、杭州、威海、郑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集:《陈滞冬画》《陈滞冬花鸟作品选》《玉山高处:陈滞冬作品集》《秋月春风:陈滞冬工笔花鸟画》。 已出版个人著作《大风堂传习录》(2022)、《中国书法学论著提要》(2021)、《嵇康之死》(2020)、《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2018)、《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2017)、《丹青引:中国画研究与欣赏》(2016)、《石壶论画语要》(2010)等;翻译作品《中国历代书法》《新出土中国历代书法》等。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