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人数预计超过500万 收录比4:1

2023年考研人数预计超过500万 收录比4:1   数据显示,从2017年考研开始,全国报名人数连续7年上涨,从201万人增至457万人,增幅127.4%。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11年开始连续11年上涨,当年全国招生总人数仅56万人,2022年预计将达到120万人左右。扩招的速度还是比不过报名的增速,据新东方测算,2021年考研的报录比为3.37∶1,2022年考研则扩大至3.8∶1。新东方大学事业部考研项目总监李琳近日介绍,预计2023年考研全国报名人数将超过520万人,录取人数将超过130万人,报录比将扩大至4∶1。   近日,一些大学公布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已经显示了考研竞争之激烈。上海大学的平均报录比为5.06∶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报录比达到7.35∶1。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录取硕士研究生2015人,其中推免生649人,占全日制硕士生录取总人数的35.93%,创历史新高。推免生创新高,留给考研学生的机会相应减少,竞争自然更加激烈。(21财经)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研究生考试开考 考生人数三年来首降

中国研究生考试开考 考生人数三年来首降 中国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星期六(12月23日)正式开考,今年考生人数438万,是三年来首次下降。 据中国教育部消息,初试时间为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考试时间超过三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在12月25日进行。 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比前一年减少了36万人。 据中新网报道,近年来中国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增加,2021年和202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77万人和457万人,2023年增至474万人,创下新高。而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有所回落,较上一年减少36万人,是三年来首次下降。 山西晚报此前报道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转折”,因为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人,2024年预计达117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1万人。按说考研大军的潜在基数更大了,但选择考研的人却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一。 近几年,中国教育在线对考研情况进行了连续调查。《2020年研究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核心竞争力。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对此分析说,“如果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硕士学历未必会带来高回报。” 伴随大学毕业生数量连续创下新高,大家开始“卷学历”,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历找到“体面”的工作。 陈志文指出,“但大家逐渐发现,读完硕士可能同样面临就业难。考生们因此开始计算考研的性价比。这是一次理性的回归,大家不再盲目‘随大流’,是好事。” 对于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王传毅补充说,今年出国留学人数相较于过去几年会有显著增长,这也分流了一部分原本打算在国内考研的学生。 与此同时,考公考编却持续升温。202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11月26日开考,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12月23日 1:34 PM

封面图片

2023 #考研 择校避坑 #指南

2023 #考研 择校避坑 #指南 1、推免人数占比大 同学们在选择报考院校时,尽量选择统考考生名额多的院校,这样考上的概率会大。大家在择校前关注推免比例,可以在报考院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找相关数据。 部分院校在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这个数据,例如江苏大学:专业目录中没有招收人数的院校,大家可以关注一下院校的报录比、拟录取名单、推免名单,或者咨询一下学长学姐。 2、不保护一志愿 保护一志愿的院校在复试环节,会优先录取一志愿考生,一志愿考生录取人数也会占比大,但有的院校会刷掉大部分的一志愿考生,优先录取211、985调剂的考生。大家在择校时可以在院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找复试信息,了解报考院校是否保护一志愿考生。 3、初试压分 20考研某院校压分上热搜,想必大家都看到过这个消息,院校压分意味着一志愿考生分数会低很多,不仅无法被一志愿院校录取,调剂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分数过低基本只能二战了。 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判分标准也会有区别,即考研人常说的“水区旱区”。如果报考同一院校同一地区,这个差别没有影响,但是如果调剂的话,分数高的同学会比较占优势。 4、复试时间晚 在复试时,会有院校为了等211、985院校调剂的高分考生,复试时间太晚,报考该院校的一志愿考生会非常被动,不仅录取名额减少,一旦复试没通过,留给一志愿考生的调剂机会也寥寥无几,最后可能为了读研将就或者去二战。 5、注重本科院校 有的院校为了选择优质生源,本科院校会作为复试考核标准,211、985考生会被优先录取,这样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会比较吃亏。大家可以在院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找复试名单以及拟录取名单进行对比,或者在考研经验贴,院校贴吧去看看学长学姐的建议。 院校为了优质生源,会制定不同的招生规则,大家在择校时要多搜集信息选择对自己有优势的院校,考研备考不易,不能白费自己一年努力。

