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儒艮之后,我国两种长臂猿野外灭绝

白鲟、儒艮之后,我国两种长臂猿野外灭绝 9月6日,在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发布。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分布的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在野外均没有被监测到,符合野外灭绝的标准。 野外灭绝是一种保护现状,当某物种或其亚种,其已知的个体仅存活于圈养的环境,或是其种群需经过野放后才能够回归其历史上存在的地点时,就会被分类至此保护现状。 评估专家组组长、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介绍,科研人员对白掌长臂猿已知分布区及周边区适宜栖息地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未发现有生存的种群,亦未监听到期鸣叫声,至少有10年以上未有人在野外听到其鸣叫声。科研人员对北白颊长臂猿已知分布区及周边区适宜栖息地也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未发现有生存的种群,亦未监听到其鸣叫声,至少有15年以上未有人在野外听到其鸣叫声。(图:北白颊长臂猿雄性个体 马晓锋摄)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市政署与广州动物园合作保育白颊长臂猿

市政署与广州动物园合作保育白颊长臂猿 #市政署 市政署持续与广州动物园保持密切合作,本月将饲养在石排湾郊野公园内的白颊长臂猿送往广州动物园,参与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保育工作,促进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保护、复育及可持续发展。现时白颊长臂猿正进行隔离检疫,饲养员持续密切观察情况。 白颊长臂猿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牠们在野外群居生活,以植物的嫩叶、芽和果实为主食...

封面图片

正因为在野外远足的过程中会让人觉得很享受,回来之后也感到精神非常放松,很安宁、很满足,所以野外远足也是一种最容易坚持下去的运动方

正因为在野外远足的过程中会让人觉得很享受,回来之后也感到精神非常放松,很安宁、很满足,所以野外远足也是一种最容易坚持下去的运动方式,可以一直这么走下去,直走到老得走不动为止。发表新文章《野外远足是身心运动》

