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调休,寻回法定假期立法初心,增加法定假期天数!】
【不要调休,寻回法定假期立法初心,增加法定假期天数!】
2023年春节假期,简单来说,就是:先放7天假,再上7天班。
令全国人民都疲惫不堪的调休,是怎么来的?法定假期立法初心是什么?
1949年,《全国年节及节假日放假办法》颁布,规定:元旦放假1天,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三)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1天,国庆节放假2天,全年假期总共7天。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放假办法》于1999年迎来第一次修订,假期增加到10天。
1999年起,春节、劳动节、国庆统一改成休3天,并用前后周末相连的计算方法,拼凑出七天“长假”,“黄金周”登上历史舞台。也就是说,1949-1998这49年间,法定假期只有7天的历史被改写。
2007年,《放假办法》第二次修订,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春节放假日期调整为:除夕、初一、初二。而劳动节从放假3天重回1天。元旦继续放假1天。通过调休,春节、国庆拼凑出7天“长假”,其他节日拼凑出3天“小长假”。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天。
2013年《放假办法》第三次修订,将春节假期放假日期重调回初一、初二、初三放假。这次修订除了“除夕不放假“被诟病之外,并未增加任何放假天数。
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1年的数据,在世界主要国家法定休假天数中,法国全年休假天数有37天,排名世界第一。在亚洲国家中,中国排名低于越南(22天),泰国(19天)。
从1999年起,“调休”已经实行了24年。
“调休”,完成了国家期盼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但对于打工人来说,“调休”是让人痛恨的,牺牲周末,工作日拉长,节前节后工作量增加……
对国家而言,假期,是鼓励人们出游、拉动消费的日子;调休,则是对企业家的补偿。
但对打工人而言,假期和调休,我们都是被割的韭菜罢了。
可是假日立法的初心应该是什么?
”休息、休闲和合理限制工作时间和定期带薪休假的权利“是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认定的权利,劳动者付出劳动,获得假期,享受休假,是天经地义的。假期的目的是肯定劳动的价值,承认劳动者的辛苦,劳动者是休假的主体,我们既不是拉动内需的工具,也不是满足企业家盈利的工具。
调休不但剥夺了劳动者正常休假的权利,让劳动者过长时间的劳动,享受不到应有的休息;还将劳动者物化、工具化,剥夺了劳动者在社会中作为”人“的自主,被当成服务于经济增长、企业盈利的工具。
只有停止调休、增加假期,才符合法定假日的初心。