封面图片

去年中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130万人

去年中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130万人 中国去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继续上升,达到130万人。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四(2月29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招生130.2万人,在学研究生388.3万人,毕业生101.5万人。 此前的2022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24.2万人,在学研究生365.4万人,毕业生86.2万人。 其他教育阶段的统计数据显示,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1042.2万人,在校生3775.0万人,毕业生1047.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16.5万人,在校生1737.9万人,毕业生537.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967.8万人,在校生2803.6万人,毕业生860.4万人。初中招生1754.6万人,在校生5243.7万人,毕业生1623.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877.9万人,在校生10836.0万人,毕业生1763.5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5.5万人,在校生91.2万人,毕业生17.3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3.0万人。 2024年2月29日 6:01 PM

封面图片

考研人数首降 考公热潮攀升

考研人数首降 考公热潮攀升 2024年,中国考研报考人数下降至438万,较上年减少了36万,八年以来首次下滑。相比之下,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增至303.3万,较上年增长至43.53万,平均竞争比为77:1。 自媒体和中媒分析认为,考研人数下降是社会回归理性,下降原因包括竞争激烈、备考压力大和保研率上升。有学者指出,目前就业价值追求高于考研。 外媒指出,考研热度下降反映了中国年轻人对经济预期的悲观态度,让考公成为更热门的选择。有学者表示,公务员工作基本无法促进经济,考公是饮鸩止渴,反映中国年轻人追求稳定工作的需求。 原文链接 《搜狐》 《中国新闻周刊》 《自由亚洲电台》 《自由亚洲电台》

封面图片

简讯: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简讯: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指导各地精心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目标任务。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开始日期 6 月 7 日 星期三 结束日期 6 月 8 日 星期四 注意: 旧高考地区为 6.7-8,新高考区因科目安排而将考试延长,少数民族语言区域将额外延长一天 3+3 模式新高考地区为 6.7-10 3+1+2 模式新高考地区为 6.7-9 当前距离高考还有 5 日 10 小时,频道提前祝贺考生考试顺利

封面图片

2023考研,如何判断一所院校难不难考?

2023考研,如何判断一所院校难不难考? 对23考研的人来说,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到一所适合自己的院校,往往会事倍功半。而在考研择校中,推免率通常是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参考,推免率越高,就意味着这个学校的推免学生就越多。推免率越高的院校,越要谨慎报考! 那推免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推免率=推免名额/录取人数 1.什么样的院校是相对好考的?  ①统计推免率15%左右或以下的一流院校中的B类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 ②统计推免率15%左右或以下的一流学科院校,如合肥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 ③非985、211但入选双一流且推免率不高的院校(当然这只对最初几年有效,此类院校实力强劲,获得资源倾斜后更可以迅速提高实力)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 除了推免率,还有一些其他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学校到底好不好考! 2计划招生人数  这条信息一般在招生院校公布的专业目录里面有说明。通常认为招生人数和录取几率成正比。一些特别热门的专业,如果不知道具体招生人数,很可能从报名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失败。为了保险起见,不能仅看今年的数据,最好能看看往年的数据。 3报考人数  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有多少。虽然这一数据只能看到前几年的,但是足够我们大致判断出当年的报考情况。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建议不要报考。 4实际录取人数  通过这个我们能得知这个专业去年到底录取多少人,再结合去年专业目录公布的招生名额,可以判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有一点要注意,有些高校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所以要分析下目标院校有没有扩招的传统。 5报录比  报录比直接反映出某专业的火爆程度。有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录比达到10:1,甚至20:1。这反映的是名校热门专业的真实考情。竞争如此激烈,同志还需努力。 6复试分数线  要注意的是,复试线有校线和院线的区别。有的学校会有多个学院开设同一个专业,各个学院的院线可能不一样。学校给出的复试线一般是各院的最低院线。所以,查找复试线的时候不要混淆校线和院线的区别。如果目标学校只有一个学院开设目标专业,则不存在校线和院线的区别。 复试线在两种情况下会失去参考价值,一个是复试比例过高,另一个是不同学校专业课试题难度差异太大。 7复试比例  复试比是指,计划招收人数和进入复试人数的比例。教育部规定最低的复试比例为1:1.2,这就意味着,如果录取10人,就会有12人进入复试,有两个同学注定要当炮灰。 有的学校复试比会高达1:1.5,甚至1:2,复试比例如果偏高,就能说明两个问题: 1)复试线的参考价值降低; 2)复试竞争激烈、风险更大 最后,建议在备考期间一定要多搜集信息,并且多方面考察,这样出来的结果会比较靠谱,如果指望通过一两条规律就做出判断,可能会有失偏颇。 #经验 #考研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