封面图片

巨猿灭绝:科学家解开困扰考古人员已久的人类远亲的经历

巨猿灭绝:科学家解开困扰考古人员已久的人类远亲的经历 中国南部森林中的一群黑熊的艺术印象。资料来源:Garcia/Joannes-Boyau(南十字星大学)由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这一地区的新证据毫无疑问地表明,地球上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在距今29.5万年至21.5万年之间灭绝了,因为它们无法适应食物偏好和行为方式,而且很容易受到不断变化的气候的影响,这决定了它们的命运。古生物学家和共同作者、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颖奇教授说:"黑巨猿的故事是古生物学中的一个谜当其他灵长类动物正在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的时候,这样一种强大的生物怎么会灭绝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的古生物学家和共同第一作者张颖奇教授说:"它消失的原因悬而未决,这已成为这门学科的圣杯。IVPP在这一地区挖掘黑巨猿 的证据已经有10多年了,但由于没有可靠的年代测定和一致的环境分析,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其灭绝的原因"。揭示巨猿灭绝故事的确凿证据来自于一个大型项目,该项目从分布在中国南部广西省广大地区的 22 个洞穴遗址中收集证据。这项研究的基础是年代测定。共同第一作者、麦考瑞大学地质年代学家基拉-韦斯特韦(Kira Westaway)副教授说:"提出一个物种灭绝的明确原因是一项重大壮举,但确定一个物种从化石记录中消失的确切时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环境重建和行为评估的目标时间框架。"在坚硬的胶结洞穴沉积物中挖掘,其中有大量化石和 黑巨猿 的证据。资料来源:Kira Westaway(麦考瑞大学)六所澳大利亚大学为该项目做出了贡献。麦考瑞大学、南十字星大学、卧龙岗大学和昆士兰大学使用多种技术对样本进行了测年。南十字星大学还绘制了黑巨猿牙齿地图,以提取有关猿类行为的信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和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分别研究了洞穴中的花粉和含化石的沉积物,以重建黑猿从繁衍到消失的环境。对洞穴沉积物和化石采用了六种不同的测年技术,得出了 157 个放射性年龄。这些技术与八种环境和行为证据相结合,应用于 11 个含有黑腹蛤证据的洞穴,以及 11 个年龄相近但没有发现黑巨猿证据的洞穴。许多洞穴的位置,包括两个黑巨猿出没的洞穴。资料来源:Yingqi Zhang(中科院 IVPP)发光测年法是主要的测年技术,它测量的是包裹着黑巨猿化石的埋藏沉积物中的光敏信号,并辅以对其牙齿本身的铀系列(US)和电子自旋共振(US-ESR)测年法。南十字星大学地质年代学家 Renaud Joannes-Boyau 副教授说:"通过对化石遗骸进行直接测定,我们确认了它们的年龄与发现它们的沉积物中的发光序列一致,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可靠的黑巨猿灭绝年表。"通过详细的花粉分析、动物群重建、牙齿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洞穴沉积物的微观详细分析,研究小组确定了巨猿灭绝前的环境条件。然后,研究小组利用猿类牙齿的微量元素和牙齿微磨损纹理分析(DMTA),模拟了种群在繁盛时期与灭绝时期的行为对比。黑巨猿栖息洞穴高出谷底150米,每天都需要攀爬才能进行发掘。资料来源:Kira Westaway(麦考瑞大学)Joannes-Boyau 副教授说:"牙齿提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物种行为洞察力,显示了压力、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和重复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黑巨猿灭绝于距今29.5万年至21.5万年之间,比之前的推测要早得多。在此之前,它们在丰富多样的森林中繁衍生息。到距今 70 万至 60 万年前,由于四季变化加剧,环境变得更加多变,导致森林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猩猩 - 黑巨猿的近亲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体型、行为和栖息地偏好。相比之下,当黑巨猿的偏好得不到满足时,它就会依赖营养价值较低的后备食物来源,从而减少了食物的多样性。张教授说:"与猩猩等适应能力更强的动物相比,黑猩猩显得难以适应,这最终导致了它的消亡。"随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威胁迫在眉睫,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物种灭绝的原因。探索过去未解决的灭绝问题的原因,为我们了解灵长类动物的恢复能力以及其他大型动物在过去和未来的命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人类造成1400种鸟类灭绝 是之前估计的两倍

人类造成1400种鸟类灭绝 是之前估计的两倍 虽然自 1500 年代以来许多鸟类的灭绝都有记录,但我们对此前物种命运的了解依赖于化石,而这些记录是有限的,因为鸟类的骨头轻而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解体。这就掩盖了全球物种灭绝的真实情况。研究人员目前认为,自大约 13 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以来,已有 1430 种鸟类(近 12%)在现代人类历史上灭绝,其中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地因人类活动而灭绝。这项研究由英国生态学与水文学中心(UKCEH)领导,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人员利用统计建模估算了未被发现的鸟类灭绝数量。该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国生态研究中心的生态建模师罗布-库克(Rob Cooke)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人类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认识。人类通过丧失栖息地、过度开发、引进鼠、猪和狗等方式迅速破坏了鸟类种群,这些动物袭击鸟巢并与鸟类争夺食物。我们的研究表明,许多物种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就已经灭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从历史上消失了"。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哥德堡大学的索伦-福尔比博士补充说:"这些历史性的物种灭绝对当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有着重大影响。"上图是人工智能生成的未知灭绝鸟类的图像。图片来源:UKCEH"世界可能不仅失去了许多迷人的鸟类,还失去了它们的各种生态作用,其中很可能包括种子传播和授粉等关键功能。这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一连串的有害影响,因此,除了鸟类灭绝之外,我们还将失去许多依赖这些物种生存的动植物。"观察和化石显示,自更新世晚期以来,已有 640 种鸟类灭绝,其中 90% 发生在有人居住的岛屿上。这些鸟类包括毛里求斯的标志性鸟类渡渡鸟,北大西洋的大海雀,以及鲜为人知的圣赫勒拿岛燕鹱。但据研究人员估计,还有 790 个未知物种灭绝,这意味着总共有 1430 个物种消失如今只剩下不到 11000 个物种。科学家们说,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历史上最大的由人类驱动的脊椎动物灭绝事件(14世纪),据估计,在人类首次到达东太平洋(包括夏威夷和库克群岛)之后,有 570 种鸟类灭绝,几乎是自然灭绝率的 100 倍。他们认为,公元前九世纪还发生过一次大灭绝事件,主要原因是人类来到了西太平洋,包括斐济和马里亚纳群岛以及加那利群岛,并强调了始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持续灭绝事件。从那时起,除了森林砍伐加剧和外来物种蔓延之外,鸟类还面临着气候变化、集约农业和污染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威胁。作者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未来几百年中,我们可能会失去多达 700 种新的鸟类,这将是人类造成的史无前例的物种灭绝规模。但库克博士指出"更多的鸟类物种是否会灭绝取决于我们。最近的保护工作挽救了一些物种,我们现在必须加大保护鸟类的力度,由当地社区主导栖息地的恢复工作"。研究小组根据已知的鸟类灭绝情况以及与新西兰相比较的地区的相关研究工作程度进行了模拟估算。据信,新西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了解人类以前鸟类动物群落的地方,那里所有鸟类的遗骸都保存完好。一个地区的研究越少,化石记录预计就越不完整,估计未被发现的灭绝数量也就越多。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青蛙桑拿浴":保护濒临灭绝的青蛙免受致命真菌的侵袭

"青蛙桑拿浴":保护濒临灭绝的青蛙免受致命真菌的侵袭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和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一项研究发现,加热庇护所可以帮助青蛙有效防治壶菌病。这种让青蛙"烤掉"感染病菌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增强对未来感染病菌的抵抗力,从而为濒危两栖动物提供一种可行的保护策略。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加热方法,可以帮助濒危青蛙抵御影响多个物种的大流行病的破坏性影响。该团队与墨尔本大学合作,重点防治壶菌病,这种真菌病已导致澳大利亚至少六种两栖动物灭绝,并对全球数十种两栖动物构成威胁。人工热点庇护所中的绿色和金色钟蛙。图片来源:Anthony Waddle今天(6月26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这一发现,为像绿纹树蛙这样迅速减少的种群提供了一条潜在的生命线。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麦考瑞大学应用生物科学学院施密特科学研究员安东尼-瓦德尔(Anthony Waddle)博士说,很少有干预措施能解决致病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或Bd)在国际上传播所造成的影响。"自壶菌被确定为两栖动物种群全球崩溃的主要原因以来的25年里,我们的研究成果首次提供了一种简单、廉价和广泛适用的策略来缓冲青蛙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Waddle博士说。Anthony Waddle 博士与青蛙。麦考瑞大学壶菌一旦传播到新的环境中,通常就会永久定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比任何其他有记录的疾病或入侵物种都要严重。在全球受壶菌感染的物种中,有 90 种已经灭绝或被认为在野外灭绝。另有 124 个物种的数量减少了 90% 以上。该研究的资深作者、麦考瑞大学自然科学学院的里克-希恩(Rick Shine)教授说,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简单的干预措施,可以很容易地扩大规模,从而有可能帮助减少致命的糜齿大流行的影响。Shine教授说:"壶菌病不会消失,但我们的行为生态学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濒危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与壶菌共存。"研究小组发现,用砖块和聚氯乙烯温室等现成材料搭建的人工"热点"庇护所,可以让青蛙迅速"烘烤"掉感染的壶菌。当青蛙转移到热点庇护所时,壶菌感染明显减少。整个过程就像是给青蛙做了一次小型医疗水疗。在这些简单的小热点中,青蛙可以将身体加热到能消灭感染的温度。研究还表明,蛙类在感染糜烂丝虫后如果存活下来,就会产生一种获得性免疫,使它们对未来的感染有更强的抵抗力。瓦德尔博士说:"降低死亡率,提高两栖动物对糜烂病的免疫力,是保护两栖动物免受这种疾病侵害的关键。这些简单的"热点"庇护所很容易复制,而且在社区的参与下,这种策略很容易扩大规模。"墨尔本大学野生动物生物科学系教授研究员李-斯凯拉特教授说:"这项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推广到受糜烂丝虫病威胁的其他濒危蛙类物种,并证明了跨学科和跨机构合作在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中的价值。"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为阿拉伯豹制定基因拯救计划

科学家为阿拉伯豹制定基因拯救计划 由肯特大学杜瑞尔保护与生态研究所 (DICE) 、东英吉利大学 (UEA)、伦敦大学学院 (UCL)、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NTU) 和阿曼皇家宫廷酋长院 (Diwan of Royal Court) 的科学家领导的一项国际合作调查了阿曼南部偏远的佐法尔山脉,以确定阿拉伯最后一种大型猫科动物的存活数量。通过部署照相机陷阱来识别豹子个体,并对野生豹子的粪便和圈养种群的样本进行DNA分析,研究小组估计阿曼可能只剩下 51 只野生豹,分布在三个孤立的、基因贫乏但截然不同的亚种群之间。尽管发现阿曼野生花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极低,但研究小组在整个地区的人工饲养花豹中发现了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在来自邻国也门的几个个体中,这些个体帮助建立了今天的人工饲养种群,这一重要的遗传资源有可能为阿拉伯豹的成功恢复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拯救",即把圈养豹的后代引入野生种群,可以最有效地恢复该地区日益减少的野生种群数量。然而,他们的预测表明,要想通过基因拯救重新引入豹子来建立最有生命力的种群,就必须仔细评估新基因所能带来的益处,特别是因为圈养的豹子可能已经是近亲繁殖。这项发表在《进化应用》(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上的研究利用 DICE 的保护基因分析、UEA 开发的尖端计算机模拟以及在阿曼进行的大量实地考察,对阿拉伯豹的 DNA 进行了仔细检查,评估了其未来灭绝的风险,并预测了如何通过基因拯救来确保阿拉伯豹的生存能力。作者说,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其他濒危物种。吉姆-格鲁姆布里奇(Jim Groombridge)教授在肯特郡的 DICE 领导了这项研究,他解释了基因分析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与阿曼皇家宫廷的迪旺合作,调查并收集了佐法尔山脉各地的豹粪,从中提取了DNA,并使用微卫星DNA标记进行分析,以量化遗传多样性。""利用基因信息,我们能够确定野生豹的个体数量。然后,我们就可以比较野生豹群体和人工饲养豹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沙特阿拉伯皇家乌拉委员会阿拉伯豹保护负责人哈迪-希克马尼博士(Dr Hadi Al Hikmani)描述了这项研究的动机。阿拉伯豹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食肉动物之一,非常难以捉摸。在野外监测这些豹子的唯一方法就是在豹子生活的山脉高处部署相机陷阱,并收集它们在山口留下的粪便进行 DNA 分析。托马斯-伯利(Thomas Birley)是东南欧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员,他进行了基因拯救的计算机模拟,他说:"通过使用野生和圈养种群的基因信息,我们能够预测基因拯救的最佳方案,以确保这种极度濒危大型猫科动物的长期生存能力。"英国能源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的科克-范-奥斯特豪特教授补充说:"问题在于,所有个体之间都有某种联系。他们是在人口大崩溃中幸存下来的少数祖先的后代。因此,要阻止近亲繁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会暴露出'坏的'突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负荷。反过来,这会增加死亡率,导致种群进一步崩溃。"'基因负荷构成了严重威胁,但可以通过基因拯救来缓解,我们的研究预测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野生种群需要'基因拯救',需要人工饲养的基因更加多样化的豹子。这些豹子的基因更加多样化,有助于降低近亲繁殖和基因负荷水平。不过,我们也有可能将圈养种群中的其他不良变异引入野生种群,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平衡。"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